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语文教学常态化与增值效益

自2002年至今,我做了十一年教研员,随着教研室工作更加沉潜到基层和薄弱学校,听了很多课,这也包括非语文的课程。有了语文与其他课程,优质课与常态课,不同视角的关注。视角的不断转化给我带来一些关于语文课程的新认识。

第一,在常态课与大众教师,教学的传统思维以强大的力量保持了行为的惯性,这如一湖水,表皮被风激荡,形成涌动的波澜,而底层还是沉静如初。这需要我们反思一个问题,依靠优秀教师和示范课堂来推进的教学变革,我们渴慕的其人其课无疑既有理想化特征,而且课堂往往带有鲜明的个性特质,或许与大众教师的常态课还有距离,是他们难以逾越的高度。教学研究,有必要关注在原生态条件下,教学行为的最优化,即草根教师可做,做得好的方法与途径。

第二,语文教学的确是缺乏增值效益的,这无疑是在工业化社会,信息倍增,每人都接受了追求高效率观念的情况下,而语文学习依然劳而寡效造成学科关注失落的重要原因。而语文教学的业内寻求脱困,有复古情结。因为封建时代的语文是大语文,与一人一生的学习关联,在学科分化后,语文只是核心课程中的几分之一了,课时也非常有限。这边语文学习的占用精力有限,而另一边,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扩展了信息传播渠道,人际交互也增强了,也就意味着学习语言的环境条件不断改善,未必非要语文课程给我学习能力的发展。社会环境那边发展语文学习能力,语文课程这边在减弱学习的影响力。语文教师的无奈就在所难免了。

概括而言,在长期的课堂观察中,我发现语文教学研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突出:一是常态课堂与大众教师似乎成为一轮又一轮教学改革之中的灰色地带;二是语文学习缺乏增值效益。

这对于教学研究,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这样带有鲜明群众性研究团体而言的研究而言,需要尽可能理解并参与到目前体现鲜明行政推动色彩的促进各级各类教师的专业培训,基于校本教研的普及性的草根行动的小课题研究,以及依靠种子教师辐射,带动校本和区域教学特色的建设。一般认为教学改革现已进入深化阶段,即完成了顶层制度设计,铺设了发展路径之后,教育行政也已经聚焦在课堂,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的提高了。我称其为两本:课本和师本。即课堂被关注,教师发展被关注。这是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也为语文教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回到前面的两个问题上来。先谈谈对于常态课的关注。我曾经到一所市属重点校做蹲点调研。连续听了几天课,发现每人都在上练习课。一问知道,后面有月考,他们需要有考前的强化练习。这种练习课,操练起来比较简单,完成练习题,教师订正。这没有什么可听的,却引发我思考。过去我们不断公开的课堂都是具有审美特征的课堂,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时间要用在自读、练习、讲题、监测等行为上,这不好看可是又是教学的必要组成。真正带来教学效益的是那些好看的课吗?我以魏书生老师为师,钦佩他教学的艺术。可是他也说,很多课堂他不在,这也就意味着不是他上课好而带动学生获得了语文收益。倒是他不在的时候,学生所做的事情,奠定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无疑指的是学生的语文自学行为。对于追求效益而言的教学,学的价值是第一位的。由此,我产生了构建以学为本的课堂的观念。我在新加坡做过二十八天的学访,到过很多学校,听了很多课。有一个印象,与同行的老师交换意见,我们的看法一致,就是中国的教师更会讲课。我概括两国教学的差异性,以为我们的教学是偏于教的,以为教好了就能学好,而新加坡教学是偏于学的,以为学好了靠学生。这两种教学思维各有优劣,彼此在走向融合。我是从大众教师和常态课堂的教学角度,反对教师强势课堂的。在中国的现实教学环境里,我这样发言还不是为多数人认同的。在优质生源的学校,老师不必重视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教师依靠学问获得学生钦佩,所以出产才子型教师。而在薄弱校,老师也说,我这里学生厌学,只有讲授才能多少给他一点。一些优秀教师说,我善于驾驭课堂,具有娴熟的教学技术,你不要我教,或者少教,怎么体现我的职业价值呢?他们,基于不同的环境和需要,都强调教的必要与重要。其实,我不反对课堂中有很好的教,有会教的老师。甚至,我会为才子型教师叫好。可是,我以为,作为教学研究需要推介的课堂,一定要平民化和平常化。有三个例子,可为上面三类教师思考。其一 针对优势生源的学校是不是可以不教或少教,我推荐关注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进行教学改革,不是用校长主导的模式统一教师行为,他强调教学多样化。可是有一条思想是成为改革主流的,即构建学习型课堂。其二,针对薄弱学校是不是可以不教或少教,我推荐关注山东杜郎口中学,当然指的是改革之初的杜郎口。他们的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如何焕发值得思考。其三,针对优秀教师不教或少教我推荐关注北京十一学校的一位生物教师,王春易。她是业内公认善讲课的老师,她选择少讲,迫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经验可在媒体上查阅。以上三个案例都不是完美的,甚至带有突出问题被人非议。可是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实践至少表明,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是可以被焕发的,改变教过度的行为是可行的。沉潜在基层,在常态课里,我们会发觉讲风过剩的问题还是突出的。我在一所涉农区县的学校听课,老师讲文言文,她的讲法就是串讲课文。我问老师,学生是不是可以依照课下注释,辅助教辅疏通文意呢?老师说,他们规定学生不能使用教辅。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学生有教辅总是核对教师所讲的对不对。为保持教师讲授的权威性,他们要求学生不能读教辅。你看,这种思维和行为与现代社会是不是割裂的。语文是适合自学的学科。钱梦龙老师的教学都是基于问题的讨论。他较少讲授,在学生讨论中点拨两句,学生就能解决问题了。魏书生老师也说,语文练习中75%以上的题目是可以自己解答的。按照道理,我们需要把学生自读懂的、学生互助懂的问题,都交给学生解决,教师只讲非讲不可的。近日与几位老师一起研读《孔雀东南飞》,想做课文多解的探索。在讨论中,老师们查阅了很多资料,如同头脑风暴,产生了很多新鲜的想法。我说,这篇课文我们教了这么多年,可是没有自己的思考。现在在基于问题的研读中,我们借助广泛阅读和讨论,产生了阅读兴趣。这说明什么?我们在语文教学里,若把宽广视野的阅读、问题探究的方法、以及问题讨论的形式交给学生,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也会有与我们一样的思想冲动。我们察阅了关于本文的网上论坛,果然很多学生的发言具有学术味道。

