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对教育了解多少?



    越深入地思考教育领域中的一些事情,就会发现有很多事情我们到现在都还没有想明白。不明不白地做事情,能做出什么结果来?

1.课改到底在改什么?

    教育在提升国民的素质、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实现文明古国的伟大复兴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想绝大多数的人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我们要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问题是课程改革在改什么,一线的教师有多少人能够说得清楚?有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先将我们已经实施的课程方案进行研究和评估,明确在上一轮的课程改革之中,哪些东西是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的要求的,应予以保留和发扬;哪些是不符合的,应该予以剔除,并指出改进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改革的方向,是不是会更加明晰?

    没有了上述的前期准备,只是给老师们培训了几下,就让他们去实践新课程,那真是为难他们了。老师们感到无所适从,觉得“破旧才能立新”。因此,凡是以前坚持的,都是陈旧的,凡是现在提倡的,都是先进的。大家要给人一个印象:自己在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是脱胎换骨的,像凤凰涅磐一样重生。但又觉得这样做太辛苦,心中也没底,所以有人来听课检查工作的时候,就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准备一节课,平时的教学还是用原来的方法去推进,有个老师将这样的课改总结为“雾里看花,涛声依旧”,仔细想想,还是非常贴切的。

    新课程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这样的理念下实施课改,应该改什么,应该保留什么,我们想清楚了吗?

2.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每个学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开展教育科研需要寻求和课题有关的教育理论的支撑外,是否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理论作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支撑?

    如果选择教育理论,是不断地与时俱进,还是应该坚守一个理论做长时间的探索?我们国家的教育,多年来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在课程改革中不断更改自己的教育理论,让我们的老师无所适从。从凯乐夫的教育学、布卢姆的目标分类、认知加工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一直到今天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绝大多数的老师前面一个还没有搞清楚,后一个又出现了。

    教育理论是照搬国外的,还是应该立足本土?如果说教育理论,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应该就是我国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了。到现在为止,其中的很多治学的名言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我们又有多少人对此有过深入的研究?如果说《学记》离我们太远,那还有陶行知,他的教育思想又有多少人了解?教育要有国际的视野,并不是把国外的东西全部照搬过来,教育要立足本土行动,因为我们的国情和文化决定了任何理论只有和我们的教育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发挥效益。

3.学校应该开设什么课程?

    现在的高中课程设置中,留给学校自己安排课程的空间是很小的,绝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国家课程。我们的老师每天都按照国家的规定在实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你这门课程可以在高中开三年,而我这门课程只能开一年?为什么你这门课程放在高一年级开,而我这门课程只能在高二年级开?问什么你这门课程每周4课时,而我这门课程每周只能1课时?……这些规定开设的课程,依据是什么?

在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设置上,为什么原来地教学内容,在新课程的美丽外衣下,可以给改的和原来相比“面目全非”?为什么改过的教学内容,一听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呼吁,说学生课业负担重,就会进一步删减,删减的依据是什么?是说明前一次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还是这些内容的选择本身就是很随意的?学生如果不按照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学习,是否可以学的更好?

    一个老师介绍了这样一个事例:将6张白色的塑料片和一个黑色的塑料片放在学生的口袋里,问小学生,如果掏出来一张,会是什么颜色?结果1~2年级的小朋友说是白色的;3~4年级的学生说可能是白色的;5~6年级的学生回答说掏出白色的可能性比黑色大。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概率这样一个数学概念,孩子在4年级之前是缺乏认知的,到了小学5年级以后,他们自己未经学习就有了相关的概率知识,尽管他可能并不知道概率这个概念。这个事例告诉我们,概率这个知识放在5年级以上的年段教,会非常的适合,也很省力。那么,我们是否知道,现在所教给孩子的这些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吗?我们在设计课程及教学内容的时候,考虑了这样的因素吗?

4.学生应该如何学?

    帕夫雷什中学,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思路,每天半天的时间在课堂内学习文化知识,另外半天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田间地头、实验室图书馆,通过亲身的实践和反思来明了知识的价值和应用的方向。培养出了一大片祖国的建设者;

    陶行知创办的晓庄中学、山海工学团等学校,简直可以说是中国的帕夫雷什中学,他把他的老师杜威的教育思想“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予以改造,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生活实践和劳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办学条件异常艰苦,但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自由、开放的学习生活,使那里走出了一大批我国各个领域顶尖的大家和学者,一直到现在,我们再也没有哪所学校能在一个时期培养出如此多杰出的人才。杨振宁曾经回忆他在西南联大的生活,说他在课堂上的物理学习,听懂的内容至多一半,因为条件艰苦,晚上没有照明的工具,同学们晚上就围坐在一起讨论每天学习的内容,很多没有听明白地内容在这样的讨论中获得了解决。在我们的眼中,杨振宁应该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他在课堂上的学习也只能听懂一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成为掌握知识不可或缺的环节。

    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时间被充分的安排,一讲到底的现象依然普遍。回到家里之后,家长还会安排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考级班、辅导班,让学生一提到学习就苦不堪言。这样的教育,到底想培养什么?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时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756卞景辰.教育见习的情感体验:E同学个案
广州一中学学生若表现好老师奖励一个吻(图)
试水网上教学要从实际出发
交流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九年一贯制学校课程统整与学习效能提升的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研修的收获与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