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听王君聊课(113):培东课堂的“浅”与“深

 

培东课堂的“浅”与“深”

              ——以肖特《斑羚飞渡》的教学为例

 

培东曾撰文《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诗意地阐释自己的语文教学追求。最打动人心的一句是:

浅浅的,不理会世界的喧嚣。我的语文身影茕茕独行。

他不是装模作样。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斑羚飞渡》一课,是他的“代表课”之一,很能见其风格。

这一课,早在10几年前,我自己上过,也指导年轻老师上过。备课,备得殚精竭虑。课不惊人死不休,没有“非常创意”,不愿意上讲台。

比如轰轰烈烈地引入韩红的《天亮了》,还有贵州缆车事件,课堂上动情煽情,把学生搞得涕泗横流,教室里哭声一片。

比如引导学生指出“这是一个虚假的故事”,然后文本细读,寻找文中矛盾之处,荒唐之处,以此批判小说作者胡编滥造。于是课堂上讨伐之声一浪高过一浪,群情激昂,读无不摧,辩无不胜。

青年时代就是这样,把讲台当战场,把讲台当剧场,没有激情奔涌,没有血脉贲张,就觉得,这课,白上了。

而研读培东的《斑羚飞渡》,感觉到的是潺潺流水,是风清气和,不煽情,也动情;不血腥,也深刻。

我问自己,培东是怎么做到的?

培东“浅”吗?似乎确实不“高深”。

这堂课的整体架构就显示出了培东的匠心。他大刀阔斧从中间切入,长文短教,把无比丰富的信息用一个问题进行了整合,课堂因此一开始就非常聚焦。这是一名成熟教师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他具体做了什么呢?

他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他让学生多角度评析“这是一次什么样的飞渡”。他引导学生思考“灿烂”的背后是什么以理解主题。在这期间,他指导学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咬文嚼字,朗读课文。

似乎就这些了。培东贴着文本和学生聊,贴着文本教学生读。不蔓不枝,不招不摇,不紧不慢。但就在这不紧不慢中,你觉得有一种熨帖感和舒适感在心中缓缓升起。你情不自禁地去回溯,去寻找这种熨帖感和舒适感动来自于何方。于是,你发现,培东教得低调,但教得精致,教得细腻,教得智慧,教得柔情脉脉。

这精致,这细腻,这智慧,则是培东的“深”。

比如,培东教概括。细细捋起来,其中层次甚多。第一个层次,先是让学生自由说。学生说得不到位。培东点拨“要以小说的主角为主语”。第二个层次,学生把握了主角,但说得笼统,不准确,培东又点拨“再说一次,调整好说话节奏”。第三个层次,学生说明白了,但还不够精炼,培东继续伸出援手,请学生找出“文章最后部分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本身就“可以做出概括”。第四个层次,培东引导学生读关键句,再把这个关键句提炼为“斑羚飞渡”,不仅回到了文题,也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这是开课伊始的一个环节,没有噱头,直入文本,波澜不惊。但细细琢磨,曲折有致,整体把握就不用说了,可贵的是概括方法训练点拨到位,信息提取能力提高螺旋上升,有板有眼,看得见,摸得着,很扎实,很到位,很贴心。

比如,培东教多角度评析课文内容,他以“这是一次     的飞渡”为抓手,引导学生立足关键句,环视全文,自主理解,创意表达。这个主问题设计不算新颖,见功力的是培东和学生的对话。他不断激发学生有新想法新创造,其中有一个小环节让我咂摸再三,深以为妙。培东敏锐察觉一个孩子“不说话”“举起手来又放下”,于是坚决请这个孩子发言。孩子说“这是一次惊险的飞渡”。培东追问“惊险在何处?”,孩子解释说“……摔得粉身碎骨就很悲惨”。培东立马扣住孩子发言中的“悲惨”,追问“我注意到,你把‘惊险’换成了‘悲惨’。确实,如果说‘令人眼花缭乱’是惊险,那么‘摔得粉身碎骨’就绝不是‘惊险’可以形容了。很‘悲惨’。我们大家来读读……”,学生读得很真挚沉痛,培东再一次追问“你们读了这段以后,能不能把刚才这同学说的‘悲惨’一词改一改,换成更能说明这次飞渡特质的词?”,学生回答“悲壮”。培东继而引导学生体会“悲惨”和“悲壮”的区别。

