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话说隋唐七十三

 董晋,字混成,唐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人,生于开元十一年 (723),死于贞元十五年(799),仕唐,官至宰相。董晋在唐玄宗后期中明经,唐肃宗即位后,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供职翰林。之后,还任过汾州司马、淮南节度使崔圆的判官,及主客员外郎等职。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董晋曾随同李涵护送崇徽公主嫁回纥,因不辱使命,回朝后拜司勋郎中,后迁转秘书少监、左金吾将军等职。

 唐德宗即位后,董晋先在朝廷太府卿、御史中丞,后外任华州刺史。这时,唐中部地区发生了四镇之乱,前往平乱的泾原镇兵路经长安时发生哗变,唐德宗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变兵在长安拥立朱泚为主。朱泚派兵攻华州,董晋弃城赴奉天跟从唐德宗,被封为国子祭酒。不久,董晋出使抚慰恒州,回经河中时,节度使李怀光也起兵反叛朝廷,并与朱泚相呼应。董晋在河中对李怀光晓以君臣大义,劝他不要助朱泚为乱。李怀光听从董晋的劝说,虽不满于朝廷,但终不与朱泚相勾结,这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四镇之乱后,唐德宗返回京师,董晋迁任左金吾卫大将军、尚书左丞,当时韩滉执政,威权显赫,韩滉仗势陷害右丞元琇,虽朝臣都认为元琇冤枉,但慑于韩滉权势敢怒而不敢言。董晋挺身为元琇极力辩解,颇为朝臣历称道。

贞元五年(789),董晋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因另一宰相窦参正得宠于唐德宗,大权独揽,董晋但奉职而已。窦参专政,引起了唐德宗的猜忌。唐德宗向董晋询问窦参的过失,董晋如实作了回答,唐德宗于是罢免了窦参。董晋心感到惶恐,上疏辞职,贞元九年(793),董晋被起用为礼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东都留守。

    不久,宣武(今河南开封)节度使李万荣死,唐德宗以董晋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宣武节度副大使。本来李万荣临死前已让同乡亲信邓惟恭接任,这样,邓惟恭对董晋的来任非常不满,以至发展到谋图反叛。董晋得知后捕杀其党羽,囚送邓惟恭到京师,唐德宗对邓惟恭将功折罪流放汀州,但又怕董晋柔弱不能制御宣武的骄兵悍将,将调汝州刺史陆长源为其司马管理军务。陆长源执法严刻,多追究镇兵的往日恶行。董晋开始支持他,后来见这样不利于与镇兵的关系,就制止他的作为。董晋又用盂叔度管理财赋,而孟叔度为人轻佻,不尊重镇兵,为镇兵所反感,虽然如此,因董晋谦虚谨填,俭约循旧,使镇兵还大体安定。

董晋在宣武任职5年死去,终年76岁,死后赠太傅,谥曰恭惠。董晋死后不到10天,宣武即发生兵乱,杀陆长源和盂叔度。 纵观董晋一生,其才能表现是多方面的:他出使回纥不辱使命;在韩滉权盛时,挺身而出为元琇辨解;在四镇之乱时游说李怀光不叛朝廷;在宣武时,平息邓惟恭之乱,井抚御其骄兵悍将,其中后两点最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的安定。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这是韩愈从政开始。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赵憬(736-796103日),字退翁,渭州陇西人。曾祖仁本,仕为吏部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憬志行峻洁,不自炫贾。宝应中,方营泰、建二陵,用度广,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试江夏尉,佐诸使府,进太子舍人。母丧免,有芝生壤树。建中初,擢水部员外郎。湖南观察使李承表憬自副。承卒,遂代之。召还,阖门不与人交。李泌荐之,对殿中,占奏明辩,通古今,德宗钦悦,拜给事中。

贞元中,咸安公主降回纥,诏关播为使,而憬以御史中丞副之。异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使未还,尚书左丞缺,帝曰:赵憬堪此。遂以命之。考功岁终,请如至德故事课殿最,憬自言荐果州刺史韦证,以贪败,请降考。校考使刘滋谓憬知过,更以考升。

窦参当国,欲抑为刺史,帝不许。参罢,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陆贽同辅政。贽于裁决少所让,又徙憬门下侍郎,繇是不平。自以不任职,数称疾。时杜黄裳遭奄人谗诋,穆赞、韦武、李宣、卢云等为裴延龄构摈,势危甚,憬救护申解,皆得免。初,贽约共执退延龄,既对,贽极言其奸,帝色变,憬不为助,遂罢贽,乃始当国。

憬精治道,常以国本在选贤、节用、薄赋敛、宽刑罚,恳恳为天子言之。又陈前世损益、当时之变,献《审官六议》。一议相臣,曰:中外知其贤者用之,能者任之,责材之备,为不可得。二议庶官,曰:臣尝谓拔十得五,贤愚犹半。陛下曰:何必五也,十二可矣。故广任用,明殿最,举大节,略小瑕,随能试事,用人之大要也。三议京司阙官,曰:今要官阙多,闲官员多。要官以材行,闲官以恩泽,是选拔少,优容众也。宜补缺员,以育人材。四议考课,曰:今内庶僚,外刺史,课最尤者,擢以不次,善矣。臣谓黜陟宜责岁限,若任要重未当迁者,加爵或秩。其馀进退,宜示迟速之常。若课在中、考如限者,平转而历试之,即无苟且之心、滞淹之虑。五议遗滞,曰:陛下委宰辅举才,不遍知也,则访之庶僚;又不遍知也,访之众人,众声嚣然,十誉之未信,一毁之可疑。臣谓宜采士论,以誉多者先用,非大故者勿弃。六议籓府官属,曰:诸使辟署,务得才以重府望,能否已试,则引而置之朝,无俾久滞。帝皆然之,下诏褒答。辅政五年,卒,年六十一。其息上卒时稿奏,帝悼惜之。赠太子太傅,谥曰贞宪。

