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经沧海难为水[二]? --元稹的感情世界

曾经沧海难为水[二]--元稹的感情世界

记得苏轼在对唐新乐府运动作评价时[《祭柳子玉文》]有一个简约的概括,曰:元轻白俗。关于白居易之“俗”其语言通俗、内容多取材于市井坊间下层社会生活哪怕是《长恨歌》写帝王之爱亦从普通人思想感情角度入手并以此为基调,乃至晚年“天子雇我作闲人”之庸俗,此似乎已有定论;而关于元稹之“轻”文学史上亦不断被论及,特别是诗人的感情世界历史上则更是议论风生\众说纷纭.此,不失为社会生活文化传媒的一个敏感热门话题,且尤不为尊者讳.不肖说不少专家学者文学研究乃至诗话中多有专论,就是小说诸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及近人钱钟书的《围城》等亦有涉及,近期报刊网络则又见提起...... 公元809年,对于30岁的唐代诗人元稹来说是一个悲欣交集的年份。这一年,他为亡母守孝三年期满,出任了职位不高却颇有权力的监察御史。同年,贫困中相依为命的发妻韦慧丛却在幸福的开端撒手人寰。也是这一年,元稹巡视监察四川时结识了大他11岁的才女艺妓薛涛,并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姐弟恋”。 -- 这一年即唐宪宗元和四年春天,监察御史元稹奉朝命出使蜀地,调查已故节度使严砺的违制擅权事件。虽然严砺已死,但倘若查出问题,辖下的七州刺史都脱不了干系,大家凑在一起想对策,对于这位不慕钱财的御史大人,只好施以“美人计”了。蜀中虽然美女如云,但俗媚女色恐怕很难打动元稹这位诗人才子的心。于是众刺史想到了已是徐娘半老的薛涛......   薛涛碍于与已故节度使严砺的交情答应了此事。薛涛比元稹整整大了11岁,但由于她天生一副细腻白皙的容貌,再加上懂得恰到好处的化妆与修饰,仍然是一位风韵不减当年的美貌女子。凭着薛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卓越的文学才情,一经交往,便使元稹这位京都清贵陷入了粉红色的温柔乡里。  元氏本为肩负使命而来,不料对薛涛竟不由自主地动了真情;薛女也本不过是以职业性的心情与姿容来虚与委蛇,可就在他们第一次倾谈时,竟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她暗暗告诉自己,面前的这个男人就是她梦寐以求的心上人!于是一切都顾不上了,满腔积郁已久的热情,一股脑儿地奔泄出来,两人同时融化在爱的热流中。  薛涛虽为风尘女子,但她属于那种卖艺不卖身的高级诗妓,周旋于蜂蝶之间,却一直洁身自好。而这次却不同了,与元稹见面的当天夜里,她就毫无保留地把一切献给了自己的心爱;第二天清晨依然意犹未尽,深情缱倦,遂临榻书写了一首<<池上双鸟>>诗:"双栖绿池上/朝暮共飞还/更忙将趋日/同心莲叶间."   这俨然就是一个柔情万种的小娘子,在向老公诉说对生活的憧憬,一支完全陶醉于深情与挚爱的美妙心曲。此前虽然曾有不少人得到过薛涛的粉红诗笺,但谁也没能象元稹这样真正享受到她内心深处的柔情!对此,多情公子元稹也尽能领略,深为薛涛那绮丽缱锩的情意而沉醉和感动,于是他也妇唱夫随留下了一首记载当时情事的诗:"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月夜咏花怜暗淡/雨期题柳为歌欹。"   望江楼又名崇丽阁,就是当年薛涛和元稹及其他诗友吟诗作赋的地方。据说,当年两人常在此作诗论赋,和歌起舞,一起渡过了许多令人留恋的美好时光.薛涛虽是受托与元稹交往,可俩人却结下了一段真情。然而毕竟是萍水之缘,在元稹完成了蜀地的任务,离开成都返回京城时,两人不得不挥泪道别。至此,他们已在一起度过了一年如胶似漆的亲密时日。元稹回到长安后,即托人捎来一首七律给薛涛:"锦江滑腻峨嵋秀/生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似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侯欲梦刀/别后相思隔烟水/葛蒲花发五云高。"   元稹对薛涛的才情念念不忘,暗自称奇,同时也直抒相思胸臆,可见他对成都那一年缠绵岁月是颇寄真情的。  元稹才华横溢。科举考试难煞了恁多文人骚客,他却能次次轻松应对;在成就最大的诗歌方面,他与白居易等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掀起了中唐时期颇具时尚的新诗潮;传奇小说在当时尚处于志怪阶段,不登大雅之堂,而他的《莺莺传》却独辟蹊径,人物感情入木三分,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以至于后来成为《西厢记》的蓝本。 --《莺莺传》历来被认为元稹始乱终弃的自传体小说。鲁迅就评价:“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坠恶趣。”