如今听课,我越来越从欣赏课堂的整体设计转移到鉴赏学习这样的对话细节上。这应该是一个即时生成的教学片断。培东对学生的点拨,真如知时节之好雨,当春乃发生,很平和,很温润,课堂的节奏因之而舒缓,学生于不知不觉之间进行了词语感情色彩的训练,对文本的理解也自然加深了。这种既是技能层面,又是情感层面,感性和理性交织得极好的课堂片段在培东的课中比比皆是。培东在文学课堂上教知识教得实,练能力练得巧,情感熏陶从不凌空蹈虚。他的课堂安安静静,却实实在在。

又如,培东最让人叫绝的是他的朗读教学。读培东课,我常常感动于培东的执着——他几乎不用其他外在于语言的方式,而只用朗读这种再现语言的方式来支撑课堂,推进课堂。他的朗读教学无处不在,无处不美。在《斑羚飞渡》中,有分析定有朗读,有朗读定有指导。以读促析,或者以析助读,无读不成析,无读不成课。

其中最精妙的一处是对“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的朗读指导。这个句子是培东挖掘主题升华情感的抓手,他抓住“灿烂”一词,请女同学以“清新美丽”的声音轻轻地读出灿烂的彩虹之景,然后请男同学用“浑厚沉郁”的声音来演绎镰刀头羊的悲壮诀别。在引导学生对“灿烂”的含义进行了很充分地诠释之后,他又鼓励学生读出“惭愧、内疚、谴责、悲壮”等情怀,课堂在朗读中结束,余音袅袅,思绪绵绵,绕梁不去。

在对关键句的朗读中结课,这是极为俭省而又具实效的教法。学生没有离开文本,但又实现了立足文本的情感提升,水到渠成,自然而又实在。在培东的《那树》、《皇帝的新装》、《春酒》的教学中,各式结课朗读和其它各式朗读设计更是俯拾皆是,总见精神。记忆中他讲《那树》时,自己反复领读“绿着生,绿着死”,学生反复诵读树被砍伐的悲惨遭遇的句子,对比朗读情动会场,感人至深。记忆中培东总能抓住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虚词掀起诵读高潮,凭借诵读之船,驶向教学的瑰丽境界。

简直可以这么说,培东的教学,是长在诵读之中的教学,很值得研究。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是培东如何进行主题开掘。对新生代教师而言,这是比拼亮点的所在。培东的课,很少穿插其他材料,也几乎不拓展。我总觉得培东有一种课堂教学的“洁癖”,他容不得稍微的臃肿和杂乱,他很刻意地就要“用这个文本”来解决“这个文本”本身的问题。这可能来源于培东的一种直觉和自信:对优质文本而言,其文字本身就是开发不尽的宝藏。好老师,用足文本自身的资源就可,不必有外援。

这样的上法就如女子素颜出镜,无遮无挡,必见真容颜,真功夫。培东真是勇敢者!你看他上得多俭省多奇巧:上《斑羚飞渡》,他抓住“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做文章,扣“消失”和“灿烂”两个关键词解玄机。文本如庖丁解牛,内涵突显,轰然动心。上《春酒》,他抓住结尾的“我该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家醅呢”努力开掘,扣“找”字而引出琦君的忧思愁怀,一词定音。上《皇帝的新装》,他让孩子们续写童话的结局,这并不新奇,新奇的是他突然反弹琵琶,巧妙改写百姓的传话,让孩子们思考恰当与否。这样小小的一个环节不离文本,然而又从文本中生长出来,真是让结课部分顿时摇曳多姿,风光旖旎。

总之,读培东的课,一个最深的感受就是,培东的“浅”,是真“浅”——当下热热闹闹的语文教坛,有意识或者潜意识地以深不可测的“深刻”为美,以漫无边际的“宽博”为美,以眼花缭乱的“丰富”为美,与此对比下,培东的课,确实不算“深”。

