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围炉诗话(3) 吴乔
   问曰:“丈丈生平诗千有馀篇,自谓与此中议论离合何如?”谢曰:“不佞少时为俗学所忄吴者十年,将至四十,始见唐诗比兴之义;又二十年,方知汉、魏、晋、宋之高妙,而精气销亡,不能构思矣。人之目见者易远,足践者必近,勿相困也。”
   问曰:“唐诗六义如何?”答曰:“《风》、《雅》、《颂》各别,比、兴、赋杂出乎其中。後世宗庙之乐章,古之《颂》也。三代之祖先,实有圣德,故不愧乎称扬。汉已後之祖先,知为何人,乐章备礼而已,不足论也。求《雅》于杜诗,不可胜举。而如王昌龄之‘明堂坐天子,月朔朝诸侯。清乐动千门,皇风被九州’,韦应物之‘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王建为田弘正所作之《朝天词》,罗隐之‘静怜贵族谋身易,危觉文皇创业难’,皆二《雅》之遗意也。《风》与《骚》,则全唐之所自出,不可胜举。‘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兴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比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赋也。”
   朱子尽去旧序,但据经文以为注,使《三百篇》尽出于赋乃可,安得据比兴之词以求远古之事乎?宋人不知比兴,小则为害于唐体,大则为害于《三百》。    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
   诗之失比兴,非细故也。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实句变成死句。许浑诗有力量,而当时以为不如不作,无比兴,说死句也。
   明人不知比兴而说唐诗,开口便错。义山之“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言■表露试之冶病,可知真伪,讽宪、武之求仙也。白雪楼大诗伯以为宫怨,评曰:“望幸之思怅然。”呵呵!
   宋诗率直,失比兴而赋犹存。弘、嘉人诗无文理,并赋亦失之。
   梵偈四五七字为句而无韵,殊不碍读,子瞻杂文多效之。诗入歌喉,故须有韵,韵乃其末务也。故《三百篇》叶者居多,《菁菁者莪》篇叶“仪”以就“莪”、“阿”,固可,叶“莪”、“阿”以就“仪”,亦无不可,于意无伤故也。诗宗《三百篇》,自当遵其用韵之法。汉至六朝,此意未失。休文四声韵,小学家言,本不为诗,诗人亦不遵用。唐玄宗时,孙忄面始就陆法言之《切韵》以为《唐韵》。肃宗时以此为取士之式,诗从此受桎梏。元、白作步韵诗,直是菹醢。或曰古体可用古韵,唐体当用《唐韵》。夫然则唐体别自为诗,不宗《三百》耶?古人多有韵,韵又皆叶用,毛晃误以为古人实有是读而作《古韵》,何异于衮衣玉食之世,论茹毛饮血事耶?
   古人作诗,不惟不拘韵,并不拘四声,宜平则仄读为平,宜仄则平读为仄,观“望”、“忘”二字可见。《三百》至晋、宋皆然,故不言声病。休文作四声韵,而声病之说起焉。可知声病虽王元长等所立,而实因乎沈氏之四声矣。梁武帝不许四声,诗中高见。
   诗本乐歌,定当有韵,犹今曲之有韵也。今之《曲韵》,“庚”、“青”、“真”、“文”等合用,初无碍乎歌喉。诗已不歌,而韵部反狭,奉《平水韵》如圣经国律,而置性情之道如弁髦,事之顾奴失主,莫甚于此!
   《青箱杂记》载郑谷、齐己、黄损等定今体诗格云:“用韵有数格,曰葫芦,曰辘轳,曰进退。葫芦韵者,先二後四;辘轳韵者,双出双入;进退韵者,一进一退。”引李师中《送唐介》诗云:“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如山。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天为吾皇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八句诗一“难”三“寒”同部,二“山”四“还”又一部,为进退韵格之证。而葫芦、辘轳未有引证。别本诗话引太白“我携一尊酒”为葫芦韵之例,引“汉帝宠阿娇”为辘轳韵之例,乃古诗也。
   《唐韵》视今之《平水韵》“冬”分“钟”、“支”分“脂”,似乎狭矣,而有葫芦韵用法,辘轳韵用法,进退韵用法,有嫌韵,有兼韵,有通用,有转用,有叶用,作者犹得辗转言情。《平水韵》似宽,而葫芦等诸法俱废,则实狭矣。
   问曰:“二美大呵出韵诗,是否如何?”答曰:“出韵必是起句,起句可用仄声字,出韵何妨。盖律诗止言四韵,绝句止言二韵,王子安《滕王阁》诗八句六韵,而序曰‘四韵俱成’,以‘渚’与‘悠’不在韵数中也。出韵诗虽是晚唐变体,然非晚不及盛之关系处。如元美兄弟之说,但不出韵,即是盛唐耶?”
