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论杜甫登览诗
杜诗论述





蒋先伟


    登览诗是古今诗歌一个最大门类。江山胜迹,才人怀抱,一寄于此。方回《瀛奎律髓》首列“登览类”,其言曰:“登高能赋,于传识之。名山大川,绝景极目,能言者众矣。”从前之人,视能作登览诗为大才。《文心雕龙·诠赋》引毛诗传说:“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古今文人墨客于登览文学可谓倍加亲睐,而登览之作亦代有佳什。杜甫的登览诗集古今登览文学之大成,它不仅在杜诗中地位突出,而且在全部中国古代登览诗中写得最多最好。方回说“老杜登览诗最多,”1其“登览类”选唐宋诗人凡二十六家,诗四十首,杜甫独得六首,而以登览诗写作擅场的李白也不过入选三首,于此可见杜甫登览诗之瞩目。

    尽管如此,但《律髓》因限于选例,其选杜甫登览诗特不过小小者耳。入选的六首诗:《登岳阳楼》《登充州城楼》《登牛头山亭子》《陪章留后侍御南楼得风字》《登楼》《阁夜》等,它们在全部杜甫登览诗中虽不失为佳作,但是却并不能代表杜甫登览诗的总的面貌和成就。有感于此,本文拟就杜甫登览诗勾勒一个粗略的轮廊,谈谈它的渊源、内容和成就。


一、杜甫登览诗的渊源

    登览之作,于古有之,于汉魏六朝为盛。《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毛传曰:“升高能赋……可以为大夫,”《楚辞·九章》中的《涉江》《哀郢》可以说是登览诗的先声。至汉,以描写京殿、苑囿、羽猎的汉大赋突起,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张衡的《二京》可以说是登览之作的极盛,转至汉末,降及六朝,抒情小赋又打破汉大赋雍容典雅、呆板程式化和以歌功颂德为模式的弊病,而代之以写乱离和民生疾苦,抒发辞人内心感受的形式,出现了以班彪《北征》、蔡邕《述行》、王粲《登搂》、鲍照《芜城》诸赋,至此奠定了登览文学以写景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范式。而登览诗以其更短小的体制,更便于即兴而发,不须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2那种竭精殚思的作法,它远承诗骚的抒情传统,近师汉赋和抒情小赋“体物言志”的宗旨,异军突起,树帜于魏晋六朝诗坛,曹操的《观沧海》

    谢灵运的《过始宁墅》《登池上楼》、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诸作至今脍炙人口。有唐一代,登览诗更是大放异彩:山水诗人有寄情名山胜水的闲适之吟,边塞作家有歌唱漠北塞外的从军之作,失意之士有吊古伤今的怀古之声,忠直之臣有借景抒情的忧国之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崔颢的《黄鹤楼》、孟浩然的《过洞庭湖》、王维的《使至塞上》、岑参的《白雪歌》等等,天不雄踞诗坛,俯仰千古。李白以雄才奇气,“一生好入名山游”的志趣,封金挂印而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下了难以数计的登览诗。蜀道的艰难、峨眉的明月,天姥的梦游、庐山的瀑布、黄河的奔走东海,长江的流向天边,西上莲花山的感叹,东游凤凰台的忧愁……登览诗至李白实在是呈千形白状,无奇不有的瑰丽境界,杜甫于这些前辈诗人之后,凭籍早年漫游吴越齐赵的悠游生活,中年奔走两京秦陇的乱离遭遇,晚年流寓夔蜀湖湘的苦难历程,写作了比前代任何一位诗人都多的登览诗。

    杜甫登览诗的渊源,前人多以为出自乃祖杜审言。审言有一首《登襄阳城》,方回曰:“此杜子美乃祖诗也。‘楚山’、‘汉水,一联,子美家法。中四句似皆言景,然后联寓感慨……”,3 这里所谓“家法”,方回以后亦有不少人持此论见。杜甫有一首《登兖州城楼》,关于此诗,仇注卷一在诗下引赵汸语曰:“此诗实本于其祖。”《律髓》卷一“登览类”说“此与审言《登襄城》一律。” 《诗薮》则说得更具体:“审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飞霜遥度夜,残月回临边’等句,闳逸浑雄,少陵家法宛然。”以上都谓出自“家法”,而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却力排众议说,“子美诗上薄风骚,下罗八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者,盖非虚语,非区区守一家之法者。”4  诚如纪氏所言,杜甫登览诗确实不应以一家之法范围之。但是,它与前代的承传关系究竟怎样呢?