元稹以张生自寓的说法在学界已成不争的话题,近年来,吴伟斌先生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意欲推翻“自寓说”,其主要依据是根据唐传奇故事离奇手法推定“《莺莺传》是传奇,是小说,它的人物的情节是根据社会生活中的无数个真人真事提炼加工而成的”,以此强调《莺莺传》的“小说性”,认定在元稹笔下,张生是“一个令人生厌的丑角,“张生是作者着意鞭挞的艺术形象”。  张生是否真只是元稹虚构的一个艺术形象呢?根据鲁迅、卞孝萱、孙望等人考证,自寓说不是捕风捉影,而是有真凭实据的。陈寅恪更指出“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 陈寅恪又把韩愈所作之《毛颖传》同元稹所作之《莺莺传》做了一番高下对比,两篇小说同以古文所作,而《毛》显然不及《莺》,何故?“盖《莺莺传》乃自叙之文,有真情实事。”意即《莺莺传》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却是一部带有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在肯定小说“虚构性”的同时又岂可否认小说的“自传性”?于是,元稹是否张生、诗人之于韦丛之于薛涛等前前后后一生情事及其情诗究竟如何解读,对此人们一再表示困惑:在诗人的感情世界中,是否真的一如作者自己所言“曾经沧海难为水”?元稹是真诚的。贞元十六年(800年),诗人22岁和比他小5岁的莺莺相识并恋爱,24岁时离开莺莺.元稹在这一年作了《古决绝词三首》,其二云:“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元氏当时的复杂心情或许正如《才调集补注》卷五引冯班所评点:“疑他别有所好,又放她不下,忍心割舍,作此以决绝。至今读之,犹使人伤心!”随着岁月的流逝,年纪的增长,普救寺之事一直萦绕心头,如醇似缪。虽然他离开了崔莺莺,但却永不能忘情,写下了不少怀念她的诗篇。元和四年[809,该年七月九日,韦丛卒于洛阳]三月,距他与莺莺相识十年,,元稹经大、小漫天岭,至利州嘉陵驿,写下《嘉陵驿》,其一云:“墙外花枝压短墙/月明还照半张床/无人会得此时意/一夜独眠西畔廊。”无论是在旅程中,还是独处时,每每看到明月西斜,花动墙影,元稹就会悄悄念想起当年普救寺与崔莺莺相会之境--曾经那摄人魂魄的“待月西厢下”的美好一幕。又过了十年,即元和十四年(819)年,元稹40岁,离当年普救寺之事已经二十年了,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写下了《春晓》一诗:“半是天明半未明/睡闻花气醉闻莺/娃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晓寺情”正是诗的前三句所叙的情与事,同时,又与《莺莺传》中“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相合。《春晓》所写的这一段难为的恋情,实际上就是诗人元稹与莺莺的初恋之情。诗人临终,对初恋情人的思念依然有增无减,深情写下:"心想夜闲唯足梦/眼看春尽不相逢/何时最是思君处/月入斜窗晓寺钟。"这是元稹逝世前一年写的诗句,情真意切,煞是感人!  元稹痴情。其《离思五首》之四,堪称古往今来情诗中一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者出自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沧海”至深至广;“巫山”至大至美。“巫山云雨”自先秦以来,就一直作为男女幽会的意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此处运用的恰倒好处。元稹的这首《离思》是对爱的一种心灵表白,全诗所传达出来的对爱情的执着和对爱人的忠贞不渝,感染并震撼着古往今来一代又一代读者,并被奉为爱情诗的经典之作暨爱的典范。据称,发妻韦丛27岁早逝,给诗人的打击是深重的,元稹为拒绝媒人说项确实在其客厅贴上“曾经沧海难为水”之句,并有修道之想。然而,后人有的评价元稹是矫柔造作虚情假意,并据此二句论述其“夫风情固伤雅道;悼亡而曰‘半缘君’,亦可见其性情之薄矣。”(清·秦朝纾《消寒诗话》)——真不知作者的"诗话"是怎么写的,简直是连诗作本文就没有读懂更何况了解诗人的苦衷?实际诗人那“修道”的选择,实在是心失所爱,悲伤至极无法解脱时的一种情感上的抉择,即不再选择,别无选择!只是,此诗到底为谁而作-- 其实本来就可能或不可能有所定指。该诗历来就有主风情(崔莺莺)和主悼亡(韦丛)之争,其实,研读此诗,大可不必拘泥于是主风情还是主悼亡,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者的一片痴情! 毕竟我们都不是元稹,恐怕连诗人自己都无法将莺莺和韦丛辨个谁轻谁重,读者又何妨见仁见智?这里,我们拥有了诗人为我们创设的艺术唯美与情操唯美的恣情领略足矣! 元稹多情。