 陆贽(754年~805年),唐吴郡嘉兴人。相传出生在城内甜水井(今嘉兴市区斜西街东首)。陆氏自东汉末即为江南望族,陆贽出生时家门已衰落。父陆侃曾任溧阳县令,早逝,贽受母教成长。唐大历六年(771)进士,又应博学鸿词得高第,授华州郑县尉,迁渭南县主簿。唐德宗即位,由监察御史召为翰林学士。时藩镇跋扈,朝政紊乱,叛军陷长安,军阀朱泚僭称帝,陆贽随德宗避乱奉天,转为考功郎中。李怀光叛乱,又扈从德宗逃往梁州,转谏议大夫。长安收复后,还东京转任中书舍人。自任翰林学士后,即参赞机要,负责起草文诏,甚得朝廷倚重,号称内相。时当危难之际,朝政千头万绪,大量诏书均由陆贽起草,他疾笔如飞,凡所论列,无不曲尽情理。

 贞元七年(791),拜兵部侍郎,知贡举。次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为宰相。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具有远见卓识。在当时社会矛盾深化,唐王朝面临崩溃的形势下,他指陈时弊,筹划大计,为朝廷出了许多善策。他对德宗忠言极谏,建议皇帝了解下情,广开言路,纳言改过,轻徭薄赋,任贤黜恶,储粮备边,消弭战争。这些建议有些为德宗采纳,化为实际政策。特别是在藩镇叛乱举国动摇的情势下,规劝德宗下诏罪己,为德宗起草了诚挚动人的诏书并颁行天下,前线将士为之感动,有的听到后痛哭,叛乱者上表谢罪。由于他善于预见,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王朝摇摇欲坠的局面得以转危为安。陆贽秉性贞刚,严于律己,自许上不负天子,下不负所学,以天下为己任,敢于矫正人君的过失,揭露奸佞误国的罪恶。他认为立国要以民为本,对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的尖锐对比,深为愤慨,同情人民的悲惨生活。他力劝德宗爱人节用,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主张使一代黔黎,跻富寿之域。陆贽为相期间,户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龄以谄佞德宗信用,天下嫉之如仇。陆贽仗义执言,多次上书参奏裴延龄的罪行。德宗信用奸臣,不听忠言,于贞元十年罢陆贽知政事,为太子宾客。贞元十一年春复贬忠州别驾,陆贽谪居僻地,仍心念黎民,因当地气候恶劣,疾疫流行,遂编录《陆氏集验方》50卷,供人们治病使用。唐顺宗即位后,下诏召还陆贽,诏未至而贽已逝。

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一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人们把他叫做内宰相。德宗无论到哪里去,也一定要有陆贽伴随。由于梁州、洋州道路险恶难行,德宗曾经与陆贽失散。过了一夜,陆贽还没有到来,德宗担惊发愁流眼泪,征召能够找到陆贽的人,赏赐一千金。过了许久,陆贽才到,德宗非常高兴,太子以下的人们都来祝贺。然而,陆贽常常直言谏诤,有违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中还是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诉卢杞的邪恶导致了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同意,心中却很不高兴。所以,刘从一、姜公辅都从低的职位进用为宰相,陆贽得到德宗的恩宠和知遇虽然隆盛,却没有出任宰相。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藩镇割据,山河破碎,战火纷飞。到德宗时出现了一派萧条破败的气象,田园荒芜,人烟断绝。四海骚然,靡有宁处。泾原兵变后,长安失守,国难益重。但唐德宗在谈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时却说:此亦天命,非由人事。针对德宗的这种国家兴衰皆由天命的错误思想,陆贽指出把国家兴衰说成由于天命是荒谬的。认为天视自我人视,天听自我人听,则天所视听皆因于人,非人事外自有天命也。否定了天有思想、有意志、能主宰人类社会的命运,得出了天命在人的结论。并说:人事治而天降乱,未之有也;人事乱而天降康,亦未之有也。说明了治乱由人,不在天命。

陆贽还辩证地分析了的关系。充分肯定了人在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理(治)或生乱,乱或资理,有以无难而失守,有以多难而兴邦,所以他面对于乱并不悲观失望,而是充满的信心。他踌躇满志地劝诫唐德宗其资理兴邦之业,在陛下克励而谨修之。不要忧虑,不要害怕厄运,只要勤励不息,足致升平,岂止荡涤妖氛,旋复宫阙。陆贽的这种反天命,重人事的进步的历史观,构成了他治国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在分裂混乱之中海内波摇,兆庶云扰人心惊疑,如居风涛,汹汹靡定,谁要想在这种局面中取得支配地位,人心向背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陆贽进一步阐发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思想,认为立国之本,在乎得众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夫欲治天下而不务得人心,则天下固不治。陆贽反复强调人心的作用,这是他的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说的得众得人心的阶级内容当然主要是指广大农民对李唐皇朝的同情和支持,也包括在统治阶级内部取得地主阶级的拥护。那么怎样才能得众得人心呢?陆贽曾恳切而又深刻地向唐德宗谈了自己的想法:臣谓当今急务,在于审查群情,若群情之所甚欲者,陛下先行之。所甚恶者,陛下先去之。欲恶与天下同而天下不归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夫理乱之本,系于人心。况乎当变故动摇之时,在危难向背之际,人之所归则植,人之所去则倾,陛下安可不审查群情,同其欲恶,使亿兆同趣,以靖邦家乎?又说:舟即君道,水即人情,舟顺水之道乃浮,违则没,君得人情乃固,失则危。作为一个贤明的君主必须要使其欲从天下之心,而不敢以天下之人从其欲。当然在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利益是根本不同的,两者之间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同其欲恶。所谓同其欲恶不过是相对而言,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在不损害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协调和农民阶级的关系。这就必须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最大局出发,适当地考虑一些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扫求利之法,务息人之术,以便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和拥护,尽可能地集中目标打击主要敌人——破坏统一的割据势力。