   问曰:“用韵以何者为准则?”答曰:“韵书自曹魏李登、梁沈约以来,其故甚繁,此难具述。唐之官韵今不可得,北宋《礼部韵》,余曾见二本,皆一东、二冬、三钟者也。名《广韵》者,因《唐韵》而广之者也,即此可以知《唐韵》矣。今世通行之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之韵,乃宋理宗时平水刘渊,并旧韵之二百六部,以为一百七部而成之者也。旧韵一东独用,二冬三钟通用,渊则竟并通用者为一部。古韵通转者,东、冬、江、阳、庚、青、蒸七部为一部,支、微、齐、佳、灰、鱼、虞、歌、麻、尤十韵为一部,真、文、元、寒、删、先六韵为一部,侵、覃、盐、咸四韵为一部。韵之通转,又分两界,有入声者十七部为一界,无入声者十三部为一界,两界不相通转。通转有部、有类、有界,平上去各自通转为部,东董送、真轸震通转为类,有入声、无入声通转为界。非此则谓之叶,叶乃通转之穷也。自《平水韵》行,而北宋之《礼部韵》诗家名公俱未经目,界部通转叶之法俱不讲,唐人葫芦、辘轳、进退之法,何所考哉!”
   唐人有嫌韵、兼韵之法。嫌韵即出韵也。兼韵亦名干韵,谓兼取通用韵中一二字也。嫌韵与兼韵可通用,不可转用。寒与删、先得相兼,以其通用故也。而转用之真、文、元则不可。
   唐人排律有兼韵者,东兼冬、庚兼青是也。叶,即协也。不用如字之声者谓之转,转一二字而不全部通转者谓之叶。通用乃刘渊并韵已前之法,今世所刻《平水韵》犹仍其名。呵呵!
   《唐韵》久已绝传,惟吴彩鸾韵,徐学士传是楼有之,值二十万钱,而纸故脆,不能细检也。
   子美《饮中八仙歌》押二“船”字,二“眠”字,二“天”字,三“前”字。说者谓此篇是八段,不妨重押。《学林新编》云:“观诗题,则是一歌也。通篇在‘船’字中押,不移别韵,则非分八段。”盖子美诗重韵者不少,因历举诸篇以及《十九首》、曹子建、谢康乐、陆士衡、阮嗣宗、江文通、王仲宣重韵之句,以见古有此体,子美因之。其言甚辨。余谓古人重诗而轻韵,故《十九首》以下多有重韵之诗;後人重韵而轻诗,见重押者骇为异物耳。施愚山谓步韵者是做韵,非做诗。余谓自唐以来,以意凑韵,重韵轻诗者,皆是做韵。
   严沧浪云:“任《哭范》诗,重韵两‘生’字,三‘情’字。《天厨禁脔》《禁脔》,洪觉范著。乃谓平韵可重押,或平或仄韵不可者。彼就子美《饮中八仙歌》立说,陋矣!”《焦仲卿妻作》重二十许韵。
   古人作诗,不以辞害志,不以韵害辞。今人奉韵以害辞,泥辞以害志。十二侵乃舌押上腭成声,非闭口也,闭口则无声矣。韵家别为立部,非也。纵使侵等果是闭口字,亦为小学审声中事,与诗道何涉?此又诗人奉行之过也。
   宋人诗馀,寒删先元、鱼虞通用,实合于《三百篇》至六朝叶用之义。後人因此而立词韵,则非也。
   今有癣疥而为害甚大,本举手可除,而人乐此美,固留不舍,习以成风,安然不觉者,是步韵和人诗。夫和诗之体非一,意如问答而韵不同部者,谓之和诗;同其部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同其字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次第皆同,谓之步韵。萧衍、王筠《和太子忏悔》诗,始是步韵。步韵,乃趋承贵要之体也。