为了悼念亡妻,诗人以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写就了一组至今读来仍让人揪心下泪的悼亡诗。在他的《遣悲怀》中,作者回顾了“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患难生活:“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顾我无衣搜画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过去的患难夫妻的相濡以沫令人唏嘘。既有睹物思人的“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又有深沉悲悼的“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既有触景伤情的“自言并食寻常事,惟念山深驿路长。”,又有顾影自怜的“伴客销愁长日饮,偶然乘兴便醺醺。”他情深语挚\杜宇啼血般的追忆亡妻,甚至到了夜以继日的境地:“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诗人情笃若此,古今能有几人?然而,几个月后当他遇上薛涛时,亡妻的黯然愁眉随即被才女的桃色诗笺所取代,新一出“巫山沧海”的浪漫剧再度上演,其结局依然是无疾而终......及至浙西,与另一位美才女刘采春也然诗文唱和,热恋得如火如荼。随后不到两年又纳妾安氏,四年后再续弦裴淑另娶。世事难料,而感情的事则殊难明决,就如我们不能怀疑元氏对亡妻的真诚,读者同样对诗人牵手薛涛\热恋刘采春及其纳妾续娶妄生漫议。尚且,唐代世风宽松,情爱生活较为自由。唐皇室尚且有父子聚麀的淫乱行为,更遑论臣民百姓?诗仙李白在《江上吟》中尚有“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流。” 之举,元稹的好友白居易本有樊素、小蛮等姬妾侍婢,而他在杭州任刺使时仍携妓蓄妓狎妓成瘾,其《追欢偶作》云:“十载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诗人自己亦如是,其《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说自己同白居易“密携长上乐,偷宿静坊姬”,又言“逃席冲出门,归娼借马骑”。陈寅恪称:“微之所以弃双文(即莺莺)而娶成之(韦丛字),及乐天、公垂诸人之所以不以其事为非,正当时社会舆论道德之所容。”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唐代文人爱情生活之丰富多彩几乎可以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泱泱大唐气象影响着这些文人才子们,他们适情任性,倾吐块垒,表露真意,既没有太多魏晋南北朝文人对自身生命价值进行哲学拷问的痛苦,也没有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勒束。从那么多唐代诗词家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触摸到作者心胸中那跳荡的、热烈追求情与爱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浓厚激情。其间,元稹的感情生活则为读者展示了唐代人文风俗与当时社会文人精神面貌之一斑,似堪称代表-- 但,不管怎么说,这恐怕不失为东坡先生所言元稹之“轻”的一个因由吧?此外,作为旷世才子的元稹,千百年来一直非议颇多。少年元稹参加科举初考[明经]得了第一名,想以此结交名诗人李贺,不料李氏对这个仅有“初级技术职称”的后生不感兴趣。元稹心怀芥蒂。后来他出任礼部郎中时,以李贺父亲的名字与进士的“进”字相讳为由,关闭了李贺进入仕途的大门,导致李贺一生忧郁寡欢,诗风幽冷诡异,世称“诗鬼”。元和五年,元稹与宦官争宿驿舍正厅,面部被对方击伤.六年,宰相裴耀卿去世,诗人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为时论所薄。这些,不知是否也可以作为元氏之“轻”的又一个口实? -- 此姑为题外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个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诗人,原来是个大骗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别被诗给骗了,他是不折不扣始终乱弃大渣男!
元稹的绝情和深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背后的故事却让人唏嘘
唐朝大诗人元稹,风流之后不想对感情负责,他是这样为自己开脱的
一首诗骗了世人1210年,人真的会为爱如此痴狂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