    为了取得民心,陆贽请求赈救灾民。贞元八年(8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发生水灾的时候,他劝德宗给予抚恤,并说: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苟不失人,何忧乏用。为了取得人心,陆贽提出国家必须要用度有节,躬行俭约,罢京城及畿县间架等杂税以弭民怨。他要求均节赋税来减轻人民的负担。为了取得人心,陆贽建议德宗痛自引咎,以感动人心;不吝改过,以言谢天下。并为之亲自起草罪己诏。诏书中还特别宣布对那些受到凶逆煽诱的胁从者,如能幡然悔悟,就既往不咎。诏书下,虽武夫悍卒,无不挥泪感泣。后来李抱真入朝对德宗说:陛下在奉天、山南时,赦令至山东,士卒闻者皆感泣思奋,臣是时知贼不足平。陆贽的这些措施和建议收到了一些效果。缓和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或多或少提高了唐皇室的政治形象,使一些顾瞻观望的势力能够倾向于唐朝,在一定程度上分化瓦解了藩镇。

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到唐德宗时有增无减,假王者四,僭帝号者二,其他顾瞻怀贰,不可悉数。河南、河北、淮西早已拥兵自守,不听朝廷号令。泾原兵变后,京畿地区也为割据势力所控制。节度使的权力不断扩大,有的已经世袭,他们可以自置文武将吏,私贡赋,并可以大量召募军队,拥有很大权力,官爵、甲兵、租赋、刑杀,皆自决定,天子不能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保持独立,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虽称藩臣,实非王臣。显然李唐皇朝要想恢复昔日的统治,消灭藩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大问题。 陆贽是一个博通古今,明于治乱,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总结了历史经验,尤其是吸取了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所阐述的加强皇权集权的思想,深刻地指出:立国之安危在势。认为立国之权,在审轻重,本大而末小所以能固,故治天下者若身使臂,臂使指,小大适称而不悖。这就必须要采用强干弱枝之术。加强皇权实力,削弱地方势力,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为此他对唐朝前期的历史作了一番回顾:谈到在唐太宗时,由于妥善地处理了朝廷和地方的关系,内重外轻,举天下不敌关中,处于居重驭轻的有利地位,因而能够保持安定统一的局面。可是后来承平渐久,内陆武备放松,地方的节度使权力日益扩大,关中实力日益削弱,外重内轻,倒持太阿,授人以柄,结果安禄山窃倒持之柄,乘外重之资,发动叛乱,两京不守。这就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阐明了居重以驭轻,本大而末小,所以能固的道理。否则失居重驭轻之权,忘深根固柢之虑,就会酿成大乱。他告诫唐德宗要追鉴往事,并申明:王者蓄威以昭德,偏废则危;居重以驭轻,倒持则悖。因而提出了修偏废之柄以靖人,复倒持之权以固国的方针。要求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加强关中实力以巩固皇权,逐渐削弱藩镇势力,以便最后剪除凶逆。陆贽的这些主张无疑是正确的。

陆贽认为能否正确地使用人才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要想使唐朝有所振作,不整顿吏治、广开才路是不会取得什么成效的。而昏庸的唐德宗既不能求贤任能,又缺乏知人之明,累叹乏才,惘然恍见于色。又往往对臣下吹毛求疵,求全责备。针对唐德宗的用人弊病,陆贽在《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中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为人才之多寡和统治者的政治思想有很大关系。说汉高禀大度,故其时多魁杰不羁之才,汉宣精吏能故其时萃循良核实之能。并向德宗指出:朝之乏人,其患有七:第一,人才之进用与否不由人才是否合适为准,而由推荐人才的宰相是否受到皇帝的宠信来决定;第二,听信谗言而不加以任用;第三,求全责备,标准太高;弟四,对于有过错的人,因痛恨太甚而不复用;第五,考察不当,只看表面,不看本质;第六,根据一个人一言一事来决定用与否,不是全面地看一个人;第七,援引旧例使用朝官阙员,而有才干的人不得升迁。为了能够合理地使用人才,发现人才,提高吏治水平,他花了很大功夫对吏治问题在理论上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提出了求才贵广,考课贵精的重要原则。

    所谓求才贵广就是要求广泛地选拔人才,使人各举所知,不仅宰相可以推选官吏,而且台省长官也可以荐举贤能。认为唯广求才之路,使贤者各以汇征,启至公之门,令职司皆得自达。才能通过更多的渠道得到更多的人才。要像武则天那样:弘委任之意,开汲引大门,进用不疑,求访无倦,非但人得荐士,亦许自举其才。他反对对人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说:凡今将吏,岂得尽无疵瑕。认为人之才行,自古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他反对以一言忤犯,一事过差,遂从弃捐,终身而不复用的错误做法,认为这是造成乏才的原因之一。并指出:贬降之辈,其中甚有可称者,也应该录用,何况其中有些是因连累左黜,或遭谗忌外迁的人,只有做到这样广泛地搜罗人才,才能使人无滞用,朝无乏才。为了广开才路,在陆贽的协助下,唐德宗又开策问贤良方正能直言敢谏科、策问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策问识洞韬略堪任将帅科。量才取士。招揽各种不同类型的人材,以满足封建国家各方面的需要。

