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徐醒民《论语研读》学而第一(二)

各位研究儒学的朋友,我们现在继续研读论语,现在我用的论语本子,是《论语讲要》。请各位现在看,《论语讲要》的本子第二页,经文,我先把这一章念一遍。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夫子的弟子,名字叫有若,这里称呼他有子。他说什么呢?【其为人也孝弟】其为人也,这个【其】字,是个指称辞。这句话就是说,一个人他能够【孝】道,能够做到【弟】道。【孝】是对于父母孝顺,【弟】是对于兄长,他的哥哥能够尊敬,这样的人就是在家庭里面,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好犯上者】【而】这个字是个联系字,联系这两句之间,把下面这一句,引出来一种相反的意思。上面这一句,是讲【孝弟】,下面是【犯上】【犯上】是什么呢?就是使自己的长辈,在自己之上的。古人也有注解,在家庭里指的父母、哥哥;在外面从事政治的话,那就是君主,也有这么注解的。如果要是广泛的讲,上,凡是在自己的地位,辈分在自己的上面,这叫做上。【犯上】呢?就是冒犯在自己的地位之上的人,这个地位包括年龄、学术、品德,都在自己的地位之上。一个人他在家庭里,能够孝弟。【而好犯上】呢?到外面【犯上】的话,所谓就是到社会上,上面的人很多。你要是从事政治,在古时候包括君主,自己做小臣子,在朝廷里面事君的话,有大臣有小臣,这个大臣也是小臣之上的,这含的很多。社会上年龄比自己长,这都是上,犯上就是冒犯在上面的人。【者】是上者,就是指的在你上面的人。【鲜矣】鲜当少字讲。一个人他能够在家庭【孝弟】,而到外面来【好犯上】,这个【好】字,是动不动就【好】,对于在他上面的人,包括长辈,去冒犯他们,这个很少。

 

下面这两句,【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这是跟上面这一段接着说下来的。一个不好犯上的人,然而你说他是好作乱。这个未之有也,未之有也,未当无字讲,是无有的,是没有这回事情,也没有这样的人。这意思就是说,开头这一句,【孝弟】就很重要,在社会上,你要看这个人,他是不是好作乱的,就看他是不是平常犯上。你看他是不是犯上,就要看他在家里是不是孝弟。假使一个人是孝弟的话,他犯上的很少。不好犯上的呢?你说他作乱,这就没有。前面是讲鲜矣是少矣,也就是说,孝弟之人,到外面,不能完全说没有犯上的,也许有,有虽是有但是非常少。就是有,那是很特殊的,才有那种犯上的行为。

 

下面这一段,【不好犯上】,假使一个人不好犯上,你说他作乱,作乱与犯上这是不同的。一个作乱的人,他从小处来讲,一切都是一种叛逆的行为。所谓叛逆,就拿这个伦常来讲,伦常,道德的一个规范,他不能遵守,就叛逆。讲到严重的程度,就是叛乱。像春秋时代,乱臣贼子,弒父弒君,那都是叛乱,作乱。【不好犯上】,平常就不好犯上的人,他绝对不会作乱的。这两段讲的就是,教我们认识孝弟是很重要。有子把这个讲完了以后,下面这四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四句话,根据古人注解,这四句话是孔子讲的话。有子把前面这两段话讲完了以后,就引用孔子曾经讲的四句话,来作为印证。印证他讲的这两段话,是合乎圣人所讲的道理。这四句话之中,古人也讲,比如说清朝刘宝楠,他注解就说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两句也是古时候的成语。在孔子以前,一般人常常讲到的一种成语。孔子在跟弟子们说话的时候,就把这两句成语引用出来,然后下面两句是孔子的话。【孝弟】呢?这是【仁之本与】,是仁,这个仁义道德的仁,是仁的根本。

 

【其为仁之本与】,其就是接着上面讲,【孝弟也者】,一个人行【孝弟】,就拿【孝弟】这两个字来讲,【其】,这个【其】字就是指的孝弟。它呢,就是仁的根本。这个字,在这里是个活动的语气,我们现在学这个欤字,就是在这个【与】字右边,再加上一个欠字,欠是欠缺那个欠字,但是在论语经本里面不用那个字,就是用这个【与】字,这个【与】字跟那个字是一个意思,表示这个语气不那么肯定的说出来,一种活动的语气在活动的语气之中,代表一种有些疑问的意思在当中,在别处一般这个与是代表一种疑问的话。但是在这里,这个【与】字不必说它是代表,有一种疑问的语气,而是只能说是一个活动的语气。圣人讲话,不把一句话讲得那么决定,说得那么坚定的说得那么决定性,这是活动的那么讲。

