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审“教什么”,才能实现课堂“高效

 

内容摘要语文课“教什么”?人们的一般认识是:教教材,教课本,教课文。问题是,一篇课文主要教什么?什么是重点?目前,由于教师认知水平高低不同,教学经验积累多少不同,教学理念更新变化快慢不同,使得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并不相同。很多语文课确定的教学目标直接导致了语文课的低效。我们必须得重新审视和探究如何确定教学目标的问题,以期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教学目标  读说读写  语文素养  课堂高效

 

语文课“教什么”?

这个问题,一个科班出身的中学专职语文教师能不知道吗?即使一个水平再次的老师起码也能明白自己课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吧!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语文是目前所有学科里教学目标最混乱、最随意的一个科目。比如数学,到了“交集与并集”这一部分,不管你听多少节课,老师们毫无例外都是让学生理解交集和并集的概念,并学会解这方面的习题,尽管老师们的讲解方法可能五花八门,找的例题可能也种类繁多,但是绝对殊途同归,最后要实现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再如地理,到了“地球自转与公转”这一章节,不管你听多少节课,老师们肯定都不约而同地讲解地球公转与自转的含义、特征、意义,并解决相关的运算问题。不管老师们借用什么手段,凭借什么仪器,列举什么例子,最后无非都是让学生达到他的预期目标。然而语文课则不同,面对同一篇课文,或者同一个材料,十个老师总是有十种上法,这种差异不仅是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绝不相同!教学重点也常常大相径庭!如果连续听一个学校同一年级各班上的同一篇课文,你一定会大吃一惊,各人重点都不同,究竟谁的教学重点确定得更为合理?

通过多年的观察、了解、观摩,以及自己课堂的经历和经验教训,我发现越有学问,越有经验,理念越新的老师,确定的教学重点越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即使是一节课或者一篇课文的设计也能高屋建瓴,让学生收获颇丰。而相反,越是学识浅薄或者教学经验缺乏的老师,越急功近利,看起来似乎教学目标也很清楚,但往往都是围着考试转圈圈,视学生为考试机器,天天在培养应试,应试能力却不见得强。更有甚者,相当数量的老师,不管什么教材什么课文,他总能讲个作者简介、背景分析、字音字形、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这一套思路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是万金油,抹到哪里,哪里就光堂。这样的课堂,只会把学生上得昏昏沉沉,一睡一大片。所以目前很多学校包括很多语文老师自己都认为语文课学生普遍兴趣很低,学生普遍不重视,很多学生专门在语文课上“养精蓄锐”“储备精力”“闭目养神”,为的是能上好下一节的数学课或者英语课。好多学生的认识是,语文学不学都一样,久而久之,一些语文老师自己都觉得语文不重要,反正一时半会又不会有多大的提高幅度,所以得过且过吧。形成这种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老师没有教学积极性的局面,追其根源,语文老师自己应该直接责任人。语文老师自己应该思考,自己这些年都给学生教了些什么,为什么学生没有兴趣,我们的课到底应该怎样来吸引学生?我想这不是教学方法的问题,要从根本上去重新审视自己课堂的教学内容。那么,语文课到底教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也许我们早在做师范生的时候,就已经听到了关于语文这门课最宏观的解释: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果我们把握了这个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目标,我想我们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也不会那样无聊——总是作者简介、背景分析、字音字形、段落大意那一套。这四个层面,听和说,无需专门占用课时去训练,也不是要专门从哪篇课文去得到提升,把它贯穿到每一节课就行了。老师的讲解、其他同学的发言,都是对学生听的能力的一种训练和提高。说,多让同学发言,多让学生大声朗读,多让同学交流探讨,这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本身就是在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所以,只要我们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听说能力始终是在训练的。下面我主要谈一下读和写的教学。

