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律诗的对仗】


什么是对仗呢?
   文学大师王力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但是汉典上面说“对仗∶[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这样看,他的这样的定义并不很完整,也有点含糊。“对仗”,其实是属于诗歌类文学体裁的专用名词,对仗是具有很苛刻的要求。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称之为“对仗”。

   (严格的讲还有“六相”一说)我们还知道一个词叫“对偶”,很多人很多书甚至一些词典都把“对偶”和“对仗”等同了起来,其实,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很象很象。正确清晰地理顺二者的概念,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运用是有帮助的。“对偶”是什么?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为一种修辞格。“对偶”的定义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的效果。对偶一般表现的是词或词组的形式,很短小。

   而对仗呢?是指诗词写作或楹联写作时用的一种表现手段,它的要求---“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结构一致”,“避免重复”。对仗,是在对偶的基础上的一种写作手段。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对偶的。近体诗本身的关于对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近体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单独称之为“对仗”。

   在前面介绍近体诗格律的时候,我们介绍过,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的形式。律诗(七律、五律)的首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必须要对仗的。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所以,律诗是离不开对仗的。全篇无对仗的,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不能算律诗。

   现在很多人喜欢楹联,现在网上有很多联群,平时交流时大多以出句对句而娱乐交流。其实,如果我们学会了格律诗,懂得格律诗,对联也是很容易掌握的。因为格律诗的基础就是对仗,不懂对仗的人,肯定谈不上懂的格律诗(近体诗)。对联用的也是律句,不仅仅出句和对句的词性要相同及平仄要相对,而且其平仄分布的规律也是和近体诗所要求的一样(上讲我们讲过,律诗就两种基本格式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再比如,对联也是不允许三平尾,也不允许孤平的存在。还有,对联要求的也是古韵,也是以我们所说的以《平水韵》为主体,为默认韵。对联仅仅就那么几个字,难不成写完了还需要说明一下自己采用的是新韵?这岂不大煞风景?更重要的一点是,对联所能表达的境界极其有限,它可以表达一个片段,一个闪念,一个景致或情思,但是,终究是属于“片面”的,和诗比较而言,缺乏的是完整感和大局观。它属于一种“小巧”的工夫,做为一般游戏应和是可以的,也很适合即景而联。

   如果熟练了近体诗的谋篇布局以及造境界的手段和诗思,那么,吟联应对那是举手之劳,轻松的很。楹联具有独立性,也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但是它的基础还是近体诗的基础,如果不懂近体诗,说句实在的,你的楹联也玩不出高水平来。不精通近体诗的楹联写手,是称不上“高手”二字的。

   关于对仗,总的原则是“实对实,虚对虚”,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古往今来是非常多的种类的。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对仗方法,都是依据这样的原则,离不开这样的范畴---格律、句意、内容、语体、句式。我们下面介绍一些传统的对仗方法,是参考一些书籍资料和网络上的资料,适合近体诗使用的常见的对仗方法。其实,真的要单独研究对仗,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都可能有,专门喜欢楹联的朋友可以另外参详,我们这里只做简单的方法介绍:

   说明一点,诗词的基础知识是属于传统文化,是共享的,不是哪个人的发明和创造。我们现在的讲义除了有自己的一点见解心得外,也可能用你张三的部分文稿,也可能用你李四的部分讲义,王力编的、徐晋如编的、林正三编的、还有舍得等其他人的讲座等等,用着谁的就抓谁的,目的还是那一个---分享!这些也不是某人发明的,她是我们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不是属于哪个个人。现在网络盛行,各种讲义很是充分,大家都可以从中吸收营养,充实自己。

下面我们就开始具体的讲课:

(一)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 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术语罢了。

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下列的九类:
1、名词 2、形容词 3、数词(数目字)4、颜色词 5、方位词6、动词 7、副词 8、虚词 9、代词。

