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扫除阅读障碍”质疑

扫除阅读障碍,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先走的“一步棋”。因为学习一篇课文,必然有学生们要学习的生字词,学习课文前,学生只有把生字词都学会了,才能顺顺当当地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才可以去进一步的体会文中内涵,受到人文思想熏陶。识字,也是学习一篇课文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生识字,是进行读、写的基础和保证,学生的识字情况,直接影响读、写的发展。那么课文中既然有生字词,当然要先把这些字词障碍清除,才可以进行阅读了。多少年来,老师们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着阅读教学。

最近在听课时,品味先“扫除阅读障碍”这一做法时,觉得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商榷一:不扫除生字词障碍,学生就读不懂课文吗?

在这里,首先要明确的就是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读懂到什么程度。本人认为,此时的读文,只是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有初步地整体把握,是粗知大意,还不要求深入、细致地理解、感悟文章内容。

文章是由文字组成的。能入选课本中的文章,必是文质兼美的,必是符合学段学生年龄、心理发展需要的,必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小学生学的是白话文,浅显通俗,接近平时的口语,在理解文意上,不存在大的障碍。

有的老师会认为,当让学生独立读课文时,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学生就会读不懂了,这和听故事、听别人读文章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教师这样的臆断忽略了两点:一是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接触到生字或生词的时候,他会结合文章语境,进行相应的猜测、推理,这恰恰也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训练。再有,一般来说,教材对文中出现的生字、难字都有注音,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拼音正确读出来;即使有不认识的字,学生也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或是查工具书的方式解决。二是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学生真的有一两个生字词不认识、不理解,对整体把握文意不会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平时在读书、读报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遇到生字或是生词,有多少人能随时地拿出工具书查阅?我们也完全可以读懂文意。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学文前不“扫除阅读障碍”,学生一样可以读通、读懂课文,学生独立阅读、理解的能力会得到更充分的锻炼。让学生带着新鲜感,带着些许的疑惑,走进下面的阅读教学,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商榷二:怎样理解在阅读中识字?

有一个词叫“一睹为快”,什么意思?就是遇到精彩的可看的东西,想马上看到,尽快看完,不看不快!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对于精彩的课文内容,他们也是想“一睹为快”。尤其是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伊始,就想法设法地激发学生阅读欲望,欲望激发起来了,不进行阅读活动,偏偏又开始识字,这样的做法,不值得推敲吗?

听一位老师讲《心中那盏灯》一课,开始老师煽情地对学生说:“孩子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课文,课文的名字叫《心中那盏灯》。看老师板书课题。”如果我们把自己当做课堂上的一名学生,听了老师说的话,此时,最想做的是什么——就是读读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写的什么内容让人感动。但是,接下来,老师不是让学生去读课文,而是说:“大家看这个‘盏’字,仔细观察,看看你怎样记住它?”接下来,是学生说记字的方法。2分钟后,又指导学生写这个字,在讲解了写字要注意的问题后,每个学生在田字格中只写一个“盏”字。

我们来品析一下以上做法:在学生满怀阅读期待的时候,老师没有趁热打铁,而是话锋一转,转到了认字写字上,认了一个字,学生动笔也只写了一个字。对于这个“盏”字,学生是不是就认准了、写好了呢?经过几分钟后,再重提读课文的事,学生的读书热情还会是高涨的吗?这样的教学,是不是费时而没有高效呢?

我们再思考一下:我们现在使用的课标教材,低年级是全注音课文(有的版本教材略读课文是生字注音),到了中高年级是生字、难字注音,在学文前,学生借助拼音,凭借的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或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可以自主的做到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学生能把课文读正确,就是认准了每个字的字音,当然包括在本课中要求落实识写的生字(个别难读的字,可以事先提出来指正或在下面的教学中纠正),这就是解决了识字中“读准字音”的问题;在进行阅读理解的教学中,学生还要反复的与文中汉字见面,对字形就有了一定的印象;在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时,就是在语境中理解了字、词的意思。这样,真正的在阅读中,分散了集中识汉字的音、形、义的难度,识字与阅读不离不弃,二者紧密结合。这样的阅读中识字,是不是更高效?可以在第2课时再具体落实识字写字的任务。

这样做,就是让学生该读文的时候,就痛痛快快地读,改学字的时候就扎扎实实地学。在读书中穿插进识字,就好比我们在看电影或是电视剧时,关键处插进了一段广告,打断了观看思路,广告不爱看,还有点扫兴!

商榷三:怎样理解在语境中解词?

学生初读后,教师往往把文中的由生字组成的词或生词出示出来,让学生认读和理解。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小珊迪》一课时,出示词语,让学生说一说“请求”“乞求”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让学生用语言去表述词语的意思,是很难的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老师又分别用“请求”“乞求”造了句子,效果也不很好。这时做这样的“功”,是无用的,试想,我们在学习课文时,结合故事情节发展,抓住人物语言来进行有感情朗读,再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就容易了:当小珊迪让我们买他的火柴时,我的同事说“不,我们不需要”,这时可怜的孩子是请求:“买一盒火柴只要一个便士呀!”可当我们还不想买的时候,孩子才乞求:“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两个词语在表达程度上的不同,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一位老师执教《徐悲鸿画马》一课,围绕“功到自然成”来学习。什么是“功到自然成”呢?接下来学习徐悲鸿为了画好奔跑的马,跟在马车后观察,摔伤了也无所谓;徐悲鸿画马入了迷;他画的《奔马图》成为世界艺术珍品。这样的过程,就是对“功到自然成”的诠释。学文后,让学生再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写徐悲鸿“用功”的,哪部分是写他“成功”的,到此对“功到自然成”的理解是水到渠成了。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应该明白,理解词语,必须要在课文的语境中,随着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来进行。有的老师认为,学文前理解词语,也是结合课文语句或是再造语句来学习的啊,也是在语言环境中学的啊!那么试想:为了理解词语截取文中语句,必然是对课文的断章取义,如上面《小珊迪》一课理解“请求”和“乞求”的例子,又怎么能准确地把握词语的内涵呢?如果为了理解词语再造一个语境,放弃文本,是不是多此一举呢?

以上三点商榷谈的是自己的看法。真诚希望,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探索、反思,打造省时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课时研究室
多媒体教学如何“教得其法”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迷失”与“回归”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全册教案2
小学生批注式阅读方法及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