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刚  中国画论解读(四)——南朝宋 王微《叙画》

韩刚 中国画论解读(四)

叙画

南朝宋·王微

一  原文

辱颜光禄书。

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欲其并辨藻绘,核其攸同。

夫言绘画者,竞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灵亡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叐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隆准。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横变纵化,故动生焉;前矩后方,而灵出焉。然后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分,此画之致也。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

二  全译

承蒙颜光禄大夫来信。

(您在信中)以为图画不仅仅是技艺行业,如果达到了最高境界应该是与儒家经典《易经》同等重要的,而那些擅长篆书和隶书的人,却矜持地认为巧妙的书法比绘画更高明。在这里我要一一说明绘画的巨大价值,指出书法与绘画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一般谈论绘画的,只不过注重形似而已。(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而且古人作画,并不是用来考察城廓疆域,指明州郡位置,标注要塞山丘,划分沼泽河流,而是以形神融合无间的自然山水感动人心而生之情为本的。自然山水的灵趣(即“神”)无所显现,它(灵趣)赖以栖息的山水形貌就不会感动人心。人的视野有限,看到的景象不能周遍。(为了避免这一遗憾)于是用一管之笔,去模拟生生不息的宇宙万物。以对自然山水局部景致的描绘,去表现眼睛所看到的广阔景象。用曲折的笔致去表现嵩山的高峻;用灵动有趣的笔致去表现方丈仙山的缥缈;用迅疾的笔致去表现华山的挺拔;用斜侧的点笔去表现突兀的山石。山的状貌像是人含笑时眉毛、额头、面颊及下巴的表情。孤立无偶的山岩与苍郁秀丽的林木,仿佛在吞雾吐云。(如果这样的话)笔致的纵横变化就能恰当地外化出心中勃勃的画意;作画过程与画法的前后分明、遵循法度便可很好地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灵趣。然后按照“器以类聚”(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物以状分”(万物以形状区分)的原则点缀一些宫殿、寺观、舟船、舆车与犬、马、禽、鱼。这就是绘画的至理。

远眺秋云,神彩飞扬;面临春风,思绪壮阔,这种心旷神怡之乐即便是耳边有金(钟)、石(磬)演奏的乐曲,身边有珪、璋一样贵重的宝玉(象征权势)也是难以比拟的。展开画卷,抚摸图册,效果与翻阅《山海经》里的插图大异其趣。(画面上)绿树随风飘拂,白水激荡溪涧。啊!这难道只是心运手随的笔墨吗?其实自然山水的神韵早就降临到画中了。这才是绘画的情趣啊!

三  解读

王微(415-453),南朝宋时琅邪临沂人,字景玄,出生于官宦之家。“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音律、医方、阴阳术数”(沈约《宋书》王微本传)。十六岁时,举秀才,曾官司徒祭酒、主簿、后军功曹、记室参军、太子中舍人、始兴王友、右军咨议参军等。《宋书》本传说他“素无宦情”(对做官从来都没有什么兴趣),曾对右军参军、中书侍郎、南琅邪与义兴太守等官“并不就”、“称疾不就”、“并固辞”,这种高洁的隐逸情怀颇与宗炳(见上期)相似,极为后世画史推扬,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林壑,与琴酒而俱适,纵烟霞而独往,各有画序,意远迹高,不知画者,难可与论,因著于篇,以俟知者。”王微“性知画缋(绘)”,据谢赫《古画品录》“第四品(五人)”记载,他与史道硕一起师法荀勖、卫协,“各体善能。然王得其细,史传似真。细而论之,景玄为劣。”荀、卫均为人物画大家,王微平生也应该是以人物画为主的,“王得其细”即王微学到了荀、卫画法精细的一面,“景玄为劣”即王微的绘画水平比不上同学史道硕。可见,王微的人物画水平确实不怎么样。这并不打紧,因为王微还给当时画苑及后世画史留下了著名山水画家的印象,如他的《与友人何偃书》云:“吾性知画,盖鸣鹄识夜之机,盘纡纠纷,咸纪心目。故山水之好,一往迹求,皆得仿佛。”类似记载也见于稍后的沈约《宋书》中。之所以如此的原因:一是山水画在当时是新兴画科,从事者少,一旦从事,则很容易引起关注;二是王微善于绘画理论思考,现存《叙画》一篇(实际上是他给友人——当时著名文士颜延之——的一封回信)又主要是探讨山水画理、画法的。在山水画论史中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其一,《叙画》全文大旨归宗《易经》,如其中“成当与易象同体”、“器以类聚”、“物以状分”等思想可证,最重要的是,讲“动”、“变”是《易经》的核心思想,如“《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动者尚其变……《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等,而《叙画》也正是以“动”、“变”为思想核心的,如“而动变者心也”、“横变纵化,故动生焉”等。   其二,无以复加地肯定绘画的价值,抬高绘画的地位,说它能与作为中国文化原点与基石的最重要经典《易经》所述易象同体(即同一本体或本源)。

其三,不同意时人书法高于绘画的说法,大力倡导书画在本质上相通之论(“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欲其并辨藻绘,核其攸同”),开启了唐代张彦远著名的“书画同体”论,对后世源远流长的“以书入画”潮流的形成、发展有重要影响。

其四,认为山水画本于人心顺应自然山水的感动而生之情(“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

其五,认为山水画不是画地图,而是要形象与灵趣并重(即形神兼备),与顾恺之“以形写神”接近,是对恺之人物画论的创造型转化,与宗炳论山水画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异趣。此外,山水画不是画地图观点对萧绎《山水松石格》中“高岭最嫌邻刻石,远山大忌学图经”思想的提出有重要影响。

其六,认为作山水画应注意远近大小等透视问题与采取“以小见大”之法(“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等),宗炳《画山水序》中也讨论过类似问题,可见这是山水画初兴时画家们共同关注的。

其七,将自然山水人格化(与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移情”说有相通处),注重其言笑情性(如“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直接开启了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等山水画名论。

其八,认为山水画点景处理应遵循“器以类聚”“物以状分”的原则(来源于《周易·系辞上》所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对谢赫“六法”第四法“随类赋彩”等画论的提出有很大影响。

其九,主张山水画家应看破世俗社会的功名利禄,以淡定的心境去关照与体会自然山水,与之合一,自然山水的灵趣(明神)才会降临画作中(如“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珪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

(此文发表于《中国书画报》2012年4月18日  第5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画学论著|山水画|文人画|画学论著|画论|绘画|顾恺之
《砚池滴音》:魏晋隋唐画论
砚池滴音之四:魏晋隋唐画论
于广杰:王树楠题画诗的生命忧思与文人趣味(下)
九棵树之溪山行旅——2019年高山论画全年班第十二课
荐读|神畅山水之间——从《画山水序》到《叙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