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议汉乐府与南朝乐府民歌之异同

 

    所谓“乐府”,本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后来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就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汉乐府使由《诗经》而来的关注现实的精神成为一个传统,后代诗人所贯穿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思想不能不归功于汉乐府,而同时汉乐府也开出了我国古典诗歌杂言、五言体的直接源头。魏晋以来,汉乐府为文人大量拟作,已经逐渐僵化,这时南北朝乐府民歌继汉乐府再一次给诗坛带来转机。南朝乐府短小活泼的形式,明白如话的诗歌语言和浓郁清新的抒情风格对南朝乃至唐代诗歌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

一、汉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产生背景之同异

1.制度

 汉代统治者采集民歌尚有“观风俗,知薄厚”的目的,统治者经常派使者微服出访,观风采谣,根据“谣言单辞”考察郡守的政绩和民间的风化,乐府采诗成为“举贤观风”的重要手段,许多直接揭露社会问题的优秀民歌自然被采入乐府之中而西汉末年哀帝废郑卫之音,加上东汉时经学大盛,乐府中保留的情歌很少。相形之下南朝统治者采集民歌则完全是为了满足其纵情声色的需要。汉魏之世的雅乐至南朝时曲、辞皆已陈旧,不能满足统治者享乐的需要,而此时在南方民间已产生大量新声歌曲,统治者根据自己的好尚进行采集、润色及拟作。据《古今乐录》以及《宋书》、《唐书》记载,南朝清商乐府中一部分曲子是由士大夫或他们畜养的歌妓所制,其余虽出自民间,但被采入乐府后,文人又有不少和制,且多用做歌词舞曲,以供官僚贵族及富商消遣之用。因此保存在清商曲辞中的民歌几乎是清一色的情歌,而许多直接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歌谣则被排除在乐府之外。

 

2.地理环境

汉朝乐府民歌的地域性并不明显,大多不同程度地表现诗人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性情的多样性。而南朝民歌地域性突出,多清丽缠绵的情歌,与江南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充裕的经济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南朝民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繁华都邑,那里气候湿润,山川秀美,物宝天华,陶养了温柔、恬静的性格和浪漫的情思。南方人受地理的影响,性格和柔,多愁善感,在桃花绿水间对于爱情的低吟浅唱也不足为怪。

 

3.经济

汉时实行土地私有制,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及土地兼并想象日趋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生活十分痛苦,所以汉乐府中有许多对贫困、受奴役的控诉。南朝时江南商业经济繁荣,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南朝民歌得以发展,这些民歌多半出自商贾、妓女、船户和一般市民之口,主要反映了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自东晋偏安以来,南方城市有了很大发展。这时的城市已经不仅仅是政治和军事的中心,而且成了商业、交通和文化的中心。商业的发达不仅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也带来了爱情生活的复杂化。远出行商,自有相思别离之苦;易结新欢,自有猜疑哀怨之辞。

 

4.思想

汉武帝时,随着政治集权的强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提出,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保障,两汉文化的主流被定格在儒学上。受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两汉乐府多敦厚而合礼。南朝时风土民情大异于汉,加之当时佛教思想流行,儒家礼教崩溃,儒家自两汉以来的道德观念与权威荡然无存,政治黑暗,生活奢靡,吴楚新声大放厥彩,贵族殆不复知礼义为何物。

TJ

 

二、汉乐府与南朝乐府形式体制之异同

  

两汉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就形式题材上来讲,历代学者大多将其归纳为:汉代多长篇,以杂言、五言为主;南朝题材简短,大抵皆为五言四句。寥寥数语,似乎就能将异同之处讲明,但若细究起来,疑问变随之而来。

其一,本文所讨论的民歌究竟谓何?将这个限定讨论清楚后,对于形式的讨论才会更顺畅。学人们多以相和歌辞作为民歌主体来研究认识,而对于被归为杂歌谣辞的一类作品并不重视,论者也不多。前者中的作品很大数量上是在民间歌谣基础上的再创造,已经 存在文人笔法的干预,并不可称为原汁原味的民歌。虽然把所有的与上层统治者对立的阶级成员都看成是劳动人民时,相和歌辞被称之为民歌有一定合理性,但真正的民歌还是应以那些汉世的街陌讴谣为宜。然在当时,则此种作品,地位似甚低,缙绅之士,悉狃于雅、郑之谬见,以义归廊庙者为雅,以事出闾阎者为郑,故班固著《汉书》,于《安世》、《郊祀》二歌,一字靡遗,而与此种民歌,则惟录其总目,本文竟一字不载。”【1】萧涤非先生长吁呜呼为之痛惜,这是受历史背景影响导致的悲剧性的湮没。千年后,宋郭茂倩纂《乐府诗集》,始更有所增补。”【2】,散佚者虽多,所幸的是让我们这些后人可窥见汉乐府之精英之一斑(现存汉代民歌共计40首,具体篇目名称可参阅赵敏俐所著《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中《汉代民间歌谣研究》一文)。而南朝乐府民歌记载不甚详细,作品分类模糊,实难找寻当初的街陌讴谣

