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丁汝昌:心血溅渤海,身后毁誉名

心血溅渤海,身后毁誉名

邓士昌和左宝贵被称作“甲午双忠”,另外还有一个称谓叫“甲午三英”,这其中就包括了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

丁汝昌在“三英”中算是最黑得最严重的,评价几乎呈正反两方面对立。“倒丁派”认为,陆军出身的丁汝昌根本不懂海军,治军无方,指挥失败,且个人生活作风很成问题,是他一手葬送了北洋水师;“挺丁派”认为,丁汝昌民族英雄,是“爱国将领”,尤其是日方将领都认为丁汝昌的自杀符合“武士道精神”,是个“真正的军人”。

虽然他是在对日作战中身亡的,但官方对他是否是民族英雄也无定论,至少是陷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他在历史上留下的许多的争议,至今也是很难有个准确的说法,大概,结局在那儿摆着,如李鸿章一般,哪儿能有个令人信服的定论啊。

丁汝昌,安徽合肥人,原籍无为县,号次章,清晚期著名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甲午年间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最后在港内弹尽粮绝,拒绝日军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他早年家贫,幼年曾入私塾读了几年书,十岁即失学,靠帮工为生,后为豆腐店学徒,太平军攻占庐江时他参加了太平军,后随队归顺湘军,继而隶属淮军,以军功被清庭授记名提督,后被李鸿章调北洋海防差用,也属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他出任北洋海军提督,在任职期间对北洋海军和北洋海防的建设呕心沥血,严于律己。但是,作为一名陆军出身的将领,也真是难为他了,加上他素以和气带兵著名,所以在整肃军纪不够严厉,内部贪腐严重,使得整个北洋海军的素质比较低下。

他虽然读书不多,又信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文人信条,他的部下如邓士昌,刘步蟾、林泰曾等一帮博士文凭之人是不太看得起他的,所以他在军中的威信不是太高,只能算是一个上传下达的管理者。他对李鸿章有严重地依赖感,言听计从,努力做到上要对得起恩师李鸿章栽培之恩,下要统领他不熟悉的海军军务和一批趾高气昂的天之娇子,其水平对他来说,实在显得有些吃力。

要说甲午海战的战败全部推在丁汝昌头上怕也是不妥的,再说了,开战伊始他便负伤中断了指挥,在而后的港内,他因为一直没接到李鸿章的指令,哪敢擅自出港迎敌,也可以说,甲午海战的失败他是有责任,但不管他个人行为如何,结果是不可改变的。

虽然当时死节对他来说是必然,海军有海军的规矩,船长与船同生死,何况是这么庞大一支舰队。即使他不自尽朝廷也不会放过他的。

黄海海战当时中日海军参战的军舰各是12艘,虽然中方海战失利,但日本海军也受到了一定的打击,幸而未失一舰;而北洋舰队却损失了5艘军舰。对于北洋舰队在黄海海战中严重失利的结局,丁汝昌是负有一定的责任的。

凭心而论,虽然海战失利,然主力未损,北洋海军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力量,如果后来能出海同日本拼死一战,胜败的归属亦未可知。但他却唯李鸿章之命是从,不出海迎敌,龟缩在岛内,终被日军从陆上后方包抄,落了个全军覆灭的结果。

对此丁汝昌不是不知道不出海的恶果的,他在给李鸿章的信中说:“昌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以海军提督,自当统御海军尽股肱之力与倭寇战于黄海。忆第一战虽丧吾爱将邓公世昌,林公永升,然主力尚存,仍可与倭寇一决雌雄。统帅李大人不知何意,令我等全数撤入威海卫港并不许出战。偏居一隅坐等倭寇形成海陆夹攻之势,实乃兵家之大忌也!!!吾数次进京请求出战皆不允并严令: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

被逼无奈,终至全军覆没,责任在谁?我觉得首先应该李中堂要负主要责任,倘若能给丁汝昌便宜行使之权,也许战局不致如此靡烂。但是李鸿章毕竟是远在朝堂上的大员,清政府还指望他来收拾乱局,那么这丁汝昌自是要背起这误国之黑锅了。

这其中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想那围困刘公岛也并非十天半月,那援军何在?难道朝庭不管?政府不救吗?

近日拜读威海民间史学研究者刘华峰的文章颇有启发,他认为是当年的山东巡抚李秉衡间接害死了丁汝昌,他说:“李秉衡和李鸿章、丁汝昌政见不同,时常攻击丁汝昌,在威海卫保卫战的关键时候,他竟派了毫无战斗力的河防军来增援丁汝昌。河防军就是保卫河堤的民夫,手里拿的是大刀、长矛,结果被日军打得稀里哗啦,这就是清流误国呀。”

据说李秉衡还将前来增援的挡在山东境内,不让去增援刘公岛,对此我没经过考证不敢胡言,按说这李秉衡还是个忠勇之士,后来他的结局也很是让人敬佩。但为什么会因为政见不同就能行如此之事呢?难道他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吗?我真是不懂!

不过有当时外国观战记者肯宁咸在论述刘公岛失守的原因时,认为"本省巡抚(李秉衡)既按兵不动",不“应约发援兵”是重要原因。看来此言不虚。

水师覆灭,朝庭震怒,刑部下令将其棺柩加三道铜箍捆锁,棺材和铜箍均以黑漆涂之,以示戴罪,并砖丘于其原籍村头,不得下葬。丁汝昌的灵柩由其子丁代禧的护送原籍。其夫人痛不欲生,吞金殉夫而亡。

1895年的美国《纽约时报》刊文称赞了这样一位海军将领:称他在战争中表现出了比他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值得国人为其骄傲。他通过一种悲剧性的方式自杀,来表现这种可贵品质。

丁汝昌这位甲午悲情人物的身后事依然不平静,1959年冬天,丁汝昌安葬地,一群人挥镐轮锹,黑色的棺木被从地下掘挖出来,众人开棺一看,身边除了一把烂掉马尾的拂尘,别无他物,挖墓人悻悻地说:“这老头,什么都没有”。这些人把尸身拖出,点火焚烧,劈开的棺木很快成为公社食堂的八只长凳,其它的值钱东西,包括两位夫人的殡葬之物为公社换来了一辆自行车。

丁汝昌之死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是及其悲凉的一幕。有人说丁汝昌是害怕承担战败的责任所以自杀,是懦弱。也有人说他自杀是为了保住全体刘公岛军民的性命,是义。对丁汝昌的评价和争论还会持续下去,都会拿出各自的道理,都会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但不管怎么说,他只是一个平常人,一个为国家出生入死的人,一个忠勇之人,一个为抗击外来侵略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之人,不管他生前有几多的失误,但他以死报国,或者说以死谢罪,死后连尸身都被挫骨扬灰了。对于这样一个老人,我们就不能多点宽容吗?

不管你们如何看待他,他在我眼中是民族英雄无疑,他为保卫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应该赢得得后人的尊敬和纪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外交困,悲情丁汝昌
【坐马扎,听故事】丁汝昌轶事六则
《甲午殇思》书摘(3)
他自杀殉国,让李鸿章痛哭,却17年不许下葬
威海---刘公岛
39、刘公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