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服务于人的个性化需要

现代社会产业链的形成和用人的精细化分工决定了人才发展取向的专业化,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人几乎不存在可能在各个领域和多个方面,即使精力分散,也能到达专业和行业的顶级水平。这也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即使高等学府人才济济,被誉为专家的人比肩接踵,也普遍承认没有大师的主要原因。

在教育领域,也在发生现代化转变,即从教育规模化发展转为追求内涵和品质发展。家长的心态也在这场变革中悄然心动,即把孩子放在学校,当初只为了孩子有所学有所被教,现在更多附加教师责任,你要给我的孩子教好,使他未来有好的出路。而我们也看到了,未来社会所需人才注定是行家里手,是专门性人才。与这样的社会需要相吻合的教育,也必须在兼顾批量产出人才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发展,以及形成共同知识和能力基础之外,还应该使得每一个学生作为个体人,基于个性化优势和志趣等,结合社会化人才的需求,探寻一个最优的发展定向与定位,在学力增长中取得专业铺垫,甚至已经形成一些优势。

我以为这就是教育的定制化服务。做一点简单解释,在一个人着眼未来职业发展和立足自己的个体兴趣等,需要确定一个行动轨迹,即合理安排学什么和怎样学,这自然需要学校和教师为自己的确定性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也就是提供极其丰富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选择性发展需要),为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建议,以及在个体学习中形成合理配置,适切于学生主动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和具体环境。

学生的学习服务是体现个性化的。例如做商品销售,需要有批发,更多商业活动需要依托零售商店,要顾客各取所需。我们在商品配置和提供服务上要尽量满足顾客的选择性需要。教育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有与之类似的服务意识。

中国教育的规模大,学生多,过去单单为了所有学生都有学上就消耗了很多行政成本,现在正在适应各地区的不同情况,需要各所学校都有自己适应学生的发展特色。我们的学校要构建的这个特色是什么?我觉得,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点,应该在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上;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自然需要因材施教,这个教首要在教什么,即能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上。学非所好,而且学无所用,这个学就会造成学力的浪费,其实也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对学生而言也是生命的一种消耗。

毋庸讳言,因为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中,教科研的跟进和提供的支撑力很不足,造成我们在教育实施的各个环节,以及前沿都存在不完善,这样带来的学习消耗客观存在。现在看到了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标,比较之前的实验稿,科研的进步是显著的。以语文学科为例。把语言文字研究的一些成果,吸纳进来,在不同的学段提供学习的字词都是复现率最高的,如此为了使得所学字词最有使用价值,这是一种学习的科学化规划。

可是,我们同时感到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的研究,在走向精致化、精细化和精品化的过程中不能一步到位,在发展中出现端倪,这就是可喜的。近来读兖州一中校长杜金山的办学介绍,他主张构建高效课堂,其路径设计,他叫做构建高效课堂的八个支撑系统,我以为是提出了具体达成高效课堂的途径和方法的,这就是一种具有实施和应用价值的科研。

一个小的支撑系统叫做小组合作。他们在构建小组合作机制的时候走了三步:第一步是形式构建,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二步是形成小组活动机制,确立小组合作的制度文化;第三步是提升小组活动的品质和效率,使得小组学习更具有活力。读到这里感到振奋。课改时间不短了,十年多,而且从国家层面,已经宣布从试验阶段转入深化阶段,但是很多学校和教师依然在质疑小组合作的形式是否有效,甚至充满疑虑。或者在分组实验后,感觉有其局限性,就退回原地。教学改革需要动摇自己的原有思想体系,并且改变原来的教学形态,一些适应性的东西被破坏,需要重新构建新的适应。由此看,这种之于自己习惯的改变不是很容易的。而兖州一中坚持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形成制度文化,再走出第三步,追求小组发展的高效率。这种改革的行走很艰难却具有引领性。我们应该想到,在国外小组合作成为常态,若如我们初建小组一样,效率低下,注定他们也就放弃了。现在他们的坚守,一定在这个方面有了很多进展,克服了一些不利的条件,甚至在其局限性上有所突破。什么是科研?比别人多想一点,多走一步。

兖州一种进行高效课堂的研究,我以为就是科研进步。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依托于教科研,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成为科研的主力军。我们往往迷信专家,神话科研,以为别人是救世主,自己已经落难就等着别人来救。这种职业倦怠和工作被动性客观制约了教师群体性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效。

我们主张进行行动研究,把教师作为研究主体,更多的努力还在唤醒。我们不要用论文、论著一个维度或以此制定标准来评价教师的科研,他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个问题,有办法解决问题,我以为就是一种自我疗救,就是积极的行动,也自然就是做科研。

    未来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服务于人的个性化需要。一个教学班,把学生分成几类。我们根据类比进行教学,这自然是有效的。而对于个体的关注不足,也是事实。优质化的教育主要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正视,着力于每一个学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得到适应性发展,这就需要进行课程的、制度的、文化的、教学的改进和构建。而这种改变不能总是等着上面,依靠行政力或者科研指导力来解决,更多的时候,自救非常必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成员风采】走进课堂,研究细节
教育漫谈十 浅谈“好学校”的标准
《多元智能理论》引发素质教育的思考
唐振华 池云霞:高职教师反思性实践分层及研修转向
成就学生 发展自己 教师专业修炼之道――杭州市青年教师教育科研学术小组培训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