    所谓考课贵精就是按名责实,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考核,加强吏治的管理,以便高标准地培养地主阶级的官吏。为了全面地了解一个官吏的政治思想和工作能力,陆贽提出了考课的具体内容,即所谓八计听吏治,有以下八个方面:一、视户口丰耗以稽抚字;二、视垦田盈缩以稽本末;三、视赋役薄厚以稽廉冒;四、视按籍烦简以稽听断;五、视囚系盈虚以稽决滞;六、视奸盗有无以稽禁御;七、视选举众寡以稽风化;八、视学校兴废以稽教导。在考课的过程中他强调不能注重言论,而要注重行动。不能看表面现象,而要看内在思想。指出口拙寡言的人不一定就愚笨,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就聪明;直朴而冒犯的人不一定是背叛,阿谀奉承的人不一定就忠实。因而所举必试之以事,所言必考之于成。通过实践检验是非优劣。这种比较实事求是的考核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防止官吏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贪污怠惰是有一定作用的。同时通过考课可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才能,合理使用,使举得其人,任得其所,更好地发挥官吏应有的作用。他认为才如负焉,唯在所授,授逾其力则踣,授当其力则行。必须使其才干和所授之官相一致,如果委非所任,处非所宜,就会使器大者不能人尽其材,才小者不能承担重任,这是不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的。 为了使奖惩分明,升降得当,在考课的基础上陆贽还提出了核才取吏的三术:一曰拔擢以旌其异能,二曰黜罢以纠其失职,三曰序进以谨其守常。这样才能使有政治才能的人得到重用,使庸碌无能、尸位素餐的人受到贬斥,使吏治清明,提高官僚机构的工作效率。

 

陆贽非常推崇唐太宗,尤其是对唐太宗从谏如流的政治风度特别赞赏,认为太宗有经纬天地之文,有底定祸乱之武,有致 理太平之功。而从谏改过为其首焉。说:谏而能从,过而能改帝王之大烈。把对于纳谏作用的认识,提到一个空前未有的高度。可是唐德宗却对纳谏一无所知,他严邃高居,很少降旨临问,以致出现了变乱将起,亿兆同忧,独陛下恬然不知,方谓太平可致的可悲局面。这是非常危险的。鉴于这种情况,陆贽对君主纳谏这个问题进行了极为认真的总结,从理论上作了比前人更为详细更为具体的分析。他上书唐德宗,力陈要广咨访之路,开谏诤之门,通雍郁之情,宏采拔之道。要召见群臣备询祸乱之由,各使极言得失,不能当耳目闭塞的孤家寡人。并进一步指出世界广大,社会复杂,以一人之所览,而欲穷宇宙之变态是不可能的。只有虚受广纳,勤与接下,总天下之智以为聪明,顺天下之心以施教令,才能使下情上达,上情下知,君臣一致,政权巩固。

陆贽认为要使谏路畅通,必须克服堵塞谏路的九种弊病。其中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君主的六种弊病是: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臣下的三种弊病是:谄谀,顾望,畏懦。九弊之所以阻塞谏路是因为:上好胜就一定嫉恨直谏,这样下边谄谀的人就顺情说好话,而真实情况就听不到了;骋辩给就必然不让人把话说完就给顶回去;炫聪明就必然自以为是地加以猜测而怀疑别人欺诈,这样顾望的人便不敢多说话,而一些有深刻道理的见解就不能尽言;厉威严就一定不能和颜悦色地待人接物,恣强愎就一定不能承认自己的过错而接受劝告,这样下边畏懦的人避免进言得罪,而一些合情合理的意见就得不到发表。所以必须克服这九种弊病以广谏诤之路。要以求过为急,以能改过为善,以得闻其过为明,使臣下敢于尽言。认为谏者多,才能表明君主喜欢纳谏;谏者直,才能表明君主的优容大度;谏者冒犯而不罪责,才能表明君主的容忍宽恕。惟恐谠言不至,这样才能使谏路畅通无阻。

     唐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地的状况。这样租庸调制就难以实施。由于长期用兵,战事频繁,兴师动众,人民的徭役负担繁重。同时军费开支庞大,人民遭受的赋税剥削越来越残酷:常赋不充,乃令促限,促限才毕,复命加征,加征既殚,又使别配,别配不足,于是榷算之科设,率贷之法兴。而且征收赋税时,催促紧迫,不分季节,蚕事方兴已输缣税,农功未艾据敛谷租,丝不容织,谷不暇舂,农民不堪于这种剥削和压迫,纷纷破产。有的不得不当佃客依附豪强,成为私属,贷其种食,赁其房屋,终日劳苦,长年不息,仍然难以维持生计。而地主阶级对人民的横征暴敛超过了封建国家的赋税剥削,而且又大放高利贷,坐食租税,大肆聚敛,以致出现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局面。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艰难竭蹶之中,许多人离乡背井,奔波流亡,转死沟壑,出现了十室九空,都市化为丘墟,遗骸遍于田野的凄惨景象。生产力遭到严重的摧残,民困国穷,财政枯竭,经济处于崩溃状态。为了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日益激化的矛盾,解决国家的财政经济危机,陆贽上疏提出: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系统地阐述了恢复和发展封建经济进行改良的思想。

  关于人在创造物质财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如何能更好地发挥这种作用,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保护在生产力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劳动力,指出: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所谓养人就是说要使劳动者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有一个从事奴役性劳动的条件。他看到了养人资国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养人,充分使农民的个体经济得到发展,发挥他们在生产力方面的作用,才能尽可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使民国强。因此,他反对对农民进行敲骨吸髓、毁家取财的极度剥削,认为这是统治阶级厚其所资,而害其所养,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相反地他认为当今之务在于厚人而薄财,损上以益下。下苟利矣,上必安焉,则少损者所以招大益也。人既厚矣,财必赡焉,则暂薄者所成永厚也。所以他强调必须要等以厚生之业先人事而借其暇力,先家给而敛其余财。遂人所营,恤人所乏,借必以度,敛必以吋。只有这样才能使简单的扩大再生产成为可能,才能使国家的财政收入得到保证,达到养人以资国的目的。

