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物理学科备课艺术如何备教材
            
课堂教学的起点在教师的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当然,上好一堂课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光备好课还不一定上得好课,但没有备好课肯定上不好课是毋庸置疑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保证,备课充分,上起课来就会感到踏实;备课周到,上课时便能避免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师通过备课活动能增强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
备课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基本要求:首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研究,尽可能达到融会贯通,了然于胸;其次,要在教学目的、要求的指引下,明确教材重点和讲课重点,理清讲课的思路;再次,在考虑学生对教材的可接受性基础上,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加工和再组织。
备课应考虑的几个方面:①教师的讲解不是教学的唯一信息源。在教学中起到教科书作用的还有教科书、各类教学媒体(图片、幻灯、影视,课上小实验,教师演示实验等)、师生间不时展开的研究和讨论、教学的环境和氛围等。在备课中要充分设计好这些信息源的作用。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②备课的主要作用在于使教科书中的静态信息转化为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序应用的动态信息设计。应以本节课的知识能力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有计划地突出重点或难点的讨论。平铺直叙或绕过难点的教学都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③备课中对在何时采用何种媒体教学,要达到何种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和操作准备,要做到“不肤浅、不铺张”,达到物尽其用。④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充分理解把“课堂教学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充分互动,才能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达到怡情与启智的教学艺术效果。
课备得好不好虽然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与否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主要取决于教师综合素质的好差。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学素质的好差,这是备好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具体来说,它包括:①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②要有较强的理解、处理教材的能力;③要有较强的了解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能力;④要有较多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
备   教   材
一、备课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备课可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若按备课容量大小分,可分为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三种,其中值得特别重视的是学期备课(整个学期的宏观指导)和课时备课(讲课的基础);若按备课时间先后分,可分为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两种。
1.学期备课
学期备课是指在学期开始之前,教师在通览整册教材(通常是一学期一册书,有的学科例外)和钻研课程标准或学科课程标准(如《中学物理学科课程标准》等)的基础上,制订出整个学期的纲要式教学打算。这是每一个教师在新学期开始时必须充分准备好的一门“功课”。
学期备课是整个学期某一学科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因而是“纲要式”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确定整个学期的教学目的,即通过课堂教学想要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②提出整个学期最基本的教学要求,即向学生指出应该怎样与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学任务;③明确整个学期教学内容的重点,正确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之间的关系;④安排好整个学期的教学进度,合理分配各单元教学内容所占用的教学时间。
2.单元备课
各科教材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分为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由类型相仿、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的几个部分内容构成。单元备课是学期备课之后、课时备课之前教师必须做的一项承前启后性的工作,是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的总体考虑。
单元备课的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①对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在浏览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着重领会本单元编排的目的和意图,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②了解和掌握本单元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确定各部分教学内容地位的主次、顺序的先后以及不同的详略程度;③要根据上述两点来安排各部分内容的具体授课时数(要注意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相结合,如即使让学生自学的内容教师也应安排一定时间加以指导);④要根据本单元内容的具体特点和基本教学要求,确定教学时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同时也要考虑好其他各种辅助性的教学方法。
3.课时备课
