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秦文学第一部分——屈原及宋玉题目分析

第一部分:屈原与《离骚》

 

提起屈原,大家想到的大概就是《离骚》了。《离骚》似乎成了屈原的标签。其实屈原的作品远远不止《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篇目。

屈原一生颇不平静安宁,对政治有自己的主张却不得志,两次飘荡在外,汉北和江南都有他的足迹。于是他的大部分诗篇都是与他的漂泊生涯有关。这也是他的风格洒脱多变,新鲜,生动自由同时也“接地气”的原因之一。《离骚》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诗经》的格式整齐,典雅,而《离骚》中的句子长短不一,在当时来说是一种新的诗体,这种形式在我看来是屈原在民间行走的期间,充分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精髓,学习民间文学的结果

当时是,楚地流行的民歌句式层次不齐,常用感叹词“兮”,屈原的《离骚》中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除了“兮”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屈原大量的运用了楚国的方言,也就使作品更加的形象生动起来,加上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两千五百字,也就使得屈原更好更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复杂的情感。

在这首“自叙”诗中,第一章中,诗人先叙述了自己的家世生平,回顾自己有生以来的努力、追求、奋斗以及所遭受的失败,表述了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九死未悔的态度。然后第二章仔细充分地反思了自己的失败的原因,“路径似未看清兮引起,“退身修整服装”来表现自己的反思之情,之后又引出“家姐”这个人物引出找舜帝评理这一情节,加强了自己的反思,也集中加重了诗中所包含的情感。第三章中写出了一个在诽谤中艰难的积极上下求索的形象,但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在第四章中,诗人又陷入了苦闷与徘徊之间,诗人此时充满了无奈之情,于是“取琼茅来卜卦”,请灵氛来为他卜卦,结果得知必须远游出国才能有出路,诗人不愿相信于是又向巫师降神询问,经过诗人的反反复复思考最终还是决定离开楚国,第五章中就写到,诗人挑选了一个吉日出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但是最终因为对楚国过于眷恋而又选择留下,以死殉国,他“曲身回首停步”,“追随彭咸归去!”。

全文不仅反映了屈原内心的苦闷,更表现了屈原强烈的爱国之情,此点在第三部分会讲到,此处不再赘述。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其中运用到的两类意象:美人和香草。

“美人”比喻君王也罢,自也罢,都使得诗里的情感得到了一个升华。屈原通过自拟“弃妇”的方式来抒情,委婉哀凄,将“君臣关系”比作“夫妻关系”,将“君”比作“夫”,“臣”比作“妻”。而“香草”在我看来是一种高尚品德的象征,一方面说明自己的品格高尚,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与“恶草”作斗争中表现出政治斗阵的险恶。这样一个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无不体现出诗人的思想的天马行空。

全篇都是第一人称叙事的结构,情节分明,脉络清晰,而它的言志、抒情,则全都融入叙事过程之中,行文流畅,天马行空,同时也密切结合情节发展的具体阶段来进行,以纵恣的文笔强大的感染力,从而达到一种悲愤倾诉的强烈效果。这为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很大的启发了后代的诗人。

 

 

第二部分:宋玉及《九辩》

说起楚辞,先想到的肯定是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而宋玉这个名字可能在古代四大美男排行榜里面见到的次数会更多点。然而中国古代的排得上号的美男子大多才貌双全,宋玉也不例外。关于宋玉的生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有记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可见,宋玉生于屈原之后,是与唐勒、景差同时的楚辞大家,但唐勒、景差的作品现都已亡佚,仅有宋玉的作品流传下来。关于宋玉与屈原的关系,有一说宋玉是屈原的弟子(东汉王逸所提),但也有学者认为王逸(东汉著名文学家,《楚辞章句》作者)晚于屈原200年才说宋玉是屈原的弟子,这样的说法是没有可靠依据的。但,从他们的作品风格和遣词造句都可以看出,宋玉无疑是继承了屈原的衣钵的。

