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班主任工作反思之四:以班级规则起步

在这个过分强调爱与尊重的时代,大张旗鼓地谈班级规则似乎有“不合时宜”的嫌疑。虽不至于遭人唾弃,但也有被扣上“理念不新”、“境界不高”之类大帽子的危险。如果你倾听大师的经验分享,多是用一块糖或者一句话改变一个顽劣孩子的智慧,绝少会听到使用规则育人的妙招;如果你细听优秀班主任的感人事迹,多是呕心沥血、爱生如子的感人故事,绝少会有人讲科学的管理方法。规则,就这样成了素质教育最避讳的字眼,也成了班级管理种频频使用却又羞于出头露面的实招。其实在我看来,班级规则是班级建设最为重要的一环,不但要需要,而且必要。

为什么要建立班级规则

先分享一个小故事:有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共喝一桶粥,显然粥每天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可见,管理的真谛在“理”不在“管”,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建立一个象“轮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样合理的游戏规则。其实,不管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有规律和规则存在,班级当然也不例外。建立班级规则的意义可以从以下的角度去理解。

规则是一种期望。班级规则的建立,就是将教师和团队对学生在行为、学习和态度上的期望,通过文字明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物化过程,不仅将教师的期望变的稳定,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学校和老师希望他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朝着这个目标不停地努力。在班级管理的具体实践中,有的班主任不屑借助规则这个把手,却又没有彻底引领学生道德的能力,导致班级管理落得“满地鸡毛”的境地;有的班主任随性而行,对同一个事件今天一个标准,明天一个条件,弄得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有的班主任习惯于严防死守,天天盯着琐碎具体的大事小情,结果是弄得自己身心疲惫,学生怨声载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班级规则其实是一种朝向,一种期望,一个学生追求的目标。有了规则的界定,班主任的管理和学生的行动,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方向。

规则是一种尊重。《论语·尧曰》篇说“不教而杀谓之虐。”以我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事先不予以教化,不告之行为的规则,待犯了事先未告知的规则时,按事先未告知的规则进行处罚,是虐政。当然,这是对奴隶社会一些统治者那种“法不可知,威不可测”式统治方式的批判。但事实上,我们很多班主任因为欠缺规则意识,班级管理无“法”可依,往往也会采取“法不可知,威不可测”的强制管理,从而陷入师生关系极度紧张的境地。其实班级规则的制定,可以让学生在行为之初就可预期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另一方面可以让规则成为学生正向行为的引导,而不是作为事后的威胁。教而后罚,会让被处罚者心悦诚服;罚而有据,可以减少人为情绪的影响。这种公正、公开的管理,对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来说,都是一种最好的尊重。

规则是一种教育。我很欣赏也很向往孔子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管理理念,也希望单单靠教师的道德期待和人格的引领,就可以让学生既怀揣理想上路,又可以贴着地面行走。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而社会是有规则的,我们无法让学生绕开规则而进入社会。事实上,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一种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要素。规则意识从哪里来?我觉得,这只能是让学生从一个注重规则的氛围中慢慢习惯规则,学习规则。更何况,我们的学生中的一些问题,并不是都能够利用道德期待来解决,一些底线问题仍然需要规则来约束。也就是说,班级规则对于学生的训育,本身就是教育,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教育。

怎样建立班级规则

对于班级规则的制定,不同的班主任有着不同的做法。有的人喜欢闭门造车,自己或者伙同几个班干部暗暗地就拿出了一整套管理制度;有的人喜欢沿袭,自己在某年或某几年前用的班级管理制度,在接手新班级时会再拿过来用;有的人喜欢借鉴或照搬,看到别人很好的班级规则拿过来就用;有的人喜欢民主,完全放手给学生任由他们自己折腾……其实这都是不大贴切的做法,一套班级规则的形成,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师生共同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服务的,因而规则的制定必须有学生的参与。但是,规则的约束作用这一特殊,又决定了它必须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所以比较好的做法是先由教师提出草案,然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确定。任何闭门造车弄出来的制度,都不可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没有教师引领的规则制定过程,也一定不会产生科学、合理、规范的制度。有经验的班主任,一般会在开学一周后才开始着手制定班级规则,这样做有利于借助班级里一周内出现的问题,就事论事来制定相关的规则,既可以让班级规则接地气,也让规则制定的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至于学生参与和决定的程度,则需要根据学生所处的年级和身心发展程度来确定。比如在小学的低年级,应以老师为主,中高年级学生就可以适度参与,到了初中就可以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了。

融人文于其中。班级规则具有约束力,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因为班级规则面对的是天真烂漫、朝气蓬勃的学生,所以规则未必就要“板着面孔”,在规则的体内植入人文情怀,可以让规则更好地引领生命的成长。一方面,在规则的表述上要尽量使用适合学生的语言,在形式上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比如在小学可以多使用儿歌,在初中可以多使用对仗工整、语感流畅的的语句。另一方面,中小学生是一个“犯错不知错”或“犯错不自觉”的成长期,世界观还未彻底形成,自控能力较差,所以班级规则的内容不应该太绝对,要留有学生“知错就改”的机会。因为班级规则的制定,并不是为了惩罚学生,杜绝错误,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在这种理念下,学生成长的人文需要,也就超越了规则与方法本身。

懂得更重要。很多班主任以为,班级规则制定好了,张贴在教室了,印发给学生了,就一切都解决了,剩下的就是学生愿不愿意遵守的问题了,其实不然。在我看来,让学生懂得规则比制定规则更重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的讲解、示范很重要,并且要让学生练习使用规则来解决问题,让规则成为学生自然而然的习惯,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怎么做,不怎么做,这才是规则制定的价值所在。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多借助班会、论坛、主题活动等来加深学生对班级规则的认识、理解和遵守意识,从而深化班级规则的作用和效果。在实施和制定规则时,加入“君子不贰过”的理念,也是体现懂得规则重要性的一个方面。

建立哪些班级规则

从理论上来说,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就会有不同结构内容的班级规则。但从具体实践上来看,班级规则可以从分为以下两个类别,一是一般性的班级规则,主要是引导价值、希望和期待,属于主导方向的一种指向;二是特定的班级规则和秩序,包括可以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等,希望学生因人、事、时、地、物做出合宜的行为,这是我们通常说的班级规则的主要内容。

简单地说,特定的班级规则就是一种规定了学生(人)在什么时候(时)什么地方(地)可以或不可以做哪些事的文字制度,比如学生上课的规范,做作业的规范,就餐的规范,列队的规范等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班级管理制度,这算是班级的小宪法,比较系统而完整,然后就是较为具体的某一个方面的规定,比如班干部岗位职责,值日制度,班级卫生条例等等。这是理论上的一种说辞,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班主任应该尽量淡化制度的刻板僵化,多一些诸如学子形象、帅哥标准等新颖具有时代特色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并不意味着有了规矩就一定成方圆。班级规则的制定只是为班级管理提供了一种可能,这只是班级管理的一个起步,规则的落实与修订完善则更需要班主任的智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三班主任工作总结 (九年级上)
小学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九年六班班主任工作总结.docx
完善班级管理制度是管理班级的关键
席延飞:实现班级自主管理,需要注意哪4个关键问题?
善于用规则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