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诗歌构思技法——融入特征性感受




诗歌构思技法——融入特征性感受

 

王大可(可子;可可子)

 

我们知道,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然而仅有生活的积累还不能创作出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诗歌,还是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都得讲究创作技法。与其他文体别无二致,构思是诗歌创作的首要环节。要想写出精美的诗歌,运用“融入特征性感受”这一构思技法是极为重要的。而要娴熟地运用这一技法,作者就应该在感受、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首先要深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素材中去获取特征性感受。

 

面对一人一事或一景一物,我们是浮光掠影地看,还是反复深入地观察品味,感受的结果会大不一样。只有对所触及到的事物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认识,才能抓住其特征,捕捉到它内在的涵义,创作出的诗歌才可能言约而义丰。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诗歌作品,都是因诗人获得事物或景物的特征性感受后形成的结晶。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诗足以支持我们的这一判断: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首五言绝句表达了作者的羁旅之愁。其中的三四两句被历代视为写景名句:诗人放眼望去,远处的天际似乎比树木还低,而近处清澈的江水中却有一轮明月离自己很近,令他倍感亲切。如果诗人没有这一特征性的感受,诗中就不会透出这幅饱含思想感情的意境画面,第二句的“客愁新”便没有了呼应。

不妨再试览唐代诗人刘方平构思新颖的《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此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恬静、充满生机的早春月夜图:更深夜静,星斗横斜,如水的月光洒在半个庭院内,一声声昆虫的鸣叫声透过了绿色的窗纱。这声声虫鸣,使夜显得更加空寂幽深,让人感到惊蛰后上升的春气催促着万物竞相萌动与生发。“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体察到大自然的细微之处后而得到的千古佳句。诗人把这种特征性感受融入于诗中,恰到好处地反映了春天这一事物的本质,可谓构思新颖精巧。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写过一首著名的咏春诗: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七言绝句的标题为《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常言道,春雨贵如油。春雨不象夏天肆虐的暴雨,秋天连绵的淫雨,它细密润滑,使尘土不飞,空气清澄,可谓草木禾苗滋生的生命之水。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捕捉到春雨的这一特点,并将春雨“润如酥”这一独特的感受融入到了诗句里。而在早春的原野里,正萌动的小草稀疏短小,近看若有如无,但由于它们分布广袤,经春雨沾湿后,远看便能见到成片的淡绿。所以“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同样反映了诗人对事物深入细致的体察,以及其驾驭语言的功力。在古往今来众多的咏春诗中,可以说韩愈的这首七言绝句表现了对早春最独特的感受,它赞美早春的淡绿草色胜过了满城烟柳的晚春景色,无不令人信服。

当代诗人傅天琳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写有一首名为《落叶》的新诗:

 

秋天,当最后一朵晚霞飘过,

树上,当最后一个果子收获;

叶子也跳起了旋转的舞蹈,

一片一片从枝梢飞落。

 

叶子死了吗?不能那么说,

不要再唱秋风落叶悲凉的歌。

此刻,它又听见春的召唤,

要紧的,是赶快与泥土汇合……

 

古今都不乏描写落叶的诗作,但由于从生命结束这一角度去立意的较多,因而这个题材的诗作大都不免流露出悲观低落的情绪。而这首描写落叶的新诗因其作者对落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感受,促成构思时切入的角度不同,便给了此类作品以新的立意,从而赋予了落叶乐观向上、从此走向新生的意义。

 

                                                                           2012.5.22于四川成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构思技法--运用拟想/假想
【草色遥看近却无】雨水节气,念十首最动人的诗篇
唐诗宋词 ‖ 关于春的著名诗句
诗词大会主持龙洋,读“草色遥看近却无”引观众质疑,她真读错了吗
韩愈最经典的一首诗,长大后再读,依然美到了心坎里!
诗人样本||秦歌:落叶(外一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