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悦读】诗风词雨杏花开
   无论是风和日丽的日子,抑或是春雨淅沥的时节,杏花总是踩着冬天的脚后跟,悄悄地舒蕾,默默地绽放,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给料峭的塞北和烟雨的江南传递春天到来的喜讯。
  在中华文化宝典中,杏树有着丰富的教育、医学内涵。在曲阜孔庙,有一座红柱黄瓦、彩绘雅致的杏坛。坛前植有四棵杏树,相传是孔子当年弦歌讲学、弟子读书之地,想必孔子的三千弟子都曾在上面留下足迹。“杏坛”后来成为“教育”的代称。据西晋葛洪所著《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他长年隐居深山,给人治病却不收报酬,凡患重病被治愈者只需在其园内栽下五棵杏树。等到杏子出售时,董奉不收钱,只要人家拿粮食来换。他用换来的粮食,接济饥饿的百姓。时人为了旌表董奉这种高尚品德,就用“杏林”一词来代称医家。
  在中国漫长的花文化中,逐渐演化出十二花神,并根据其开花时间来代表所在月份。杨玉环被奉为二月杏花花神,传说安史之乱平息后,唐玄宗欲移葬杨玉环,但见马嵬坡下一林杏花盛开,故后人以杨玉环为杏花花神。
  杏花不仅成为古时二月众花的形象代言人,而且也成了古代文人墨客竞相吟咏传唱的对象。他们用诗之神,词之韵,为杏花且歌且舞,历经千年,那抹嫣红映亮诗史上早春的天空。
  第一个走入我的视野是北周的庾信。“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杏花》)这大概是我在古诗中找到杏花的最早身影,它无言地绽放于村坞和山城,承受着折枝之痛。
  中唐王涯的《春游曲》,“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寥寥20字,赋予春风以神奇力量,一夜之间催开了江边万千杏花,这神奇的春风与王安石笔下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有异曲同工之妙。
  晚唐的杜牧也曾为杏花作过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在追远怀故的清明节,行人踽踽前行,触景伤怀。偏偏此时细雨纷纷,行人春衫尽湿,羁旅愁思未下眉头,又上心头。他好想找个酒家,歇脚避雨,饮酒浇愁,于是问路牧童。那隐约可见的枝头红杏,让行人飘泊的心得到片刻停驻。对杏花的惊鸿一瞥,足以让行人化愁为喜。
  五代时花间派词人韦庄写杏花,真可谓是匠心独运。“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思帝乡》)一位花季少女,漫步在春风骀荡的花径,微风吹来,杏花雨飘落一头。游春途中,她邂逅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便春心萌动,想终身和他相伴,即便被薄情抛弃,也不以为羞。如此率真的少女,一如这落地杏花,无拘无束,心之所向,兴之所至。韦庄一扫花间词浮艳词风,没了婉约含蓄,有了真性流露,也算是别开生面,独放异彩。
  对于杏花的吟咏,最具酣畅淋漓色彩的恐怕当属北宋词人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玉楼春》)好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生动传神,形神兼备,用杏花枝头争奇斗艳道尽盎然春意。这句词完全有资格问鼎“红杏之祖”,词人被时人称为“红杏尚书”。春光无限美好,词人为之散尽千金,来博取短暂“一笑”也不足惜。这是何等的洒脱超然!
  南宋的志南和尚凭借着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细致入微的描写,把一代诗僧的名字载入宋代诗史。“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想不到年迈的志南在微风细雨中,即便拄杖而游,依然游兴不减。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凭着参禅悟道的先知先觉,诗僧感到细雨沾衣,似湿未湿,和风拂面,了无寒意。没有精微的体察,哪有如此细腻的描摹。怪不得连朱夫子都感叹:“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无蔬笋气。”
  将杏花写得充满理趣的要数南宋诗人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游园不值》)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缘赏得满园芳菲。诗人诙谐风趣,猜测园主爱惜园中青苔,生怕外人踏坏,所以久扣柴扉。园主想把大好春色关住独赏,可偏有一只俏皮的红杏逾墙而出。结尾绝唱之句充满哲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事物是外力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一切外在束缚。
  将杏花写得境象阔大意境幽远的当推元代词人虞集,“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香罗初剪朝衫。御沟冰泮水拖蓝,飞燕又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金字泥缄。为报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风入松?寄柯敬仲》)词人由宋入元,已厌倦大都的官场生活、希望归老江南故园,可身许朝廷,只能神往故乡。“杏花春雨江南”一句,意境深邃,韵味隽永。它与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相得益彰。若同时描绘江南,前句从宏观着笔,后句从细微入手,都抓住了江南的自然神韵,写实与写意交融,达到诗中有画、景中有情的妙境。
  清代袁枚曾作诗“清明连日雨潇潇,看送春痕上柳条。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春日杂诗》)明月犹如多情少女与我相约,待到夜深人静月悬杏梢时才向“我”倾诉衷情。个中情感与“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有天壤之别。
  杏花虽然娇媚,但由于它很娇嫩,且花期很短,经受不了雨打风吹,容易引起文人的感伤和幽怨。
  唐朝戴叔伦有“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苏溪亭》)美人临倚阑干,凝眸沉思,燕子不至,春光即逝,而游子不归,红颜将老。凄风凉雨中的杏花,憔悴乏光,不就是这忍受相思之苦的薄命美人的隐喻。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对杏花的吟咏别有一番滋味,“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诗人六十二岁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在客栈里听候皇帝召见。主政严州,对于一生矢志实现统一大业的陆游来说,无异于报国失路。诗人一夜未眠,倾听窗外春雨淅沥,国恨家愁交集心头。晓来深巷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丝毫提不起诗人春游京城的兴致,只能暂时偷闲作草、游戏分茶。诗人壮志难酬,再美的杏花也难解他的忧愁。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掣签,她抽到杏花签,签上写着“瑶池仙品”,并引入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在古代,“日”是皇帝的象征,“日边红杏”至少非嫔即妃。可在后四十回续书中,这位贾府代理内务部长却嫁给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周琼之子,这“日边红杏”的谶语看来没有应验。
  冬去春来,岁岁年年,燕子去了又来,杏花谢了又开。多少浮云变幻,多少人生轮回,连同那多少杏花韵事,无不唤起我们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雨名句古诗词,你知道多少?
【原创】江南人间二月天
朗诵:我爱春雨
写春的诗句
杏花春雨
元代诗人虞集的十首诗词,其诗词的风格,于精切典雅中见沉雄老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