常态课和大众教学,不能太多占用老师时间和太多依靠教师教学天赋,要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如此,也许可以在大面积上,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我关注过英国老师上课,他们非要学生有疑问才会讲课。我很奇怪,他们没有广泛的教研基础,课堂具有隐私特征,外力较难干预教师行为,他们的教学改进依靠什么?观察他们的课堂我明白了一条:他们有突出的回馈意识,时刻让学生给自己的教学提意见,然后研究改进。这就是所谓基于学的教吧!

再谈谈语文缺乏增值效益的问题。围绕劳而寡效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是语文,语文的属性是什么,语文教什么等问题。目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试图做出了回答。可是,在实践层面上,这个问题的解决还要复杂很多。看看,我们的语文老师每天在干什么。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讲读一篇篇教材里的课文。我们假定学生是不懂的,要教师把自己读懂的交给学生。按照我们的行为逻辑,以为教会课文,之后学生就能自己会读了。可是有几个问题,就产生了:读这些课文,与换读其他文章,有区别吗?教材容量是半年时段读三十篇不足的千字文,这个量的积累够不够?课文解读侧重在读出所谓意义,获取这些意义是非常必要的吗?等等。教学有时很怕问个为什么,这一问就让我们对于习惯行为是不是必要产生怀疑了。文章的原生意义可能比较单一,或者是唯一的,有时还是不确定的;而审美意义则是多元的。语文老师偏爱的两者,一是想要找出那个潜在的正确答案来,二是希望在审美意义上读出自己的东西来。

语文教学用在意义解析上的精力最多。这是一个务虚的行为,很容易导致讨论的泛化。因为语文有虚化的表现,所以也有人呼吁语文教学应该要朴实,有实在内容,进而需要有本体知识。做到这一点,目前的支撑学术不足。从教师角度而言,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学科积累的方面一定要落实。我们知道语言学习中,积累太重要了。这包括字词的积累,句型和段落、篇章的结构模型积累等。这些是知识性的,要下功夫记忆并运用。我以为在语文学习的较低学段,需要侧重在积累。现在课外强调了师生基于课文意义解读的讨论,而弱化了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落实。这是需要纠偏的。二是在能力发展层面需要依赖自主探究和综合性学习。也就是基于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来联动阅读和写作等语文行为。语文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我们无法在教学中面面俱到,需要为改革寻找一个突破口,由此进入来形成带动效益。如今,很多人在给语文这个名词前加定语,为自己的教学贴一个标签。这至少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变革语文需要找一个突破口。其实,很多人的教学变革都是注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如钱梦龙老师注意到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不会提问题,不知道怎么思考问题。所以,他的教学就采用问题探究的方式来组织。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基于问题上讨论课。再如魏书生老师,他看到语文学习的症结在学生被老师左右,所以他就把学生可以做的事都交给学生做。你可以把他们的教学做艺术化、复杂化解读,若简化到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大约如此。

在大众教师这里,他们是较少被改革风潮触动的。所以,语文教学这些年讨论和批评多,而在具体做事上其进展与期待有落差。我以为无论是强化积累,还是问题探究,我们已经产生过宝贵经验,可是普及与推广不够。我就举一个例子。作文教学目前有些被边缘化,不写不教带有普遍性。这与作文环节链条的中断有关系。即学生写作后,缺乏心理补偿。我们重视写作,还需要重视写作后的评价。这个问题纠结在教师一人对学生数十人,回馈压力无法纾解。解决的办法就是构建多元评价机制,要让作文关注成为及时和普遍的行为。天津大港五中有一位老师叫张金玲,她不是名师。校长检查语文组批阅作文情况,张金玲老师说,你要求的作文全批全改我们做不到,而且未必有效果,我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校长与她听了一节作文反馈课,发觉学生非常欢迎这个作文回馈方式。这才知道张老师每天要学生坚持写作,每周一节作文反馈课,坚持了十数年。由此,学校启动了互动态作文评价的改革。探索多渠道多方式,关注作文,引导写作。之后,产生了网络评价,课堂评价,展台评价,班级对抗等许多渠道。这样提高了作文的被关注度,大面积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以作文改革为触发点,联动阅读教学的改变。我们知道没有阅读积累,学习也是缺少根基的。所以,学校之后启动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改革实验。

今后,我们很难期待哪位老师和哪所学校产生完美无缺的教学经验,反而是普通学校和一般教师在实践中产生的宝贵经验,可以给我们很多启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听课评课中成长
写在教研室送教送培后||纵目中心校陈 洁:干净动人的语文课
反对课八股
小学语文新课标测试题及答案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新观念
语文教师应有的“四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