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故事】郑玄求师

郑玄求师

 

【原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啬夫得休归(1),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2)。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3)。以山东无足问者(4),乃西入关(5),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6)。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闻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以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注释】

(1)啬夫,秦汉时的乡官,掌管诉讼和赋税,啬,音sè。

(2)京兆,京城。师事,以师礼相待。第五,复姓。第五元,老师的姓名。

(3)东郡,郡名。秦置,汉因之。约当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部分地区。东汉以后,废置无常。

(4)山东,汉时区域方位,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5)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

(6)涿(zhuō)郡,古地名,涿郡:治涿县,即今河北涿县。

 

【译文】

后汉的时候,有个人叫郑玄,是北海高密人。他年轻的时候做乡官,管打官司、收税这类事,后来回家不干了。他在家经常到读书的地方去,不愿意做官吏。他父亲很生气,可是制止不了。于是,就叫他到太学读书深造去了。在太学,他拜京城的第五元做老师,开始先通读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这些书;后来又随从东郡的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郑玄认为山东一带再没有可以请教的人了,就向西到了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关系,拜求扶风的马融做老师。马融的学生有四百多人,其中,学习进步程度高的不过五十多人。马融平素骄傲自尊,郑玄在这里给他做学生,竟然让他的学习程度高的学生教给郑玄。郑玄并不因为老师不直接教他而表示不满,却是独立钻研,从不松懈。有一天,马融召集学生考问图纬,听说郑玄会计算,就把郑玄叫到楼上。郑玄借这个机会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来请教。问答完毕,郑玄就辞别马融回山东去了。马融感叹地告诉学生们说:"郑生现在一走,我的学说就流传到东方去了!"

 

【故事】

郑玄万里求师

 

东汉的时候,山东有个小孩叫郑玄。郑玄七岁那年,父亲为他请来了一位塾师给他授课。这位老师是个儒家子弟,所以给他传授的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郑玄读过的书,都能很快记住。但是他这时候最喜欢的却是算术。

郑玄八岁的时候,他的算术运算能力已经非常惊人了。加减法自不必说,就是多位数的乘除法,不用排式演算,只要讲两个数字,他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全然不误。

稍大一些后,他父亲想让他学些实用的技法,日后好到衙门里找个公差做做。但郑玄从小就喜欢读书,研究学问,对于在衙门中找差事一点兴趣也没有。

父亲曾多次责备他,但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的志向。有时候他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因为当地找不到老师解答,于是就离家来到陕西扶风拜当地时著名的经学家马融为师。

当时,在马融帐下读书的学生有四百多人,但能听到马融亲自授课的人,就五十来人。其他的学生也就是只好由他的这五十个学生来辅导。

马融因为地位高,名气大,所以平常管理学生很严格。郑玄在马融那儿读了三年书,竟连马融的面都没有见着。但他一点也不灰心,照样勤奋好学。

有一次,正好碰到马融召集学生们讨论阴阳历算。马融听说郑玄对算术很精通,就叫郑玄到楼上相见,郑玄这才有了第一次向马融当面请教的机会。

郑玄一见面,就把平时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拿出来,请教马融,得到马融的指点后,郑玄便告辞回家了。郑玄走后,马融感慨地对学生们说:“郑玄走了,我的学问也传到山东了。”

后来,郑玄又到处寻师访友了十多年。因为家里贫穷,他就在莱州一边种地,一边教学生。

他也成了有名的经学大师。跟他学习儒家著作的,往往有几百人,多的时候,曾经达到千人。到他老年的时候,他真是桃李满天下了,从郡守以下,差不多所有的官吏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听过郑玄传授的学业。

 

郑玄求师

 

【原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啬夫得休归(1),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2)。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3)。以山东无足问者(4),乃西入关(5),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6)。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闻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以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

 

【注释】

(1)啬夫,秦汉时的乡官,掌管诉讼和赋税,啬,音sè。

(2)京兆,京城。师事,以师礼相待。第五,复姓。第五元,老师的姓名。

(3)东郡,郡名。秦置,汉因之。约当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部分地区。东汉以后,废置无常。

(4)山东,汉时区域方位,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5)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

(6)涿(zhuō)郡,古地名,涿郡:治涿县,即今河北涿县。

 

【译文】

后汉的时候,有个人叫郑玄,是北海高密人。他年轻的时候做乡官,管打官司、收税这类事,后来回家不干了。他在家经常到读书的地方去,不愿意做官吏。他父亲很生气,可是制止不了。于是,就叫他到太学读书深造去了。在太学,他拜京城的第五元做老师,开始先通读了《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这些书;后来又随从东郡的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郑玄认为山东一带再没有可以请教的人了,就向西到了关中,通过涿郡卢植的关系,拜求扶风的马融做老师。马融的学生有四百多人,其中,学习进步程度高的不过五十多人。马融平素骄傲自尊,郑玄在这里给他做学生,竟然让他的学习程度高的学生教给郑玄。郑玄并不因为老师不直接教他而表示不满,却是独立钻研,从不松懈。有一天,马融召集学生考问图纬,听说郑玄会计算,就把郑玄叫到楼上。郑玄借这个机会提出许多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来请教。问答完毕,郑玄就辞别马融回山东去了。马融感叹地告诉学生们说:"郑生现在一走,我的学说就流传到东方去了!"

 

【故事】

郑玄万里求师

 

东汉的时候,山东有个小孩叫郑玄。郑玄七岁那年,父亲为他请来了一位塾师给他授课。这位老师是个儒家子弟,所以给他传授的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乐。郑玄读过的书,都能很快记住。但是他这时候最喜欢的却是算术。

郑玄八岁的时候,他的算术运算能力已经非常惊人了。加减法自不必说,就是多位数的乘除法,不用排式演算,只要讲两个数字,他就能不假思索地说出答案,全然不误。

稍大一些后,他父亲想让他学些实用的技法,日后好到衙门里找个公差做做。但郑玄从小就喜欢读书,研究学问,对于在衙门中找差事一点兴趣也没有。

父亲曾多次责备他,但他一点也没有改变他的志向。有时候他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因为当地找不到老师解答,于是就离家来到陕西扶风拜当地时著名的经学家马融为师。

当时,在马融帐下读书的学生有四百多人,但能听到马融亲自授课的人,就五十来人。其他的学生也就是只好由他的这五十个学生来辅导。

马融因为地位高,名气大,所以平常管理学生很严格。郑玄在马融那儿读了三年书,竟连马融的面都没有见着。但他一点也不灰心,照样勤奋好学。

有一次,正好碰到马融召集学生们讨论阴阳历算。马融听说郑玄对算术很精通,就叫郑玄到楼上相见,郑玄这才有了第一次向马融当面请教的机会。

郑玄一见面,就把平时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拿出来,请教马融,得到马融的指点后,郑玄便告辞回家了。郑玄走后,马融感慨地对学生们说:“郑玄走了,我的学问也传到山东了。”

后来,郑玄又到处寻师访友了十多年。因为家里贫穷,他就在莱州一边种地,一边教学生。

他也成了有名的经学大师。跟他学习儒家著作的,往往有几百人,多的时候,曾经达到千人。到他老年的时候,他真是桃李满天下了,从郡守以下,差不多所有的官吏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地听过郑玄传授的学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后汉书·郑玄传》
马超曾让曹操胆寒,为何归降刘备后却碌碌无为?
西凉弱肉强食生存法则下的优秀王者马腾
《玄菟郡》小说
扶风郡
历史上的三秦、三吴、三楚、三晋、三辅都是哪些地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