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明寒食与介休绵山
 
    清明寒食与介休绵山
          张正义
   
   今年4月5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我国民俗文化中,它作为节日,与纯粹的二十四节气又有所不同,既是我国北方地区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又包含着一定的民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说起清明节,与今天的山西介休市和位于其东南的绵山地名来历有着密切关系,都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介之推。

   介之推,姓介名推,一作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之为虚词,子是敬称。“介休”本义为介之推“长眠”、“安息”。秦统一六国划分郡县时置“界休县”,隶属太原郡。西晋改为介休,东汉复名界休。隋开皇十八年复名介休县。1992年撤县设市。

   据《左传》和《史记》等书载,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宠妃骊姬,为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就设计害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同父异母兄弟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国外。大夫介之推等人随同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受尽了困窘屈辱。当行至卫国的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北)时,因饥饿难忍,向田间一农夫乞食,农夫有心奚落他们,送给他们一大块土块。重耳大怒,正准备用鞭子抽打农夫,多亏随行的大臣狐偃机智圆场,重耳才没有发作,收下土块,车载而去。前行不多远,重耳饿晕了过去,众臣争采野菜煮食,过惯养尊处优生活的重耳难以下咽。这时介之推实在不忍相看,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让重耳吃,一时解了重耳饥饿。重耳吃罢,知是介之推的股肉,心中感激不已,称介之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公元前636年,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结束了历经8国、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回国执政。他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随同他流亡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认为辅君复国是臣下应该做的事情,值不得邀功请赏,便悄然退席。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之推鸣不平。晋文公方才明白了自己奖赏的疏漏,立即派人去请介之推。差人去了几趟,介之推就是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来到介之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不知去向。后来听说介之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四处搜寻,仍然没有找到。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介之推至孝,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之推自然会背着老母亲走出来。晋文公于是下令放火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直到熄灭,仍然不见介之推背他母亲出来。上山一看,介之推母子两人已经被烧死在林中一棵大柳树之下。

   晋文公望着介之推的尸体恸哭一阵,然后下令将介之推母子葬于山岭之上。临下山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以警示自己,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对对方的尊称,据说就是来源于此。晋文公同时下令,在介之推的忌日,全国禁燃烟火,只准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秦置“界休县”后,“界休”是否“介休”,引发了很长时间的争论。直到西晋著名学者杜预为《左传》作注中说:“西河介休县南,有地名绵上。”从那时起,“界休”改为“介休”,介之推隐居在介休绵山成为定论。

   实际上,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农谚。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寒食节本来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一说两天),到唐代以后逐渐演变为一个节日。人们提及,一般只说清明节。清明节祭祖扫墓、郊游踏青、插柳、放风筝等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走读中国:山西晋中小城介休,因春秋时介子推在此隐居而得名
被两节一山一市一美食纪念的牛人
文言观止丨集英咀华——《左传·介之推不言禄》
寒食节的兴盛与消亡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清明节五种传说)
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一一三贤故里介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