    《瀛奎律髓汇评》(李庆甲集评校点,上海古籍社1986年版)卷一“登览类”《登岳阳楼》诗下引冯班语曰:

    杜子美诗上承汉、魏、六朝,下开唐宋诸大家,固云所谓集大成者,元白温李自能上推杜之所学,故学杜而得其神似,即宋之苏公亦然,范石湖又其亚一也。若陈简斋。曾茶山岂无神似之作,但专学杜诗,不欲推源见木,上下前后有所不究,粗硬之病未免,曲折之致全无,生吞活剥,见诮来者,虽有相俏,亦无异叔敖之衣冠,中郎之虎贲矣。

    又引何义门语曰


    洞庭天下状观,此楼诚不可负,故有前四句。然我何缘至此哉?故后四句又不禁仲宣之感也。诗至此,面面到矣。

    这里,论者明确说杜南登览诗“上承汉魏六朝”,“不禁仲宣之感”,并能“推源见木”。“承汉魏六朝”所承者何?笔者认为首先承的就是那种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5 的汉大赋作法。杜甫的长篇巨制《咏怀五百字》、《北征》等登览诗,以一种散文化的笔法,淋漓尽致地铺陈了归家途中的闻见,前人多以为是赋体,仇兆鳌甚至认为《北征》诗题也源于汉代班彪《北征》赋。6 胡应麟说:“‘牡之《北征》、述怀’,皆长篇叙事,然高者尚有汉人遗意。”7 胡氏所谓“
人遗意”,应该说也是指汉赋而言。至于《登岳阳楼》的“不禁仲宣[王粲]之感”,很明显指的就是杜甫岳阳楼诗具有王粲《登楼赋》那种忧时伤乱的情调,此外,杜甫诗中写山水旅行的,也多取法于谢灵运。这些诗在篇章组织方而,大都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如果拿它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作比较,就会觉得杜南的山水诗是从谢灵运的山水诗脱胎而来的。这不但表现在章法,而且也表现在句法。譬如《陂西南台》这首诗,共二十四句,其中有七句朱鹤龄指出是从大谢诗变化而来。杜甫诗歌受六朝诗歌影响,除谢灵运外,还有谢朓、庾信、鲍照、阴铿、何逊等,这是我们可以从他诗中看到的,比如“谢朓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州》),“庾信文章老更成” (《戏为六绝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颇学阴何苦用心” (《解闷十二首》)等等。

    杜甫登览诗既远承汉魏六朝,也近绍初唐、盛唐。其祖杜审言和与之同时的沈佺期、宋之问固不必说,其中影响杜甫最大的恐怕要数陈子昂和李白。他称陈子昂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陈拾遗故宅》)”。陈子昂有不少怀古登览诗,如《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登幽州台歌》、《白帝怀古》、《岘山怀古》等,实则是后来杜甫大量览古幽思诗作的先声。李白和杜甫是忘年交,他对杜甫的影响更直接。李杜都有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经历,对于祖国山河和自然景观,他们不但用飞越的想象和美丽的词藻来烘托,而且用深厚的感情来渗透,把祖国的命运和自然结合起来,这是两位爱国诗人在登览诗中的突出特征。李白的《蜀道难》、《西上莲花山》、《登金陵凤凰台》等诗,不能说没有给杜甫登览诗感叹身民、寄寓乱离之悲和忧国之思以启迪和影响。