他的语文身影,确实算是“茕茕独行”。

谁敢像他,再艰深的文本的教学,也基本不引用,不拓展。他总是坚守文本本身。他的双脚执拗得很,顽固得很。他牢牢地“踩”在“这一篇”文本的土地上,不摇不晃,不偏不离。

谁敢像他,在课堂上坚持做最最基础的语文训练——听啊说啊读啊写啊。简简单单,清清爽爽,明明白白。哲学、美学、生命、道德……这些炫目招摇的东西,他的课堂上也会涉及,但占的比例很小很轻。

谁敢像他,只用最家常的教学方式——和学生一起或朗读或对话,咬文嚼字,说说议议。他的幻灯片常常简单到只两三页。上边,也绝无发人深省的哲言名句,只是课文内容的梳理概括而已。他没有借外力的习惯。他只用最语文的方式来教语文,只在语文课上做最语文的事情。

培东的课,每一堂都像家常课:朴素、简约、理性、克制。

他对“深”,有自己的理解。在《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中,他回忆他的语文老师:

 

他们说不出一堆语文外的哲学美学,他们做的是最基础的语文事情。

实际上,他们都是一口深厚的井。他们只想让我们饮到我们能够得着的甘醇。

我们天天想着深刻厚重,自己却如此肤浅。

 

那个时候,课文就是课文,理解就是理解,不叫文本,没有解读。语文很简洁,很浅很浅,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时间流淌,我们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原来,不是老师不懂深刻,是老师不让我们在深刻前面自卑迷茫。读书,是和时间一起流淌的,是和阅历一起壮实的,是和生活一起丰厚的。

 

他提醒自己:

你很深刻,不代表语文课堂必须深刻。你很锋芒,不代表语文课堂必须咄咄逼人。

浅浅地教语文,不是教浅浅的语文。深入的,是我的理解;浅出的,成你的感悟。

 

培东表达得很精彩。他也在他所有的语文课上,实践着自己的语文教学“深浅观”。培东是才子,但他没有才子才女型教师的流行病症:忘记了自己只是站在中学语文的讲台上,面对的是嗷嗷学“语”的中学生。中学老师,要在中学语文课堂上首先做好中学语文老师最应该做好的事。学情之上,才有自由;语文学科特质之上,才可挥洒。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深入浅出的能力,亦是创新的能力。“浅”,不是浅薄,不是粗糙;“深”,不是繁难,不是艰深。由“深”到“浅”,是思想的更加清澈,内容的更加简约,形式的更加简洁,是繁华落尽见真纯,是循文本天性而研,不矫揉造作去卖弄;循学生天性而教,不拔苗助长地去催熟。这是培东在当前喧嚣的语文乱世中的学术自觉。他师承钱梦龙老先生,他铭记着老先生的叮嘱:

 

“在‘创新’的口号喊得最响亮的时候,我回归常识性思维;在常识性思维支配一切的时候,我致力于创新。”

 

培东的课,亦如培东的人。由课窥人,人课合一。

在我心中,他一直是个奇迹。

比如,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获得了“语文报杯”课堂教学大赛的一等奖,可谓少年得志,名扬天下。但他一直扎根故土,坚守家乡,二十多年来一步未挪。万丈红尘的万千吸引,动摇不了他。

比如,他身兼多职,校长、主任,理事……各种头衔一大堆。但在他的博客上,他的文字中,永远只展示和诠释一种身份——语文老师。

他活得很简单,很纯粹。他的生命,不是扩张的状态,而是收缩的状态。他的成长,不是张扬的状态,而是沉静的状态。他的激情和他的淡定,水乳交融。

所以,才有这样的清风朗月般的课堂,让我们沉醉,促我们反思。

2015/6/7

  

 

           肖培东《斑羚飞渡》课堂实录

                     成都树德实验中学  2014.

课前两分钟校长做了对肖培东老师的简介,对学生说“让我们期待他的课”。

一、整体把握

   师:好,同学们,刚才校长说的最后一句话谁能把它重复一下,能记起来吗?听,也是很重要的一项语文能力。你们谁能想起刚才易校长说的话来?你说。

生:让我们一起走进肖老师的课堂。

生:不对,是这样说的,“让我们一起期待他的课”。

师:期待着他的课,是的。这一句话,我觉得咱们易校长还得再修补一下。课堂是谁的呀?是你们的还是我的?