我们都知道,自从秦帝焚书后,后人都喜欢假借前人之名造伪书,对于我们来说这是种十分尴尬的造假行为——一来它确实是古书,具有研究价值;一来它却又是伪造的古书,真实性打折。而宋玉也没能逃过这样的命运。宋玉的作品中仅有《九辩》确定是其所做,而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作品都存在争议。但即使如此,上诉几篇赋在中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九辩》作为宋玉的代表作,常被拿出来与老师屈原的《离骚》作比较。而它作为经历了人生浮沉、阅历了世间酸苦的六十高龄的宋玉[1]的晚年作品,可以说是宋玉的呕精沥血制作!网上有很多关于《九辩》的解析,以下仅阐释下我对《九辩》描写手法的理解。

“‘九辩’一词,与‘九歌’一起出现于《离骚》,是夏代流传下来的古曲之一。‘辩’即‘变’”[2]。

《九辩》通篇266句,在赋中,宋玉与屈原一样自比美人,也延用了许多前人用过的意向,并不具备多少创新性,表达宋玉不得抒发抱负的内心凄苦与对不能受到重用的愤愤不平,在此便不再赘述。然而,《九辩》中关于秋天景象所见所闻的直接描写多达40句,而更多的是情景交融的写法,开启来后世一个沿用至今的新意向——“悲秋”。

《九辩》开篇便以“悲哉!秋之为气也”奠定了全赋的激昂同时又悲怆的感情基调。正如赋中宋玉所写的“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秋”全赋对秋景的描写都充满了哀戚、寂寥、萧瑟之感,由此为后世奠定了“悲秋”这一主题。而作为始祖,宋玉的描写可为入木三分,十分的具有感染力。例如:

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

    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

    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沉藏。

    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

    颜淫溢而将罢兮,柯仿佛而萎黄。

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

这一长串的关于秋景的描写就从天气骤冷、昼夜长短的变化、草木从繁茂到凋萎、树叶泛黄、枝头光秃这几方面细致地表现出了秋天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作者避而不谈累累硕果和丰收节庆,而只谈白日韶光的短暂、树木的凋零枯萎,从而营造了一个非常萧索凋敝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苦之情。

不仅如此,通过对全赋的阅读还能发现,作者对秋景的描写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的。先是“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的初秋,再到“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的秋意渐浓,再到“叶菸邑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萷櫹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的深秋,最后到“霜露惨悽而交下兮……霰雪雰糅其增加兮。”的秋冬交接。随着时间和景色日渐萧瑟,作者的情感也愈加悲戚、激昂。

除了秋景的变化,作者还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立体地表现了“悲秋”的意向,如“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从视觉和听觉交叉描写燕子和大雁南迁、知了沉寂、鹃鸡悲鸣的“悲秋”景象;“窃悲夫蕙华之曾敷兮,纷旖旎乎都房。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飏。”从嗅觉上描写了花朵枯萎芬芳消散的“悲秋”景象;“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则从触觉上描写了“悲秋”寒冷侵体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贯通全诗的情景交融,这方面第三部分中会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总之,宋玉在对“悲秋”的描写和呈现上完整而又立体,是前人所不具的。

 

第三部分:《离骚》VS.《九辩》——《九辩》虽驰神逞思不及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

  

