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

“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研究报告之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

 本报记者 任素影  

引言:

关于提高成长力的途径,其实很多教育专家早已点破。我们熟知的几位中外专家都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列出了一些公式和途径——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途径。她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3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教授直接开出了一张保单。他说:我开一个保险公司。投保条件是:教师每日三省吾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理赔方式是:如投保方10年后未能跻身名师之列,公司愿以一赔百。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

通过对前三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发现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还可以补充很多: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公开课+网络行走+同伴互助……下面我们就以前三届“成长力教师”为例,来对教师的专业成长途径进行梳理。

 

               途径一:阅读,为教育生命加温

如果教师并不感到自己是与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等伟大教育家的精神息息相通的,那是怎么也算不得一个优秀的教师。

——苏联教育家 阿莫纳什维利

 

在《“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调查问卷》中,提到哪种途径对自己的促进作用最大时,超过80%的“成长力教师”都提到了专业阅读,并且把它放在了促进自身成长的首要位置。由此可见专业阅读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一些老师会觉得,我们每天要上课、阅卷、改作业、写教案,还要应付学校的一些事情,管好孩子、老人,我们真的很不容易,也根本没有时间读书。然而,在被调查的30位“成长力教师”中,我们发现,他们每年的阅读量在100本左右的有3人,50本左右的有5人,30本左右的有6人,20本左右的有12人,10本左右的有4人。长垣县第二高中的李慧香老师,平时外出学习的机会少,就自己买书看,借书读;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张存敬老师为了能读书,在县城买不到的书有时候还专门跑到省城买;濮阳市第一高中的刘本举老师学校订阅的报纸和书籍已经满足不了他读书的欲望,自费买来专业的期刊进行阅读……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成长力教师”中还有很多很多。

那么,教师到底应该读哪些书籍呢?不同的专家会开出不同的书单。在这里,结合对“成长力教师”“从教至今,对您影响比较最大的两本著作”的问卷调查,我们把他们读的书籍分成了三类。第一类是教育理论书籍,90%的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特别是《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很多教师专业阅读的开始。另外,《陶行知教育名篇》《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也颇受教师的喜爱。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素养。第二类是与学科密切相关的书籍或者期刊,比如说《听余映潮讲课》《黄爱华与智慧课堂》等等。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有30%的教师是从读学科教学专业类的书籍开始的。他们在学科教学方面达到了一定高度以后,才开始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第三类是中外名著,如《论语》《窗边的小豆豆》等,这一类的书籍会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不同视角。

此外,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网络开始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渐渐地开始成为我们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的、能够与人的思维同步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成长力教师”中,85%的教师拥有自己的教育博客。这些教师通过开设博客、注册一些教育类的网站与同行们交流。像濮阳市油田第一小学的侯长缨老师在网上经常看帖、回帖、写贴,让她受到了许多名师的关注;商丘市梁园区双八镇第一中学的张占营老师自费买来电脑,通过网络和大师、名家交流,成为他成长的动力和感悟教育的行动方式。著名教育专家徐锡良教授说:“现在从不上网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从“成长力教师”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发现网络的确是一个引领教师成长的好地方。在网络上,我们可以通过QQ、论坛、博客等多种形式,直接与大师名家对话、与优秀教师交流,甚至能够够寻找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秀的、最智慧的头脑进行交流。但是,网络再美,也只是一个工具。当你有了成长的欲望,想不断超越自己的时候,相信任何阻力都阻挡不了你成长的脚步。

 

             途径二:专业写作,“仅此而已”

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并不比千千万万的一些普通老师高明多少。如果硬要说我和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话,那就是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著、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了些思索,并把这些内容一点一滴地记载下来,还写成了书。仅此而已!

——特级教师 李镇西

 

专业写作,表面看来,只是教师随时随地地把所思、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其实是教师在书写自己的职业和生命传奇。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也认为,专业写作可以作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优化的路径。“成长力教师”的成长路径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成长力教师”的调查问卷中,谈到是否有专业写作的习惯,30位教师没有一位教师说没有。根据调查显示,他们每年的写作量在20万字以上的有6人,10~15万字的有12人,10万字以下的有12人;他们中有28位的教师每年都会在公开刊物上发表文章。虽然每个人发表的篇数不同,但是他们已将公开发表作为了自己的一种追求。就像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所说的那样:“教师是否能够‘公开发表’自己的声音,已经成为影响教师的行动研究能够走多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见,专业写作,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另外,在“成长力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专业写作呈现两个特点。