生(齐):我们的课堂。(现场资源的应用)

师:对了,期待我们的课,你们,还有我。好,上课!《斑羚飞渡》,大家都已经读过了。几遍?哦,有说两遍的了。好,哪个同学可以说下这篇动物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那个男同学,你来。

生:我觉得是这样的,“我”和一群猎人捕猎,看到斑羚的时候,斑羚结队飞跃峡谷的事情。自愿牺牲同伴,让其它的斑羚踩在身上飞过去。

师:听明白了吗,同学们?他开头的每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我觉得是这样的,我和猎人……”,这篇小说的主角是谁?

生:斑羚。

师:因此在阐述这个故事的时候,应该从谁的角度入题?用谁来作主语?斑羚,是一只斑羚呢?还是一群斑羚?(齐声)一群斑羚。好,那就用一群斑羚开头,再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说一篇,哪个同学来试试看。你来说:

生:一群斑羚站在山崖上想跃过峡谷,然后他们自愿做出牺牲。

师:这一群斑羚都牺牲了吗?

生:老斑羚牺牲了,小的斑羚活了下来。

师:你能再说一次吗?调整好你的说话节奏,想好了,再来一次。

生:一群斑羚被猎人逼到山崖上,他们自愿做出牺牲,老斑羚牺牲了,小的斑羚活了下来。

师:有进步了。背景也交代出来了。这件事情,文章最后部分有一句话可以做出概括。大家快速地找找,看看哪个同学找得比较快?这文章最后一页看看,写一个什么故事啊?好,你来。

生:斑羚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  

师:这句语言真精炼,尤其“心甘情愿”“用生命”把很多的内容都写进去了,不错。那它们是怎样“用生命”“心甘情愿”地去开通这条生存的道路的呢?

生: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师: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这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生读: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师:这个“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小说作者给它取了一个很美的名称,叫什么?

生(齐声):斑羚飞渡。关键信息的层层筛选

师:直接进入关键语段那我们就来看看《斑羚飞渡》中具体描写这次飞渡的文段。第八段、第九段和第十段。请一同学来读第八段,其他的同学读第九段,在读的过程中大家思考一下,这次飞渡你能找到哪些特征呢?这是一次怎么样的飞渡?哪个同学读书,自愿的同学有吗?来,就你来读。

生(读第八段):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拔;老年斑羚为一拔,年轻斑羚为一拔……这么一来,两拔斑羚的数量大致均匀了。

师:就在这时……

生(齐声读第九段第十段):就在这时,我看见,从那拨老斑羚里走出一只公斑羚来……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二、灿烂的飞渡

师:好,很有感情的朗读。现在同学们思考一下,抓住读过的这几个段落,再联系全文,想一想,这次的“斑羚飞渡”,是一次怎么样的飞渡。请你们把我这句话补充完整。填上形容词或者其他来表现这次飞渡的特征。你觉得《斑羚飞渡》是一次怎么样的飞渡。

PPT:斑羚飞渡,是一次——的飞渡。

学生思考。

生:我认为,斑羚飞渡是一次惨烈的飞渡。

师:惨烈的飞渡,为什么?

生:因为这一次斑羚处于牺牲了一半拯救了另一半。

师:你把课文中的原句找出来,同学们也来找找,“惨烈”的飞渡。

生: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师:还是找到这一句了,说明这一句话给你印象深刻,那你觉得惨烈在何处?

生:竟然,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

师:好好地读出这句话里的惨烈意味,你读读。

生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读出了惨烈的重音)

师:能不能从描写飞渡的句子中找出惨烈,这次飞渡是一次惨烈的飞渡。哪个同学来说说,来,你来。

生: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无法想象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照读课文)

师:来,看一下,从惨烈的地方看看,最明显的一个句子是什么?不要把它全读出来,找出最明显的几个句子看看。你来说看。

生:“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里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老斑羚的坠落,死亡很惨烈。

师: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读读这只断翅的鸟的死亡瞬间。

生读。

师:一只斑羚的成功飞渡就意味着一只老斑羚?

