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昌龄诗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前记: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诗人,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全唐诗》存诗四卷,诗歌以边塞诗、闺情诗、送别诗为主,尤其擅长七绝,有“七绝圣手”的美名。代表作品:《出塞》、《从军行七首》、《闺怨》、《长信秋词五首》、《采莲曲》、《芙蓉楼送辛渐》。

 

出塞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传诵,就是在后世也评价很高,很受大家欢迎。

 

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典故——旗亭画壁,讲的就是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比诗的故事。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年间,冬日雪天,三人在旗亭饮酒观乐。当时歌女唱的第一首歌词就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三首就是《长信秋词》其三“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已经被歌女配乐演唱,可见其诗受欢迎程度。

 

据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昌龄工诗,缜密而思清,时称“诗家夫子王江宁”。从这个名号来看,就知道王昌龄不仅擅长诗歌,而且他的诗歌思维缜密,思路清晰,被当做诗歌创作的教材,所以大家尊称他为“诗家夫子”。

 

王昌龄的诗集中,一半左右是七言绝句,并且艺术精湛,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我们不妨来看看明清时期的诗论家们的评价。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七言绝,太白、江宁为最。”王士祯《万首唐人绝句·凡例》中言:“七言初唐风调未谐,开元天宝诸名家无美不备。李白、王昌龄尤其擅长场。昔李沧溟推“秦时明月汉时关”一首压卷,余以为未允,必求压卷则王维之“渭城朝雨”、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处此四章之右者矣。沈德潜说:“五言绝右丞(王维)、供奉(李白);七言绝龙标(王昌龄)、供奉。妙绝古今,别有天地。”清人叶燮在他的《原诗》中评价说:“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

 

虽然,王昌龄的诗歌,历代评价很高,但是他的仕途很不得意,并且结局也很悲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他的生平经历。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玄宗开元十五年(727)考中进士,初授秘书省校书郎。

 

开元二十年(730),生性耿直的王昌龄对玄宗的执政上的所作所为有些看法,于是把玄宗执政二十年的功过是非写成奏折,指出玄宗是“功过有之天子”,特别批评玄宗好大喜功,频频发动战争。玄宗看了之后,虽然心里不高兴,但是非常佩服他的才能。不过,他还是决定惩罚一下王昌龄,让他从军边塞。在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边塞诗歌,代表作有《从军行》和《出塞》。

 

开元二十二年(734)举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改任汜水县尉。虽然他很有才能,但是由于他的一些言论让玄宗很不高兴,让权臣李林甫很是嫉恨,只落得改任汜水县尉的下场,这比起校书郎,不升反降。王昌龄没得到重用,只得前往任所。虽然他在任上还是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但是内心毕竟郁郁不满,于是就创作了一组宫怨诗——《长信秋词》。这让别有用心的奸臣李林甫抓住了口实,趁机陷害王昌龄。于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玄宗以“不矜细行”为由,把王昌龄贬谪到了岭南乐昌

 

这次贬谪岭南,对王昌龄来说却也是幸事。他先是在襄阳遇到了大诗人孟浩然,两人相得甚欢,饮酒赋诗,游历山水。在荆州,他去拜访了他的老师张九龄,当时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外放为荆州长史,两人感概万千,互相安慰,没想到这一见竟成永别。在巴陵(今岳阳),巧遇大诗人李白,但是李白正被贬责夜郎途中,两人同病相怜,惺惺相惜。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被赦北归。北返途中,他准备去看望恩师张九龄,没想到听到了却是恩师去世的消息,悲恸不已。途经襄阳,他顺便去拜访了孟浩然。当时,孟浩然正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虽然孟浩然因此而死,但是从中可以看出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开元二十八年(740)的冬天,王昌龄被任命为江宁丞。他离开长安之际,好朋友岑参为他送行,望其保重。途径洛阳,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赋诗留念

 