    为此陆贽主张采取以下一些改良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凡所占田,约为田限。实行轻徭薄赋,要量人之力征收赋税,降低剥削率,十分取一,裁减租价,务利贫人。适当缩小贪富悬绝的巨大差别。微损有余,稍优不足,损不失富,优可赈穷,使贫弱不至竭涸,富厚不至奢淫。节约国家开支,量入以为出,使用度有节。认为不节则虽盈必竭,能节则虽虚必盈。为了啬用节财,他提出窒侈欲以荡其贪风,息冗费以纾其厚敛。这些措施总的指导原则是安富恤穷,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寻找平衡。这一方面表现出陆贽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阶级本质,另一方面他兼顾农民阶级的利益,表现出他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极大同情。这些措施在当时对限制统治阶级的无节制的聚敛,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调整生产关系,发展生产,解决面临的经济危机,加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还是有意义的。

 针对德宗时,大都征调关东比较富庶地区的士兵轮番戍守边防,士兵缺乏训练,不能适应边疆的艰苦环境;边帅身不临边而在内陆,又选精兵锐卒自随左右,把守边防要塞的士兵,更加缺乏战斗力的情况,陆贽建议:选派士兵必量其习性,辨其土宜,察其技能,知其欲恶,用其力而不违其性,齐其俗而不易其宜,引其善而不责其所不能,禁其非而不处其所不欲。加强训练,严明纪律,又要抚以恩惠,安排好家属,安乐其居,使之思想稳定,才能发挥战斗力。做到出则足兵,居则足食,守则固,战则强。于是他提出取消各道将士轮番防秋制度。按原来军队人数分成三部分:一部分委命本道节度使招募年轻力壮愿住边城者而迁移之;一部分则由本道但供衣粮,委命关内、河东各军州招募蕃汉子弟愿入边军者以供给之;一部分由本道仅出衣粮,加给应募之人,作为新迁居的费用,又命度支在各道和市耕牛,兼雇手工业者到各军城修造器具。召募的人,每家给耕牛一头和各种农田水火器具,使其完备。这样寇至则人自为战,时至则家自力耕。军事力量必然增强,粮食供给必然充足,避免了轮番征发之苦,又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开元、天宝之际,西北边防仅设有朔方、河西、陇右三节度,还担心权分力散。德宗时,又将朔方之地分由三个节度使统领,其余各镇军,将近四十多个,都由皇帝任命,并有宦官监军,彼此之间各自独立。如同一国三公,十羊九牧,节制多门而人心不一。陆贽认为这样:人心不一则号令不行,号令不行则进退难必,进退难必则疾徐失宜,疾徐失宜则机会不及,机会不及则气势自衰。”“建军如斯可谓力分于将多。因而建议选择文武全备的能臣,一人为陇右元帅,统管泾、陇、凤翔、长武城、山南西道等兵马;一人为朔方元帅统管鄜坊、邠宁、灵夏等所节度的兵马,一人为河东元帅统管河东、振武等所节度的兵马。三帅各到临边要害之州作为治所。不重要的节度随所便进行合并,只有元帅可置统军,其余全部罢免。只有这样才能使将帅专一,人心不分,号令一致,进退可齐,指挥如意,机不会失,气势自壮,无往而不胜。

当时边军行动,多由朝廷决定选派将帅,只求容易驾驭。遂令分阃责成之义度。陆贽认为,两军相持,抓住战机,刻不容缓,况乎千里之外,九重之深,陈述之难明,听览之不一,要想使决策没有差错,就是圣贤也难以办到。因而强调:将贵专谋,兵以奇胜,军机遥制则失变,是以古之贤君选将,而任分之于阃,誓莫于也,授之以钺,俾专断也。主张给将帅以自主权,可以便宜从事,才能使其充分发挥智谋,作出果敢决策,不失战机,取得胜利。当然这样的将帅必须称职。陆贽认为选用将帅,必先考察行能,使真正有军事才能、指挥能力的人担当重任。

由于没有严明的奖惩制度,有功不能赏,有罪不能罚。出现违反法纪现象,互相推委。遇敌失守,将帅则以资粮不足为词,有司复以供给无阙为解,朝廷不追究是非曲直,漫不经心,置若罔闻。同时在军资供给方面,也极不合理。长期戍守边防的士兵,处在危难之地,服役劳苦,勇于杀敌,衣粮供给不足,常有冻馁之色;而不在边塞的关东士兵服役时间短暂,不耐劳苦,怯于作战,却衣粮供给丰厚,高于前者数倍,两者相比,差别悬殊。事业未异,而给养有殊,人情之所不能甘也。结果怨生于不均。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军队的士气。陆贽认为:治理军队,必须要奖惩分明,赏以存劝,罚以示惩,勉励有功的将士,严惩邪恶不法之徒。同时又主张根据士卒劳役的轻重,贡献的大小,所处安危的情况,制定衣粮供给的等级,合理分配给养,以避免怨生于不均,保证士卒之间的团结,提高军队的士气。

陆贽注重军事,尤其注重军粮的贮积、供给和运输。德宗时,军粮的供应非常紧张,费用很大,运粮的人又很辛劳,千里运粮,长途跋涉,运米一斛抵达边军,运费钱需五六千。一年四季,持续不断,倾财用而竭物力,仍然满足不了供应的需要。陆贽向德宗指出:屯兵守土以备寇。戎至而无粮,守必不固。当时吐蕃侵扰边地,朔方、五原相继失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军粮,他认为造成这种状况是由于敛导无方、筹划不当。所以他建议采取就军和籴之法以省运,制与人加倍之价以劝农,对于有力无资、愿意住在边地的士卒,贷其种食、工具、耕牛,就可以使戍卒忘归,贫人乐徙。既可以有足够的军粮,又可以充实边防。无屯田课责之劳,而储蓄自广;无征役践更之扰,而守备益严。如果能付诸实施,可以说是长久之计。陆贽又对于当时征调军粮不顾各地粮食的丰歉,不知各地谷价的贵贱,不能权衡轻重灵活变通,而一味地按照旧例从江淮运粮,深感筹划失当。如关辅一带谷贱伤农,宜加价籴谷,以劝农桑;江淮一带谷贵民困,宜减价粜米,以救凶灾。结果宜籴之处无钱,宜粜之处无米,而又运彼所乏,益以所余。乖于事理,浪费又很大。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改革漕运的措施。在沿边各州连年丰收的情况下请减京东水运,收脚价于沿边州镇储蓄军粮,所得费用先在关中进入和籴。根据当时的价格计算,一年和籴之数,足当转运二年;一斗转运之资,足以和籴五斗。然后将所余之钱以供边镇和籴。这样可以不劳人,不加赋税,不费官钱。惟于漕运一事,稍权轻重所宜,于常用之内收其枉费之资,可以使成百万石粮食坐实边鄙;又可以劝课农桑,赈济穷困之人。一举而两得,筹划颇为精细。

