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合课进行“整合”的六个定位点

整合课,是“课堂教学整合”的缩略语。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本身具有丰富内涵。其“整合”体现在多个方面。诸如信息技术应用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科内部知识之间的系统化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学习整合,学科知识与生活应用之间的关联性的整合,教与学两种重要行为在课堂中的整合,教学目的中体现知识运用与综合素质发展之间的整合。以下简要说明。

一、辅之于新技术应用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整合课,首先指向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关于技术应用,学科教学本来具有积极的态度,即希望借助新技术的优势,为教学的知识展示与学生理解,以及师生对话提供更为多种途径和多样手段。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技术应用的有效性与最初的期待之间总是有着很远的距离。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在技术本身,这是一个多变的事物。从挂图、学具的辅助教学,到幻灯片的制作与使用,再到电子白板的互动功能的应用,进而让慕课、优课、微课程等成为教学热点,这不过就发生在二三十年间。作为一个在技术演变中的教学参与者,他需要不断适应生活变化,而不断掌握新的技术手段,以这种新的技能辅助教学。这自然是很困难的。

二是,教师在固有教学中形成了模式,思维和行为都逐步模式化了。要改变这个固定化的东西,即要颠覆既往经验,让他适应新的技术运用环境,这也不是容易的事。

三是,学科教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最为熟悉的是学科专业知识与能力;而技术推广人员与学科教学比较陌生,即在推进学科教学与技术整合时,两类人都很难融通,即把两者之间的优势结合起来。

因而技术应用的整合,最为重要的是,改变学科教师在技术应用上的体验和在这个特殊环境下,应用性的开发。教师在技术保障条件下,变得好用,方便教学,则应用的普及就容易,反之新技术就被教师在教学中边缘化。

因此,在技术应用上,整个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尤其课程资源和教学辅助功能的开发,正在成为技术改造关注的重点。

二、学科内部知识之间的系统化整合

课时定位的教学知识,自然是学科知识系统上的一个知识点,或者转化为能力点。孤立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学习应用意义不大。就课程实施而言,我们期待于在阶段教学之后,学生把若干知识点,关联起来,成为一条知识线或成为扭结、网状联系的知识系统。

在课程设计中,一定有课程知识的整体观。而教师若陷入一课的思维里,他看到的自然是孤立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是难以辅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和建构的。所以,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尤其强调知识之间的整合,努力实现知识的系统化。

现实课堂的观察与诊断,主要定位在一节课。而一节课所呈现的往往是在某一个知识点上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因此具有局部关注的特点。这种带有孤立特质的教学,若不能与前后学习基础关联,即与学生的知识基础链接和构建,成为一个知识系统,则这个教学的有效性也值得怀疑。为此,我们也倡导建立教学中的知识整体观。

三、不同学科之间的体现知识融合性的整合

在学校学习中,把学习行为切分为学科课程,诸如语、数、外、史、地、生等。如此跨学科的思维,提供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一个条件,更加强调一个人在具体生活环境里的学习能力应用。

未来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尤其强调模糊学科之间的界限,善于运用多种学科能力,解决具体问题。

跨学科知识融通,这是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思路。教育在实现一个人的知识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基础性阶段,着意在适应未来基本生活需要,在广域上应该具备的知识;二是在形成生活和生产能力,所应该具备的专门技术和应用能力,这就是专业性发展。在教育的学制体系中,基础教育的侧重点,在知识的广域,即形成共同知识基础。

人类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催生出现代教育模型,即需要在普及性教育阶段,通过一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高中出口即可以成为适应劳动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因此,教育的课程设计,也是采取了侧重在专业化发展的分科。分科教育的优势,在于与高等教育的专业指向,可以对接,不足则是过早的确定专业化,在知识的普及性和共同能力发展上,有所偏离,即学习窄化。

在后工业时代,社会分工日益多样化,即人才的批量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需要了。为此,教育也需要构建形成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模式。在学科上位,形成了学习领域的概念,就是为了要把多学科学习统一起来。

四、学科知识与生活应用之间的关联性的整合,

专门的学习是把特定的接受教育的人,置于学校和课堂环境里,以专业化的教师,采取规划课程和课时,限定教科书和教学内容,以达到促进人按照既定规格发展的目的。由此看,学校和课堂,甚至知识学习本身都是带有封闭性的特点。而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学习的目的也是应用于生活实践,这种特别强调纸面上和思考型的学习,在应用能力的发展上无疑是一个短板。此外,学习与生活应用比较隔膜。一般而言,学生在具体知识的学习中,不能直接看到其与未来生活应用之间有什么关系,即无法构建一个体现应用性的学习价值观。

学习的有用,这个特点被教育参与者所忽略。有效的教学一定是要把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应用联系起来的。也就是教学中要回答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有必要学习这个知识,即强化学习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目前很多时候,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不过是:因为要考试,因为教材上有这个内容,因为别人也学习这个内容。这样看,教学是约定俗成的,习惯性的行为,缺乏主观自觉,要发现这个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重要关联。

我国现实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缺乏实践能力,在独立思考和探究,以及实验能力上都是短板。为此,我们提出教学方式的转型,要更多放手,鼓励学生主动发展。

五、教与学两种重要行为在课堂中的整合,

教学是什么?在信息论视角下,所谓教学就是在一节课的时空下,信息的传播过程。即教室内在发生信息流动,这个现象是学习信息从教师的高端,流转到学生的低端。在这个认识观指导下,教师的讲授式显得非常合理。而现代教学视角发生变化,以为教学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而且教学的本质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以学本为特征的观念指导下,我们又把课堂教学看做师生学习型的对话。

在课堂教学的对话模型中,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对应性得到重视,即从教与学两个维度,关注其合理性。尤其强调因学设教,即学习的地位最为突出。

在对话课堂,教师与学生是平等交流的关系,围绕学习内容展开对话,自然属于学习型对话。

六、教学目的中体现知识运用与综合素质发展之间的整合。

学科课程的学习奠定学生的学业发展基础,可是本着育人的目的,学校培养的人,应该是德智体美综合发展的。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永远是教育最为重要的问题。

现实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弱化体育、劳动观念等的问题比较突出,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一直是主流教育所倡导的价值观。可是,累次的教育改革中这个局面改观不大。问题在哪里呢?

学校教师的角色,因为课程实施的分科化,而且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被设计为学科专业走向,于是导致教师尤为关切的是,我教的学科学生学习怎么样,我的学科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怎么发展——学科意识得到强化。

而德育则被边缘化了。学校教育需要全员育人,这就是未来变革的主要方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一定要有育人意识,强调知识教学与育人的整合。这对于学校教育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6年信息技术教师国培心得体会(2篇)
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校本实践
推进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资源有效应用 同心县实验小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阶段性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全面融合
远程教育教研活动总结(08—09学年度第一学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