读,即是阅读。这是我们中学教学的核心。遗憾的是,阅读在我们的教学中已经退居二线了,读已经不是学生自己去阅读体验的过程,而变成了教师对某些课文的解读。略微高明一点的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解读课文。为什么作品阅读不能进入课堂?为什么图书阅读叫做课外阅读?我经常大胆地尝试让课外阅读进入课堂,进入晚自习,我发现,学生的兴趣很浓,阅读的积极性很高。很多老师之所以把作品阅读视为是课外阅读,是因为自己本来就没有阅读的习惯,或者是传统保守的观念使得自己不敢更新思想和做法,认为如果我们的课堂没有讲解课本上的课文,进行了作品阅读,就是在干与教学无关的事,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认为名著什么的都是“课外”书,是闲书,和高尚神圣时间宝贵的语文课文相比,那简直就不入流,登不了课堂的“台面”,上不了大雅之“堂”。这种理解是绝对错误的。教材中节选的课文本来就是名著名篇,一本书,只选了十二三篇文章作为课文,多数老师就把这十几篇文章奉为神明,以为这就是我们这一学期的主要任务。如果我们教学仅仅是那十来篇文章,而且又是用从“作者”到“中心思想”的思路教学,那学生的语文学习简直是太有限了!岂止是“一杯水”,那简直就是“十几滴水”,那样我们学生岂不会陷入干枯干渴致死的境地吗?何谈语文素养!应该说,“课文”就是一孔泉眼,当学生学习课文,品尝了名篇的甘洌醇香之后,大开胃口,又要兴致勃勃地泛舟书海,自觉主动地阅读这个名家的其他作品,或者相似内容的其他名家的作品,这样才会视界开阔,汲取颇多。

比如,我在教学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时候,我领着同学从这里学习了作者的写人技巧后,接着就向学生推荐了自己曾经阅读过梁实秋的其他著作《雅舍人生》《雅舍小品》《雅舍梦忆》《雅舍谈吃》。我说:“当我最近读完了梁实秋先生的那些散文集后,我当时就感叹,我怎么都这么大年龄了才读到这么美的散文?十年前我们怎么没有邂逅呢?先生学识渊博,喜欢旁征博引,他的作品主要特点是雅,那半文半白的语言,让人读之手爱不释卷。他的幽默是骨子里就有的,一般人学不来。而且典故频出,如果你读着读着有点小困惑了,对不起,你准是被一个典故给绊住了……”这时我看到同学们的眼里都放着光,几天后,班里掀起了狂读梁实秋散文的热潮。我想学习“梁任公”这一课的效果,不必赘述了吧。

写,即是写作。这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另一大板块,也是一张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然而,一些传统的语文老师是怎样丢掉这“半壁江山”的呢?作文课,就布置作文题或者作文材料,让学生去写,然后自顾自地坐在办公室里埋头苦阅,阅完后,挑出最优秀的两三份,让小作者在班里公开朗读,再简单点评几句,再针对同学们作文中的通病说一说,给点修改的建议,完。还别说,我初涉教坛的时候,就是这样上作文课的,为了对得起同学和我自己的良心,我批阅地极尽详细,大到文章结构的调整,小到病句的修改,错别字的指出,标点符号的使用,甚至有的学生某一段写得不好,我直接给删了,然后我给写出自认为满意的一段附在旁边,所以给学生写开头,写结尾,那是常有的事,然而,效果几乎等于零。今天的我常常回顾那时让我疲惫不堪的作文批改,常常扼腕叹息,因为那样的作文教学几乎是徒劳。后来我就在改革作文教学了,就是把读和写结合起来。写作离不开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即使有,也是走向绝境的写作。作文课,再也不是我命题,学生写作,我讲评,学生听写作理论讲解,而是变成了当堂展示,动态评阅。

新的做法是,同学们平日里每天用零碎分散的时间去阅读,并依据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感受,去写阅读感悟或阅读随笔,当然也可以自我命题写生活,写人生,或者写生活体验,写青春梦想,总之内容不受局限,随读随写,不专门给课堂时间完成写作。这种“以读攻读”“以读促写”的办法,学生在写作时很自由,也很轻松,因为有阅读做凭借。但是谁都不会掉以轻心,因为每一位同学将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当众交流展示自己的作文。人人当众展示,既是同学展示自己实力锻炼胆量和口才的好机会,同时也是同学认真有效地完成作文的保证。起初,很多同学只是局限于自己的书面作文去发言交流,后来,在我的鼓励下,很多同学放下文稿,大胆地走向讲台,进行脱稿演说。然后老师或同学再进行一番激情点评,指出优劣。从快乐阅读到轻松写作到脱稿演说再到激情点评,我认为作为作文课的功能已经发挥到极致了。

如果我们平时死守那十二三篇课文,从开学讲到期末,把作文课当成是命令写作课,让学生反复写,老师反复改,不仅学生写得苦,写到江郎才尽,写到“理屈词穷”,而且老师改得辛苦,改得眉头紧皱,改得心灰意冷。因为不阅读的写作,不改革的批阅,会导致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