第一是“专业性”,即它是“面向教育事实本身”的写作,应该把它看做是自己教育生涯的一部分,整个过程应该是写作磨砺、专业发展、教育生命对话的过程。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热衷于文学创作,而对专业写作并无多大兴趣。其实,二者对教师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文学创作可以丰富一个人的情感体验,加强个人修养,这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正如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所言:“文学著作和创作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说没有意义,但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或诗人未必是一个优秀的教师,这也是事实。所以,我们更提倡‘面向教育事实本身’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日志、观察日志和行动研究日志,通过这些日志和反思来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而叙事研究不同于文学意义上的讲故事,它的目的在于接近教育时空里发生的各种“真相”。所以,“讲故事”与教育叙事研究之间还存在一段距离。教师要努力实现一次跨越,实现从“现场文本”到“研究文本”的转变,努力从自己所关注的事件和经验中解读出内在的学术和理论意义。很多名师正是跨出了这一步,才踏上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第二是“日常性”,即教师把写作当做自己的需要并养成习惯,通过每一天的写作点点滴滴地积累教育心得,而不是那些为了应付检查才去写总结和论文。如李慧香老师,她不仅勤写教育日记,而且还引导学生写循环日记。在此过程中,她不仅自己收获了这些“鲜活的”“细小的”“有重大研究意义和价值的思想材料”,而且每天与学生进行交流,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作为一线教师,可以说每天都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而且又非常生动、珍贵的特有的实践和感受。拿起笔来,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但是却能促使写作者慢慢地摒弃外在的浮华和自己内心的浮躁。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正是30年如一日地坚持写教育日记,才使他的著作被后人称为“活的教育学”“教育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每一位教师都要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写作,都请您拿起您手中的笔来吧!不管语言是否华美,不管结构是否严谨,只要您能够坚持写下去,你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

 

             途径三:教科研,通往职业幸福之路

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上来。

——苏联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

   

“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专业化”“做研究型教师”……这些口号而今都已深入人心。正是在这些理念和精神的引领下,教育行业被赋予了研究的品质,“教育”与“研究”,构成了教师生涯的完整意义。

教师的教育研究要回归本原——教师的研究是日常教育教学背景下针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研究,是融研究、学习与工作为一体的探索性实践。在这个基础上,“教师人人搞科研”才有可能,才有意义。其实,对一线教师而言,理论联系实践的最好方法,不是搞那些追风的所谓“课题”——“创新教育”的风来了,就研究创新教育,“研究性学习”的风来了,就搞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而是结合自己每一天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型研究,或者说,带着一个思考的大脑完成每一天平凡的教育琐事,这就是最好的研究。不要以为这样的研究档次低,苏霍姆斯基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省察与反思,最终成了享誉世界的教育大家。从魏书生到李镇西,专家也好,名师也罢,回顾他们的成长,无一例外,教育科研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这里所说的教育科研,既不同于课程专家的学术研究,也不同于实验室里的测验量和计算,它更多的是源于教育实践的一种反思和行动。很多“成长力教师”也正是在这种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甚至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体系。

南阳市油田实验小学的刘娟娟老师一次次磨课成功以后,她开始将目光锁定在课题的研究上。她说:“课堂,课题,这是鸟儿高飞的两翼,两翼同时扇动才更具成长的力量。”从“创新作文实验”到“研究型学习实验”,再到“生命化教育实验”等课题的研究,成就了她从“活力课堂”到“活力语文”理念的发展,成就了她教师生命的成长。

从以上老师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要实现个人专业成长的突破,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找到一个专业成长的着力点,即研究的课题,然后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每个老师有不同的专业发展的着力点,不管着力点是什么,最重要的是真正去钻研。比如,语文老师可以深入研究唐诗宋词,数学老师可以研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历史老师可以成为某一个朝代历史的专家,等等。研究,才能让自己不至于沦为一个“简单的劳动力”和教书匠。

 

            途径四:制度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点火器

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

——诗人 白居易

   

在“成长力教师”的调查问卷中,谈到“您觉得目前自身的专业成长最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支持”时,98%的教师都提到“引领”两个字,有的谈到的是学校的引领,有的谈到的是专家的引领,还有谈到同伴的引领和帮助。现如今,引领的缺失或许是我们急需面对的一个大问题。说到对教师发展的专业引领,不能不说特级教师余映潮。

有一位教师曾这样评论余映潮对教师的引领:知道余映潮老师,是从他的一个个杰出弟子开始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默默无闻的荆州突然成了产生教师新秀的基地。诧异之后,慢慢才知道,荆州语文的这条船上,有一个“高人”在掌舵……1990年,余映潮牵头组织了荆州市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会。从此,研究会每年要召开一次年会研讨语文课堂教学,而且每年一个主题,16年一路走来,研究也形成了一个“系列”:如何进行课题研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设计,课堂提问设计的艺术,课文的切入、升华与强化,教材分析的艺术,课型创新的艺术,等等。余映潮说:“这16次会议意味着我要围绕16个专题作精细的研究,我总是在黑暗中摸索,而给予青年教师的都是光明的东西,我不会有所保留。”这个“系列”研究就是余映潮给青年教师的东西。我想,一个有教育理想、有发展愿望的语文教师,系统学习了余映潮给予的“系列”,再加上自己不断的反思、实践和感悟,想不发展、不成为专家都难。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是不是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看成了教师“个人的私事”?一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要教师“多读书”“多写教学反思”,比较重视的做法就是“传帮带”“压担子”,而没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真正强有力的、持续不断的、有针对性的“引领”。还记得一位教师谈及专业成长时说,他多次在博客上提到“孤独”两字,这种孤独的心境很多青年教师都感同身受。一方面,教师专业成长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在成长过程中,实践智慧的形成和思想的演变必须经由一段艰难的修炼和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有追求的老师都会体会到一种孤独。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分数至上”“教学成绩至上”的理念,让这些成长中的教师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面前徘徊起来,时间长了,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另外,城乡之间教育资金、教学设施的差异以及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视程度,也会导致这些孤独心境的不断涌现。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是自主发展,但是专业引领更不可或缺,它就像一个点火器,有了它,教师专业会发展得更快、更系统。