课时备课即是写教案,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无论是学期备课,还是单元备课,最后都要具体落实到课时备课中去。课是一节一节上的,教师备课时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在规定的一节课的时间内(中学45分钟,小学40分钟),把要讲授的内容安排组织好。某些教学内容一节课的时间不够用,可放在两节甚至更多节内讲完,不过教案写起来是以课时为单位的,每一节课有每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备课时要写清楚每一节课各自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当然,这里说的以课时为单位安排教学任务,并不是说节与节之间不能“搭界”,恰恰相反,对于花两节课以上讲完的某些教学内容,备课时应当十分注意做好上下节课之间的自然过渡和巧妙衔接工作,如当上一节课结束而某项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还未全部完成,教师可布置些思考题,以使学生对下面的内容进行必要的预习和思考;而在下一节课刚开始时,应先对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作简要的回顾之后再讲下去,这样,学生对余下部分教学内容学习起来便会觉得比较方便并能较牢固、较完整地掌握全部教学内容。
4.课前备课
课时备课(写教案)是备课的基础,因为教案是“脚本”,经过课时备课,“脚本”有了,登台“演戏”就不担心手足无措了。然而光写好教案还不能看作真正意义上的“已经备好了课”,教师在走进教室上课之前.还有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课前备课。
在教案写好之后走进教室之前,教师应再一次认真阅读一遍教案,审视教案中的不恰当或不完善之处并加以改正(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方面有无错误之处,而且同时还要关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安排以及程序、方法等方面有没有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对教案进行必要的修正,使得教案中制订的课时教学计划能尽可能完美地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这一过程就是课前备课。
课前备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备内容:主要应考虑这样几个问题:看看按教学要求应该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是否有遗漏的地方,其中的重点部分是否能通过讲解清楚地凸现在学生的面前,自己是否对全部教学内容真正透彻地理解了,是否经得起学生质疑等。②备情感:这里主要是指精神状态,上课前自己的心情是否舒畅,情绪是否愉快,信心是否充足,要尽量设法调整到最佳状态;上课前半小时(尤其在课间短暂休息时)就应把手中正在做的其他事情停下来,以免分心。③备方法:想想教案上确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之得到很好的体现,是否还有更适合学生的方法。如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即应加以比较分析,尽可能挑选效果可能最佳的那种加以运用。④备语言:要考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选用能简洁明了地讲清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容易的语言,切忌课前不作充分准备,上课时不着边际地“信口开河”。
5.课后备课
教师上完课,并不等于某一内容教学过程的结束,正如还未走进教室,教学过程早已实实在在地开始了(课堂教学的起点在教师的备课)。
因此,要保持整个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课后备课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下课后(教学内容一节课完成的,当堂结束后;几节课完成的,在全部教学内容教完后),教师对上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必要的回顾和梳理,认真地进行思考,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其中的成功之处,找到值得改进的地方,这就是课后备课。
上面说过,课后备课的目的在于“肯定成功之处,找出值得改进的地方”,以利于把今后的课堂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基于这个目的,课后备课应着重抓好这样几项工作:①简要回顾全过程,像“过电影”一样,把课堂上发生的一个一个场面在眼前“浮现”一遍(这项工作应在24小时内完成,因为根据记忆规律,24小时内回忆经历过的场景,图像最为清晰);②对照课前备课中的有关计划(包括教学目的和教学步骤),检查课上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情况,看看是否不折不扣实现和完成,如有出入,则要弄清楚哪些地方有不同;③搜集、整理教学反馈信息(包括在课堂上教学时通过关注学生听课的神色获得的信息、学生的练习中“流露”出来的信息以及课后主动向学生征求看法时得到的信息),并进行必要的分析研究;④在上述几项工作的基础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包括主观感受(顺当不顺当,满意不满意)和科学评价(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目的是否达到,教学环节是否有遗漏,学生积极性是否得到充分发挥等)两个方面;⑤就自己感受最深的某一点加以记述、评析和适当的发挥,写成“教后记”。当然,并不是每次都要成文,但不管什么教学内容,不管课上得怎么样,每次都应写一点,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行——一次写下的只言片语也许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如果积累到一定的量,则很可能从这些不起眼的只言片语中发掘出闪光的“金子”来。
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和“学”双方构成,由教材作为中介联结起来的。教师备课时要对教材作充分的研究,这是没有疑义的。在备教材之前,一项必须做的工作是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没有理解深透,备教材往往备不到“要点”上面。也就是说,即使耗费了大量精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的。
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只是教师讲课时所依托的材料,它是受课程标准制约的。从理论上说,课程标准是必须遵循、不能违背的,而教材则是可以由教师自由地加以选择的(当然,现在的实际情况与之尚有一段距离)。教师的讲课,应以完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要求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作讲授、解释以及必要的变动,均不得脱离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注]有的省市(如上海)把《教学大纲》改为《学科课程标准》。
教师在备课前钻研“课程标准”或“学科课程标准”是备教材之前的必要准备,只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以后,才能去接触具体的教材。
钻研“课程标准”或“课程标准”的思路和步骤应该是这样的:①先通览一遍,对其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有个大体的了解(以上海编发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例,要把第一部分总纲和第二部分学科课程标准两部分的内容系统地读一遍);②接着重点阅读“学科课程标准”部分,从目标、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到教学评价和成绩核定,了解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③再接下来着重阅读“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部分,因为这部分的要求较之目标部分更为具体,理解透彻后有利于备教材时向学生提出较为具体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④最后还应把这要求、标准分为初、中、高三个不同的等级,根据所教教材属于不同的年级“对号入座”。