同类的词相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
(a )数目自成一类,"孤""半"等字也算是数目。
(b )颜色自成一类。
(c )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 跟别的词相对。
(d )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连绵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绵字(鸳鸯、鹦鹉等)。不同词性的连绵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
  专名只能与专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的一些小类:
1、天文  2、时令  3、地理  4、宫室  5、服饰  6、器用  7、植物  8、动物   9、人伦  10、人事  11、形体------。

(二)对仗的常规--中间两联: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

现在试举几 个典型的例子: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羣。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渭水】对"江"【长江】 ,是水名对水名。)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鵰处,千里暮云平。
("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羣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三)首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 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上文所引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的例子。

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尊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四)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

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可以少于两联。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
例如:
塞下曲(第一首)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

(六)长律的对仗: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 余各联一律用对仗。
例如:
守睢阳诗  [唐]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天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唐]韩愈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着报雠名!

(七)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一谈。
  
(1)工对:
   凡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工对”也叫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什么是“六相”呢?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六个“相”,简称“六相”,这是对仗的专用术语。这里尤其要关注的是“词类相当”,在工对当中,词类是要基本一致的。词类,在传统的说法中一般是分为28个类别的,这里也资料性的再介绍一下:

   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一般的讲,在律诗的颈联是需要“工对”的,现在我们写作时,一般对词类的对仗放的比较宽,所以,词类不相当,我们也是可以接受的。目的是为了使诗避免死板,灵活运用。只要其他几“相”符合,我们就认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宽对”了。

   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 如李白《塞下曲》的"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像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算工整了。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例如毛主席 《送瘟神》(其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 "银"对"铁","落"对"摇",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像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 . 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实词,所以不算缺点. 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诗家的大忌。

(2)宽对:
   所谓宽对就是对“六相”要求的比较松,不那么严格。我们的原则是能工则尽量去工,如果难以“工对”那么就不妨宽以待之。
“宽对”一般有下面几个情况:
(1)词类可以不拘
(2)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3)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4)上下联语法结构有异。
(5)局部不对。
   宽对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 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 "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的。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最普通的情况。其实,所谓的宽对,还有不避重字的,比如岳阳楼上有一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上下句都有这“天下”二字,但是读起来不仅不感到重复,还别有气韵。写楹联这样的是允许的,但是写近体诗就尽量不要这么“宽”。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像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

现在再举毛主席的诗为证:
赠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3 )借对:
   借对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
   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七十"。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4 )流水对:
   流水对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
现在从上文所引过的诗篇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像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是有更大 的自由。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时,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的意境。算是对不害意!

下面再简单讲下诗中常见的几种对仗方法:

一、流水对:
   诗里常用流水对,在唐诗中特别是杜甫的诗中就很普遍。“流水对”的上下句扣合的比较紧密,既不容易产生“隔”,又不容易产生“合掌”,因为上下句是一种承接或因果的关系。所以,采用流水对,可以轻易避开那些诗病,还能使诗意变化多样,富于动感。流水对的上下句共同来完成一个意思的描述,上句不说完,下句接上继续说,谓之“流水”,涓涓不绝之意也。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再比如“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还有 “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等等,这些都是流水佳品。

二、实字对和虚字对:
   另外还有“实字对”和“虚字对”一说,比如杜甫的“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这里基本都是实字为主吧。再看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就是诗句中主要是实字为多,上实对下实。和实对相反,就是以虚字为主。如杜甫的“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再看一个“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还有“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这两个类型,没什么意思,实字多了就是实字对,虚字多了就是虚字对。这就根据诗的谋篇布局来定了。

三、连珠对:
   顾名思义,“连珠对”说白了就是“叠字对”,上叠对下叠,形如连珠串。
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3)隐隐凡尘如错我,悠悠仙界枉飘香。
(4)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四、隔句对:
   它还有个名称叫“扇对格”,就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这样交错开来对的。这样的对仗,多是用在绝句上的,多是为了描写一种对比的关系而写的。
比如看这个例子:
(1)
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
我们找出他的对仗是:“去年花下流连饮”==“今日江边容易别”,“暖日夭桃莺乱啼”==“淡烟衰草马频嘶”。 这有点象一对长联了。

