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谷《菊》赏析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子,但句句却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到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物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重阳节人们采撷株株菊花插戴于鬓上。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上来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做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不要把菊通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公子王孙的鄙视。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次句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们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秋晨菊花包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
后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的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的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沾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起来的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菊的气质之后,很自然的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瓦霤之上······俗似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的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居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得全诗的主题得到点明,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也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物的复制,不过是“袭貌遗神”,了无生气。这首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是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哪里是写菊,分明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
附录《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译文

公子王孙啊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

重阳节人们采撷枝枝菊花插戴于鬓上。

秋晨菊花饱含露水湿润晶莹,缕缕幽香飘满池岸,

但它从不羡慕虽踞高位却毫无用处的瓦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谷《菊》:一首献给菊花的赞美诗
郑谷《菊》
菊·全文及赏析_郑谷
诗词欣赏:勿把蓬蒿做菊花——郑谷《菊》
郑谷诗鉴赏
托物言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