一般说来,钻研“课程标准”或“学科课程标准”这项工作应在学期备课开始之前进行,这样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其精神实质。但这并不等于说,平时便可将其抛置一旁,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更为准确起见,在备教材的具体内容时也应时时加以对照。以《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初中阶段《机械运动》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为例:
主题二  机械运动
在本主题中,学生学习力、简单机械、压强和匀速直线运动等知识,初步学会DIS实验,学习的重点是二力平衡条件和压强。
学生通过学习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认识等效替代的方法;通过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液体内部压强等问题,感受猜想方法;再学习路程—时间图像的过程中,认识图像表示物理规律的方法。
学生通过了解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和我国城市下水道建设的成就,激发爱国热忱;在学习机械运动的过程中,懂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Ⅰ.内容
内    容
学习水平
力  力的图示
B
力的测量
B
重力
B
摩擦力
A
合力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B
DIS(数字化信息系统)简介
A
二力平衡的条件
C
简单机械
杠杆  杠杆的平衡条件
B
滑轮
B
压强
压力
B
压强
C
液体内部压强
B
连通器
A
大气压强
A
浮力
浮力
A
阿基米德原理
B
声音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A
乐音  噪声
A
匀速直线运动
机械运动   参照物
A
匀速直线运动
路程——时间图像     速度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
用DIS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验证阿基米德原理
A
B
B
B
B
B
B
B
惯性
学生实验
Ⅱ.活动建议及说明
(1)过程与方法
①在学习“合力  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等效替代方法。
②在学生实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中,要求在不同情况下使杠杆平衡,注意力的方向,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归纳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③在学生实验“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中,建议结合液体内部压强的生活事例,先让学生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再进行探究。
④在学生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原理”中,建议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然后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在学习中要重视科学猜想、观察实验、控制变量等方法的认识和运用。
⑤在“匀速直线运动”的学习中,通过描绘路程—时间图像,认识用图像表示物理规律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和我国城市地下水道的建设成就,激发爱国热忱。
②在学习“机械运动  参照物”时,可通过“交通标志与城市交通”的专题调查,懂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
(3)物理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
①学习“杠杆  杠杆平衡条件”时,可联系生活、生产中不同用途的各类杠杆,如各式剪刀、钢丝钳、大力钳、吊车等。
②关于“连通器”的学习,可联系自然界、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的实例或应用,如地下河流、城市下水道、船闸等。
③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可联系真空包装、真空吸盘、吸尘器等。
④在学习“匀速直线运动”时,可联系“车、船时刻表”,学会使用时刻表判断火车、汽车、飞机、轮船的速度。
⑤在“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的学习中,可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惯性现象,如惯性玩具、利用惯性节能等。
(4)其他
①“大气压”“连通器”等内容与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联系;“路程—时间图像”与数学学科有一定的联系,要注意与这些学科的整合。
②关于“摩擦力”的学习,只限于定性讨论,不要求用公式计算。
③关于“杠杆平衡条件”的学习,不要求与“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进行综合应用。
④“路程—时间图像”的学习,要求理解匀速直线运动图像表示的物理意义,能根据图像计算速度,但不涉及图线不过原点的情况。
⑤关于“DIS(数字化信息系统)简介”,只要求知道DIS的组成和简单使用方法,在相关实验中,初步会用力传感器。
教师通过仔细钻研以上教学要求和内容就能发现,课程标准通过内容和活动建议两部分对机械运动的教学三维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应达到的程度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指导性。教师应在充分吃透、领会的基础上再进行备课。
三、正确、合理使用《教学参考书》
《教学参考书》,顾名思义是教师备课时的参考用书,仅供“参考”而已。但在有些学校里,不少教师的备课笔记成了《教学参考书》的翻版,十个教师之中几乎有八个教师的备课笔记是差不多的。要说有不同,只是在抄时有的抄全,有的稍有遗漏罢了。显然,这种过分依赖、照抄照搬的态度和做法是不足取的。要正确、合理地使用《教学参考书》,提高备课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应该在对课程标准理解透彻及对教材内容初步熟悉之后再参阅《教学参考书》。如果在未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对教材内容毫不熟悉时就匆忙翻开《教学参考书》,不动脑筋地把“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学建议”等项内容抄到备课笔记本上,那么就不大可能对教学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当然也就不大可能把教学内容讲深讲透,更不用说在学生提出问题时能从容自如地加以“解惑释疑”了。