作为历史上的一个政治家,陆贽的政治遭遇是很不理想的。他的政治才能没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这是有其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首先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使他难以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取得显著成效。从整个历史趋势来看唐朝已经由盛而衰,安史之乱后的分裂混乱状态,到德宗时已持续了二三十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病入膏肓,积重难返,非一般改良所能解决。其次,唐德宗有时虽能采用陆贽的建议,但总的来说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对于陆贽的许多重要主张虽嘉之不能用爱重其言不从,有时虽貌从心颇不悦所用才什一。这样,尽管陆贽后来身居宰相之位,也极大地限制了他的政治作用。第三,腐朽邪恶势力裴延龄等以聚敛为长策,虽然引起社会的不满,但独幸于天子,他们结党作恶,朝廷无敢言其短,而陆贽独身当之,与他们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后来裴延龄等造谣中伤,以不实之词进行诬陷,结果唐德宗听信谗言,移陆贽为忠州别驾。陆贽直至去世,十年之内未能发挥政治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悲剧。

陆贽是唐代贤相,他的学养才能和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和后代称赞。权德舆比之为汉代的贾谊,苏轼认为他是王佐帝师之才。有著述多种,流传至今的有《陆宣公集》。实际上,陆贽的思想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唐书》的论赞中说他的思想可为后世法。司马光非常推崇陆贽,在《资治通鉴》中引用陆贽的议论,达三十九篇之多,长者近千言,基本上把《陆宣公文集》的主要内容都概括了。像这样连篇累牍地记录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在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资治通鉴》中是罕见的,可见陆贽言论资治作用之大。苏轼则说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并把陆贽的奏议文集进呈给当朝皇帝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圣言幽远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而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精英,治乱之龟鉴。

南宋也有人把陆宣公的奏议进呈给皇帝,说:斯皆治道之急务无片言不合于理,靡一事或失于机,策之熟,见之明,若烛照。希望皇帝把它置坐之隅,以引为鉴戒。直到明清,一些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对陆贽仍然颂声不绝。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唐室为之再安,皆敬舆悟主之功也,范文澜《中国通史》称陆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贾耽,出身于仕宦世家,先祖是长乐人。七代祖贾元楷因避葛荣之乱,迁居浮阳(今河北沧县)。祖父贾知义,沁州沁源(今山西沁源)主簿,赠扬州大都督。父贾炎之,燕居不仕,朝廷赠其尚书左仆射。贾耽妻苏氏先于他25年(即公元780年)去世。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他22岁时以两经登第(考中)走上仕途。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授贝州临清县尉,继而授绛州正平县尉。处理日常政务中,表现出器重识高,涵泳万顷的良好素质,颇得太原尹王思礼赏识,授度支判官。后转试大理司直监察殿中侍御史。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擢为检校缮部员外郎兼太原少尹、侍御史、北都副留守、检校礼部郎中。大历八年(公元773年)迁汾州刺史。在郡七年,政绩茂异。公元779年,提升为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负责接待入朝使者和出使归臣的工作。同年十一月五日,以检校左散骑常侍兼梁州刺史、山南西道节度观察度支营田等使,加朝议大夫,封广川男。时值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谋反,贾耽受命领麾下沿江东讨,协力群帅,平夷江汉,所向皆捷,荣立军功,给以加银并赐青光禄大夫的嘉奖。公元782年),任检校工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观察使。公元784年迁任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东都畿汝州都防御观察等使。因德政兼优,得到德宗皇帝的信任,下诏特许贾耽在近郊狩猎。公元786年平讨李希烈有功,加东都畿唐、汝、邓都防御观察使。同年九月十一日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兼滑州刺史,充义成军节度,郑、滑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公元793年,贾耽以64岁高龄奉诣入觐,五月二十七日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朝廷为之宝,廓为之重,天下以之信向,蛮夷以之怀来,加金紫光禄大夫。而后转任左仆射,依前平章事,迁检校司空,封魏国公。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贾耽因健康原因,首次上表提出辞呈。表曰:荏苒四年,昧于摄生,素有多病。眼有盲膜之疾,耳闻风雨之声。自赵憬云亡,卢迈染患,忽忽惊悸。旧疹顿加,尸素之中,视听不逮。……省躬量力,诚所不任。非求退让之名,实为官谤所迫。伏希圣鉴俯察恳诚,无任惶迫切之至。辞职未予恩准。

公元797年又以疾避相位,未允。永贞元年(公元805年),贾耽的健康每况愈下,病疾日益严重,于三月二十一日、二十七日、五月二十日、七月二十日、八月八日、十月一日,他接连六次上表,陈述残年沈疗,渐不支持顾兹朽质枕席缠绵,形神消耗大病之期,晦明难保伏乞赐臣骸骨,收臣印绶无任量力恳迫之至。请求乞退的表文,情真意切。可是,顺宗皇帝还未批奏,贾耽就病逝于长安(今西安)光福里的私宅。居相位13年。册赠太傅,谥号元靖,葬于长安高阳原。贾耽生活在唐王朝由繁荣昌盛的顶峰走向跌坡的转折时期。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政治活动,长期在地方和中央任重要职务,目睹了国势衰落边疆多事的情景,深表忧虑。常说率土山川,不忘寝寐,盼望早日收复失地,恢复领土完整,怀抱强烈的爱国热忱。