楚辞依楚地方言为声,“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代表人物有屈原,宋玉,唐勒,景差等人。鲁迅先生曾经在《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这样写道:“《九辩》本古辞,玉取其名,创为新制,虽驰神逞想,不及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来解读这一问题。首先,根据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第四篇,《屈原及宋玉》之中所说:“稍后,楚又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借好辞,而以赋见称,然虽学屈原之文辞,终莫敢直谏,盖掇其哀愁,猎其华艳,而“九死未悔”之盖失也。”屈原的哀愁,是上天入地,求神问卜而无解,欲报国而小人当道,欲羁旅他方而终不舍故国的哀愁,是奋斗过后而志向不能竟的愤懑,是心怀美人而恐其迟暮,心怀社稷而恨群小当道的家国之悲。然而宋玉之悲不外乎贫士失职,老而无成,报国无门等个人悲叹,其悲情虽深虽切,终不脱个人感慨的范畴,虽有对小人当道的不满,但没有屈原斥责“世浑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这种慷慨激昂,更多的是“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这一类黄昏日暮,无可奈何的悲歌,而没有屈原从理想的顶峰滑落至诗意的低谷在向天上求索,向神灵卜问的跌宕起伏,瑰丽想象,代之以悲秋,感伤之情,故而宋玉之《九辩》驰神逞思不及《离骚》。  

然而在《九辩》之中,词句之凄婉,如:“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凛秋。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收恢台之孟夏兮,然欿傺而沈臧。叶菸而无色兮,枝烦挐而交横;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佛而萎黄;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销铄而瘀伤。惟其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揽騑辔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羊。岁忽忽百遒尽兮,恐余寿之弗将。”描写了秋景的悲戚苍凉,日尽入夜的景色,虽写无我之景,字字融入个人穷愁潦倒的末路之叹,情于景交融,令人为之动情。另外,《九辩》中,句法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运用了很多双声、叠韵、叠字,声韵和谐优美,有一种循环往复,绕梁三日的感染力;更重要的是,《九辩》表达了政治追求外更深一层的人生悲凉,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的一种空漠的哀愁,他不象离骚的慷慨悲壮,然而他所含有的人生愁苦,万物悲寂,寿之弗将,老之将至的凄怨,远比政治幻灭来的更为悲凉动人。

其次,从作品的情感变化方面来看,屈原之《离骚》开篇现陈说自己的世系,出身以及自幼天赋,远大理想: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表达了屈原在身世与自我能力品质上的高度自信与昂扬精神,甚至可以让我们从这短短几句中窥知屈原起初的意气风发与踌躇满志之情。

然而《九辩》就大不相同,开篇就说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如果说屈原在《离骚》开篇刻画了当时年少的少年意气,那么宋玉在《九辩》中抒发的便是一种日暮黄昏的悲愁。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说,屈原的悲愁来源于“梦醒后无路可走”,那么我认为《九辩》就不曾有过美好的梦的存在,从开始的悲秋景,伤离别。然后写美人见弃,士不得用,秋已深,冬将至,无不加深了《九辩》的悲剧色彩,而最后的浪漫想象,不是诗人最终得到的精神解脱,而是无奈之后寄希望于浪漫的天上世界,两相对比,倍增其哀。

最后,从《离骚》、《九辩》两文中所选取的意项来看,亦能看出屈原想象之浪漫奇特与宋玉文风之凄凉悲切。 

屈原的艺术世界缤纷非凡而由艳丽深沉,香草美人,百亩芝兰,芰荷芙蓉,朝发苍梧,夕至悬圃,凤凰蛟龙,巫女神仙。仿佛一个囊括九州四极的图画徐徐在读者面前展开,虽然屈原最终“从彭咸之所居”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珍禽异兽,仙子巫女,无不给人以神奇每妙之感,反顾宋玉之《九辩》,只有夕阳落照,流水明月,美人见弃,贫士失职。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凄清之感,可见一斑。

 

[1]《楚辞选译》李山选注,北京:中华书局 前言:今人游国恩《楚辞概论》更考证宋玉为楚幽王时期人,六十岁时坐《九辩》。

[2] 《楚辞选译》李山选注,北京:中华书局 前言部分

                 第一部分执笔人:彭睿

第二部分执笔人:周雅芳

                                           第三部分执笔人:张曦元

整合人:孙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悲秋的源头:宋玉《九辩》
【清风典历】玉露凋伤悲宋玉
丰富文体|第十二篇(下)《九辩(节选)》 卫东倾情朗读
《九辩》艺术独创性初探
先秦文学史讲义(全)
《楚辞》名句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