在学校中,校长扮演着重要的教师发展引领角色,他能让教师走上专注教学之路,对自己的教育人生充满期待。在教师教学专业技能的引领上,教研部门则责无旁贷。但愿这个问题能引起学校校长、教研部门的关注,真正承担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责任,把自己的学校、自己的教研区域也打造成名师成长的“基地”。

 

          途径五:“磨课”,每一节课都用一生来准备

公开课是青年教师最好的炼炉,你会在宽泛的阅读中积淀自己,在众多师傅的搀扶下学会站立,在无数次的打磨中得到提升,久而久之,当你蓦然回首,就会发现在公开课的舞台上,你所成就的绝不仅仅是几节“代表作”,而是脚踏实地的精彩人生。

——特级教师 窦桂梅

   

在“成长力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有40%的教师的专业成长道路是从磨课开始的。襄城县文昌小学的刘忠伟老师,24岁就成了一所农村小学的校长。多年来,他从未离开过教学一线,而是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刘忠伟老师说,每一次赛前的“磨课”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2008年,他代表襄城县参加了许昌市优质课比赛。为不影响学校管理工作,他牺牲了所有空闲时间。每讲一遍课,他就否定一次教学设计,就这样一遍遍地讲,一遍遍地否定,这一节课,他整整设计了60多篇教案,查遍了苏教版、北师大版、新世纪版本等所有的教材,并且在家进行了上百次的演练。家人也成了他的忠实听众,甚至连他那仅有4岁的儿子都会对这节课说上几句。在刘忠伟老师看来,类似这样的“磨课”经历是“咀嚼新理念、尝试新教法的美好回忆”。

现如今,关于公开课、优质课评选的利弊,可以说是众说纷纭。其实,公开课、优质课本身并没有问题,“磨课”本身也没有问题,关键是着力点有没有找对:是单纯为了获奖而磨课,还是为了提升教学艺术而磨课。这是问题的关键。很多名师真正为众人所知,就是通过某一节公开课开始的。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在知识的海洋里纵横捭阖,让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思想的冲击的话,那么,这不仅是教师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价值所在。课堂是最能体现教师生命价值的地方。对教师来说,打磨课堂,就是打磨自己的教育人生。

 

                途径六:职业规划,做最好的自己

人生就像是一块田地,你不去种花,它就会长草。

——谚语

 

当我们找寻到了成长的途径,有了成长的意愿的时候,就应该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沿着适合自己的路径,通向一个“最好的自己”。武陟县实验中学的范通战老师决定将“归真教育”实践到底;侯长缨老师打算精心雕琢她的家常课,让孩子享受快乐而充实的课堂;付以华老师会将自己的“多元美术文化”融入到课堂和学生的生活中……

如何规划自己的专业人生?著名教育专家李希贵说:“你可以先想好70岁你想干什么,达到什么程度,身边会有什么人……当这些明确了以后,你就会知道你50岁的时候自己应该在哪里,已经完成了些什么;再推想40岁、30岁以至于今天。”教师要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就要学会“终点思考”,要有成名成家的梦,制订一个“个人成长方案”,并按照这个方案执著前行。

德国诗人胡腾有一句诗:“心灵觉醒了,活着便是件快乐的事。”我们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成长意识觉醒了,教书育人便是件快乐的事。”因为,只有个人成长意识觉醒了,才会有教育理念的重新启蒙,所有上面这些外在路径的终端,才会指向专业发展的根本——教师的内隐理论和个人的教育哲学:以研究的心态做教师,不满足于一般的“授课”,在自己的心中对于什么是有灵魂的教育、什么教育能指向一个更好的或更幸福的未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当然,这些路径的背后,还有柴米油盐的困扰、名利浮躁的缰绊、惰性心理的作祟等等,也因有了这些,成长便充满了挑战,成长的过程更难以复制。就像李镇西老师说的:李镇西你是学不会的。我们成为不了李镇西,但当我们窥探到了成长的途径,请怀着一种虔诚的教育情怀,在日复一日的常规教学中历练、坚守,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怎样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成长之路|曾海玲:探寻教师专业成长之路
修炼丨品德与社会特级教师王莉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新起点
一位从教十年老师的反思:经历7年成长阵痛后如何逆风飞翔?| 荐读
常态教研: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