二、杜甫登览诗的内容

    杜甫登览诗的题材十分广泛,有描写山川风物的,有咏怀古迹名胜的,有述行记事的,有陪宴游览的……这些诗篇,除开极少数以外,都有一个突出的基调:寄寓了乱离之悲和忧国之思。杜甫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得意时他也写过一些登览诗。如漫游齐赵时写下的《望岳》、《登兖州城楼》以及稍后的《题张氏隐居二首》、《与任城许主薄游南池》、《已上人茅斋》、《过宋员外旧庄》、《李监宅》等。这些诗,多记叙他愉快的游赏以及同朋友们惬意的交往,还谈不上把国家的命运和自然结合起来。这时的诗人,正处于“开元全胜日”,他的父亲也正做着兖州司马这样的小官,国家承平,诗人也正年轻气盛、血气方刚而充满理想,他是正做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美梦啊!

    是长安十年的困守生活摧毁了他的美梦。他四十岁时写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第一首充满忧国之思的力作。自此以后,其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登览之作开始大量涌现,登高必赋,临水必歌,其登览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景之作,它们大都结合着诗人的遭遇和感慨,国家的动乱和不,.因此,杜甫登览诗的题材和内容突破了汉魏六朝登览文学主要以歌功颂德和游仙谈玄为旨归的风气。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感情最为强烈的诗人,在天宝之乱直至他去世的后十六年,社会上每发生一次动乱,国家每遭受一次不幸,人民每受到一次灾难,他都要用他的诗章给记录下来。表现在登览诗中,一切自然景观都移入了作者的感情,慷慨时自然变色,伤乱时山河改容。一朵花开,一声鸟呜,萧萧的落木、奔流的长江……都会引起他强烈的心灵颤动和念念不忘的关注。怀《咏五百字》和《北征》这些精心结构的长篇自不必说,即令如《春望》、《登楼》、《登高》、《阁夜》、《长江》等即兴而作的小诗也无不如此。“国家不幸诗家幸”,伤时乱离的生活给杜甫登览诗注入了丰富的内容,成就了一部空前的杜诗,方回《律髓》卷二十《岁暮》诗下特别点出杜甫写于安史之乱前的登览诗《何将军山林》、《李监宅》等诗,说如果没有乱离的生活,杜甫的诗歌也许只会是“能雅歌治象”,其内容也不过是吟风弄月,描写朋友交情和表现自己愉悦心情之作,这是很有见地的。

    在弄清了杜甫全部登览诗的基木内容以后,下面我们把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登览诗作一扫描:

    读书和漫游时期。杜甫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他旱年为培养自己才智的漫游到晚年因战而流离,凡所到之处都有诗记录其行踪经历。青年时代的杜甫游览了那样多的名胜古迹,这些都见于其晚年诗作《壮游》的回忆,惜乎无诗作传世。他的登览诗一直到游历齐赵时才开始得到保存,但起势即大为不凡,《登兖州城楼》和《望岳》最为代表,它们是青年杜甫磅礴气势和渴望建功立业胸怀的吐露。虽然这两首诗被人认为“凌轹栋千古”和可以“付视”谢灵运、李太白“两家”。9但总的说来,杜甫这个时期的登览诗还缺少深刻的社会生活内容,“春歌丛台”、“冬猎青丘”的裘马轻狂生活还不可能使其登览诗达到沉郁顿挫、雄浑壮阔的境界。

    杜甫登览诗由登览言志转入忧国之思和乱离之悲的起始是诸《同公登慈恩寺塔》。诗起首即翻用王粲《登楼赋》意,说塔高不易登临,登临后反会有百千忧愁,从而引出下段登楼之事和所见之景.,但景却系情缘所结:这首诗,历来注家均认为是刺时忧危。朱鹤龄注说是“忧乱之辞”,钱谦益注说是“言天下将乱”10。诗人这种忧时惧乱的朦胧预感.,同样表现在同一时期所作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人以自己旅途的亲耳所闻和亲眼所见,展现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转换的重大历史关头那种危机四伏的现实,以讽谕之笔尽情抒写了自己的忧患情怀,堪称一代诗史。