   诗思与文思不同,文思如春气之生万物,有必然之道;诗思如醴泉朱草,在作者亦不知所自来,限以一韵,即束诗思。唐时试士限韵,主司因得易见高下耳。今日何可为之耶?若又步韵,同于桎梏,命意布局,俱难如意。後人不及前人,而又困之以步韵,大失计矣!施愚山曰:“今人■是做韵,谁人做诗”?狮子一吼,百兽脑裂。做韵定五字,于《韵府群玉》、《五车韵瑞》上觅得现成韵脚了,以字凑韵,以句凑篇,扭捏一上,全无意义章法,非做韵而何?步至数人,并韵字亦觉可厌。古诗不对偶,无平仄,韵得叶用,唐诗悉反之,已是难事,若又步韵,李、杜无以见长。
   步韵,元、白犹少,皮、陆已多,今则非步韵无诗矣。陷溺之甚者,遂谓步韵诗思路易行,又或倡作而步古人诗之韵。
   古人视诗甚高,视韵甚轻,随意转叶而已,以诗乃吾之心声,韵以谐人口吻故也。唐人局于韵而诗自好,今人押韵不落即是诗。故古人有诗无韵,唐人有韵有诗,今人惟有韵无诗。得一题,诗思不知发何处,而先押一韵,何异置榻以待电光。
   问曰:“先生不肯步韵,人以为傲,信乎?”答曰:“敬也,非傲也。步韵何难,不过顺口弄人耳。朱温将诸客游园,自语曰:‘好大柳树!’数客起应曰:‘好大柳树!’温又曰:‘可作车毂。’数客起应曰:‘可作车毂。’温厉声曰:‘车毂须用坚木,柳那可用?书生好顺口弄人,皆此类也。’悉扑杀之。温虽凶人,然此事则不侮,迈俗远矣!诗人自相步韵犹可,步贵人韵,须虑扑杀。贵人倡作勿用‘徘徊’、‘潺’等字,使趋承者有所措手,亦仁者之居心也。”
   晚唐章碣八句诗,平仄各押韵:一畔、二天、三岸、四船、五看、六眠、七算、八边。无聊之思,亦将以为格而步之乎?
   人之登厕,不可无书,无书则不畅。书须浅陋,不足严待,又逐段易了者,《韵府群玉》、《五车韵瑞》最善。展卷终是有益,而应酬简易,此为捷径。若自好之士而作诗时用之,则自塞诗路,以做韵而已。明诗无深造,二书为之也。
   问曰:“如《尚书》所言,则诗乃乐之根本也。後世乐用曲子,则诗不关乐事乎?”答曰:“古今之变,更仆以详。圣人以《雅》、《颂》正乐,则知《三百篇》无一不歌。秦火之後,乐失而诗存,太常主声歌,经生主意义,圣人之道离矣。而唐时律诗绝句,皆入歌喉;及变为诗馀,则所歌者诗馀,而诗不可歌。故陈彭年《送申国长公主为尼》七律,人以诗馀《鹧鸪天》之调歌之;子瞻《中秋》七绝,山谷以诗馀《小秦王》之调歌之,是其证也。元曲出而诗馀亦不入歌喉矣。《尚书》之言,难可通于今也。《三百篇》中,《清庙》、《文王》等专为乐而作诗,《关雎》、《鹿鸣》等先有诗而後入于乐。”
   唐梨园歌有“哩连”,以五七言整句,须有衬字,乃可歌也。疑古之“妃呼■”、“伊何那”,亦即此意。如此,则不求宋词元曲之顺喉矣。然郑世之言“古乐每一字必丝声十六弹,或三十二弹”,则与後世唱曲先慢後紧者不同,须更考之。
   问曰:“诗之体格名目如何?”答曰:“姜白石《诗说》云:‘守法度曰诗,载始末曰引,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悲如蛩づ曰吟,通乎俚俗曰谣,委曲尽情曰曲。’余忆《珊瑚钩》之说不然,皆後人附会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林学步(14押韵上)
【杂体诗考】【第三编】【律诗变体】
四溟诗话 [明] 谢榛撰
四溟诗话(选辑一)
什么是出韵、兼韵、孤雁出群、孤雁入群、葫芦韵、辘轳韵?
律诗的几种变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