所以说,课堂“教什么”,必须得紧紧围绕我们听、说、读、写的大中心。没有这样“高瞻远瞩”的意识,语文课一节一节昏昏然地过去了。学生的收获是什么?如果我们明白了这样的大目标,然后每一节课都围绕这个大目标而重新设定的一个小目标,再用那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来配合实现它,三年下来,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不差。

比如,有了“听说读写”这样的大目标,我们面对《鸿门宴》这篇文言的时候,我们自己心中就会明白,本文是文言名篇,首先应该重视的是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读。这样在熟读和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必须要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熟读成诵,可以使学生课内所学,迁移到课外文言,学以致用。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白作者刻画人物的技巧,学习写作手法——写,同时还可以从这些历史人物中学到他们个人性格的优劣导致人生成败的道理——做人。刻画人物方面,把人物放在矛盾冲突写,各个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等方面的表现,自然就能体现出各种不同的性格;性格方面,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自矜功伐、刚愎自用导致自己最后的失败,刘邦的甘于示弱,委曲求全决定了自己最终的成功。从历史人物身上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也深刻地警醒同学们,自己在为人处世中怎样修炼自己的性格,从而收获成功的人生。

然而,面对这样的名篇,很多老师把它当做一篇普通文言文来上,就是帮助学生通译全文,做到“文通字顺”,认为这不仅是最基本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如果这样的名篇,教师仅在字词句上面下功夫,在翻译上面兜圈子,那简直是糟蹋了这样一个千古名篇。一个名篇所能给我们的东西是很多的,不能因为它是文言就按照文言文那千篇一律的方法翻译通顺即可,它是文言,它同时也给我们现代文的写作技巧指导,它是文言,它同时也教给学生做人的哲学!

这就是“教什么”,面对一篇文章,到底教什么?完全取决于老师认知水平的高度。

再如《小狗包弟》,这篇文章,很多老师把它当做窥之而知全豹的“一斑”,认为学习这篇文章最大的意义的是,能通过这篇文章了解同学们所不熟悉的“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如果仅仅是这,那这篇文章应该划分到历史教材中去。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绝不仅仅在此,首先是这种“窥一斑而知全豹”的写法,就是以小见大。巴金是从细小事物中发现和展示社会变迁和大众命运,这方面,2012年的高考作文不就是典型吗?作文材料大意是中国崛起。这么大的题,怎么入手?学习巴金,以小见(现)之,用小事,比如一个家庭在几个不同的年代的电器的变化,一个村子在不同时期交通的改变,这都能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来体现中国崛起这个大主题。再比如这篇文章中“自然流”的写法,不过于追求技巧的技巧;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合理安排材料的详略、次序;在“事”和“情”方面,合理安排叙事和抒情的笔法。这些都是值得同学们在写作中学习的。所以,这篇文章,教什么?教写作。情况允许的话,还可以给同学们一个“大题”,让他们尝试用“以小见大”的手法练一练。

再如《荆轲刺秦王》,这一千古名篇,如果把它等同于一般文言文去上,也等于暴殄天物。字词句固然不能弃之不理,但是这一名篇可给人的东西很多,不仅有写作方面的经验可以吸取,还可以有成败方面的人生经验总结。写作方面,比如,“易水送别”那部分“蒙太奇”式的手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比如“廷刺秦王”这部分,写人,正面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很传神,侧面衬托更是突出,比如写献图时秦武阳的失态,行刺中,秦王的惶急与狼狈,群臣的“惊愕”,“尽失其度”,左右的惊呼,这些都是反衬的手法,从而来表现荆轲的英勇神武和英雄虎胆。至于成败方面的经验,同学们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值得一提的是,荆轲副手未到,就负气出发,准备不周,是导致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行大事时,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保障。

综上所述,语文课“教什么”,不是轻松容易的事,需要老师高瞻远瞩,从有利于学生长足发展和语文综合能力提高的角度出发,那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大胸怀,远眼光,阔视野,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势必就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考试不顾能力。太过功利,往往无功而返,无利可获。只要时刻心怀语文素养,心系“听、说、读、写”,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会错。语文素养的培养不在一朝一夕,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必须每节课都应慎重对待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只要教师指给学生的“靶子”是准的,学生们齐齐向“的”发“矢”,虽然一开始与目标常有差距,但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功绩惊人,有了这样的素养和能力,还怕区区一张试卷吗?这样既能应对考试,又能提高语文素养的课堂,当之无愧是高效课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八个要点
【原创】我教学工作的得与失
钱梦龙:语文教学的三大弊端
于老谈简单语文
要做就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班级管理心得体会(九年级)
听王君聊课(20):那些年,我这样教朱自清的《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