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06、怎样对律诗的句子进行分析
            怎样对律诗的句子进行分析

                   桂林   胡自立

    句子分析指的是句子的语法分析。按其内容来说可以分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两种。

    一、词法分析包括词类分析和词的结构分析。前者要求指出词属于哪一类,并指出因活用发生的词性变化,有什么功能等。后者要求分析词素(实词素、虚词素)及其结合方式。试拿“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诗句作词法分析。先就词类分析来说,“一”是数词、“行”是量词、“白鹭”是名词、“上”是动词、“青天”是名词。再就词的结构分析来说,“白鹭”、“青天”都是名词性偏正结构的合成词,都由两个实词素组成。其他都是单纯词。

    二、句法分析包括句子成分的分析和句型分析。句子成分的分析要求指出句子的主语、谓语、述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和中心语等。

    我们仍以上面的诗句为例。其中“一行白鹭”是主语,“上青天”是谓语;“白鹭”是中心语,“一行”是定语。“上”是述语,“青天”是宾语。

    句型分析要求指出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的话要指出:(1)双部句、单部句(无主句、独词句);(2)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是复句的话要指出:(1)有多少分句,(2)各分句彼此在意义上有什么关系。用什么关联词语表示。上举之诗句就句型而言是单句、双部句、陈述句。句法的分析还应该包括词组(短词)分析。要求指出词组(短词)的结构类型、词与词的结合方式和词与词语法关系。如“一行白鹭”是偏正词组,数量词“一行”修饰中心语“白鹭”。两者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靠语序手段联结起来。“上青天”是动宾词组,动词“上”表行为、动作。名词“青天”表行为、动作涉及的地方,靠语序联连起来。

    、句法结构的层次性和层次分折法。

         句子是一个词挨着一个词,但实际上其内部构造不是一个词挨一个词顺次地发生关系,而是由小到大,由密到疏分层次地进行组合的。例如:诗句“沙上草阁柳新暗”不是“沙上十草阁十柳十新十暗”这么组成,而是其内部关系最小最密切的“草阁”与“柳”组成为定中结构的“草阁柳”、“新”与“暗”组成状中结构的“新暗”。然后再由“沙上”与“草阁柳”组成为定中结构“沙上草阁柳”,最后“沙上草阁柳”与“新暗”组成主谓句。这个主谓句内部包含三个层次,具有立体性,看了下面的图就十分清楚:

    沙上     草阁     柳      新    

           |定   中|       |状  中|

      |定                   |

          |主                 |

        由此可见,层次性是句法结构的本质属性。层次分析法(又叫“直接成分分析法”)就是为了反映语言结构的这种层次性而产生的。可以定义为:层次分析法是逐层顺次找出某一语言片段(包括词组和句子)的直接组成成分的一种方法。句子是词与词由小到大、由密到疏逐层顺次扩大起来的。但是我们分析句子时却采取反方向,由大到小逐层往下进行切分,一直分析到一个个单词为止,并标明结构关系和词性。例如:

      城边野池莲       欲  

         |主                  

         |定中        |状中|

     方位  |定中        副|形

           名|名   

    句子成分与成分间发生直接组合关系的搭配情况定义如下:

    定语十中心语 || 状语十中心语十补语 | 定语十中心语

                主谓                  述宾

    对句子成分作这样的规定,语法专家主要是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句子的结构成分与短语的结构成分应当有所区别;二是句子成分分析的手续应当尽量简单化。并把句子的成分定义为八种:主语、谓语、述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心语。此外句子还有一种特殊成分,即独立语。规定名词性的短语和主谓短语作谓语时,如果没有必要,不再进行成分分析。

主语和谓语相对待,没有主语,也就没有谓语,反之亦然。述语与宾语相对待,没有宾语,也就没有述语。定语、状语、补语合称为附加语,附加语和中心语相对待,没有附加语,也就没有中心语。

     在层次分析法中所用到的结构类型,教科书作了下面规定:主谓结构、述宾结构、中补结构、定中结构、状中结构、联合结构、同位结构、介词结构、“的”字结构、方位结构。

       介绍下面几种在对偶句中出现得较少的特殊句型的句子成分分析图:

   (1)连动型句子。例,驱烟寻涧户。这个句子省略了主语“风”,有两个连动谓语。

                   寻        涧户

           |述宾|      |述       宾|

           动 | 名         动 | 名

     (2)兼语型句子。例,卷雾出山楹。这个句子也是省略了主语‘风’,“雾”是第一动词“卷”的宾语,又是第二动词“出”的主语,称兼语。

                   出      山楹

          |述宾|            |

        动    |主    谓|        |

                    名 |述   |

                        动  | 名

        (3)含独立语句型。例,请下车。

                  请        下      

                |独立      |述  |

                              动 | 名

    四、律诗的语法特点。

        王力先生下面的这段话是我们研究律诗语法的指导思想:“古诗的语法,本来和散文语法大致相同;直至近体诗,才渐渐和散文歧异。其所以渐趋歧异的原因,大概有三种:第一、在区区五字或七字之中,要舒展相当丰富的想像,不能不力求简洁,凡可以省去而不至于影响语意的字,往往都从省略;第二、因为有韵脚的拘束,有时候不能不把词的位置移动;第三、因为有对仗的关系,词性互相衬托,极便于运用变性的词,……”由於上面的原因,我们在对律诗的句子进行分析时,要么研究一种新的分析法,要么仍然使用分析散文贯用的层次分析法,就要把律诗的句子调整到“散文状态”才不致于产生错误。下面举例说明。

   (1)一部分诗句与散文的句子一致。如:“两行秦树直,万点蜀山尖。”(杜甫《送长十二》)这种情况可以使用层次分折法。

   (2)律诗各种形式的省略句与散文的句子基本不同。如,“今日江南老,他时谓北童”。(杜甫《社日》),是省略了判断动词“是”的句子,补上应为:“今日的江南老,他时是渭北童。”这时才可以对句子分析。

    今日的江南 

     |定     |

      名   |定 中|

          方位|名

        

     他时 谓北     

          |述    |

     |状中   |定中|

      名|动     方位|名

          (注:助词及其它虚词不划成分)

    这是一联句型不同的对偶句,时问名词“今日”是出句定语,而时问名词“他时”是对句的状语。

   (3)各种形式的倒置句与散文句子不同。如:“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王维《汉江临泛》)是宾语倒置。顺之是“三湘接楚塞,九派通荆门。”“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风凰台》)顺之是,“不见长安使人愁。”“鸠形将刻仗,龟壳用支床。”(王维《春日上方》)顺之是“将鸠形刻仗,用龟壳支床。”要对这些诗句进行句子分析,必须调整成散文句型后方可进行。

   (4)律诗中也存在古汉语的句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之)”(林则徐《赴戍登口占家人》),介宾结构“以之”中的指示代词“之”被省略了,当然这种省略是有条件的,“之”的所指是前面出现过的,这里指“利国家”。

   (5)律诗的语言是精炼的,短短的五言或七言句(联),可能是单句,也可能是复句,这是要特别注意甄别。如:“风吹花片片,春动水茫茫。”(杜甫《城上》),此联可以看为是下面联合复句提炼而成:春风吹开了一片片的花瓣,春风吹动茫茫的水面。

    我们应该充理解到把诗句译成散文(通常说的直译),未必都能做到很确切。例如: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诗词写作概论》一书认为是倒装句。顺之是: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

    《诗词格律》一书认为是:因为晴川历历,所以汉阳树更看得清楚;因为芳草萋萋,所以鹦鹉洲更加美丽了。这就是由两组句型相同的因果复句组成的对偶句了。

   (2)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出句可以有三种译法。A,两个黄鹂呜于翠柳。B,两个黄鹂在翠柳中呜唱。C,在翠柳中有两个黄鹂呜唱。这三种译法。语法学称为不同句型的同义变换。虽然句型不同,句义是相同的。

    因此在译文时,只要句义相同,不必在句型上纠葛。

    四、在一联诗句面前,如何确定那里省略了,那里倒置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问题,也是我们阅读古代作品的最大障碍。一般来说可以从下面入手。

   (1)从时代背景、作者的履历、人物、典故、弄清作者的意图,对全篇诗文的意思有一个大概了解。

   (2)A、熟知律诗省略、倒置、词性活用例类。B、熟知律诗的句型和例句。C、熟知律诗的修辞方法。D、熟知律诗的简单句、复杂句、不完全句的划分标准,弄清王力定义与当今语法专著之差异。什么是单句、复句、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十四字句等。参看《王力近体诗格律学》中近体诗的句式与语法部分。如果对句式和语法不能熟知是不行的。