第二,应该在理清教学思路及搭好讲课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再去阅读《教学参考书》。不管教学内容多么繁多和复杂,教师都应大体上做到“胸中有数”:讲课的意图要明确(主要应完成哪几项教学任务),条理要清楚(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哪些是要着重讲的,哪些只需一般提及的,要形成“粗线条”),方法要恰当(根据课的不同内容和不同结构类型加以选择)。很明显,在“胸中有数”之后再去参阅参考书,将其中的有关内容充实到自己的备课笔记上去,这些“死”材料是很容易用“活”的。这样,教师讲起课来便会更加轻松,学生理解起来便会更加容易。
第三,应该带着审视的目光去阅读、借鉴、利用《教学参考书》,同时应加以认真的分析研究。不要以为上了书的就一定是对的,对于书上的错误视而不见,而应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妥善地加以处置。对于其中的某些常识性错误,如果备课时照抄不误,讲课时“照本宣科”,那么很有可能会贻误学生的终生。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发现其中的问题,错误的加以剔除和批判,弄不清楚的加以鉴别和验证,对某些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还可以在教学时加以分析评判。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将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还能增强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
以上海市初二物理第一学期《测量的历史》教学参考为例:
测量的历史
(一)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古今中外测量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知道测量的目的是进行可靠的定量比较。知道则量的要素是单位和工具。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长度和质量的单位及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测。
4.会正确使用天平测质量。会用打点计时器。
(二)本节课时安排建议
本节建议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测量的历史,复习长度的测量;第二课时学习质量的测量;第三课时学习时间的测量和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第四课时学习测量的技巧、数据和图形的处理。
(三)第一课时教学建议
1.在介绍古今中外测量的历史时,最好采用挂图、演示数据实时采集和分析系统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先提出“如果没有任何测量工具,怎样测量教室的宽度?”然后按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测量,再学习活动卡第6页“活动”。
3.若让两个高矮不同的同学用步测量教室的宽度,得出不同的结果,可由此提出“怎样才能得出相同的结果?”在讨论的基础上,复习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再做学习活动卡第8页“活动”。
4.注意阅读学习活动卡第8页文字,不论是刻度尺,还是天平,都不要估读。
(四)第二课时教学建议
1.建立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2.“用天平测质量”是初中物理的第一个学习实验,要求学生规范使用天平,并注意培养爱护仪器的良好习惯,读数、记录数据时要实事求是。
3.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规范演示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注意观察,学习正确使用天平。
4.学习的重点是天平的操作使用,不要求涉及天平的工作原理。
(五)第三课时教学建议
1.学习的重点是打点计时器的操作使用,不要求涉及它的工作原理。
2.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的工作电压是4~6伏,当电源频率是50赫兹时,它每隔0.02秒打一次点。
3.学生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点,做学习活动卡第10页“观察和描述”。
(六)第四课时教学建议
1.本节课内容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
2.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数据图形的处理(主要是直方图的方法)。
3.“进一步探究”主要是“测量的特殊方法”,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
这份机械振动的教学参考从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就、教学建议、作业说明四个方面对教材做了详尽的分析,对教师备课起到指导性的作用,但它还不是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参考,进行取舍、改进,设计出一份适合自己、适合自己教的学生的教学设计。
四、钻深钻透教材
备课备教材,必须要把教材钻深钻透。要求学生理解、接受的东西,教师必须首先要理解透彻、了然于胸。只有自己深刻理解的内容,教起来才会轻松自如,学生学起来才会不觉得有什么困难。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自己未钻深钻透,怎么可能传授起来清晰流畅,使学生又快又好地加以“吸收”呢?要把教材钻深钻透,必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要明确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首要前提,是每一课时计划的重要部分,是教材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教学过程的一切方法、步骤和内容都要根据教学目的来确定,明确了教学目的,就为钻深钻透教材提供了必要保证;②要确立兢兢业业的态度:“钻深钻透”,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浏览,也不是一般的通览一遍和按部就班式的解析,而是要一丝不苟,深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握住教材的实质性东西;③要善疑善思:要真正做到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教材,就应当善于发现教材中的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到最后问题得以解决,到达这个过程的终点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起点,“深”与“浅”一下子就比较出来了;④反复推敲,落到实处:研究教材内容时,要从多方面进行比较,无论是从如何准确地理解教材含义角度,还是从如何选择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法角度,都应反复推敲,落到实处。
例如,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它所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力、质量、功、能等,以及基本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等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这一部分中用到的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某些基本测量也为物理学的其他部分打下了必要的基础。虽然经典力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它在现代化生产和科学技术各领域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也是将来进一步学习相对论力学、量子力学以至整个近代物理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所不可缺少的基础知识。因此,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把经典力学作为重点内容,分量较重,讨论得也比较系统和完整,对学生的要求相应也比较高。
