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贾谊《过秦论》为例谈谈对相关一段评论的理解

题目:

以贾谊《过秦论》(上中下)为例,谈谈你们对以下评论的理解:“《过秦论》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评注昭明文选》引孙月峰语)

 

解题: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然而却二世而亡,短暂得如同浩瀚的历史夜空中一瞬即逝的流星。但秦王朝的失败却也在另一方面浇灌了一朵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奇葩——西汉政论散文。通过吸取秦王朝覆灭的经验教训,思考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并也因此出现了一批关注社会现实,才华横溢的文人。年轻的贾谊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以能诵诗书属文为人所称颂,二十余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提出“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针砭时弊,深受汉文帝赏识,但因大臣妒忌,被贬长沙,卒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政论文明显带有汉赋的风格,善用夸张和渲染,行文中多用对偶排比,读来铿锵有力,文辞优美,论证严密,宛如天成,令人信服。《过秦论》是贾谊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论秦得失的名篇。

明朝才子孙月峰以“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之语评价《过秦论》,我们小组着眼于其中“险字奇句、粗卤矫健之气、横溢不可遏、精巧实理”之词,分别从《过秦论》的内容、写作特色以及与《战国策》、屈子之文比较这三个角度表达了我们的理解。

 

一、从《过秦论》文本内容上分析

    

《过秦论》名为“过秦”,言秦之过,实则是以秦之失劝诫汉文帝应及时改革政治来适应国家的发展。

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为我们所熟知的是上篇,所以我们决定着重分析它。上篇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失天下。贾谊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运用富丽的辞藻和丰富的情感将秦朝兴盛期的天下无敌和灭亡时的不堪一击、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二世而亡的现实以及陈胜起义军和六国诸侯一一做了精彩鲜明的对比,最后仅用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十一字指出中心论点,却丝毫不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我们认为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抓住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这一条纵线,始终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而且对于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夸张和渲染,使人不仅看到“线”,还可以看到“线”上的一个个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不会使读者觉得平直单调。这应该就是评语所说的“精巧实理俱在内”了。行文大胆,布局精巧,令人惊叹。此外,字里行间彰显“粗卤矫健之气”,语词“换装”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同时,又似乎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霸道之风,十分契合秦国的气度。全篇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横溢不可挡”,在描绘出秦王朝大起大落的历史情势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感情落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富有感染力。

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再次妙用对比之法,较为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人民生活走向安定,本应修养生息,励精图治,但秦始皇并没有因时而变,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信功臣,亲士民”,反而焚书坑儒,实行惨无人道的暴政;到了二世时,也不能认清现实,改正过失,终致国家倾覆。在下篇后部分,作者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但是遗憾的是,秦朝依旧奉行一贯的政策,导致“百姓怨而海内叛”,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 这一治一乱,一存一亡,就在对比间尽数显露出来,令人不得不赞叹贾谊的构思之妙。

《过秦论》把前朝和本朝相贯通,使历史和现实交汇,在观察历史变迁、朝代更替的兴衰之理的过程中流露出了绵长而悠久的历史沧桑感。全文铺张扬厉,气势充沛,仿佛一条汹涌奔腾的河流,居高处时可以化成瀑布飞流直下,雷霆万钧,居低处时可以深沉静默,缓缓而行,但你知道,那些力量只是在酝酿,在积蓄,总有那么一刻,它会突然间迸发,撼天动地。

鲁迅先生说此书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1。贾谊如此细致的总结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不仅仅是为了阐发思古之情,而且是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希望君主能够以古鉴今,接受自己的改革主张,建设一个强大繁荣的王朝,表达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二、从《过秦论》写作特色上分析

 

《过秦论》的写作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叙事铺陈对比

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余字的篇幅叙述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说理文中的叙事不但要善于概括事实,更要善于描写事物大的、总的、突出的方面,勾勒整个历史发展的轮廊,这样才能有把握说服读者。《过秦论》便是将大量事实摆出,使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

同时,作者也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如有第一部分提到的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始皇子孙万代为天子的愿望和秦朝二世而亡的对比以及陈涉与六国的对比,还有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这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不怪乎说它“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2.记叙与议论相结合

《过秦论》的体裁是议论文,议论文是摆事实、讲道理的文章,所以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从大量的事实中推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这才具有以理服人的逻辑力量。而记叙多于议论是《过秦论》的特点,文章以五分之四的篇幅,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秦由弱到强,再到鼎盛,直至最后灭亡的事实,以此加以论证秦亡的原因。

本文的重点在于论秦之“过”,要论其“过”,就必须有大量的史实,作为议论的依据和说理的基础。本文叙述多于议论,究其根本,史实的叙述也就是为议论作准备。如缺少足够的叙事,议论就会因缺乏依据而流于空乏,有了足够的叙事,结论便能从叙述自然引出,犹如水到渠成般自然,具有以理服人的力量。

