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异彩纷呈“读”经典

异彩纷呈“读”经典

江苏省无锡市东北塘实验小学     过琴芬  石燕萍

    “文字知冷暖,文章皆有情”。经典诗文离我们的现代生活年代久远,语言精炼,内涵丰富。如何让学生在诵读中体验、感悟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和意境美?如何让学生领略经典的魅力,陶醉其中呢?

创设情境,读出情感

    正所谓“境伴文出,情随境生”。在教学经典诗文中,教师应根据诗文的风格特点,选用适合儿童情趣,感情基调与诗文相适应的音乐、图片等来配合朗读,用优美、生动的情境来感染、熏陶学生,促使学生读出诗文的情感来。

    例如,在诵读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联翩,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相伴,举杯望月,多想邀请嫦娥一起来欢饮……课件中那精美绝伦的画面、委婉动人的歌声,一下子把孩子带进了诗歌的美妙意境中,有些语言无法述说、描摹的内容,通过画面、音乐淋漓尽致地创造出美轮美奂的境界,让师生流连忘返,学生也读出了诗词中的情感。

教师范读,读足情感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动人的情景:教师的一段绘声绘色的范读之后,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要求像老师那样尝试尝试,显一显身手。可见,范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当学生的读书与你理想中的差距很大时,当学生的情感才刚入境,又不知怎样才能读出心中的感受时,教师的范读就是一架标杆,它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例如,在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由于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是跟随父母到无锡来打工的新市民子女,小时候由爷爷奶奶带大,感情很深,但现在却只能分离,不能相见,因此借助他们的体验,学生完全能体会到诗中王维“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但是在朗读这首诗时,学生由于缺少朗读的技巧,不能很充分地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抵过千言万语的讲解。儿童是善于模仿的能手,对老师诵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很快就领会于心,读足诗句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迎刃而解了。

补充资料,读厚情感

    经典诗文不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遥远,有的还不免有些深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也是肤浅的,走不进诗人的灵魂深处。倘若教师补充点相关资料,效果就会截然不同了。

    例如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教师搜集王维五首思乡诗:《山中送别》《杂诗》《相思》《竹里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些诗中有送友人迎故人的,有写冬日的,有春日作的;有白天吟的,也有在寂寞的月夜写的。精心选择的诗充分显示了王维漂泊旅途中的孤寂。学生一首首读来,一次次走进王维的情感世界,怎能不被诗人深厚的诗情感染?此时此刻再来诵读《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就容易读深、读厚了。

古诗今趣,读浓情感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无数中国人都是沐浴着诗词的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的。但现在的学生,由于现代媒体的冲击,真的很难走进诗歌的时空,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古诗文教学如何在不破坏诗心诗味的基础上,通过改写、吟诵,读出新趣味,读浓情感?

    《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朱文君老师上的《古诗今趣》一课,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这堂课上,当朱老师引导学生读好《凉州词》中的平仄、押韵后,学生很快就读出了诗中的那份“忧伤”、那份“悲壮”。接着朱老师出示了现代诗人绿原改写的现代诗,和学生一起“唱和”——(师)酒,酒,葡萄酒(生齐)葡萄酒,(师)杯,杯,夜光杯(生齐)夜光杯。(师)杯满酒香让人饮得醉,(生齐)饮呀饮得醉。(师)管他马上琵琶弹拨把人催(生齐)把人催。(师)要催你尽催,(生齐)想醉我且醉,(师)醉了醉了我且枕戈睡(生齐)枕戈睡,(师)醉卧沙场谁解个中味,(齐)古来征夫战士几人活着回。”朱老师巧妙地通过师生合作读,让学生把握诗歌节奏的变化,学生在情趣高涨中又读出了诗中的“豪迈之情”。

    读读古诗,再读现代诗,古今对比,学生把这首《凉州词》苍凉中含着悲壮,决绝中透出豪迈的情感读得浓浓的,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诗心。

咬文嚼字,读透情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特级教师王崧舟也说:感人的文字找出来是不够的,你得用全部的感动去品味它们,咀嚼它们,不要放过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因此诵读经典诗文时,我们需要咬文嚼字,让学生读透诗文的情感。

    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数百年来脍炙人口,而其中的“绿”字,又特令人着迷。可想而知,这个“绿”字,既是《泊船瓜洲》一诗的敏感点,又是“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意象的感应中心。在诵读这首诗时,教师就抓住了“绿”这个关键词,让学生说说“绿”这个词的意思,给它找找意思相近的词语,在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的同时,为学生积累语言。接着深入文字,让学生想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景,使学生对抽象的词语有了具体的感受,最后让学生朗读诗句,内化词语的形象。一个词,在文字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之间走了几个来回,它持续地激发着学生的审美兴味,学生自然而然地读透了诗文的情感。

    当然,想让学生领略经典的魅力,还可以通过想象入境读、表演激趣读、联系扩充读、循环复沓读等方式,在这些异彩纷呈的诵读中,孩子们会陶醉于或婉转、或铿锵、或低旋、或高昂的音韵美中;会陶醉于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中;会陶醉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余映潮诗意朗读法
读古诗词心得体会(通用29篇)
浅议悠悠古诗情
校本课程中的古诗词诵读教学心得
诗歌朗诵的技巧
范圣龙:《蒹葭》 课堂实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