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

在我们的教育中,由于一些人对“劳动”一词的狭义理解,把“劳动”等同于“面朝黄土背朝天”“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没有文化地位低下”的那些人所从事的工作,所以,我们都不屑于“劳动教育”,不但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劳动教育”有名无实,更为严重的是,有很多人还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有回家种田”来教训学生,甚至用“劳动”来处罚那些违纪的学生。同时,学生的家长们也是这种思想,“只要你好好读书,其它什么事都不需要你做”,孩子学习以外的什么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代替。我以为,这种现象是值得反思的。

其实,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因为,劳动不仅仅是个人对社会尽义务的途径,是个人获得生存资源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得到一种精神生活的满足感,得到一种在自己所喜爱的事业中做出成绩的快乐感。而且,这里的“劳动”没有身份之分,没有贵贱之别,只要你热爱,就一定能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并且,从某种程度上讲,通过劳动获得个人的生存资源还是相对次要的目的。在我看来,一个人的生存,他所需要的资源是很容易满足的,人们之所以存在“物欲膨胀”的问题,其本质上,是因为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不是对财富的拥有,而是满足感、快乐感和尊严感。就是人们常说的“能体面地劳动,有尊严地生活”。

一个不劳动的人,他的肌体生命可能不会受到威胁,但他的精神生命就一定会出现问题。一个身体健壮而长期没有劳动岗位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病患者。即使有一个工作岗位,而他在这个岗位上没有个人的精神生活、没有工作技能的逐步完善、没有生命价值的充分展示,他也一定是不幸福的。这里有一个常识:只有劳动与个人的精神生活系统的和谐统一,人才是幸福的。我们分析一下那些热爱自己事业的人的生活和劳动,就会发现,这种和谐统一正是借助于这项事业本身,借助于他们在劳动中的创造精神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成果。他们随着对劳动的具体内容及其科学原理的深入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他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也是某种思想的施行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才形成了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的文化修养,并激起了他们作为劳动者的自尊感,以及渴求知识、珍惜文化和急于参加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情感。对他们来讲,对劳动的兴趣成了最重要的精神情趣,而他们所热爱的劳动,则成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现实中,人们太看重劳动所带来的收入,结果劳动的意义被金钱绑架,用金钱来区分劳动的价值,全然忘记了自己的精神还处在饥饿状态。“身在曹营心在汉”,结果什么也得不到,尽管有一些潜规则,让那些不按常规出牌的人掏到了真金,但这毕竟不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所应有的现象,我们不能被这些乱象所迷惑,而放弃了对真理的追寻。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不正常现象所潜藏的社会危机!

我们的教育要从“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拥有普通劳动者的情怀。普通劳动者才是社会的主体,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少数人服务,那么最终这少数人也会丧失对“劳动意义”的追求,科学精神、理想信念都将变得虚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精英教育”
家长为何不鼓励孩子多劳动
朗诵:五— ——致敬最美劳动者
告别四月!拥抱红五月!
透过异化来解读现代人类生存矛盾
劳动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课——五·一随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