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论园地:(2)中国新诗走向何方?



作者简介:

唐刚,原名唐岗熙,重庆奉节人。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诗文集48部。出版诗集《秋天的背影》散文集《瞿塘听潮》等12部。发表诗作1500余首。重庆市作协会员,奉节县作协副主席。个人辞条入录《中国诗人大辞典》等。

 

中国新诗走向何方?

●唐刚

 

   (这是15年前写的一篇文章,针对诗坛现状,有必要重发)

 

   中国新诗走向何方?面对21世纪的中国诗坛,我不得不发出这样的诘问和质疑。

   新诗在中国大地上已走了不长不短的80多年历程,新诗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许多诗人的许多优秀诗作,至今依然闪耀着思想和艺术的光辉,无不是当今许多写诗的人必读的诗歌文本。然而,继20世纪80年代初的“朦胧诗”潮后,近十多年来的中国新诗的发展,不免使人忧心忡忡,中国新诗究竟向何处去?中国新诗究竟还能走多久?……这些问题无不使关心中国当代新诗的人产生怀疑。

   可以这样说,中国新诗的路子不是越走越宽,而是越走越窄了。许多诗歌品种如哲理诗、叙事诗、朗诵诗等等几乎已在中国诗坛绝迹。不妨翻开近年中国两大具有重大影响和对新诗具有导向作用的《诗刊》和《星星》,无不使人对中国新诗的前途和命运感到担忧!不知这两大新诗刊物要将中国新诗“导向何方”?最近几年,中国第一大新诗刊物《诗刊》上发表的作品,可读性增加了,但与前几年相比,几乎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前些年发表的作品几乎是清一色的传统诗,而近些年发表的作品(特别是重点推出的《每月诗星》栏目),又几乎是清一色的“现代诗”;而翻开近十年来《星星》上发表的诗作,也几乎是从一个固定模具中倒出来的风格大致差不多的“现代”诗;就连两家刊物上发表的一些理论文章也不例外,几乎是清一色的现代诗评。不是说这两大刊物没有发表过优秀或好的诗作和诗评,从总体上而言,大多是一些风格相近的作品。如果长此下去,中国诗坛都只推崇清一色的现代诗作品,推崇清一色的现代诗人,推崇清一色的现代诗评论,我想,哪怕你推出了成千上万的优秀现代诗人,现代诗评论家,那么,也可以说,你依然只推出了一个诗人,一个诗评家……因为你只推崇了一种新诗风格,一个新诗品种。

   文学,特别是文学中的文学的新诗,同样是需要讲求多样化的,风格、体裁、题材等等都需要多样化。中国诗坛和读者不仅只需要现代主义诗人,中国诗坛和读者也需要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等等风格多样化的诗和诗人;既需要在新诗语言上标新立异的诗和诗人,也需要在新诗艺术和思想上有所创新的诗和诗人;需要玩弄文字游戏的诗和诗人,也需要关注社会生活、反映现实人生、触及当代人的灵魂的诗和诗人;需要让读者或专家绞尽脑汁研读他或她的诗的诗人,也需要读者或专家一读他或她的作品就能读懂的诗人……假如一个刊物能在每一期上都发一些不同风格诗人的不同品种的优秀诗作,即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题材的在每期发个三、五首,我想,还愁中国新诗越来越没有读者吗?不要小看了中国新诗读者,须知,中国新诗读者的审美观也是多样化的。

   这里,不妨讲一则故事:我的一位诗友在全国都小有名气,在《诗刊》和《星星》上发表了不少诗作,有一次,这位诗友与他的一位朋友摆龙门阵时“开玩笑”说,他很想在女读者中觅一位知音,既崇拜他,又能欣赏他的诗。他的那位朋友听者有”心“,便给他介绍了一位颇有新诗素养的年轻女读者兼新诗爱好者。那位女读者却在背地里对他的那位朋友说,他的那些高深的现代诗读都读不懂,怎么去崇拜他?怎么去欣赏他的诗?之后,我的那位诗友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始写一些明白如话的诗给那位女读者看。那位女读者又在背地里对他的那位朋友讲,他现在写的诗连诗都不是了,又要我去如何崇拜他?去欣赏他的诗?……

   我在这里讲这则故事,是想说明,中国新诗读者肯定不是百分之百都喜欢“现代诗”的,他们需要多种风格、形式、体裁的新诗。不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不好,没有读者,而是说“现代诗”只代表了新诗的一种风格。何况,当今的一些所谓的“现代”诗人,他们把玩文字游戏,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早已败坏了“现代”诗读者的胃口。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正是被那些所谓的现代诗人糟蹋了!受宠的中国“现代诗”呵,这些年不知你赶跑了多少新诗读者?……何其悲哉!可以说,中国大多数新诗读者需要的是“现代”与“传统”二者水乳交融、完美地结合所产生的“宁馨儿”,这诗既是诗的,有诗的语言,有诗的意境,有诗的韵味,又是能让人读懂,给人以美的享受,回味无穷的新诗。

   我们的新诗刊物,特别是在一个国家具有导向作用的刊物,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部分诗人在“朦胧诗”的基础上发展写自己的新诗?为什么不可以让部分诗人在“民歌体”的基础上发展写自己的新诗?为什么不可以让一些叙事诗人探索自己的叙事诗?让一些哲理诗人探索自己的哲理诗?让一些朗诵诗人探索自己的朗诵诗?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让部分新诗押韵?为什么不可以让一些诗人写押韵的诗?让一些诗人写不押韵的诗?等等等等。为什么非要把诗人和读者往一个方向“导”?然而,纵观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新诗发展轨迹,中国新诗往往是在一种风格的诗(如朦胧诗)还远远未达到成熟状态时,我们的一些新诗刊物就将新诗的方向“导”向了另一个方向。这已不是耸人听闻,在我所接触的许多年轻诗作者中,他们大多数走进了现代诗的死胡同不能回头。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所谓的现代诗才是诗,他们只认现代诗的祖宗,他们早把中国传统诗的老祖宗忘得一干二净了!这是中国诗的不幸,也是中国诗人的不幸!在此,我要大声呼吁:中国诗坛那些具有“导向”中国新诗发展方向的编辑家们,现在已是认真考虑中国新诗前途和命运的时候了,也是必须、应该考虑的时候了!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经提出我的诗歌观点:即走“在传统与现代的融汇中创新”的路子。回过头来看,我觉得,我提出的这个新诗观点没有错,也没有过时。今后,我依然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我始终固执地认为,如果诗不能反映社会生活,反映现实人生,都去一味地追赶“现代诗”潮流,钻文字的牛角尖,到语言为止,诗,就没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可言了!

 

                                  (此篇曾发表在2001年6月《榕树下》文学网站)

 

                                             2001.5.8.于诗城望霞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琪:2000,我的读诗生涯
什么样的人可称为诗人?谁又能叫著名诗人?编辑说了算
[转载]八大诗歌刊物
诗歌MOOK时代——嘉一生涯二十年(六)
近几年中国诗坛有点儿乱
【名家典藏】贺岁版 总第 0943期 秋红特约 ||雨在空中是没有声音的 我们听见的 都是大地上的事物 对雨的反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