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在江宁丞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八年。当时的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私建园林,派人到江宁砍伐青龙柏木,王昌龄上书斥责其劳民伤财,得罪了他们。他们便出言诋毁王昌龄,因此他再次被贬谪到西南边地,担任龙标县尉。

 

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玄宗西逃入蜀,皇太子李亨逃往灵武。公元756年,李亨称帝,改元至德。新慌登基,大赦天下,王昌龄离开龙标县北归。途经濠州,被政敌闾丘晓派人暗杀而死,时年60岁。

 

王昌龄的一生,由于生性耿直,又遭小人陷害,仕途波折,屡遭贬谪,最好横死他乡。正是由于他的这些曲折多变的经历,丰富了生活阅历,创作了名垂千古的诗篇,真是“诗人不幸后人幸”。

 

由于王昌龄曾经因事被派往边塞从军,对边塞生活有一定的了解。他的边塞诗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为主,抒发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同时,也看到了战争对老百姓的伤害,对民族关系的破坏,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代表作品有《出塞》,《从军行七首》,今天我们先来看这首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

 

这首诗歌的题目《出塞》,是边塞诗的常见题目,《全唐诗》中倒是不少,但是王昌龄的这首诗歌写得最为出色。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两句的意思是:秦汉时期的明月,秦汉时期的关塞,久经历史的风尘,至今依然如故;戍卒不远万里,出征边地,至今还未还家。

首句,不能理解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关塞,这里使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互文见义:在古代诗歌创作中,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

首句写景,壮阔苍凉的景物中蕴涵历史的久远与厚重,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皓月照边关的景象。同时表明,从古至今,边地战事不断,明月故关依旧,而万千将士消逝在历史的风烟之中,因此在这景物中又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意味。

次句,触景生情之语。诗人从秦汉时期的明月和关塞,联想到征戍边关的将士的命运,表达对戍卒的同情。“万里长征”,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示中原与边塞相距很远,突出空间的阔大,同时也表示戍卒历经千辛万苦。“人未还”,说明战事不断,旷日持久,以此表示对戍卒久战不能归家的同情。

这两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表示从秦汉至今,战事一直不断,戍卒有家不能归的境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对戍卒的同情,在时空的苍凉中蕴涵人事的悲凉。这是对历史的批判,更是对玄宗时期边地战事不断的一种真实写照。那么如何改变大唐的这种境况呢,诗人在三四两句中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的意思是:只要当年攻打龙城的卫青和李广还在,就不会让匈奴的骑兵度过阴山,进犯我中原大地。

“龙城”:匈奴的祭天圣地,西汉大将卫青奇袭龙城,打败匈奴。“飞将”:指飞将军李广,李广随卫青出征,率军出雁门关,因寡不敌众受伤被俘。匈奴单于爱惜人才,命人将其带回,李广装死,瞧见旁边有个匈奴少年骑着好马,突然跃起夺马,边逃边射,精湛的骑射技术给匈奴人留下深刻印象,称其为“汉之飞将军”。“胡马”:指匈奴的骑兵。“阴山”:是中原与匈奴之间的天然屏障。

“但使”,只要的意思,这两个字是理解三四两句的关键所在。这是一种假设,言外之意就是大唐王朝没有这样的良将。这也是一种希冀,希望大唐王朝出现卫青、李广那样的将军,带领广大士卒打败敌人,让他们再也不敢侵犯中原。这还有一种向往,向往那种和平宁静的生活。因此,这两句既有巩固边防,保家卫国的爱国豪情,又有对朝廷腐败,将帅无能的批判,还有对没有战乱,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这首诗歌,写景抒情,情感复杂,内蕴深厚。在短短的四句诗中,蕴涵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对戍卒的同情,对战争的痛恨,对朝廷的批判,对国家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正是由于这首诗中丰富的内涵,才使得这首诗歌流传千古,备受推崇,回味无穷。

 

附录诗一首:

 

出塞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出塞曲
部编版语文《出塞》教学设计
古诗出塞解释
出塞(古文学)
上元四尺横幅书法作品《出塞》
(唐)王昌龄《出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