附分析教材的意义(摘自李新乡主编的《物理教学论》):
教材分析的意义
1.教材分析是知识信息转化的需要
从信息论的观点看,教材分析是完成知识信息由教科书经教师向学生转化的基础。按照信息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一个可控制的信息传递过程。在这个传递过程的开始,教育信息源(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是处于以文字、符号、图形等形式表示的贮存状态,课堂教学过程就是经过教师的讲授、演示等工作,把这种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首先转化为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然后通过学生的学习再把传输状态的知识信息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
由于受多种形式的制约,教科书是很难把这两种知识信息形式的转化过程与方法全都写出来的。因此,不经过对教材的分析与研究,就难以把握和完成知识形式的这两次转化。也就是说教材分析的目的是为把静态的知识变换成动态的信息,以便于向学生传递和接纳服务。
2.教材分析是从整体把握教材的需要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材分析是掌握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抓住教材重点的过程。根据系统理论,一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等于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然而教材是一节一节写的,课堂教学是一堂一堂进行的,不从整体上进行教材分析,却往往容易把着眼点放在对局部的具体问题的分析上,这样就难以看到知识的背景和辅助变化,难以看到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
要讲好某一知识点,只有把这一知识放在知识整体中去认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研究,才能真正掌握它的内容,认识它在整个教材结构中的地位,认识它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使教学系统整体达到最优化。而这一点对提高教学质量是十分重要的。有些青年教师,讲课照本宣科,书本上怎么写,他就原原本本的怎么讲,对教材缺乏系统的分析,因而把握不住概念、规律的本质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抓不住教材的重点。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3.教材分析是挖掘教材隐含的各种价值的需要
从培养能力和进行价值观教育的观点看,通过教材分析能够挖掘出教材中隐含的能力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教学思想的更新,人们普遍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传授,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着眼点。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而且是能力的培养过程,但是教学改革给教材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一些有关与培养能力及知识怎样转化为能力等密切相关的新课题。如对知识结构、知识的能力价值、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科学方法论因素、思想教育的价值分析等。
物理课程的知识虽然具有理论价值、应用价值、能力培养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但是,知识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表现比较明显,而能力培养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却凝聚在知识中,具有隐蔽性,表现为“不思则无,深思则远,远思则宽”。只有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才可能挖掘出教材本身没有写出来的能力培养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4.教材分析是提高教师基本功的需要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上好每节物理课是最基本的要求,上好课的基础是备好课,备好课的关键是熟悉和掌握教材,而熟悉和掌握教材的途径就是进行教材分析。
从教师的教学经验看,只有对教材进行了正确的分析,才能掌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定出恰当的教学目的,选择和设计教法,并制订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5.教材分析是选择教材的需要
我国中等学校的教材比较少,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复杂,经济和文化发展很不平衡,少数几套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其需要。为了适应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我国中等学校的教材将在统一基本要求、统一编审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多样化。编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特点、不同规格的教材,供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使用。这样就首先要解决选择教材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学校教学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特点等诸方面因素选用最合适的教材。
选定了某一种教材(或按规定使用某种教材)后,在教学中也可以同时参考其他教材,以开阔视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此,就要对各种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和对比,弄清它们各自的编写目的、使用对象、程度分量、结构体系和特色,以便于选择和使用。
随着我国各方面对外开放的进程,国际交流活动日渐频繁,我们的视野也要逐步扩大到对国外教材的分析、研究中去,以便于借鉴和选择,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五、重点与难点的把握
1.重点及重点的确定
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并不都是重点,这里有着重点与一般之分;每堂课讲授的各部分内容也并不是“平分秋色”的,这里也有着重与轻之别。因此,备课时也决不可以平均使用力量,应该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有所侧重,也就是说要重点做好“备重点”这项工作。
