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舌尖上的京城——炒肝老店 “会仙居”与“天兴居”的故事

舌尖上的京城——炒肝老店

会仙居天兴居的故事

 


会仙居创业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天兴居创业于民国22年(公元1933年),两户都座落在鲜鱼口,1956年公私合营两户合并,用天兴居字号。会仙居是北京炒肝创始者。

在同治元年,前门外鲜鱼口中间路南有一户叫大顺记的鞋铺因经营亏损,把一间门面的铺面房出租给一位叫刘水奎的北京人,刘水奎和妻子开小酒馆,经营白酒、黄酒,小菜有花生米、松花蛋、咸鸭蛋等,也无店名。

传说这家主人开始时专收集附近酒楼、饭庄的剩饭菜,经加工出售,一些穷苦人特别喜欢吃这种折罗,花钱不多,可吃上一大碗,还有荤腥,味道很好。一天,有一位老人,要了两碗折罗,但钱不够,店主人宽容地说:您这么大岁数,白吃两碗也没关系。老人吃饱后人不见了。说来也怪,这一天锅里的折罗越来越多,收入大增,店主回顾琢磨,那个来吃折罗的老头可能是神仙,我会见神仙了,便把小店定名为会仙居

刘永奎后来染上吸大烟恶习,无心做生意,膝下又无子女,将其妻弟刘喜贵请来帮忙,照顾生意。到同治末年,刘永奎夫妻相继去世,会仙居归了刘喜贵。

刘喜贵本是个农民,无手艺,又不会做生意,因此,托人将大儿子刘宝忠、二儿子刘宝奎分别送到饭馆去学徒,到清光绪20年(公元1894年),老大、老二都学徒期满出师,三儿子也长大成人,哥仨先后到会仙居帮其父做生意,从此,会仙居在经营品种上有了变化,添上自制的酱肉和火烧,人员增到4人,但生意平常,会仙居仍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酒馆。

1900年刘喜贵去世,会仙居由三个儿子经营,这兄弟三人在做生意上既齐心又恳动脑子。当时会仙居隔壁一户叫广来水,经营白水汤羊铺,夫妻俩自制自售,生意很好,使刘家三人很受启发。开始仿效广来水的白水汤羊的制法,买来猪肝、肺、心等,洗净后。猪肠切段,猪心切丁,猪肺切片,猪肝切条,然后放上花椒、大料、盐,用白水汤煮,起名白水杂碎。又将原来大火烧改为叉子火烧。叉子火烧的做法是:用盐水合面,做成小火烧,用铛烙一会,然后用叉子托住,放在炉内温火烘烤,出炉后外焦里嫩,咸淡可口,颇有特色,但白水砸碎因佐料不全,制做工艺简单,日子一长,顾客不爱吃,尤其是其中的心和肺,桌上地面吐的到处皆是。会仙居这种改进并无大起色,下步如何改,哥仨也无办法。

当时?北京晨报?的主持人杨曼青,对北京的风土人情很感兴趣,经常光顾一些北京风味的小吃店,和刘宝忠哥仨很熟。一次在聊天中得知哥仨的心思,便出主意说:你们干脆把白水砸碎中的心、肺去掉,加上酱色,再一勾芡,起名叫炒肝,可能吸引人,如果有人问,为什么叫炒肝?回答是肝炒过。过些日子我在报上为你们宣传一下。哥仨一听,连声说好,决定照此办理。

经过研究实验,取得成功。炒肝的做法是:将猪肠用碱、盐浸泡后揉搓,再用清水加醋洗净,去掉肠子里的腥臭味,然后再煮,开锅后用温火炖,锅上盖一个比锅小一圈的木锅盖,待肠子熟透又不跑油,保持肥美的味道。肠子煮熟后,切成5市分长的小段,俗称顶针段。猪肝洗净后,用刀切成斜片,成柳叶状。在佐料上也很下功夫,现将食油熬热,加上大料、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待蒜变黄时,立即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后备用。另外,熬出上好的口蘑汤。一切原料、佐料备好后,开始制做炒肝,做法是:将切好的熟肠段放入沸汤中,再放入炒好的蒜酱、葱花、姜末和口蘑汤,将切好的生肝各放入汤中,立即勾芡,芡要勾的稀稠适度,最后洒上一些砸好的蒜泥,炒肝即成。为了保证每锅的炒肝质量,都由手艺最好的刘宝奎掌灶,卖一锅勾一锅,从不提前做好,以防止勾出炒肝中的芡稀懈。

炒肝白水杂碎费工,成本也高,如果还用原来的大碗出售,就会亏本,如果提高售价,又怕无人吃,因此,特别定制了一种口大底尖的喇叭形小碗,这种碗看起来很大,实际量小,虽然每碗只卖两个铜子(当时一种铜制的货币),但仍有利润。这个直径只有二寸的小碗,盛上炒肝后,如宝盏含晶,稀稠适度,色泽喜人,香味扑鼻。吃时不用筷、勺,只需手拖碗底,嘴唇沿着碗边转边喝,真是别有风味。由于物美价廉,服务周到,从早到晚一直供应。旧京都有句歇后语: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首竹枝词,特别生动地道出了北京人对炒肝的由衷赞美:

稀浓汁里煮肥肠,交易公平论块尝。

谚语流传猪八戒,一声过市炒肝香。

诗后并注曰:炒肝以猪之小肠切成段,用粉汁烩之......,名为炒肝,实则烩猪肠耳,既无肝,更无用炒也(间有肝块,亦非炒过也)。京谚语有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诗中炒肝香,则卖者吆喝声也。