 

在一般注解,认为这一章经中最重要的,讲的是【孝弟】之道。不过就论语从开头,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那一章,第二章就接着前面那一章来的,按照论语编的次第来讲,论语编辑的次第,虽然都是每一章独立的。虽然是独立的,我们从经文编的次第来讲,也可以找到一些相连贯的一个意义,可以找得出来。这种找的法子,就是我学人的老师,雪庐老人。雪庐老人他老人家是山东济南人,号叫做雪庐,姓李,李就是李太白那个李,他老人家在台中论语班,讲课的时候,讲到这一章,就特别写讲义,特别说出来。在雪庐老人的讲义里面就讲,这一章经,是要从孔夫子学术,孔夫子学术一个体系的。要从孔夫子学术的体系里面去研究,就知道这一章跟前面一章,有相关的意思在其中。

 

孔夫子学术思想的体系,就是前面讲,第一章讲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学而那一章。学习的是什么一种学问呢?这时雪庐老人就讲了,学而,孔子教我们学的,全部的内容来讲,有内学有外学。内学是什么呢?外学又是什么呢?这可以拿礼记里面有一篇大学篇,大学篇本来是礼记里面的一篇经文。到了宋朝朱子,就把大学这一篇特别提出来,单独的把它印为一本书。礼记里面又有一篇《中庸》,《大学》一篇,加上《中庸》一篇,再加上孔子这一部《论语》,另外又加上《孟子》,叫作四书。四书之中的一篇,《大学》。《大学》是谁作的呢?是孔子的大弟子曾子著作的。曾子著作《大学》,开头就讲大学之道,大学,那是大学问,大学之道是研究大学问之道,是大学问的内容。是什么呢?下面两句话,在明明德,在亲民。明明德这是内学,亲民是外学。明明德,明德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光明的德性。这个光明的德性,性就是子思作的,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作的《中庸》。《中庸》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就是天性,简单讲就是天性,天性是天然而有的这个性,也就是本有的性,这个本有的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明德就是性德,就是我们人人本有的这个德,这个德是一片光明的,这个明德,在这里讲内学。就是我们自己要把,我们内在本有的明德把它发明出来。发明的明就是大学所讲明明德,上面一个明字就是发明,发明自己本有的明德,这个就叫作内学,内是我们内在本有的学问。

 

外学呢?大学讲亲民,亲民就是在外面,替国家,替一切人办事情。大学里内学与外学,内学,后面有几个条目,条目一般讲有八个条目。八个条目在内学这一方面,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就是内学。外学呢?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论语开头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他的学术就指的内学、外学通通都有。内学,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自古以来讲到这两条的话,都是讲不到那么透彻。格物、致知讲不透彻的话,后来只讲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虽然从汉儒,一直到唐、宋、元、明,一直到清朝,都讲不透彻。我们研究大学怎么研究法子呢?雪庐老人他讲大学的时候,就能讲得清楚,这个将来我们在讲大学的时候,再详细的讲。在这里只能把意思介绍出来,讲这个诚意、正心这比较容易懂。但是这还是内在的学问,讲到外学呢?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什么呢?内学、外学了解这两个体系之后。必须了解另外一个字,就是仁义道德的仁字,仁字就是这里所讲的,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讲仁之本与这个仁字,仁这个字,就内学来讲,也必须讲这个仁。从外学来讲,也必须用这个仁。就内学来讲,仁是从那来的,仁是从明德来的。所以说是,内学的人是从明明德,这个明德发出来的,发出来这个明德要用这个仁,用这个仁。在什么呢?在家庭里面,在社会上,就是待人接物,就是实行这个仁。所以仁字,它就从内在的明德发出来的。发出来以后,就要待人接物,办一切事情,都要从这个仁来作出发点,以仁做根本。

 

因此这里就说了,有子把前面他说两段话的意思,说完了以后,就举出孔子讲的这四句话,孔子讲的这四句话,前面两段,【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是古时候的成语。君子务本,务本这个务字,务当事务来讲,或者是直接就当事情的事字来讲。我们做任何事,你办政治就是政事,办各行各业都是在做事情,是什么呢?你做任何事情,要先找到一个根本在这里讲,就是说你做这件事情,就是全部的力量,就用在这桩事情上面。就这个意思,我们引申的来讲,说起来好明白,那就当求字讲,当追求来讲,君子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一个根本。为什么呢?根本一建立起来了,本立,在根本上能够立得住。然后这个道就生了,道生,就是本建立起来,道就能够生。在这里生字,也是用发生的发字来讲,根本建立起来以后,道就能够发出来,发现出来。

 

