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语文教学的知识转化率

若课程教学无效率意识,在现代工业社会背景,科技迅猛发展,新鲜知识倍增条件下,其对于学科学习价值的解说无论如何也无法赢得学生的信服,也就难以转化为学生对于相应课程的重视,并焕发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纸笔测验条件下的强力应试教育环境,中小学语文教学现如今就陷入了失信状态。即作为母语,学生感觉其实践应用语文的能力似乎是与生俱来,而学习其他知识、发展其他技能的增值意义要高于语文;也就是不学语文不少什么,若不学其他社会发展形成的新的需要知识与技能,如电脑应用知识和技能,应对全球化之后的英语学习知识和技能,在学生适应生活人际交流面对就业挑战等方面要形成严重缺陷。于是,母语学习,以及本门课程所强调的文化、文学、修养等软性指标发展就难以被作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的第一学习需要。

与之认识不同,在国家层面,其软实力更多体现在文化积累和文化构建,以及国民修养与精神状态的表现。这些都是母语课程可以为学生学习有较大贡献率的。也就是在国家意志体现的教育上,母语课程的教育功能是第一位的,其指向的实现价值远远大于其学科教学价值。而作为家长、学生,对于学科学习价值的认识,不是教育带给我的软实力变化,而是这门课程学习所投入的精力与它的回馈之间是不是等值的、高效的。

学校教育中,体现国家的课程定位与具体教学环境中学生的课程学习定位存在落差,事实如此。语文课程重要,然而在家庭与学校关注,以及学生学习投入上不被重视,而且相比较数理化和英语等课程在学校的占位,也似乎走向边缘化了。这令人感觉无奈。尤其广大语文教师本于母语教育的热爱的感情,以及担纲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迫切呼吁要加强对于语文课程的地位,提升学科影响力。

我们以为语文学科学习重要,而社会与学生并不持认同态度。这源于语文学科教学评价无法对于学科学习增值进行较为清晰的辨析与呈现,也就是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效益都不能及时和准确反映出来。教与不教、教好与教不好,学与不学、学好与学不好,这些都无法区分。自然,这种模糊的状态,与学科的知识无序和杂揉相关。或许有很多理由,需要保持语文课程学习以单篇课文无限循环这种学习方式。一般,我们把这种学习界定为语文学习是通过循环往复实现螺旋上升形态,而且语文是一个慢显效学科。

当一个学科处于模糊认知状态,不在乎教与学的实施效率,而且坚持把大训练量,不计成本作为学科实施原则的时候,这种学科偏执思维,注定会和重视效率,强调低付出获得高效率的教学价值追求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语文不被重视,与其不能快速显示效益,语文学习缺乏显著知识体系,即学科本体知识与能力体系并未构建起来是有关系的。我作譬喻,以为课文是一个筐,学习知识全在里面装。教师在教学中呈现出来的知识各个不同,也就是说,一篇课文教师各教各的,该教什么完全来自自我认识,具有思想上的盲目性。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很难结合具体知识能力,画出学习认知的标准线,来进行教学评价。

语文学科构建自然要从厘清基本知识体系入手,把教学口粮田确定下来,该清晰化和能清晰化的就清晰化。在满足吃饱条件之后,再进行学科扩展,努力倡导多读多写等。之前,语文课程的科学化建设有过一些积极成果,例如为促进语文规范化和现代化,研制了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其语法体系基本构建,这些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依据而在语文教学的训练中,也努力把知识点和能力点清晰化可是随着文化思潮中这一轮次的强调本土和传统回归,把母语教育又拉过来到雾里看花的状态。就这个学科的文学特征而言,模糊是必然规律,可是一旦把学习定位于现代教育的课程体系里,有了课时、教材和教学的限定,其效率如何自然被检验。

由于社会各方面,包括各个教师,对于语文学科功能泛华的认识,使得对于它是谁各有认识不同。有人以为它是育人学科,教育人的、影响人的功能是它的首要功能;有人以为它是文化学科,先天带有文化传播价值,于是在传统文化复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它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有人以为它是文学学科,它在选文中要突出文学性和经典性,要借助文学审美培养学生的对于祖国优美语言的感受力……各种认识林林总总。教师若被这些泛华认识捆束,就会发现,他在一本教材的容量内,有限的课时里,依靠自己的单薄影响力,根本无法实现这么复杂而重要的学科功能。

小教师与大学科的不协调性一直制约着语文学科的发展。如今,我们把学科功能定位在核心的地方——学习语言应用。这就是纯粹学科思维了。我觉得这个思考是理性的,也是现实的。语文教师教好语言应用,把语言的根基打好。沿着这条思路,语文科学化建设,一定会走出这一团雾气。

文化的功能、教育人的功能等在课程构建上单纯依靠一周几课时的一门语文课时难以奏效,需要在文科学科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上做文章。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对于语文课程“能做什么”做冷静思考。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学校教学层面,教师只能教“可教”的语文。太美丽的语文构想,可以激励我们往前探索,可是现实的路途要一步步走。作为语文人,我们普遍认识到语文课程在经历瘦身变化之后,力图恢复封建教育时代作为一门唯一的、终身学习的课程图景,于是倡导“大语文”,做改革的“加法”。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立足于一周几课时,一本薄薄的教材,教课的老师也很普通,我们可以为学生的语言应用的能力发展提供怎样的服务?若这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做好,自然会产生触发效应,学生由此借助语言媒介,便利于他认识文化、文学,接受熏陶和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推荐:刘大为论《语言知识、语言能力与语文教学》(转贴)
培养“核心素养”要积极进行课程重建
教育要践行| 陈玉剑: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克服知见障
中学语文课改的潮起潮落
我为何要提出“语文养成教育”(4)
失落的大学语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