生(齐声):牺牲。

师:所以,飞渡很是惨烈的。那么读这惨烈的文字是读的快还是读的慢呢

生(齐声):慢,沉重些。

师:越惨烈就越沉重,想象那坠落的瞬间,我们就应该要慢下来读,来,我们一起来读读。

生(齐声):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自动脱离宇宙飞船,不,比火箭残壳更悲惨,在半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语速减慢,语调沉重悲痛)

师:一次惨烈的飞渡。还有人填吗?这是一次怎么样的飞渡?来,你来说:

生:我觉得,这是一次拯救种族生存的飞渡。

师:这是一次拯救种族生存的飞渡,来,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我也从第14自然段看出。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拯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族生存的机会。

师:看来这个句子很值得咀嚼。我们背诵一下这个句子,如何?斑羚群……

生: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背诵)

师:这是一次赢得了种族生存的飞渡,那么大家想想看,在这个同学找的句子里,哪个词最能体现这层意味?

生:赢得。

师:呵呵,太明显了,阅读要善于发现隐蔽起来的东西。

生:竟然能想出。

师:哎,很好了。这其中,你们觉得用哪个词最有味道?

生(齐声):竟然。

师:这个“竟然”说明什么呢?哪个同学来说说看?来,你来说。

生:斑羚很聪明,能想出这样意想不到的奇妙的方法来。

生:它们很机智,在生死关头想到了很难想到的方法。

生:斑羚很果断,它们很勇敢,对牺牲一点都不畏惧。

师:所以,这一句既体现了前面同学说的飞渡的惨烈,又写出了斑羚的智慧和英勇,包含了很强烈也很复杂的感情。我们要好好地读读。自由朗读这一句。

学生自由朗读。

师:那么这个意想不到,说明这又是一次怎样的飞渡,它们竟然能够想出。

生(齐声):出乎意料的飞渡。

生:无奈的飞渡。

师:同时,生死关头的一瞬间想出来的,这是什么样的飞渡呢?

生:是很机智的飞渡。

师:好了,又有新词语可以填空了。飞渡,机智的飞渡,无奈的飞渡,赢得种群生存的飞渡,还有没有?斑羚飞渡,这是一次怎样的飞渡?我要找不举手的孩子们,你吧。

生:这是一次……(回答不上来)

师:不急,书上是有词语提示的,当然也要你想出来。课前自己阅读的时候,你们就得想想这是一次怎样的飞渡。来,老师给你做个提示,从感情色彩上想一想,也可以从技术特点上想一想,或者从组织程序、精神意义上想一想,这是一次怎样的飞渡?

PPT:斑羚飞渡,是一次——的飞渡。(感情色彩 技术特点 组织程序 精神意义)

学生思考。

生:这是一次有技术性的飞渡。

师:这是一次有技术性的飞渡,来,我们来看看技术性的飞渡,我觉得很好,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扬蹄快速助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照读课文,语速很快)

师:不是只有快速就完成了这部分朗读的,“突然”,是要有快速的启动感的,但有些动作要拿捏准语调语气,一味读快了就啥都找不到了。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飞渡的高超技术呢?

生: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斑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读得很有表现力)

师:这部分朗读读出了惊心动魄,有进步。那么,同学们能找出最能体现飞渡高超技术的关键词吗?

生:娴熟的跳跃技巧。

师:好,那你知道娴熟体现在什么地方吗?

生: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

师:哪个词最有技术感?你刚刚读过的句子里面。

生:最高点。

师:嗯,最高点,要拿捏到位,不容易啊。还有呢?

生:瞬间,说明时间很短暂,把握得要很精准。

师:对了,这些词上要注意体会,还有吗?