    建立在上面的基础知识上,笔者谈一点体会。大凡诗句中有语义不合事理、不合逻辑者;使语言结构不成立,必定是省略和词移动造成。汉语中哪些词可以跟哪些词组合,哪些词不能跟哪些词组合,词和词组合哪个在前,哪个在后,主要取决于汉语的句法结构规则、语义搭配关系和人们的语言习惯,语言学家把符合这三方面的要求看作汉语短语构成的三个基本原则。

   (1)结构原则。(也称语法原则)词和词组成短语首先须符合汉语的句法结构规则。句法结构规则是汉语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整套结构模式,或者叫词语组合的规律。一般情况下这些规律是不得违反的。例如,名词可以做宾语,不能做补语。诗句中“上青天”是动宾短语在句子中充当述宾结构。有“教材”说是动补结构就不对了。

   (2)语义原则。这是指短语的构成必须符合一定的语义搭配要求,在实质上要合乎事理,合乎逻辑。“鸣翠柳”这一短语在结构上虽然符合“动十名”的组合原则,但在语义上说不通,“鸣”是唱的意思,唱什么?“翠柳”不是歌曲名,而是指唱歌的处所,这样它只能是介宾结构“于翠柳”的省略,动补短语“鸣于翠柳”在诗句中充当动补结构,不过把介词“于”省略了。这样理解,结构和语义的搭配才是合理的。

   (3)习惯原则。语言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例如,把去医院治病说成看医生,把人被太阳晒说成晒太阳等等。诗句“路正人和驱白贫,春风十年市全新。”“白贫”就是从习惯用语“一穷二白”而来,在诗句里“贫”指贫穷,“白”指基础差,经济落后,这时“白”不再是颜色字了。

    上述三个原则是密切联系的,语法规则是语法规范的主要依据,遵守语法规则是短语构成的首要原则。语义原则是一种制约因素,是对语法原则的限制,语言习惯是一种个别语言现象。不过在三者不一致的时候,语言习惯是优先原则,只要约定俗成,就必须承认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其次是讲语义的事理逻辑,事理逻辑不成立,无结构可言,但这些都不能因此否定语法原则的基础地位,它是我们造句、作文的基本要求,这就是通常说的,无规矩不成方圆。例如,前面说道的“白贫”,大家都知道是指贫穷落后,但对“白”字的理解有悖于我们通常“白”是颜色字的事理逻辑,“白贫”也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偏正词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定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事实上它意思清楚、是联合结构)。

    词是组成短语的材料或单位。但是,光有材料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一定的语法手段把材料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结构体。汉语短语构成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例如,短语“不见长安”的语义是“见不到长安”,属动宾结构,按语序排列。又如,“惭将赤手分三席。”“将赤手”是介宾短语,介词“将”在前,名词“赤手”在后。再有助词“的、地、得、着、了、过、似的、一样、所、给、被、连”等等经常用在实词与实词组合中,会引起短语内部结构关系的改变,而这些虚词在诗句中往往又被省略,这是要引起注意的。

    我们试分析二例诗句。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按诗中的结构解释“长安不见使人愁”是“在长安见不到什么东西,使人发愁。”这显然不合李白的意思,李白是说,望不见长安使人愁。”因而“长安不见”这一类似状中结构的短语因违背语义原则而不成立。这就提示我们诗句中的词语倒置了,事实上是动宾结构“不见长安”的倒置,只有这样,结构和语义才是合理搭配。但这是散文不允许的,却是律诗的特点。

    “牦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杨维桢《题苏武牧羊图》)。此联从句义上“风霜节”就很难理解的。如果不是一个名词,它在诗句中表示的定中结构就不成立。这就提示诗句中有“省略”或“倒置”。从牧羊图理解诗句“节”字可能是“符节”或“气节”因此我们造出两句,A,符节之牦在风霜中落尽,B,符节之牦落尽,更显苏武在风霜中之气节。对比之下,B句合乎作者的立意。因而“节”字是“气节”的省略,不是“符节”的省略。“风霜”是介词结构“在风霜中”的省略。“风霜节”不是我们在散文中可以见到的短语,不存在直接的结构关系,是定中结构“在风霜中的气节”的省略。

    从上面两例我们清楚地看出,对律诗的句子使用散文贯用的句子分析法,相邻词之间不存在结构关系、或不直接存在结构关系、或看似有结构但因与语义搭配不一致使结构不成立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从语法的基础理论弄清律诗和楹联的这种有别于散文的特点是很有必要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语法知识复习(词性知识)
现代汉语笔记
教学:现代汉语语法讲座系列(语法和语法单位)(第一节)
词组知识(转)
高考对联知识漫谈
关于对偶句的语法规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