刘宝忠哥仨对炒肝精心调制,不断改进,使炒肝有了独特风味,许多顾客连食两、三碗,还意犹未尽。后记者杨曼青在?群众报?上发表了一篇介绍会仙居炒肝的文章,述说了猪肠、猪肝的营养价值,对人身体好处等。这一宣传,会仙居顾客门庭若市,大有迎接不暇之势,生意空前的兴旺。由于生意兴隆,使会仙居有了很大发展,伙计、徒弟发展到10余人。由于赚了钱,在民国初年大兴土木,从一间平方发展到两层楼房,门前还挂上会仙居三个大金字匾,在二楼又添上馄饨。这时杨曼青又写了一本书,书中对会仙居的炒肝,又大加宣传一番,至此,会仙居炒肝名于京城。

会仙居虽然已经有了两层小楼,为了招徕顾客,还将炒肝锅架在门外,过路行人只要在锅前稍一停留观望,马上就有一位小徒弟端上一碗炒肝送到你的面前,盛情难却,价格又便宜,只好喝上一碗。对一些老主顾特别照顾,临近华乐戏院(现大众剧场)和广和戏院的梨园界人士,许多人都是会仙居的常客,这些人只要打声招呼,不论是何人,刘宝忠亲自到后台,把炒肝送到面前。来吃炒肝者,不仅一般平民百姓,一些有钱者,知名人士以及有些官吏,也到此来品尝炒肝。

在这个时期会仙居平均每天要加工近百斤猪肠,几十斤猪肝,由早到晚忙个不停。为了保证炒肝质量,不论多忙多累,都由刘宝忠亲自掌灶,其他人干下手活。

刘宝忠哥仨虽然想办法使炒肝成为会仙居的绝技,但毕竟炒肝原料便宜,制做工艺比较简单,时间一长,许多小商、小贩、小饭馆相继效仿,于是北京街头巷尾陆续出现很多卖炒肝的摊点,后传到外阜。

民国22年(公元1933年),在会仙居斜对面也开了一个专营炒肝店――天兴居。天兴居的旧址原是一家刻字铺,因失火无力再经营,将铺面房出租给远香饭馆掌灶师付洪瑞和天桥卖大饼的沙玉负,二人合伙开设天兴居炒肝。天兴居的出现,使会仙居面临巨大的挑战,使刘家哥仨在制做炒肝上更加细心,从不敢偷工减料,结果,由于是老字号,质量好,还是远比天兴居吸引顾客。后刘家哥仨相继去世,会仙居由刘家第三代――刘宗法、刘宗元、刘宗仁、刘宗玉、刘宗秀兄弟五人经营。这兄弟五人在生意上不如他们父辈那样能干,又互相不信任,也很不齐心,后哥五人按月轮流执政当掌柜,每月的盈利谁当掌柜的归谁。开始规定每月初接班时,要为下一班准备好一天的原材料,时间一长,大家都想赚钱,就不遵守这个规定,待下任掌柜接班时,缺少原材料。制做炒肝的关键工序――洗肠子也没有专人负责,经常是谁有空谁就潦潦草草地洗一洗,致使做出的炒肝有很大腥臭味。最后,连掌柜的这一要职也由一般伙计担任,管理松弛,粗制滥造,结果使会仙居生意逐步下降,把老风味也丢了。

天兴居俩位掌柜了解到会仙居这种糟局面,觉得是抢生意的好机会,于是就更加倍地精心制做炒肝,提高质量。为了提高炒肝质量采取了以下办法。一是设专人洗肠子,洗之前去掉肠头肠尾,以保证干净肥美。二是猪肝选用肝尖部位。三是佐料更新,用上等好酱油代替黄酱,用刚问世不久的味之素代口蘑汤。四是购进淀粉之前,先冲一碗查看,如透明清亮价格高也进,否则便宜也不要。五是挑选手艺最好的师傅掌灶。六是在经营手段上不断提高。设雅座、顾女招待,装电话,用肝、肠下脚料做成菜廉价出售。这样一来,天兴居的炒肝质量和销售量很快超过会仙居,原会仙居的老主顾也逐渐转向天兴居。到解放前,会仙居的生意愈来愈不景气,再加上刘家哥五个有的抽大烟,使这个有七、八十年历史创出来的北京风味炒肝老店,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

北京解放后,会仙居终于在1952年以出租形式让给康克文、年福祥、司永泉三人,继续经营。这三人接收会仙居后,重整旗鼓,恢复老会仙居的传统炒肝做法,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使会仙居开始好转。到公司合营前,这两家炒肝已互相争雄。

1956年公司合营,会仙居、天兴居两家合并,用天兴居字号,因天兴居房屋多,店堂宽广明亮。合并后,开始使用两家名子,新牌匾公私合营会仙居、天兴居饭馆。到了1958年重新装修后,改用横匾才去掉会仙居只用天兴居的。

公私合营后,由原天兴居掌柜沙永福后代沙德亮任经理。为了保障北京炒肝德特味,两家合并后,由原会仙居专门做炒肝技术最好德老师傅司德印掌灶,集中两家的优良传统做法,并专门设立洗肠子车间,专人负责洗肠子,使北京炒肝这一特殊风味得到继承和发展。

1992年天兴居北京炒肝在北京市评为北京十大名小吃之一。

 

来源:bj11010_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的炒肝儿
闲话北京小吃历史 - 炒肝
老字号炒肝店 天兴居
中华老字号—天兴居《炒肝》
老北京小吃 炒肝儿[3P]
?一声过市炒肝香:老字号天兴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