生: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这里的“刚好”也能说明飞渡技巧高。

师:很有进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再细细感受一下。

学生读。

师:当然,要切实感受斑羚飞渡中跳跃的精准性,我们还要从什么词性的词上来揣摩。什么词?哎,动词,就是斑羚飞渡的动作。我们一起来看看,“斑羚飞渡”中的相关动作描写,作者使用了哪些动词?一起来,读读并填空。

PPT

       1. 一老一少走到了伤心崖,  了几步,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     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快速      ,半大的斑羚     到悬崖边缘,纵身一     ,朝山涧对面    去;老斑羚紧跟半大斑羚后面,头一     ,也从悬崖上     出去;

       2.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      了一下,就像    在一块跳板上,它在空中再度     ,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     。而老斑羚……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     下去。……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了对面山峰上.

学生不看课文对这PPT填动词,然后朗读,体会动词之准确

师:这是一次很有技术含量的飞渡,在小说的描写当中主要落在了动词上。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有技术含量,这种发现就是阅读的真发现,给他鼓鼓掌掌好不好?(掌声)。

师:还有没有其他答案?这次飞渡,它是一次怎样的飞渡?我又要找不举手的孩子了,哈,这个同学把手举起来又缩回去了,来,你来。

生:一次惊险的飞渡。

师:惊险的飞渡,惊险在什么地方?

生:“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洞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这里的“摔得粉身碎骨”就很悲惨。

师:我注意到,你读了以后换成了“悲惨”,确实,如果说“令人眼花缭乱”是惊险,那么“摔得粉身碎骨”就绝不是惊险可以形容了。很悲惨。我们大家来读读。紧接着一对对斑羚,预备起。。。。。。

生:(齐声读)紧接着,一对对斑羚凌空跃起,在山洞上空画出一道道令人眼花缭乱的弧线,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读到”粉身碎骨“的时候,感情很真挚沉痛)

师:你们读了这段以后,能不能把刚才这同学说的“悲惨”一词改一改,换成更能说明这次飞渡特质的词?

生:悲壮。

师:一字之差,你来说,为什么用“悲壮”?

生:老年斑羚要牺牲自己的性命才能使它们飞跃过去,这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事情。很伟大。

师:听到了吗?如果只是惨死、悲惨,就意味着这次飞渡仅仅只是悲剧和泪水。但是用了悲壮,这个悲剧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这是一次关乎种群生存、关乎生命的拯救和延续的一次飞渡。所以,这更是一次什么样的飞渡?嗯,悲壮的飞渡。谁还能继续说?这是一次怎样的飞渡?你说。

生:我觉得应该是团结的飞渡。

师:团结的飞渡,哪里可以看出来?

生:第九自然段,“突然,半大的斑羚朝前飞奔起来,差不多同时,老斑羚也扬蹄快速助跑,半大的斑羚跑到悬崖边缘,纵身一跃,朝山涧对面跳去”,还有后面的飞渡配合都是的。

师:好,“跳跃的时间稍分先后,跳跃的幅度也略有差异”,配合很好,所以它是团结的飞渡。你说的其实是一只老斑羚和一只小斑羚之间的团结。那有没有写群体团结以及配合好的呢?

生:在第八自然段第一句,“随着镰刀头羊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班羚为一拨”。

师:好,哪个词?

生:迅速,动作很快。

师:迅速分成了两拔,很有团队精神。还有没有?你自己找。

生: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归进老年斑羚的队伍。这里也可以看出。

师:对,在老小斑羚数不对等的情况下,有斑羚作出了牺牲。哪个词写出了这种团结?

生:自动。很自觉地,不犹豫。

师:自动,同学们找到没有?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齐声)有几只中年公斑羚跟随着镰刀头羊,也自动从年轻斑羚那拨里走出来,归进老年斑羚的队伍。

师:所以,一个“迅速”,一个“自动”,这两个词都说明他们很团结,很有序的,敢于牺牲。还有没有其它的形容?好,这位同学你来说。

生:我觉得这一次飞渡应该是超越了人类智慧的飞渡。

师:超越了人类智慧的飞渡,哪里看出?

生:大家看到第十五自然段,“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长长的舌头拖出嘴外,停止了吠叫”。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描写?