其二,五言体形式兴盛并延续的原因。五言一体,出于民间,大于乐府,而成于文人。”【3】我们既已在上文讨论过真正的乐府民歌,便要回到源头看看最初民间歌谣的语言形式。有三言体《颍川儿歌》:颍水清,灌氏宁。;四言体《渔阳民为张堪歌》:张君为政,乐不可支。;五言体《长安为尹赏歌》:生时谅不谨,枯骨后何葬。;七言体《苍梧人为陈临歌》:苍梧陈君恩广大令死罪囚有后代,德参古贤天报施。;杂言体如《成帝时童谣》;骚体如《皇甫嵩歌》……可见,汉代民歌最初在语言艺术形式上不拘一格。在这种情况下,五言诗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主体,很多程度上归于它契合了当时文人的审美趣味。换言之,乐府民歌起源民间,但主体形式的确立还是借助了文人之手。五言体呈二二一二一二式,形式上自由活泼,音律上灵活多变,有了回旋的余地,多了周旋的方便,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功能,使得诗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并具有了更为宛转流走的飞动之美,于是在汉代、南朝及之后拥有强大久长的生命力。故钟嵘 诗品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至于南朝乐府民歌较两汉篇幅更加简短,多是由于对明快诗风的追求,这种五言四句的格式,对五言绝句的形成,也起了极大的作用。

  其三,乐府诗杂言体减少的原因。总的来说,诗体的变迁,终归是以音乐之变迁为转移。诗歌特殊之格式,是为求适合于当时特殊之声调,而非由于作者之矜奇。所以南朝乐府杂言诗的减少,以及上文五言诗的兴盛,均要归于世人审美标准的变化,特别是对音乐审美的流变这一大问题。举例来说,杂言兴因其口语化便于演唱,符合汉代的音乐要求,而到了南朝,音乐曲调普遍区域清丽缠绵之音,杂言体便不合于世人的审美了。

YJW

 

三、汉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主题之异同

 

汉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本为一脉相承。既为民歌,大部分主题便皆为反映社会日常生活、市井百姓人情,遵循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规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歌咏在良辰好景中嬉游的乐趣;南朝乐府民歌《欢闻变歌》(张罾不得鱼)描写了捕鱼的场景。而其中爱情作为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同为两汉与南朝乐府民歌所共同吟咏。如汉乐府《上邪》表白女子对爱情的矢志不移,南朝乐府《西洲曲》(忆梅下西洲)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

然而汉与南朝毕竟相隔约两百年之久,世事变迁,沧海桑田,汉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之时代背景已是相去甚远,主题之异便成自然。

 郭茂倩于《乐府诗集》中将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歌谣辞、清商曲辞、杂曲歌辞等共十二类,其中汉乐府民歌主要保存于前四类,并以相和歌辞数量为最多,南朝乐府民歌则集中存于后三者,并以清商曲辞为主。

汉乐府民歌的主题十分广泛,有幻想游仙、处事说理、抒情、叙事、讽刺、丧歌、宴饮等。大致可粗分为三大类。其一为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表现平民疾苦的诗作有《妇病行》(妇病连年累岁)、《孤儿行》(孤儿生)等,而《相逢行》(相逢狭路间)、《长安有狭斜行》等则极力描写富贵之家的种种享受。此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与极大的反差,使读者领略人间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两极世界。其二则为乐生恶死愿望的表达。如《长歌行》中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便道出了人们对生命枯萎的恐惧,提倡少壮应努力的积极人生态度;又如《战城南》一诗,作者通过大量景物描写渲染战后苍凉死寂的场景,表现对死亡的抵触,对生命的留恋。其三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如《公无渡河》,短短四句便交代了一则夫妇殉情的惨烈爱情故事,再如《饮马长城窟行》则表现了夫妇间的思念与深情。

萧涤非说:凡两汉之政教吏治,民情风俗以及思想道德等,吾人于此皆得窥其梗概焉。”【4】由此可见汉乐府民歌所涉及的主题相当广泛,普及于社会之各方面。至于南朝乐府民歌,萧涤非认为其内容单调纯为一种以女性为中心之艳情讴歌,几于千篇一律。其中有本事可循者,亦不外男女之风流韵事。【5】因此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但就关于爱情这一主题的诗作而言,南朝乐府民歌所表达的情感要比两汉更加丰富细腻。

