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在心中(五)

       佛 在 心 中

——我所了解的佛学知识

第三、佛教的基本思想

1、主要教义

佛教的主要教义可用“”和“”两字来概括。

“苦”可以说是佛教的生命观或人生观。佛教认为,人从生下来,就有许许多多的苦恼或者痛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及至一百一十种苦等无量诸苦等概念。其中最常见、最有影响的是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和五蕴盛苦。其具体内容为:

生苦,主要是指人的诞生要经十月怀胎,在母腹中犹如囚禁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之中,母亲喝一口热汤或凉水,胎儿就要受到烈火焚烧、或寒冰刺骨般的煎熬。出生时,又要受到挤压。娩出之后,乍遇冷风,犹如刀刮。这样从生命的形成到诞生,人受到了各种逼迫,出生之后又开始了无穷无尽的痛苦过程。

老苦,是指人进入老年,人生也走入末途。体能智能逐渐衰退,头白齿落,肌肉松弛,五官失灵,神智昏暗,好玩的不能再玩,好吃的不能再吃。生命日促,渐趋死亡,人越来越生活在无际的恐惧之中。

病苦,是指任何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有这种或那种病痛。病分身病和心病,身病是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肌体上的各种各样不适和痛苦;心病则是精神上的恐惧、担忧、悲伤、缺失等等一切烦恼。

死苦,是指凡物有生必有死,人也无法逃避,注定了终有一死,无法永恒。但人却企望永恒与不朽,这就给自己带来了无法解脱的痛苦。生命无常,或寿终正寝,或死于疾病,或意外丧生,或灾祸夺命。无论哪一种死,作为生命消逝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只要临死前还未被痛苦把神智摧毁,这个人就会进行最后的挣扎,与死的痛苦搏斗,与死本身抗争——当然这是徒劳的,既定的结局不可避免。死亡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怨憎会苦,是指作为有情众生之一的人总是有好恶的,而任何人都希望远离自己厌恶的人和事,避免挫折和不快。但是,生活总难以尽如人意,不想要的躲不掉,冤家路窄,仇人相遇,憎恶的事偏偏纷至沓来,相互仇视的人却偏偏总碰到一起,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就给人造成了痛苦。

爱别离苦,是指人作为有情的存在,对人和事有所厌恶,也有所喜爱。人们追求的都是自己喜爱的,可是相爱的人却往往要忍受分离之苦。如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均为人所爱,但是终不免是父子东西,兄弟南北,骨肉分离,欢聚时短,分别时长,甚至祸起非常,造成生离死别的极大痛苦。“多情自古伤离别”,这也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痛苦。

求不得苦,是指人有着各种各样的需要、愿望。但人的一切行为,也是为了追求、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望。但是,人们的追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所求越奢,越不能得到,痛苦也就越大,甚至徒劳一生,什么都得不到。因此,佛教认为,欲望越多,追求越强烈,人的痛苦也就越大。

五取蕴苦,又叫“五蕴盛苦”。这是一切痛苦的汇集点,即所有痛苦归纳到五蕴的苦。“蕴”,也作“阴”,意为聚积,即同类相聚,是内容复杂、性质相同的合为一类。“五蕴”指构成人的身心的五种要素,即色、受、想、行、识。“色”为物质,在此指人的肉体;“受”指由人的肉体感官滋生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和感觉;“想”指人的理性活动和概念的作用;“行”专指人的意志活动;“识”为统一前四种活动的意识。“五蕴”即指人的五种生理、心理活动,它与“取”(固执的欲望和贪爱)相结合就产生了各种贪欲。这里,“取”是执着的关键,有了五取蕴才有无量诸苦。在八苦中,求不得是前六苦的原因,而求不得苦又反过来盛贮于人的身心,使得整个人生都离不开一个苦字,都只能归结为苦。

八苦分为身体的和精神的两个层面。身体层面,指个人的生、老、病、死,无人能幸免,也就是说,人生的过程就是连续不断产生痛苦的过程;而在精神层面,指第五苦至第七苦,即和憎恨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的厌烦、和喜爱的事物离别的悲伤、不能满足所求的痛苦,是着重就社会现象、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讲的,是人生在社会生活中的苦。求不得苦也包含了自然现象、自然环境带来的苦。佛教把前面七种苦最后归纳为五取蕴苦,是为了说明五蕴就是苦,执着、贪欲就是苦,人的生命就是苦,生存就是苦。

那么,造成这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佛教常常把这些概括为:贪、嗔、痴三个方面,称之为三毒。贪,主要是欲,主要指生理上面各种各样的追求;嗔是指嗔恚,一种心理上的不平衡,比如说各种各样的攀比,各种各样的心理上的不满足;痴主要是指一种思想认识上的东西,譬如钻牛角尖、认死理等等,佛教也称之为无明。无明就是一种愚昧。在佛教看来愚味、无明就是一种执着、一种认死理。三毒又分为“贪”和“痴”两类。一类属于烦恼,痴则属于认识方面的,所以它们一个叫做烦恼障,一个叫做所知障。在佛教看来,这两个障中,烦恼障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克服,而所知障则是难于克服的,所知障就是观念上的束缚,是不易摆脱出来的。我们许多生理、心理上面的追求有时还可以放下,可是受传统思维的束缚而不能自拔时,就难免表现为“痴”了。所以佛教认为,这两个障是人们所有痛苦的根源。

于是,佛教就倡导用戒、定、慧三学来对治三毒。简单来讲,戒是针对贪的,用各种各样的戒条来限制你,例如用不许吃肉、不许喝酒等来限制生理上的欲望。用定来克服你的嗔,因为嗔就是你心里的一种不平衡,也就是心不能平静,所以用定让你安静下来。用慧,就是用一种智慧来克服痴,因为佛教所讲的慧和一般的知识不一样。一般的知识是指认识事物时,人们主要是追求一种知识,知识可以说是建立在对事物的一种分别对待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分别,没有比较,怎么能够有知识呢?怎么能够认识外在的世界呢?这是我们常人的一种认识方式。而佛教则是要来打破这种分别的知识,来求得一种无分别的智慧。人们的烦恼和痛苦,归根结底来源于一种分别的执着。首先是来源于对于自我的一种执着,因为有了我才有了他,那么就有了这是我的,那是他的,这个应该是我得到的,那个应该是他得到的,有了这样一种对待,有了这样一种分别,有了这种对待分别基础上面的执着,于是就产生诸多的苦恼了。所以佛教认为应该消除这些东西,不应该有这样一种分别的执着。一切东西都应是平等的,不应该执着。

这种执着在儒教经典上也被认为是对人损害极大的东西,比如明人洪应明在他所著的《菜根谭》上就说道:“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操切者寿夭,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故君子不言命,养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尽人自可以回天。

在现实社会中,吃苦是常有的事情,人们根本没有必要为此而烦恼。所谓“苦尽甘来”,讲的是吃苦对个人的意义。吃苦的社会意义是奉献,是爱的奉献。为了别人少吃苦或不吃苦,愿吃尽世间一切苦的人,其人格无疑是高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仓央嘉措所说的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还– 手机爱问
烦恼是执着来的,痛苦也是执着来的
感悟:苦是人生
人生八苦是什么?
人生经验.人生九苦
思维定势即执着、“有所住”,造成了烦恼、痛苦、矛盾纠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