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探微
古诗词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探微     

          Zxp3642165

  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志意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而“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适合时代要求的全新学习方式,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坚持贯彻和落实这一教学理念,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体会古诗词中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      反复朗诵,探究古诗词之情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让学生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让学生在朗读中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定能增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感悟。
  二、发挥想象,探究古诗词之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意境全出。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想象在古诗词学习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语文的阅读不能“见槐是槐,见柳是柳”,在古诗词苑漫步,含英咀华,就更离不开想象,只有驱遣想象,才能读出诗词背景,读出作者感受,读出画意真情。学生通过想象才能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诗人词人的世界。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 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品读欣赏 探究古诗词之内涵
    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感悟、积累、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自读自悟、欣赏品味,领略古诗词的无穷魅力,提高语文素养.那就是让学生学会自我赏析,在自主学习中享“渔”而得鱼。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力。如“僧敲月下门”中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它们的妙处早已为人们所称道。而这种妙处体味获得的过程就是对古诗词中语言的品读。《鹿柴》中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空”是“空旷”之意,正面描绘了鹿柴附近傍晚时分,深山里寂静深幽、杳无人迹的景象,展现的是大山幽静,不闻人语的情境,表现安静幽深的境界。一个“空”字,渲染了空寂清冷的氛围,表达了隐居者安闲的心境。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意境。马致远《秋净沙·秋思》把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造了一幅令人寻思不尽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和一个骑着瘦马的游子正在茫茫古道上艰难前行的形象。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烘托了游子难以言状的彷徨凄苦的心情。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表现手法。《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遥寄相思的好诗重复使用巴山夜雨,主要在强调时空和心灵上的对比(此时的时空——实,彼时的时空——虚),前三句是身在巴山看雨,独自忍受相思之苦,而后句则是想像与知己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在那不可知的未来,朋友团聚的彼时彼地,西窗下闪动烛,一起回忆今天这个情思绵绵的雨夜,这将是多么的温馨愉快。全诗之连系在于“何当”表现缠绵的情致,蕴含悠长无尽的意趣。在语言中品味古诗词的诗眼。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地把握诗的中心内容和领会诗人的情感。《观沧海》,我紧扣一个“观”字,问是谁在观?他为何而观?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有人说他为自己的前途而观,有人说他可能为风景而观,有人说他在为国家而观;有人说他为理想而观,……学生的想象力就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只有对古诗词的语言深入品读,才能让学生走进古诗词,让学生走进经典、与大师对话,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不断对古诗词的语言品味,重在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课文“课外古诗词背诵”每首诗词前现有的一段短小的赏析语言,让学生去写好赏析文字,以提高自己的赏析能力。如以七年级(下)《竹里馆》一诗,学生借助赏析语言,赏析那“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 。 赏析诗人那“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赏析那夜深人静,明月相伴的情境。
      四、加强合作,探究古诗词之外延。
      新课程强调合作和对话。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从而推向合理与完善。而且,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如对诗人词人的词风、流派、诗语风格等问题。借助合作的力量进行研究学习。从资料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的指导。并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古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探索、合作和对话,在自主合作中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古诗词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进程中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也只有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的探究,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抓住关键词语 深入诗词妙境——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创造性鉴赏方法例谈
诗情.诗境.诗味.诗理
浅谈古诗词的批注式阅读三境
关于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讨
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中考备战」中考诗词鉴赏题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