贾耽一生为官四十七年,其中居相位十三年,事务繁忙,政绩茂异。与此同时,他根据国家的需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结合政治、军事研究地理,考察地理。贾耽研究并绘制地图的目的很明确,是要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那样用米堆积立体地理模型供军事行动之用,像西汉萧何那样搜集秦国地图帮助刘邦夺天下。他羡慕前哲,绘制地图,要为唐朝的政治、军事服务。贾耽年轻时正值安史之乱,政治不稳定,人民赋税很重,生活困难,国力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确保边疆安全,河西陇右(今河西走廊)一带被吐蕃所占。职方失其图记,境土难以区分,剑南西山三州七关军镇监牧三百所丧失,河西陇右州郡悉陷吐蕃。国家守于内陆,旧时镇戍,不可复知,贾耽对此深为焦虑,决心绘制陇右沦陷区的地图,以备政治军事所需。

为此,一方面他采掇舆议,进行广泛的调查采访,凡四夷之使及使四夷还者,必与之从容,讯其山川土地之终始。收集绝域之比邻,异蕃之习俗,梯山献琛之路,乘舶来朝之人,咸究竟其源流,访求其居处。之行贾,戎貊之遗老,莫不听其言而掇其要;闾阎之琐语,风瑶之小说,亦收其是而芟其伪

另一方面,寻研史牒,经常查阅中央和地方保存的旧有图籍。对九州之夷险,百蛮之土俗,区分指画,备究源流。从而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积累起丰富的地理知识。贾耽对裴秀的制图六体非常推崇,认为六体则为图之新意,要夙尝师范,加以学习和借鉴。贞元十四年(公元798),贾耽果真用裴秀的制图六原则绘制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一轴,主要表现陇右兼及关中等毗邻边州一些地方的山川关隘、道路桥梁、军镇设置等内容。由于贾耽对搜集到的地理资料作了慎重的取舍,所以,岐路之侦候交通,军镇之备御冲要,莫不匠意就实,依稀象真,内容较为翔实。他在献图的表文中写道:诸州诸军,须论里数人额;诸山诸水,须言首尾源流。图上不可备书,凭据必资记注。就是说,图中难以用符号表示的地理内容,如政区面积、户口人数、山川源流等,他用文字注记详加说明,然后汇编成册,故名《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 《吐蕃黄河录》。图和说明一并奏之朝廷,希望作为收复失地,用兵经略的参考。德宗皇帝览后称善,特赐厩马一匹,银二百匹,银盘银瓶各一,以示奖励。

贾耽一生喜爱地理,尤勤于搜集地理方面的资料。从兴元元年(公元784)至贞元十七年(公元801),他经过17年的充分准备,终于绘成名闻迩遐的《海内华夷图》,撰写了《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献给朝廷。他在表文中简要记述了绘图的目的、经过、内容及用途:臣闻地以博厚载物,万国棋布;海以委输环外,百蛮绣错。中夏则五服、九州,殊俗则七戎、六狄,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昔毋丘出师,东铭不耐;甘英奉使,西抵条支(今伊朗、伊拉克境);奄蔡(在咸海、里海北面)乃大泽无涯,宾(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则悬度作险。或道里回远,或名号改移,古来通儒,罕遍详究。臣弱冠之岁,好闻方言,筮仕之辰,注意地理,究观研考,垂三十年。……去兴元元年,伏奉进止,令臣修撰国图。旋即充使魏州、汴州,出镇东洛、东郡,间以众务,不遂专门,绩用尚亏,忧愧弥切。近乃力竭衰病,思殚所闻见,丛于丹青。谨令工人画海内华夷图一轴,广三丈,纵三丈三尺,率以一寸折成百里。别章甫在衽,奠高山大川;缩四极于纤缟,分百郡于作绘。宇宙虽广,舒之不盈庭;舟车所通,览之咸在目。

 卢迈(739—798),男,祖籍范阳,先辈迁入河南。他于唐德宗贞元九年(公元783年)担任宰相职,达到权力顶峰,为众大臣所景仰。卢迈自小尊敬师长,友爱同伴,为人诚实忠厚,责已严而责人宽,受到时人好评。卢迈历任蓝田尉、河南主簿、集贤殿校理、滁州刺史、右谏议大夫、尚书右丞等职。他当官时奉公守纪、不谋私利;胸怀坦荡、待人谦恭;作风正派、不拉帮结派。唐德宗贞元九年在众大臣一致举存下,登上宰辅之位。德宗皇帝曾下诏书表彰卢迈。诏书讲卢迈自居台辅,益见忠清。方藉谋猷,遽婴疾疹。朝野对卢迈均有好评。

    少以孝友谨厚称,深为叔舅崔祐甫所亲重。两经及第,历太子正字、蓝田尉。以书判拔萃,授河南主簿,充集贤校理。朝臣荐其文行,迁右补阙、侍御史、刑部吏部员外郎。迈以叔父兄弟姊妹悉在江介,属蝗虫岁饥,恳求江南上佐,由是授滁州刺史。入为司门郎中,迁右谏议大夫,累上表言时政得失。转给事中,属校定考课,迈固让,以授官日近,未有政绩,不敢当上考,时人重之。迁尚书右丞。

