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经典名著遭遇“读不下去”

 “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瓦尔登湖》的译者徐迟曾在其译本序中开篇第一句话就如是提醒读者。不曾想一语成谶,这本书竟莫名其妙地被驱赶进了“死活读不下去”的书单里,而讽刺的是梭罗所描绘的瓦尔登湖畔那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曾一度令许多人为之神往。

经典名著遭遇“读不下去”尴尬的又何止《瓦尔登湖》。日前,广西师大出版社在官方微博公布的一份名为“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作品”榜单意外走红,同时也引来唏嘘声一片。在榜单中,中国四大名著无一幸免,《红楼梦》更是高居榜首。除此之外,还有“翻了两页睡了一天”的《百年孤独》,大部头《追忆逝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甚至被网友列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必备书”。

尽管这份榜单的科学性多少令人生疑,但它至少给予我们一个契机去重新审视目前国内的读书现状———那些人们公认的经典名著正走在“读不下去”的路上。那么,经典缘何落入“读不下去”行列?现如今我们为何还要读经典?这些都再一次成了人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阅读“去经典化”?

曹雪芹的《红楼梦》“里面眼泪儿太多,唧唧歪歪太多,小细碎儿情绪太多”,《百年孤独》“孙女和祖母名字一样,孙子和祖父名字一样,每次都难免凌乱”,《尤利西斯》就是“神经病人的独白+文字游戏”———可以推想,这些“死活读不下去”的理由一出,会让多少爱书人瞠目甚而会感到有些儿戏的意味。

翻译腔、长句子,父姓、母姓、昵称等众多的人名……名著译作让中国读者望而生畏似乎可以理解,但是《红楼梦》名列榜首,不少网友表示无法理解,还有人无奈叹道:“古人说‘生平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这么好的书居然有人说读不下去,我觉得他们真是白来人世走一遭了。”

这一调查的发起人、榜单发布者戴学林也未曾料到人们对于经典的关注度“一下子火热起来”。由于自己和周围的朋友平日里会遇到一些“死活读不下去”的书,所以才在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他信手在“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的官方微博上发了一条“今天阅读日,说说你死活读不下去的一本书?”没想到短短几天内就被转发了5000多条,而后这一话题也在微信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两个多月后,随着榜单的发布,关于经典的“吐槽”与“反吐槽”便纷争四起,甚嚣尘上。毕竟,榜单中所举书目,大都是尽人皆知的经典著作,如四大名著,不仅历年来都被列入各种推荐阅读书目,其中很多段落还被选入语文课本。

这一榜单尽管一再被强调是“纯属吐槽,看看就好”,“但也反映了当前形势下,用浏览代替阅读,用传播代替服务,用碎片代替经典的现象,造成我们的文化有断裂的危险。”作家王蒙在7月1日出席活动时道出了由“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产生的担忧。

在传统互联网服务升级、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浪潮裹挟下,“微阅读”时代顺势而至。这一时代的到来恰好顺应了当下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给人们精神生活上带来的新变化———需要在间断、短暂的时间中迅速获得有效的信息和足够的娱乐资源。

于是,社会上开始流行迎合今日读者浮躁心理的阅读概念,如“浅阅读”、“快阅读”、“碎片化阅读”甚至是“读图”等,这些与“深阅读”、“传统经典阅读”相悖的读书之法让人们没有时间去阅读世界经典名著和大部头著作。而经典的深奥难解也将很多人拒之门外,真正应了幽默作家马克·吐温对经典的定义———人人都希望读过,但人人又都不愿去读的东西。

然而,在戴学林看来,这项调查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浅阅读的风气,但也没必要做过度解读。他在榜单的注解中说,“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儿,即使是公认的很牛的作品,读者也可以勇敢对其说‘不’,延及其他事物亦是如此。”

“微阅读”冲击全球

当昔日阅读的严肃意义正在被消解,甚至可能沦为一种娱乐化的消遣时,阅读经典也渐渐从读者的主动性选择中脱离。一个有关当代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在“你是否阅读文学经典(比如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鲁迅作品、莎士比亚戏剧等等)”问题上,48.14%的人选择的是“不喜欢读,但出于了解经典的目的会去读”,只有28.72%选择“喜欢读”,另有多达21.29%的人选择“不喜欢,所以不读”。