    陷贼与为官时期。这个时期的诗作集中和典型地代表了杜甫登览诗的忧国之思和乱离之悲,这时的杜甫开始其流亡生活,奔走于两京、凤翔、华州、秦州、同谷之间,写于这个时期的登览诗简直就是血_和泪的结晶。《春望》、《哀江头》、《悲陈陶》和《悲青坂》是杜甫登览诗中以景写情的佳构,它们所写战败和沦陷后的景物,在作者笔下都成为人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风景原无异,但是登览者却不胜黍离之悲了。《三吏》、《三别》和《北征》写旅况行役,但它们亦为登览诗。《三史》、《三别》通过诗人由洛阳回华州沿途的见闻,写了唐王朝为对付安史之乱大肆征兵拉夫给人民造成的惨重灾难,但又安慰、勉励人民去应役打仗,既忧国又忧民,而忧民又统一和服从当时忧国这一总的矛盾。《北征》写“公遭禄山之乱,自行在往州”11 探家的沿途经历和回家后的情况,全诗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大事结合起来,强烈的乱离之悲和忧国忧民之思可谓出自肺腑,感人至深。它们以登览诗的面目出现,而以史诗的架构流传。这一时期更具登览诗特色的还有一个系列,就是《秦州杂诗二十首》,秦州到同谷、同谷至成都各十二首。这四十四首诗,既写山川风物,又写社会动乱不安,它们开辟了我国古代山水诗客观写实的道路。其中一些诗写山川之状险绝震恐,抒忧国之情溢于言表。爱山川而又恨山川,其忧国忧民之情一至于此!

    飘泊西南时期。这是杜甫登览诗写作的高峰期。由于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较多和时间跨度较长,故登览之作所表现出来的面貌也较为多样。有长久流亡奔波后生活暂时安定下的闲适,也有虑及国家命运和同情人民疾苦的忧愤,还有叹老嗟病,望远思归的愁苦……尽管呈现的情结多种多样,但忧国之思和乱离之悲仍是杜甫登览诗的主弦律。它们通过凭吊怀古伤怀、登临叹老嗟病、登高望远思归等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古往今来,有谁比得上杜甫对诸葛亮的感情并写下那样多咏怀诸葛亮的诗篇呢?他在四川写了近十首关于诸葛亮的诗篇,他对诸葛亮其人其事不胜崇拜,不胜景仰,在成都,他去锦官城外寻觅其踪;在夔府,他又“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锗葛亮》)杜甫访诸葛庙,写诸葛亮,并非为发思古之幽情,而是生逢乱世,渴望贤才治国,表现了一种执着的忧国忧民感情。白帝城诸诗也是基于这种感情而发。杜甫写白帝城的诗篇与写诸葛亮的诗篇数量不相上下,他登白帝城就会想起恃险割据的公孙述,提起公孙述就勾起对蜀地的纷争和国家的混乱的忧思。如“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上白帝城》);“卧龙跃马终黄上,人事音书漫寂寥”(《阁夜》)。诸葛亮和公孙述,一个是正面榜样,一个是反面教员,杜甫把他们高悬出来,其希望国家安定,反对割据战乱的良苦用心不是昭然若揭吗?

    杜甫晚年,喜欢写老,也喜欢写病。他因安史之乱而流落入蜀,又因蜀地军阀之争,吐蕃之侵而不能回朝和回乡。他怀念故国,故乡,亲人,诗人的这些情愫,常常通过登高怀远而表现出来。《秋兴八首》,诗人越过时空的界限,把秋气萧森的巫峡,同紫气函关的长安,用秋天的“万里风烟”联在一起,通过描写个人在夔府的落泊之感和追忆长安昔日繁华景象,寄托了对唐王朝盛哀的悲哀。其忧患意识之深沉,恐怕是千古以后再无第二了。

    因登高而念及国家艰难和人民疾苦也是这时期杜甫登览诗的一个突出内容。杜甫飘泊西南时期,安史之乱的烽火未熄,党项、回纶、吐蕃侵犯的狼烟又起,再加上军阀作乱,人民简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杜甫这个时期登楼、登高和旅行自会有百千感慨,万般忧愁。他在成都登楼,尽管景致绝佳,但却不禁伤心:“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登楼》)。在白帝城览景,虽然山水雄奇,但却闻人民恸哭: “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白帝》)。湖湘人民的苦难更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受还租庸。”(《岁晏行》)综上所述,杜甫各个时期的登览诗,就是充满了这样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思。