(2)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再找出它的对仗关系,“昨夜越溪难”==“今朝逾岭易”,“含悲赴上兰”==“抱笑入长安”。

(3)
邂逅陪车马,寻芳谢朓洲。
凄凉望乡国,得句仲宣楼。

(4)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殁潜夫。

五、借韵对:
   就是以谐音来取得对仗的对称。比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十”本来正对应该对的是“千”,数字对数字,是吧?但是,他对上个“迁”(千),只用了“千”的音来对。这样的对仗形式也很有趣,感觉上有点掩耳盗玲的味道。再看老杜的一个句子“枸(狗)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以“枸”来对“鸡”,再看“眼昏长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雀)频”,这里用“鱼”来对“爵”。都是假借的字,当做一趣,可游戏心态视之,未必要效仿它。

六、数字对:
   这个好理解,例如“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再如“三生石畔俗缘短,七夕桥头世约长”,还比如“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数字对上数字,其实是属于词性相同的这六相要求之一,这类的对,其实不足以单独列类的。这里,初学者要注意的是数字的平仄读音,在所有的数字中(零不算),只有“三”和“千”是平音,其余的任何数字都是仄音,不论是多大的数字。

七、意对:
   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宽对”,对意不对字,字面上不很工整,但是整联看起来却很和谐而对称。比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里“伯仲之间”和“指挥若定”是在意上对应起来了,但是字词上却不很工整。

八、交错对:
   就是对仗的上下句中,所对应字意的不是在相应的位置上,而是错开了位置。谓之“交股对”。比如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的“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我们看到了吧?“多”适合对应“少”字,但“多”在对句的第四字,“少”在出句的尾字,而“密”和“疏”也是这样错开的。这样对要注意词性不能乱。“多”和“密”,“少”和“疏”,也是同词性的,只的因为意相近,不适合直接对应,但是如果看成交错而对,那么,“多少”和“密疏”这样的对就比较完美了。其实这“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也属于一种“自对”的形式。叫他“交错对”或“交股对”也有点勉强了。

   对仗有工典之美,它会使得诗形稳固,工整齐美。但是,用的不好,常常也会给人以呆板,枯燥,乏味之感。所以善用流水对,可使诗句灵活起来。这里只做简单介绍,如何使用,见仁见智,随自己喜欢。至少,我们应该知道这些。

另外我们再讲几种特例:

1、全篇无对仗:
   它除了平仄押韵等还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其它不像。你称它为歌行?古体诗?都很勉强。

如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这里面可能有当时的一些习惯用词,亦或半对?

2、“蜂腰格”:
   这是只颈联对仗而其他的联不对仗。例子是贾岛的〈下第诗〉
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
杏园啼百舌,谁醉在花旁。
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
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

3、偷春格:
   起联对,颔联不对。就是取“梅花偷走春光而先绽放”的意思而命名的。
例子:
寒食月 杜甫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娥。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还有一些如仅起联不对,余三联皆对的;仅结联不对前三联都对的,其实也都在允许的范围内。从对仗角度看,有其工稳性,也有其呆板性。但是,如同前时期我们讲的音律,平仄,押韵等规则一样,针对律诗“对仗”的呆板性,人们会有各种应对手段的,守住基本准则,守住律诗之典型的美学标准,但不拘泥于一种特定的要求,创造了各种变格和变体。

   为诗者,对仗为重中之重。如《四溟诗话》所云“律诗重在对偶,妙在虚实”。对仗的法门以工整为原则,以灵活为手段。对仗也好,平仄之法也好,都应该以七律的正规形式为基础。有的人动辄搬出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等等,高谈阔论,以偏而概全,借以试图轻视诗之法度。其实是不懂近体诗之体裁的真正性质,真正的美学意义。高喊“意”为先,其他的都可以不顾,这种做法和说法,非常不好。

风雅颂课件/铃歌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舍得讲座---对仗
近体诗的体制特点
诗词写作指导: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之对仗
诗、词、曲名词术语释义及诗词格律作法(9)
学诗笔记之:对仗的概念、基本要求及常见形式
诗律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