南朝乐府民歌分为吴歌与西曲。吴歌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如《子夜歌》),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如《读曲歌》),或表现相思的痛苦(如《子夜四时歌》),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如《华山畿》),或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子夜歌》),或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如《读曲歌》)。西曲多写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更多地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如《石城乐》《莫愁乐》《那呵滩》等。总而言之,“南朝清商曲,多男女相悦及女性美之刻画,汉时则绝少此种。【6】

 

WXC

四、汉乐府民歌与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之异同

在写文之前看前人对南朝乐府的评价,经常有说铅华妖冶、浮艳的靡靡之音的,而当我对南朝乐府有了浅薄了解,也读了几篇诗后,觉得这个评价有些冤枉了,并不像同时期宫体诗、艳情诗多是哀淫靡曼之辞,南朝乐府歌咏的是江南人民纯真的恋情,只是不同于“雅乐正声”的汉魏旧曲,远离了“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初衷,诗歌表达的情感上仍是清新质朴的,艺术风格说是柔媚纤丽、清秀柔婉可能更为恰当。至于汉乐府民歌,由于题材的广泛性,风格比较多样,或明朗,或沉重,或浪漫飘渺,但总体来说大多数诗是比较古直朴茂的。中国诗歌有好哀声的传统,汉乐府民歌也不例外,故常有“悲壮慷慨、高亢苍凉、清俊明切”之语。【7】

不比文人诗个人意志情怀的吟咏,乐府民歌自是乡里闾巷人人传唱的,正是所谓“声势出口心”,南朝乐府和汉乐府都是如同不假修饰、全无雕琢的浑然天成的璞玉,却独具“天然去雕饰”的美,以致“神圣工巧,备出天造”【8】“用意之工,传情之婉,有唐人竭精殚力,不能追步者”【9】。

艺术风格是总体的概括的审美感受,对于它又是如何形成并在诗中表现出来的,笔者下文将捡取五个具体方面来论述汉乐府与南朝民歌艺术风格之异同。

1.汉乐府多陈民之疾苦,刺世之积弊,直接导致了东汉乐府特以悲歌哀曲著称的特征,其风格必然会偏向沉郁顿挫。南朝乐府篇目虽也不少,但大抵情人恋歌,故任凭喜怒哀乐,都是恁般柔婉动人。“盖汉代所作,多处于北方,生活艰窘,故多社会问题之歌。南朝所作,概出南方,乏经济之压迫,多景物之诱惑,故多儿女之乐。”【10】主题之差异决定了两者诗歌不同的格调,一为悲凉愤激多泣血之作,一为柔媚巧艳流连相思之语。此方面在主题部分已有详说,故不赘述。

2.汉乐府和南朝民歌艺术风格的不同与诗中流露的情感倾向的差别也是紧密缠绕关联的,前者情感刚烈坚贞,故诗风偏遒劲刚健,后者情思婉转摇曳,故诗风纤弱妍丽、细腻而含蓄。这里专以汉乐府中的爱情诗与南朝乐府民歌作比较。江南女子袅袅娜娜弱柳扶风的形象,早已根中在国人心中,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同样是面对薄幸郎,江南女儿“闻侬得新欢,四肢懊如垂”(《读曲歌》), 若是换了汉朝女子,则是“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闻君有两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同样是一腔痴情,南人轻唱“怜欢敢唤名,念欢不呼字。连唤欢复欢,两誓不相弃”,汉女则高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与《有所思》果决铿锵,如金石碎裂,烈火焚天,“二者皆赌咒发誓,斩钉截铁”【11】。故而汉乐府爱得热烈,断得决绝;南朝诗则是拟歌先敛,欲笑还颦,最是柔情脉脉堪怜。

在汉乐府的婚姻爱情诗中,以描绘夫妇情爱居多,“以礼仪为情感之节文”【12】大抵忠厚贞庄,如“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东门行》);而南朝儒家礼教的束缚较少,发乎情而非止乎礼,因此多是婚外恋歌,且更加大胆率真,这样的情感在有所讳言的封建时代就显得更为的“艳”,如“宿夕不梳头,丝发披两肩。婉伸郎膝上,何处不可怜”。(《子夜歌》)