3.铺排与渲染

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铺排和夸张渲染。如上篇的第二段中:“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以及后文:“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均营造了极为壮观的气势,使整篇文章如同惊涛飞瀑,一倾而出,不可阻挡。正如评论之言“中间险字奇句,亦尽杂见错出,乃却以粗卤矫健之气行之”,这是战国的文风,也是西汉初期中期一些大散文家们的共同特点。

4.感情与气势 

文章不仅以道理、逻辑的力量服人,而且以感情、气势的作用动人。明代何焯曾评论说:“自首至尾,光焰动荡,如鲸鱼暴鳞于皎日之中,烛天耀海。”为了做到这一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如第一段中的“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四句,其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是同义;而“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基本都是同一个意思。再如第三段中“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五句,“御宇内”、“亡诸侯”、“制六合”、“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意思也都差不多,说了五遍,乍一读可能会让人觉得虽然辞藻华丽、气势宏大,却不免有些重复,但如果只留下一句,删掉其他,那么读起来的感人效果就大不相同了。

在其他段落中的语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等皆为此理。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这一类的句子,气势一旦充沛,便自然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笔锋的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这便印证了《评注昭明文选》中的另一句评论:“读者但见其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然而精巧实理俱在内。”

5.关联词与语气词的运用

作品中一系列关联词、语气词的运用使文章给人一种蝉联不绝、周回反复、一唱三叹的无穷韵味,这也是构成文章感情气势的因素之一。如上篇中的最后一段:“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以及“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前面六个“也”字句,一气而下,势如破竹,而后用“然而”两字蓦地兜住,如横截奔马,再用一个“何也”的反问句停顿,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千古结论喷涌而出,状似永世不可动摇,不可移易。

 

三、从《过秦论》与《战国策》、楚辞之纵向比较上分析

 

历史是一个不断演变向前推进的过程。从战国至秦再至汉代,体现了一个民族历史的传承,也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流变。

贾谊的《过秦论》,作为汉初及其重要的政论文之一,一直被后世奉为经典的存在。该篇文章的产生,无疑与前代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楚辞和《战国策》对贾谊《过秦论》的影响。

1.楚辞和《过秦论》的比较分析

楚辞对汉代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屈原的《离骚》为例,其绚丽的文采与全诗浪漫的气息和比兴手法的开拓,以及不同流俗却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感染和影响了其身后一大批汉代文学家。汉初为适应大一统而出现的汉大赋为宣扬泱泱大国的国威,继承了楚辞所开创的的文学形式和铺张扬厉的文风。楚辞成为后代学者模仿的对象,对贾谊的创作也产生极大的影响。王逸《楚辞章句》指出:

屈原之词,程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

贾谊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最初的形象是与屈原联系在一起的。《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作辞讽谏,连累以争义。《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单从太史公作《史记》的编排顺序这一点来看,将贾谊与屈原相提并论,不仅仅是因为二者文采斐然,更重要的是二者具有身世上的相似性。屈原一生怀才不遇,虽有爱国热情,积极致力于维护楚国利益,但因小人谗言诬陷,致使其被怀王疏远,两次贬谪流放。在漂泊放逐过程中,对楚国前途的担忧之情和对自己所受不公平待遇的愤懑之情只有通过诗歌的形式的表达;而贾谊在汉初空有一腔爱国热情却不被重用,只能通过著书的形式向国君表达自己的看法认识,借此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过秦论》中,贾谊就通过总结秦亡的教训,表现了其浓烈的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和现实使命感跃然纸上。

楚辞中作者以回环复沓的章法,通过刻画美人、香草、神鸟、恶禽等形象进行对比,抒发了他对宗国命运的担忧,和一种强烈的批判精神。与楚辞相比,《过秦论》的文风更加凌厉,用词更加险峻,造句更显“飞砂走石”之感。

2.《战国策》和《过秦论》的比较分析

《战国策》主要记录了策士谋臣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表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和他们的人生观。这与《过秦论》充分表现了贾谊的思想主张有着极强的相似性。

在历史背景方面,《战国策》产生于一个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年代,大量描写的是纵横家们奔走于诸侯之间,纵横捭阖,这与当时的社会形势和策士们的抱负是分不开的;《过秦论》产生于西汉初期,据秦统一和灭亡大约三四十年。秦朝结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后,大涨骄满情绪和奢侈之风,大兴土木急政暴赋,使民不聊生。汉初统治者在统一后急需总结秦王朝灭亡教训,引以为鉴,贾谊等人的政论文应运而生。