三、杜甫登览诗的成就

    杜甫登览诗,不管是就其数量、质量或是影响而言,在中国诗歌史上,它都具有辉煌而彪炳的地位。我们如果把杜甫登高望远、旅况行役、陪宴游览,登临怀古等各方而的诗合在一起计算,那么杜甫的登览诗至少也要占其全部诗歌的半数左右。这样大的数目,在古今有名诗人中,即使是专门以山水、田园、边塞诗著称的诗人也不能与之相颉颃。杜甫写登览诗,既非以隐逸诗人的姿态在娱情悦意,也不是以清客帮闲的身份在附庸风雅。他的登览诗,以其鲜明独特的个性、细致入微的描写,成为展现祖国山川风物的“图经”,又以其雄浑壮阔的艺术意境,真实反映社会和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公认的“诗史”。

   
登览诗写得极具个性特色。他写成都平原的春雨,就好象摸透了春雨的脾气。用“微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写出它的悄然、轻柔,对人类的默默奉献。他写月夜下的长江,很善于捕捉到它的参照物,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表现出夜晚观景的条件,非“垂”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不足以见江之奔流。他写孔明庙前的古柏,很懂得抓住它的形态和颜色,用“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古柏行》)渲染它的古老、苍劲和它经受的历史风雨。他写瞿唐峡,着眼于它“两崖对峙,中贯一江,望之如门”(《方舆胜览》卷五十六)的气势和特征,用“三峡传问处,双崖状此门”(《瞿唐两岸》)和“西南万壑注,劲乱两崖开”(《瞿唐怀古》)形容它的形状,并形象地比它们为“劲敌”。这些描写无不特具个性,转移它用而不得。

    杜甫登览诗善于写动感,具有雄浑壮阔的意境。一般来说杜甫对山川景物不作静止的孤立的描绘和刻画。它写泰山的高大着眼于它的运动,使人看到泰山在行进,在延伸,宛若一条婉蜒的长龙,又使人感到泰山象一个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在主宰着风雨晦明,阴阳变化,且使人心胸开阔,仿佛心中也有泰山在奔涌。他笔下的慈恩寺塔也是活的,它高跨苍穹,远接河汉,推开塔门,可揽北斗七星,就连天河西流的声音也可闻见。写瞿唐峡高可接人,低能穿水,颇具动态之美。写白帝城之高,高得好象云自城门而出,都意境雄浑壮阔,给人以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感。

   
登览诗也以体情察物之细微见长,如《堂成》诗体物察情很巧妙;颔联写草堂环境之美,草堂木竹茂密,遮住阳光,风吹桤树枝叶作响,好象吟啸;一笼一笼的竹叶积绿如烟,晨露从竹梢滴下,景色极为清新。颈联写草堂佳景引来飞鸟栖止、燕子营巢。 “飞鸟将子”“语燕定巢”融情于景,寄寓了作者携带妻子得以在此安居的心情。再如《发潭州》诗写人无情而物有情,湘江的岸花在诗人孤舟行进时竟飞飞扬扬追逐着来送他,停歇在帆墙上的燕子也呢喃着软语轻声地挽留他。此诗据说给后世的苦吟诗人贾岛以很大影响:“杨氏《丹铅录》云:贾岛诗‘长江风送客,孤馆雨留人’,二句为平生之冠,而集中不载,仅见于坡诗注所引,今按杜诗‘岸花飞送客,墙燕语留人’实贾句所本。12  杜诗中此类诗句还很多。《石林诗话》说:‘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而为沤,鱼常上浮而,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燕,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13  再如“风含”一联,上句风中有雨,下句雨中有风,谓之互体。杨诚斋诗;“‘缘光风动麦,白碎日翻池’,风日互映,亦木于此。但杜本无心,杨则有意矣。”14