大学生尚且缺乏主动阅读经典的意识,更何况是普通民众?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则认为,有些人对于名著“读不下去”与目前阅读资源的极大丰富有关。“从积极的角度上来看,与从前文化资源的匮乏不同,现在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人们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各类书籍,所以选择的余地也大了。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喜爱的书籍,读者群体因此分化,有人对《红楼梦》爱不释手,有人却读不下去,这也正常。”

除了“微阅读”时代大环境和阅读资源的极大丰富,近年来经典著作地位渐趋衰落也为其“读不下去”推波助澜。

《纽约客》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被拉下神坛的“经典名著”》如是介绍国外一些批评家对“名著”的批评:以《瑞秋档案》获毛姆文学奖的马丁·艾米斯称“阅读《堂吉诃德》就好像你最难以忍受的长辈前来造访,喋喋不休地自吹自擂,没完没了地回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发条橙》作者安东尼·伯吉斯曾发泄他对《悲惨世界》的厌恶———呆板无趣,离题万里,多愁善感,情节离奇,充满说教和闹剧;著有《现实的饥饿》的戴维·谢尔德则在最近批评《哈姆雷特》太沉闷,“我真想把这些老套的情节扔进沟里,让人物都住嘴”。

而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也曾在2008年列出了一个“最恨书单”,与国内“死活读不下去”似有异曲同工之哀———这份书单里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弗吉尼亚·伍尔芙、DH·劳伦斯等过往大师的作品。

当时,该报小说版主编彼得·坎普将19世纪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列为自己的头号敌人。专栏作家西蒙·詹金斯则说他有次度假时带了《罪与罚》,结果一怒之下把它丢进了游泳池。连狄更斯也被拉入到“黑名单”。就这样,英国作家们把当时“最恨”的名著一一数落,最后还不忘刻薄地总结一句:“看起来着实让人心烦,有时真恨不得点把火,把它们统统烧掉。”

经典依然有力量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要读经典》一文中这样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

事实上,经典因富于历史文化的内涵,其价值早已超出了文本本身。一方面,可以培养想象力或者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它会唤起读者对过去的感受力,成为一种知识背景,引导其上升到一个认识和创造的高度,从而确立自己。

有实例为证:英国政府安排在监狱服刑的人读英国的著名经典小说,结果很多犯人出狱之后努力进入大学,继续攻读英国文学,这或许就是阅读可以改变和影响人的观念的最佳例子。

根据英国统计,最受服刑人欢迎的小说是《苍蝇王》,这本书讲的是飞机失事后流落荒岛的一群孩子,为了生存而造成人性沉沦。对服刑人而言,这样的内容会特别容易引发感触和共鸣。至于这种深层的体会和感动,则是无法用量化或实际的效益数字可以说明的。

美国也十分重视青少年关于经典阅读的培养。一份美国中学规定阅读的十大经典书目在网上广为流传,《杀死一只知更鸟》、《人鼠之间》、《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世界文学名著名列其中。而一个普通的高中生一学年要阅读15个剧本、36部小说,还要在课堂上学习和讨论各种文学流派,其中包括莎士比亚、易卜生、狄更斯、马克·吐温等大家的作品。

而近日发生在土耳其的一场阅读爱好者的抗议似乎彰显了阅读经典文学的另一种力量。

6月20日那天,土耳其的塔克西姆广场上,一群人静静地伫立在阳光中,以阅读来表示对总理和政府无声的抗议。他们有人手持奥威尔《1984》,有人在读卡夫卡《变形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手里拿着的正是马尔克斯的《枯枝败叶》……

这场安静的阅读所传达出的抵抗之声令人为之震撼,有评论指出:“这难道不是经典文学完善我们的道德与社会良知的最好证据吗?”

所以,我们与其痛惜“微时代”冲击下阅读“去经典化”、悲叹经典“死活读不下去”,不如在此时拿起一本经典一字一句读下去。一点儿都不用担心为时已晚,就像卡尔维诺在书中写的那样,“很难说,那时读就是幸运,而现在是过时的,这也跟命运一样,充满偶然的机遇”。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陈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死活读不下去”说明了什么?
放弃吗?盘点世界上那些最读不下去的名著
何为经典阅读? 考题来启迪
我与那些死活读不下去的经典
经典名著缘何“死活读不下去”
“打死也读不下去的10本书”里,《百年孤独》排第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