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刍议当代楹联的格律

联律”一词在楹联类报刊上出现频率极高,足见对其争议之激烈非同一般。其实,自古及今,还没有谁制订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联律,但在实际创作时,所撰联又都体现了较接近的格式。对这个较接近的格式也还存在部分争议,大致如下:上下两联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对、语意相关。当前,楹联界争议最多的两个焦点当数结构和声律。

一、关于楹联的结构之争

关于楹联结构的争论,大致有以下三种意见。

其一,对联上下两联的局部和整体的结构均须一一吻合,否则就是病联。

其二,对联上下联只需局部的结构或词性在对应处基本一致,即或上下联整体结构或句式不一,也无伤大雅。

其三,如果上联为句中自对,则下联也只需句中自对,上下联之间不必求工,甚至上联和下联之间完全不像对仗,只要句中是一种自对,全联也可认为是工对了。例如:“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前听钟,后听笛,里听书。”此联上下联各有三句,三句皆自对,而上下联却不对仗,它改变了对仗的方向,变上下对仗为左右对仗。但这种颠覆和改变,古今皆公认为不悖对仗工整原则,符合楹联格律 。

笔者认为,上述第三种意见对结构放得太松,以至于“上下联都不对仗”,实在算不上是古今公认的楹联格律。如此形式的对联真正流传开去的也非常少见,可见古今联家大多还是很讲究结构严谨的。上述第一种意见体现了一种完美主义,能达到这个高标的多为短联。例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联简直无可挑剔,堪称完美。然而,若以第一种意见的高标准来撰写长联,大概没有几人能做到令人满意。其实很多著名的短联都没达到局部和整体在结构上一一对仗。例如争议最多的一副对联:“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若按第一种意见来判,该联就是明显的病联;若以第二种意见来判,该联不失为一副好对。可见,强调无懈可击的结构完美未免太过苛刻,终将因辞害义。因此,我以为陈树道先生提出的“化整为零一对一”分析法 算得上宽严适中,松弛有度。陈先生认为:“用结构+词性”规范对联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同时还说明,将结构分析扩大到整句,一般情况是没有必要的。

关于楹联结构的争论自然还没结束,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纵览百家之言,不难发现,对楹联的结构争议虽然激烈,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对立;实际创作中,无论什么样的结构,基本均符合“结构大体相当”这个底限。

二、关于楹联声律的争论

所谓楹联声律,一般认为是上下联对应处的字词须平仄相对,一联之内要平仄交替,同时还要求仄起平收——上联末字必须为仄声字,下联末字必须为平声字。这样才能使联语的节奏鲜明和谐、回环起伏、悦耳动听。大凡为联者都讲究这样的声律,但具体到四声、平仄的划分时,却又存在较大分歧。1、古四声与新四声之争

当前,对新、旧四声的争论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对联属传统文学形式,所以就应当用古四声来划分平仄。