    杜甫登览诗常常能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而达到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细致入微和雄浑壮阔本属一对对立的审美范畴,杜甫不但能将它们分而用之,而且也能将它们统而包之。《登高》是寓身世之感于登览景物之作,它写景写情十分精细,罗大经《鹤林玉露》解此诗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说,“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一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15  情景如此之细致,而境界又是那样雄浑壮阔,胡应麟赞此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移,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  16杜甫登览诗其所以能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其得力处全在于他能通过登览写景而推衍出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长江二首》由“众水会涪万,瞿唐争一门”的“归海”之意而联想万国应有奉君之心,批判了那些据险为乱,不尊朝廷的军阀。《白帝》诗“前叙雨景,便兴下乱象”17  《阁夜》是诗人“在阁夜而伤乱“18  这两首诗,景色都写得极其惨淡昏暗:一曰:“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翠木苍藤日色昏。”一曰,“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些景物,皆著诗人忧时丧乱的主观色彩,于此兴起下面“哀哀寡妇诛求尽”,“野哭千家闻战伐”的家国之悲,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何等雄浑,又何等悲壮!《登岳阳楼》更是古今登览诗作的千占绝唱。此诗颔联写洞庭湖水势,可谓“包吴楚而浸乾坤”比之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魄更大。《金玉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19  关于孟、杜岳阳楼诗的优劣,《瀛奎律髓汇评》先列方回评语:“予登岳阳楼,此诗大书左序门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题也。”20  又说:“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21  虽然孟、杜二诗都为写岳阳楼的大手笔,但它们也并非全无优劣和不能分出轩轾,《瀛奎律髓汇评》又引无名氏(乙)评语说: “中四句与孟工力悉敌,而颈联尤老,起语豁。孟只身世之感,而此抱家国无穷之悲,事境犹大云。22“抱家国无穷之悲”,“事境犹大”,这就是杜甫的不可企及之处。杜甫的登览诗正是以其能由普通的写景而推衍到国计民生这一点,而造成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即使李白、韩愈于此也稍逊一筹。仇注引唐庚子西文录说:“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之辈,率为大篇,极其笔力,终不逮一也。杜诗虽小而大。余诗虽大而小。”23  《杜臆》评杜甫:《登岳阳楼》诗,说是“下四只写情,方是做自己诗,非泛咏岳阳楼也。”24  只有流离如杜甫,才能抱这种“家国无穷之悲”,写出如此雄浑阔大的登岳阳楼诗。这也是后人不敢复题诗岳阳楼诗的奥秘所在。

    杜甫登览诗蕴藏丰富,本文论述的几个问题,只不过是其表象,更多而深层的论述,尚有待于高明。




注释:

1 《瀛奎律髓汇评》卷一“登览类”《陪章留后侍御南楼得风字》题后注。
2 《后汉书·张衡传》。
3 4 《登 襄阳城》诗下评语。
5 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6 7 11 仇注五卷《北征》诗题下注。
8《辑注杜工部诗集》卷二。
9 仇注卷一《登兖州城楼》、《望岳》诗下引黄生、卢世语。
10 仇注卷二《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注引。
12 仇注卷二十二《发潭州》诗下引。
13 仇注卷十《咏槛遣心二首》诗下引。
14《狂夫》诗下引。
15 16 仇注卷二十《登高》诗下引。
17 仇注卷十五《白帝》诗下引《杜臆》语。
18 仇注卷十八《阁夜》注。

19 20 24 25 《登岳阳楼》诗下注引。
21 《临洞庭湖》诗下注引。
22 23 《登 岳阳楼》诗下注评。


(作者地址:三峡学院中文系)


来源:杜甫研究学刊一九九第一期总第59期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翻译鉴赏原文
方回瀛奎律髓02,登览类五言律诗,李白杜甫孟浩然怎么写?
九首亭台楼阁的古诗,琼楼玉宇,皆是岁月的深幽和宁远
万方多难的悲歌和浮想联翩的期待
李白真的比杜甫牛吗看他们斗诗岳阳楼,高低之分一读便知
李白杜甫在岳阳楼各留下一首诗,皆成五律巅峰之作,千年难分高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