备课备重点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内容。所谓重点内容,乃是教材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是学习教材中其他内容的基础。二是写教案时要确定每堂课的教学重点。本堂课着重要求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或何种技能,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也抓不住。
备课时确定重点的一般标准有三条:①基本概念;②基本理论;③基本方法。其中的关键词是“基本”两字,“基本”的含义是“主要的”和“根本的”。也就是说,学习这些知识的意义不仅仅限于获得这些知识本身,这些知识理解透彻、牢固掌握后有助于学习其他知识内容;学习这些方法的实际意义也远远超过掌握这些方法的具体步骤本身,即不仅能解决当时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而且还能比较容易地转移到其他学习情景中去,能比较顺利地解决其他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疑难问题。这里所说的确定重点的三条一般标准比较原则,备课时应结合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每堂课的具体教学要求加以具体化。
重点还有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的区分。教材重点是就教材的具体内容而言,如前所述,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并不是同样重要的,它们在整册书中占有的地位是各不相同的。对顺利学习教材中其他内容起举足轻重作用的“知识点”就是教材重点;而教学重点则是指那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加以讲解,要求学生学习时特别加以关注的“知识点”。教材重点与教学重点是两个内涵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教材重点必然同时是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不仅指教材重点,还包括那些虽不属于教材重点、但在上课时必须着重加以讲解的内容。教材重点是由其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决定的;而教学重点的确定除了要关注其是否是教材重点外,还应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即“可接受程度”)的实际情况而定。
2.难点及难点的确定
教材中的内容有难有易,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重视其中的难点。所谓难点,是指那些大部分学生所难以较快较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比较复杂的技能和比较生疏的技巧。具体地说,对学生而言,通常比较抽象的知识、比较复杂的问题及表面相似、容易混淆的内容都是难点。教师备课时对难点首先自己要理解透彻,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可接受程度出发,着力化难为易:对于比较抽象的知识,应当配备生动形象的例子来解释之;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应当通过多层次的分析来化解之;对于表面相似、容易混淆的内容,应当用比较的方法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为了准确地发现、确定和把握住教材内容中的难点,为了有效地化难为易、解决难点问题,促使学生顺利地学习其他教学内容,有必要对“难点来自何方”作一下简要的分析。难点通常来自三个方面:①来自教材:以上说过,那些比较抽象的知识、比较复杂的问题以及表面相似、容易混淆的内容是难点;②来自学生(当然,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但对同一班级学生而言,大体上还是相近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三个方面去考虑,看看是否具备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基础,如若不具备,则这一教学内容便成了难点;③来自教师:从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方面分析,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找原因:一是是否因为受思想水平、教学业务水平的限制,二是是否因为钻研教材的深度不够,三是是否因为选用的教学方法不当,从而导致不能准确地发现和把握住难点,不能巧妙地化难为易,进而导致学生不能比较容易地学习、掌握和应用这些教学内容。
难点的确定与重点的确定不一样。重点的确定是基于这些教学内容必须是“基本的”这一点,掌握了这些内容有利于迁移到今后别的教学情景中去;而难点的确定,则主要考虑这些教学内容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师在确定难点时不但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程度,而且更要考虑什么样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和掌握的,从中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确定难点必须遵循以下两条原则:①按知识发展的一般规律确定:人类对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界)知识的获得和认识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中不难看出,难点必然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两大特点。②按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
确定:从知识的本身发展角度看,是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但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看,思维过程往往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新知识时总是拿它与以往已经学得的旧知识加以比较);就学习、掌握技能技巧角度而言,总是先技能、后技巧的,在熟练地掌握技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掌握和应用技巧,从而也不难看出,难点往往是那些对学生说来是比较生疏而带技巧性的内容。
六、教材的优化处理
1.“紧扣课本”与“适当补充课外内容”的关系