3.诗歌艺术风格会直接体现在意象的选取上。氤氲在烟雨中的江南,细腻缠绵的风吹过湖面。  南朝乐府民歌中有着大量对江南景象的描摹,很多意象选取的都是特有的江南风物,如桐花、芙蓉、梅花、莲子、菱、杨柳、乌臼鸟等。与江南美景相应衬的则是江南女子秀丽美好的姿容与妩媚娇羞的情态举止。如《子夜四时歌》“春林花多美,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恃爱如欲进,含羞未肯前,朱口发艳歌,玉指弄娇弦。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中空应诺。”水色天光因女儿心思而抹上婉秀韵致,绵绵情意又荡漾在这方山水里而愈加潋滟迷蒙。这些意象一方面在儒学一统思想的汉朝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作为汉乐府中罕见的写江南的诗,《江南可采莲》却只见江南山水清丽如画,全无旖旎风情。另一方面又全然不同当时宫体诗的意象淫靡,满纸宫阁帷帐,香风云雨,金钗绮罗。虽也有很少数轻薄秾艳之作,但大部分民歌选取的都是江南自然景物或日常生活中的意象,相比之下显得干净如洗。

4.从表现手法对艺术风格的作用上看,这里主要是简介一下南朝乐府中双关等手法的运用对诗歌风格的影响。以具体作品《西洲曲》为例分析: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诗中手法一则双关。莲,怜也。莲子,即“怜子”;莲心,即“怜心”。这种手法在南朝乐府中经常运用,如以“芙蓉”为”夫容“,以“藕”为配偶之“偶”,以“丝”为相思之“思”。双关的运用,是南朝乐府民歌极为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开后世诗歌隐字谐声之滥觞。诗中女子借自然物象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情思,既为诗歌艺术风格添以活泼巧丽,又使其“缠绵婉转的风格更加突出”【13】。二则顶真,虽然汉乐府中也有出现,如《饮马长城窟行》,但在这首婉转低回的南朝恋歌里更彰显其魅力。句句蝉联相承,词词前后相照,就如同那春风中的绵绵不绝的情思,回旋飘荡着断不去,拂还来。沈德潜《古诗源》中说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其中一半要属顶真之功。三则情景交融,之前在意象部分便提到过南朝乐府民歌中大量描写水乡风物,使思愈婉丽,文愈清新,读来叫人柔肠百转,齿颊留香,又更增了几分“明转出自然”的意蕴。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对一个不同于汉乐府的缠绵悱恻的南朝民歌的塑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语言角度谈谈汉乐府和南朝乐府艺术风格的异同。其实上面所提到的几点都密切联系并影响着诗歌的语言风格,这里再从语言总体风格特征上简要论述。两者作为民歌,自然都少不了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的特点。虽常说“艳曲兴于南朝”,但那主要指的是其悖于礼教专写相思恋情,如萧涤非先生所言“夫艳,非词华之谓,声情惋转,语语动人。”南朝的乐府诗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华丽辞藻,大多通俗浅近,明净清新,如 王运熙和王国安的《乐府诗集导读》中形容,“当时文人诗歌语言精雕细琢,日趋骈俪,但乐府民歌却明白如话,通俗清丽,成为鲜明的对比。”而汉乐府更是呈现出极其鲜明的口语化特征,大量采用对话的方式,胡应麟《诗薮·内编》曰“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又曰“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状汉乐府十分确切。例如《陌上桑》这一段,寥寥几句对话,具有非常强的画面感,将当时场景生动活泼地再现在人们眼前,使诗歌富有了生活气息,体现了汉乐府高超的叙事手法。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此外,语言上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南朝乐府中吴地方言的使用。南朝女子多自称为侬,与“郎“欢”对言,读着这样的诗,想着那江南烟波里的纤纤女儿用吴侬软语缓缓念出这样的词句,怎能不叫人心魂摇荡?

汉乐府诗是“乐府之正”,一直起着“观风俗,知薄厚”,通达民情于宫阙,教化人民于闾巷的作用。至于南朝,叙事多变为言情,歌不言时事,诗不复怨刺,失乐府之本意,然而它对于女儿容姿、绮丽恋情的不遗余力的描摹书写,却在该题材的诗歌史上留下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铸就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并为以后唐宋的情诗艳词叩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使他们能够“发荣滋长”“蔚为大国”,正可以说是“唐宋以来声诗之鼓吹,而两汉乐府之丧歌也。”【14】

                                                                                                                                                              (ZJY)

 

 

批注:

1】【2】【3】【4】【5】【6【12】【14《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萧涤非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7汉乐府研究》张永鑫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8】【9】《诗薮》 胡应麟  

【11】【13】《乐府文学史》罗根泽  东方出版社2012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乐府诗集导读》王运熙、王国安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8

《八代诗史》 葛晓音 中华书局 2012

《两汉诗歌与传统文化》 阮忠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 赵敏俐 商务印书馆 200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乐府诗 汉乐府
【古代文学】两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乐府诗体
〖诗词常识〗诗词格律知识五十二篇:(36) 乐府诗体
汉代乐府诗
“莲叶何田田”——从《汉乐府·江南》看两汉诗歌的发展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