这是古人的成语,孔子对这两句成语,他解释孝前面讲君子务本,这个本没有指的什么,你务的是什么本你求的是什么根本。孔子在这里讲,孝弟是仁的根本。君子务本那个本,从孔子解释这两句话,就可以说就是在这个仁。君子求学,必须要学这个仁,就是学仁,仁学好了,学到了,道自然就有了。这怎么说呢?在论语后面有讲,孔子自己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是一个有次序的。孔子教人家求学,求学一个次第。道德仁艺,讲道,这个道就是人人本有的这个本性,就是《中庸》所讲的天性。天性的性,要起作用的时候,就要起现象。那就是明德,明德就发出光来,那就是有现象了,就明德。这两种我们一般人求学,学儒,一开始学都不知道,你必得学到相当的程度了,一边学,一边自己努力去学习学而时习之,去练习,然后才明了。开始学,怎么学呢?学个仁,道德仁的仁,仁就是从明德里面发生出来。所以前面讲,根据孔子所解的,本就是仁,要学仁,仁学好了的话,仁就是从明德起来的,仁学好了,这个仁既是从明德来的,他就知道德,德知道了之后,他就明了这个本性,也就明了这个道。

 

所以这里说本立而道生,本立而道生,先学这个本,学仁。仁怎么学法子呢?孔子在这里讲,孝弟,孝弟就是仁的根本,你要学仁从那学,就是学孝弟,孝弟学好了,仁就学好了。孝弟这两个字就是仁的根本,把握了这根本去学仁,仁就学得到。从这样一个解释,雪庐老人讲了,这一章就是从前面学而那一章来的,学而那一章是孔子教我们求学,求学就包含内学与外学。内学就是教我们自己学为圣人,学为圣人就是把自己明德,自己的天性能够开发出来,开发这个天性,这个明德。从那里学,仁,学这个仁。仁呢?,从那里学呢?从孝弟来学。这样看起来这章书就是接着前面讲,孔子的教育,以教人家学仁,是个最重要的一个学习之道。因为仁学好了,就可以明了这个明德,明了自己的天性。所以这章经书,可以把这个章法,有子讲的这章经书,这个章法,可以我们自己看一看。

 

【其为人也孝弟】,这讲修身。修身是什么呢?我们一个人在家里,对父母要孝顺,对于自己的哥哥要尊敬,就是孝弟之道,孝弟之道在家里就是要修身。修身之后,自自然然就不会犯上了,在家里固然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到外面也不会犯上,所以犯上者鲜矣。犯上这一句,在家庭里面讲,【其为人也孝弟】是自己修身,【不好犯上】,就是而好犯上者鲜矣,在家庭里讲,就是齐家。修身、齐家。【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既不好犯上,你到外面要作乱,那就没有了。由齐家、治国,不好犯上,就不会有作乱的,那就是治国。所以这一章把《大学》里面,孔子讲的内学、外学这么一对照,从修身、齐家、治国都包含在内。《大学》里面讲的有平天下,平天下不必讲,治国把自己国家治好了,天下都得到你的这种好的治国,治得这样好,人家自自然然的向你来学习。天下人都来向你学习,来归向于你。就现代来讲,只要把自己国家治理得好,天下那一国家,都到你的国家来观摩,这就能够做得到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在古时讲就是平天下,天下太平。

 

这章经书我们从这方面来看,就是包含孔子的内学外学,内学外学为什么只讲修身呢?因为内学在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内学。大学在后面有讲,从天子到普通的一般人,皆是以修身为本。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就包含了诚意、正心,就是包含这个仁。这样看起来,这章经书接着前面学而那一章来讲,孔子讲这个学术内学、外学,内学、外学最重要就是一个仁字,仁的根本就是孝弟。我们稍微再分析一下,为什么孝弟是仁的根本呢?我们想想看,我们到人世间来,凭什么到人世间来。孔子写易经的系辞传里面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为物,指的父母两种缘分。游魂我们自己的灵魂,我们到人世间来,没有父母,我们能够来得了人间吗?我们到人世间来,是父母给我们这个身体,我们的身体就是父母给的。这还不算,我们生下来,一切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完全要父母养我们教我们。这种恩德,我们做一个人,最根本要知恩报恩,知恩报恩最重要就是孝顺父母。兄长是我们同胞兄弟,必须要尊敬,这是仁的根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2009-07-20 06:39:40)转载▼
《拼图解论语》孔子论孝01百善孝为先
《论语第一学而篇》第2章“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492)
进入孔子“万仞宫墙”的门径
《论语·学而篇第一》1.2:​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丁为祥︱《大学》及其“大学之道”之所从来——《大学》精读导言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