备课时要正确处理好“书内”与“书外”的关系,要“紧扣课本”,同时也要“适当补充书外内容”,而不能走两个极端,要么完全囿于书本内容,不敢越出“雷池”半步;要么“天马行空”,完全脱离书本内容随意发挥。课本是按照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编的,因此一般来说,紧扣课本讲解比较容易达到教学目的,不要以为课本“太浅”而任意加深,以至于因讲得太深让学生觉得“你不讲我还清楚,你越讲我越糊涂”。“紧扣课本”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让学生熟悉课本内容,要根据课本内容提出预习提纲或思考题,教师可适当少讲些,只要精讲其中的主要精神就够了;②要尊重教材,并不是要“照本宣科”,教师讲解教材内容时先要经过自己的咀嚼和消化,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③提出复习题、布置作业均要以课本为主要依据,即使有必要补充一些课外习题,其难度也不应超过课本上练习题的难度。毫无疑问,备课时必须紧扣教材,要理清教材编者的思路,要尽可能地按照教材固有的逻辑顺序讲解,但这并不等于说书外的任何内容都不能补充。为了更好地讲透课本内容,在阐述时也应当有所补充和有所发挥,但在作适当补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教材较概括,应作适当补充使之具体化,比如说生动的实例、恰当的比喻和有趣的内容等;②作适当补充的目的性要明确一一为了讲清楚教学内容;③要防止材料不加分析地堆砌在一起,补充书外的内容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的手段,补充后应作必要的阐述,使之与课本上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2.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都是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在多年试用的基础上反复修订的,具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那么为什么在具体备课时还要对教师提出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的任务呢? 有位教育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教师优选具体一堂课的内容是必要的。因为,很多教学参考书、教科书是以各种各样的观点和各种不同的实际教材揭示大纲的原理的。”“还应系统地更新陈旧的例证性教材,时刻考虑当前的迫切任务,不能不注意到,由于教师的能力、专业水平不同,他们对大纲和教科书的同一部分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的。”正因为如此,尽管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还是应该适当优化。
3.根据授课类型处理教材内容
课型是课的类型的简称,一般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或按一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的课的种类,它集中地反映了每一类课的性质和面貌。传统上,人们按完成教学任务的不同将课堂教学的常用课型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其中单一课又可分为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测验课、讲评课等,这种分类法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和实用价值,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这种分类法缺乏逻辑上的一致性,也不能全面反映教学内容的特点。例如,新授课、实验课和综合课等都可以完成教授和学习新材料的教学任务。如何划分课堂教学的类型还是有待研究的课题。
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物理现象、物理事实、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应用。这些内容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的,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进行物理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物理教学中由于有各种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所以产生了多种典型的课型。这里从实用性和典型性出发,提出物理概念课教学、物理规律课教学、物理实验课教学、物理习题课教学、物理复习课教学等5种物理教学的典型课型。现把这5种物理教学典型课题的特点总结如下: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它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础。纵观物理学内容,它可以分为物理现象、事实、概念和规律。其中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的基础。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物理概念作基础,就无法形成物理学的体系。例如,若没有电路、电流、电压、电阻等一系列概念,就不可能形成电学内容体系;同样,若没有光源、光线、实像、虚像等一系列概念,也无法形成几何光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如果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有关物理规律的理解、掌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质量。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首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是物理理论的基础,它与相关的物理概念一起构成逻辑上和谐的知识结构体系,即形成物理理论。因此,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的内容,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中心。物理规律的教学,也是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我们应当在概念教学的基础上,切实抓好重要物理规律的教学。
物理实验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创造或纯化某些物理过程,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同时在尽可能减少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定性的或定量的观察和研究,以探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也是检验物理学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它不仅是物理学研究的基础,而且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物理习题是指学生在理解物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口头解答、书面解答,或实验设计、操作等形式,反复地针对某一课题完成一定的作业。物理习题教学是巩固与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复习是指学生掌握知识需要经过领会、巩固和应用这三个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环节。其中巩固这个环节特别重要。达到巩固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复习。复习与习题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克服遗忘,强化记忆;弥补平时学习中的知识缺漏;加深理解,培养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物理评课要点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中学物理教师教学基本功讲座2
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即让学科教育“回家”
怎样写好物理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