生:这是……

师:这是什么描写?(齐声)神态描写。写狗的神态,写人的神态,对斑羚来说这还是侧面描写,确实,飞渡,越超了这些人的智慧,说的很好。还有没有?这是一次怎样的飞渡?你来。

生:我认为这是一次令人感动的飞渡。

师:你觉得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地方?

生:第十一自然段,作者很感动,“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充满感动)

师:大家看到没有?读出这些,读出这种令人感动的震惊。全体同学一起来读,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声)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深情朗读)

师:“没有一只”,要把这句话中的“一只”读好。同学们再来一遍,预备起。

生:(齐声)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深情、充满敬意地朗读)

师:注意了同学们,这里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呢?不是,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所以,是说我感动,而不是说作者感动,但是作者一定也像你们一样为这个场景感动,读得好才是真感动。这还是一次怎样的飞渡?来,你再来说。说的时候,要有感情的读出相关句子。

生:这是一次伟大的飞渡。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通一条生存的道路。

师:用生命拯救生命的飞渡,这次飞渡非常有意义,因此,又是一次很有生命意义的伟大的飞渡。再给三次机会,谁还能说,这是一次怎样的飞渡?重复的就不说了,要想出不一样的角度来。

生:我觉得是一次高傲的坚定的飞渡。最后部分,“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师:为什么是高傲的?

生:它宁死不屈,很坚定,最后选择了死亡。

师:所以这又是一次有尊严的飞渡。还有谁来说?

生:这是一次奇观的飞渡。“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

师:所以就是一次奇观的飞渡?奇观能作形容词吗?

生(不好意思):不能,壮丽的飞渡。

师:好,最后一次。你来。

生:我认为这是一次勇敢又震惊的飞渡。最后两个“我没想到”可以看出来。“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我更没想到,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 (读得有感情)

师:同学们一起读读。想想,两个“没想到”的内容能否换位,“我没想到,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老斑羚们会那么从容地走向死亡。我更没想到,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

学生思考讨论。

生:不能,“更”程度更深。

生:不能,“从容”体现了老斑羚们的精神,它们很勇敢。

师:前者想出办法,是智慧。后者实践飞渡,从容牺牲,是精神。读的时候,要读出赞叹,读出“更”字的味道来。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们小结一下我们刚才的回答。斑羚飞渡,这是一次怎么样的飞渡呢?你们思考的和老师读出来的竟然如此相近。甚至你们还想出了老师没有想到的,真好。

PPT:无奈的  残酷的  悲壮的   智慧的    精确的

     勇敢的  坚定的  宁死不屈的  充满牺牲精神的

     有尊严的 高傲的  从容的  快速的

    团结有序的 自觉的     生命传承的

     ……

师:如果我们真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次飞渡,我们该用哪个词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最后一部分,一起来读一遍。

(读):最后伤心岸上只剩下那只成功地指挥了这群斑羚集体飞渡的镰刀头羊……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师:结尾部分就有我们要寻找的这个词,只用一个词来给它作总结,这是一次怎样的飞渡?

生(齐声):灿烂。

师:绚丽,美丽,尽在“灿烂”间。灿烂的飞渡。灿烂表现在悲壮上,灿烂显示在生命的意义上,灿烂有一份尊严,有一份骄傲,有一份果敢,灿烂,在牺牲中赢得了种群生存的机会。因此,我们说这是一次什么样的飞渡?

生:灿烂的飞渡。

三、灿烂的背后

师:同学们,这灿烂在文章当中是指什么的呢?

学生思考。

生:灿烂的彩虹。

师:最初的灿烂在哪儿呢?第几段?

生:第五段。

师:同学找到了,好,我们请全部的女同学轻轻的读出这片灿烂。

女生读:这时,被雨洗得一尘不染的天空突然出现一道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另一头飞越山涧,连着对面那座山峰,就像突然间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天桥。(声音清新美丽)

师:好,灿烂在文章当中指的是一座桥。在看看最后部分,男同学读读这片灿烂。

男生读: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声音浑厚沉郁)

师:镰刀头羊走向了这片灿烂,留给我们一个远去的背影。那么,凝望这片“灿烂”,拨开这片“灿烂”,从那片“灿烂”里我们能看到了什么呢?想一想,在这片灿烂里你们能看到什么?别急着举手,好好想想。

生:应该是镰刀头羊的一种精神,一种伟大的的精神,它的智慧。

师:是什么精神呢?什么智慧呢?