其二,坚决反对再以古四声来划分平仄。因为时代变了,既然推广普通话是一项基本国策,那么撰写对联和格律诗词都应当以新四声来分平仄,否则对联文化难以传承和发展。

其三,在目前或今后一定时期之内,应当允许双轨并行,即古四声不废,新四声也行,但在一副对联中不能双轨混用。

其四,干脆不去计较平仄对仗问题,管它新声古声,能对则对,不能对也无所谓。

笔者认为,对联应当讲声律,讲平仄对仗,否则还能算是对联吗?所以第四种意见实在算不上是有意义的高见。前三种意见都各有理由,那么该不该做出取舍呢?旧四声诚然有古典音韵之魅力,但要求当下年轻人也将其奉为圭臬,无异于在现代的茫茫人海中去搜寻林黛玉似的古典美人。新四声是语言发展不可逆转的走势,就像简化字的推行一样,按新四声推行的普通话已成为中国语言文字教学的主旋律。总而言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几乎所有的年轻人根本就不懂旧四声,时代也不需要年轻人煞费苦心去掌握旧四声;同时我们也该看到,大多数老先生对新四声其实已经很熟悉了。鉴于此,我认为当前的楹联和格律诗词的创作应当提倡推行新四声,但不马上禁用旧四声,且新旧四声绝不可混用。不难预料,随着国人的新陈代谢,新旧四声之争必不致于旷日持久;也许十年,也许二十年,反正在不久的将来,谁还不懂新四声?又有谁还愿意费力不讨好地去学习掌握旧四声?况且,那时候又还有几个人真正谙熟旧四声呢?古代没有真正普及过普通话,所以旧四声读法各地不一,出入很大。古代未能规范旧四声的读法,难道现在还要去规范吗?旧四声读法迥异,因此用所谓的旧四声读法去诵读旧四声对联时,本身就存在很大差别。到底哪一种读法更正宗、更标准呢?恐怕没有哪个权威专家能够说服大众了。现在,在普通话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不懂得自然也不会用旧四声去读对联,那么问题出来了:一些老先生挖空心思、沾沾自喜创作的旧四声对联让年轻人用普通话来诵读,拗不拗口?那还能体现古典音韵美吗?难道为了体现旧四声的音韵之美,就非逼着年轻人去学习并掌握旧四声的读法吗?既然不懂旧四声的读法,那么旧四声的音韵美就无法体现,那旧四声还有什么生存空间呢?

显然,旧四声不合普通话的潮流,且让它尘封到历史的故纸堆里吧;它的使命已然完成,该是彻底退位的时候了。令人费解的是,在当前很多征联大赛的评选中,依然有评委一见着旧四声就如获至宝,一见着新四声便打入冷宫。兴许是他太过衰朽,以致身居要席却不合时宜。这种现象是极不利于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甚至是大大阻碍了普通话的推广,所以应当坚决反对!当然,由于当前的确还有极少数老先生不通新四声却又酷爱撰联,所以对他们的旧四声对联也应当给予应有的尊重,但大可不必大肆吹捧和竭力提倡。请看这样一副旧四声对联:“海上碑林天下绝;岸边联院国中奇。”若按旧四声来判,“绝”为入声字,自然就归进仄声字,位于上联句末是非常准确的。如果按新四声来判,“绝”为阳平字,放在上联句末就明显错误。再看一副:“春色满园,华光耀眼真鲜货;品牌盈室,奇巧无伦叹妙绝。”此联中的“绝”字,若依旧四声就用得不当;而按新四声,当然绝对没有问题。

新四声与旧四声之间有许多对立,现在该哪一个做出让步,自然毋需赘言。2、关于音步之争

其一,平仄相间相对。平仄相间当然是针对联句的音步而提出的。如“川媚/山辉/蓝玉/朗;天高/月满/蚌珠/肥”就完全符合此律。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未能完全达到平仄相间,只是达到了上下联的平仄相对。

其二,出句不计,对句紧跟。所谓“出句不计”,就是出句(一般为上联)平仄相间的音步数(即音节或意节)不计,根据语意、文意随意发挥。所谓“对句紧跟”是指对句紧跟出句音步(意节点)平仄相反而对。

笔者以为,上述第一种规定太过严格,适用于几个字的短联,而对长联则有些苛刻。第二种意见过于宽松,很可能导致一仄到底或一平到底。例如“五福/十福/全家/福/;千春/万春/满堂/春”这样的俗联,读起来极不舒坦,看上去也大煞风景。因此,音步上还是要讲究一定的平仄相间,只是不必逐一相间。如果出句完全不计平仄相间,那么撰联就没有太大的技艺含量,必将有损它的艺术魔力。

(编者注:本文有删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百科
古诗词韵律知识荟萃
湄子传播楹联基础知识【一】
《对联学习》
【知识】楹联格律 平仄规则
春联的产生、发展、格律及其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