《战国策》叙述完整而生动,情节波澜起伏,个性化的细节描写细致传神。李文书在《书<战国策>后》中评论道:“文辞之胜移而已。”《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空前成功在于其铺张扬厉的文风和纵横磅礴的气势。这一点又是与其大量运用夸张、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有关。如《战国策·秦策一》中的一段记叙苏秦说秦惠王的文字: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作者以铺排手法夸张渲染,耸人听闻;运用排比等多种手法增强文章气势,在语言上有极强的煽动力;气势纵横,观点鲜明,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

《战国策》横肆的文风标志着先秦叙述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对汉代的政论文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贾谊的文章借鉴了战国策士纵横捭阖,夸张渲染的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夸张对比等手法把秦的大起大落描绘得气势磅礴,形成了作品本身的内在张力。如《过秦论》中篇中以下这段关于秦二世亡秦的描写: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作者运用了短句叠加的形式,层层递进,以慑人之气势表现了作者对秦二世而亡的感慨之言,使作者的的忧患意识奔泻开来。

  

四、总结

 

综观《过秦论》上中下三篇,最深切的感受是它尚气尚情又文理兼得。贾谊有自己心以为重之处,那就是对秦朝短命而亡的过错的阐释。他不吝笔墨,洋洋洒洒从不同角度引举各种事例来论述秦之过。极力渲染铺排,纵横捭阖,气势足有折服人心之力。读之时,自有一幅翩翩儒者大话世势的图景在心间。同时,贾谊也不惮于在适时处收拢笔力,这就是写秦之灭亡。三言两语就画尽一个朝代由盛极转而下至衰的沧桑(如秋风扫落叶般),而这个朝代,正是今人需引以为戒的。轻重相权,作者拳拳心意分明可见。且不论他这种见解是否片面或是缺乏冷静的分析,只从他斐然的诗人气质和热情洋溢的入世(更是入“仕”)态度上出发,这些文字的力量足矣。同时,这种详略布置之法,便可见其文法之精巧卓绝。

贾谊承袭战国策士之遗风,文章气势铺张扬厉,在“以势服人”这个审美取向上与好几百年前的纵横家们不谋而合。同样是风格明快犀利,体势纵横,酣畅淋漓,气场之强威慑四方;语言上,措辞求奇,多奇言险句,句势丰满,音调铿锵。所以论《过秦论》之“飞砂走石,横溢不可遏”感染力的评价真是恰到好处,再以“粗卤矫健之气”贯穿之,两相托举,使人读此文并无赘述之感。在“气势”一说上,《战国策》应该说是叙述的气势,而贾谊此篇即是论述的气势。

司马迁看来,在个人命运和才学上,屈原和后生贾谊是最相似的。是的,他们的文字里均流露着“人君尚德、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个人多舛之命途并没有阻断他们为国思、为民忧。他们才华横溢,具有独立之人格。当然,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来看,楚辞善渲染、形容且注重外在形式美感的特点也使它无可争议地成了以贾谊等人为代表的汉赋文学的渊薮。赵逵夫说它是“《七发》体的滥觞与汉赋的渊源”2。不过,单看贾谊此篇和《离骚》,二者又有所不同——《离骚》词语繁复富丽,五彩斑斓,像是一幅水彩画;而《过秦论》妙在语辞奇峭峻拔、张弛有度,内在张力无穷而外延起伏壮阔,更像是一幅用精细线条勾画的素描。

《过秦论》情理交融、浑然相应。同时期晁错之文虽然理论精辟而切于实际,但在文采之功上却不如贾谊。钱钟书言“文学创作可以深挖事物的隐藏的本质,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否则它就没有尽它的艺术的责任,抛弃了它的创造的职权。考订只断定已然,而艺术可以想象当然和测度所以然。3”道破了文学之为文学的创造性使命。文学不应拘板,而要有“破”的气度。所以《过秦论》成就了“生前身后名”,它是不朽的。贾谊更多地把它的现实意义赋予了千年前的那个时代,而把它的文学价值,传给了他“身后”的我们。

 

尾注: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版,第七篇。

2)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七发》体的滥觞与汉赋的渊源”一章。

3)《宋诗选注》,北京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序第4页。

参考书目:

<过秦论>一个文学经典的形成》,吴承学,载于《文学评论》,200503

《论楚辞对汉赋的影响》,孟修祥,载于《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6

执笔人:

第一部分:HYC

第二部分:ZQQ

第三部分:LXH

第四部分以及全文整理修改:DLL

小组成员:

HYC、ZQQ、LXH、DL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贾谊?《过秦论》
屈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吗?│124
中国古代散文鉴赏大典(先秦两汉文学编-103篇)(1-3篇)
辞赋的兴盛
新译《楚辞》· 天问
贾谊——中国最富文采的辞赋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