生:为了集体而敢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生:生死关头能想出飞渡的办法。

师:敢于牺牲的精神,伟大的智慧。还有没有?在那片灿烂里我们还能看到什么?你来说。

生:团结的精神。

师:嗯,团结的精神。

生:对种族不舍的那种精神。

师:对种族不舍的那种精神。这些精神其实就体现在我们先前对飞渡的理解中。拨开这片灿烂,我们看到一种精神,一种生存的智慧。还能看到些什么?

学生陷入思考。

师:联系全文来看,抓住那个背影,想一想,灿烂在对面,我们还能读出些什么?来,你来说。

生:对人的残酷无情的控诉。

师:对猎人暴行的控诉?小说中,我们读出了猎人的什么来?你来说。

生:猎人的无情,残暴。

生:为私利而杀害这些动物。

师:无情,残暴,自私,贪婪。是这意思吧。所以同学们,那片灿烂里,即有斑羚的伟大,又显示着猎人的渺小。再看小说是怎么写出这些狩猎人的残酷的?你能找到吗?

生:第一段里,“我们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班羚逼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

师:哪个词最能体现?

生(齐声):逼。

师:逼迫,斑羚伟大的生命意义的对面,是狩猎者的精神的无限渺小和丑陋。

有学生举手。

生:老师,我觉得这样飞渡也很自私?

师(惊讶):为什么?

生:为什么都是老斑羚去给小斑羚做出牺牲,却没有一只年轻的斑羚去为老斑羚去付出呢?(掌声)

师:很有道理,那你若是沈石溪,会怎么写?

生:所有的斑羚纷纷争着去牺牲,不分老的小的,我会这样写。(掌声)

师:我为你鼓掌,这是把书读到了自己的心里去了。是的,在死亡面前,生命无所谓老少大小,生命是平等的,从来就没有规定必须老的为小的做出牺牲,这样的道德绑架其实是不公平的。我同意你的改写,你让小说的境界更高了一层。(掌声)

PPT   灿烂—— 一道弯弯的彩虹      美好的理想世界

                悲壮的身影        生命的尊严和意义

              残酷竞争下生存之道     行为与精神的闪光

              轻蔑?嘲讽?我们的“小”

                愧疚,洗礼,反思……

师:我们知道,这是一篇动物小说,小说的猎人,小说中的斑羚都只是符号,他们不一定就是人和动物,但他们身上一定有我们这个社会的某种情绪。这片灿烂,其实代表着美好的、理想的世界,我们看到斑羚悲壮的身影,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也看到残酷竞争下的生存之道。同时,我们还应读出我们应有的反思,斑羚用尊严的背影给我们上了一课,我们应该在这片灿烂里接受精神的洗礼。桥是用来渡人的,可是,我们却慢慢的失去了我们心灵走向洁净走向崇高的桥。这些,都有待于我们慢慢领略了。一起来读读文章的最后一句话,预备起。

生(齐声):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师:你们觉得能够读出什么样的味道来?你说。

生:有一种很惭愧、内疚。

生:羞愧的味道。

师:还有吗?你来说。

生:我觉得,这句话还有一种就是很感动的感觉。

师:很感动,良知的回归,你来说。

生:良知受到谴责,很震撼。

生:我读出了一种感动一种悲壮。

师:各种情绪,都在这一句。最后一句话,除了这个灿烂以外,我们还可以抓一个动词,“消失”。灿烂,是不应该消失的。如果曾经消失的话,就让我们重新找回。那悲怆的咩声,那灿烂的飞渡,

    是否能让我们如梦初醒?是否能让我们找回我们的精神之桥?最后让老师和你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预备起。

师生:它走了上去,消失在一片灿烂中。

师:下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归语文本色,追求有效课堂教学
对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感悟与思考
“浅浅”背后有奇珍
浅浅深深:肖培东串问、串读和串析的艺术
语文教学:课前预习时,学生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课堂阅读教学改进行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