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识古人寄情山水的意义
             认识古人寄情山水的意义
                               黄荣华
       自然山水对中国人的意义实在是太大了。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像我们中国人这样领悟于山水、寄情于山水、皈依于山水了。
     人们最早对山水的兴趣,应当在山水的神秘性上。在先民那里,自然被赋予了无所不能的神灵概念,山水以它的神秘莫测使人们对它持有敬畏之心。这种观念实际上也一直传承下来了,如说“山无大小,皆有神灵。山大则神大,山小则神小”(《抱朴子?登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只是后代的诗文对此的表现越来越弱,或者说不是唯一的主题。a
      先秦时期,儒家主要强调“君子比德”。从山中见“仁”,从水中见“智”,或者说山是仁的表现,水是智的表现,这就是比德。秦汉之后,人们更多地是从自然生命状态与人的生命状态的对应关系上寄情山水。望春山而生欣然之意,观秋树而生凋零之叹。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刘勰)
      说到寄情山水,是不能忽略柳宗元的。他的《永州八记》是古代山水审美的典范之作。它寄情山水的两个层面正好代表了中国人寄情山水的两个方向。
     第一层面是生命大境界的发现与体验。这与庄子的人生境界是一脉相承的境界。当柳宗元带着罪身来到柳州后,他一直感到很痛苦。“始得西山”后他借助山水的超拔力量使自己一下子得到了解脱。登高远望,他感受到了天地阔大与恒久的境界,感受到了融入这种境界中的逍遥与通畅。这种逍遥与通畅的感觉,是生命大境界的一种高峰体验,是许多临山悦水者的共有追求。在这样的体验中,他们变得旷达,变得超凡,变得遗世独立。庄子、李白、苏轼,是这一途的典型。
      第二层面是生命理趣的发现与体验。这一层意义在《永州八记》的《小石潭记》等篇什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一石一木,一丘一潭,一曲一溪,都隐含着生命的机趣,从中可以享受生命中许多不可言传的快乐。陶渊明、王维、柳宗元及明代的小品文作家、清代的李渔与曹雪芹等,寄情山水走的大体是这一途径。
       当然上述两个层面在每位文人身上并不是能够绝然分开的,即使是柳宗元也是如此,这里分两层表述是为了阐述的方便。事实上像李白、苏轼等大家,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精神是很复杂的。
      寄情山水,不能仅仅理解为生命的解脱与超拔,还应理解为生命的分享与播撒。(或许后者可能更能让人接受,否则中国古代的山水园林何以那样发达?)但无论哪一个层面,都是寻找一种生命的归宿。当古代文人们真正寄情于山水时,少数是无意于社会承担(如庄子),多数则是被迫放弃社会责任。他们转投山水,在山水中安顿自己的生命与心灵,在对自然的发现中发现了另一个“我”。
                                                                         (源自《语文报高二版》第676期第2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了这些山水画,就理解古人为何寄情山水
看完这组山水画,就明白古人为何寄情山水了
古人寄情山水散文
一丘一壑也风流(品书札记)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笔墨劲道,寄情山水
山水画那么美,为什么看不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