将作监元亘当摄太尉享昭德皇后庙,以私忌日不受誓诫,为御史劾奏,诏尚书省与礼官、法官集议。迈奏状曰:臣按《礼记》,大夫士将祭于公,既视濯而父母死,犹奉祭。又按唐礼,散斋有大功之丧,致斋有周亲丧,斋中疾病,即还家不奉祭事,皆无忌日不受誓诫之文。虽假宁令忌日给假一日,《春秋》之义,不以家事辞王事。今亘以假宁常式,而违摄祭新命,酌其轻重,誓诫则祀事之严,校其礼式,忌日乃寻常之制,详求典据,事缘荐献,不宜以忌日为辞。由是亘坐罚俸。

卢迈九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岁余,迁中书侍郎。时大政决在陆贽、赵憬,迈谨身中立,守文奉法而已。而友爱恭俭。迈从父弟,为剑南西川判官,卒于成都,归葬于洛阳,路由京师,迈奏请至城东哭于其柩,许之。近代宰臣多自以为崇重,三服之亲,或不过从而吊临;而迈独振薄俗,请临弟丧,士君子是之。十二年九月,迈于政事堂中风,肩舆而归,上表请罢官,不许,诏宰臣就第问疾。自是凡五上表,坚乞骸骨,诏曰:卿操履贞方,器识淹茂,自居台辅,益见忠清。方藉谋猷,遽婴疾疹,岁月滋久,章表屡闻,陈请再三,捴谦难夺。且备养贤之礼,宜遂优闲之秩,告免之诚,虽为恳至,俯从来奏,良用怃然。乃除太子宾客。贞元十四年卒,时年六十,赠太子太傅,赙以布帛。迈再娶无子,以从父弟子纪为嗣。

崔损(-8031127日),字至无,博陵人。高祖行功已后,名位卑替。损大历末进士擢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再授咸阳尉。外舅王翃为京兆尹,改大理评事,累迁兵部郎中。贞元十一年,迁右谏议大夫。会门下侍郎平章事赵憬卒,中书侍朗平章事卢迈风病请告,户部尚书裴延龄素与损善,乃荐之于德宗。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给事中赵宗儒同日知政事,并赐金紫。初,二相有故,旬日中外颙望名德,损比无声实,及制下之日,中外失望。性龌龊谨慎,每延英论事,未尝有言。十四年秋,转门下侍郎平章事。是岁,以昭陵旧宫为野火所焚,所司请修奉。昭陵旧宫在山上,置来岁久,曾经野火烧爇,摧毁略尽,其宫寻移在瑶台寺左侧。今属通年,欲议修置,缘供水稍远,百姓劳弊,今欲于见住行宫处修创,冀久远便人。又为移改旧制,恐礼意未周,宜令宰臣百僚集议。议者多云:旧宫既焚,宜移就山下。上意不欲迁移,只于山上重造,命损为八陵修奉使。于是献、昭、乾、定、泰五陵造屋五百七十间,桥陵一百四十间,元陵三十间,唯建陵仍旧,但修葺而已。所缘陵寝中床蓐帷幄一事以上,帝亲自阅视,然后授损送于陵所。

损以久疾在家,赐绢二百匹以为医药。南北两省清要,损皆历践之,在位无称于人者。身居宰相,母野殡,不言展墓,不议迁祔;姊为尼,没于近寺,终丧不临,士君子罪之。加以过为恭逊,接见便僻,不止于容身而已。自建中以后,宰相罕有久在位者,数岁罪黜;损用此中上意,窃大任者八年。上亦知物议鄙其持禄取容,然怜而厚之。贞元十九年卒,赠太子太傅,赙布帛五百端、米粟四百石。

    赵宗儒(746—832年)字秉文,唐代邓州穰县(今河南邓州市)人。父赵骅,官秘书少监。德宗大历进士,初授弘文馆校书郎,一年后补陆浑主簿。历官右拾遗,充翰林学士,与父同日任命,一时传为佳话。建中时,官屯田司门司勋员郎,转屯田员外郎。贞元中进考功郎中,贞元十二年,以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相后,为右庶子。晚年以司空致仕,为宪、穆、敬、文四朝元老。

    郑余庆,字居业,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人。父郑慈官至太子舍人。少时即善写文章,大历十一年中进士,贞元十四年(798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六年, 贬郴州司马。顺宗时召回。宪宗时,为尚书左仆射。永贞元年(805年)八月同平章事,元和元年(806年)五月罢相。元和三年以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官至凤翔节度使,封荥阳郡公。卒谥贞。

郑余庆(748820),字居业,荥阳人,为唐代宰相,著名散文家。 少年时期的郑余庆即善于作文,其书法亦遒劲有力。因学业卓著,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二年(777年),郑余庆考中进士,从而步入仕途生涯。 郑余庆最初在山南西(今陕西汉中)节度使严震幕府任职。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被召回京城长安,授予户部郎中、翰林学士等要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工部侍郎知吏部选,负责为朝廷选拔官员。因郑余庆办事公正廉明,众官员都很敬佩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说:郑余庆铨选极公。被选之人,若得其任命,幸也。余同祖兄弟被选,本已授湖州县尉,后被郑余庆唤回并告知,若尔这般优者,全场不过五六人,不应草率相待,当重褒奖。如此方体现铨选之公也。

当时,不满20岁的韩愈曾在京城长安投文于公卿显贵间,常遭冷落。郑余庆见到韩愈的文章后,慧眼识真金,不禁大加赞誉并向其他官员推荐。于是,韩愈开始声名鹊起。贞元十四年(798年),郑余庆官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因奏对直言被德宗贬为郴州司马。唐顺宗李诵永贞元年(805年),郑余庆任尚书左丞。同年八月,因顺宗患病,宦官俱文珍等勾结部分官僚和藩镇,逼其退位,并传位于太子李纯。

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806年),宪宗封郑余庆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的主书滑涣和宦官刘光琦相互勾结,狼狈为奸,众臣皆惧之。郑余庆则大胆指责他们的不良行为。滑涣便把郑余庆贬为太子宾客。此间郑余庆结识了著名诗人孟郊,并推荐正陷于困境的孟郊任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使孟郊得以在洛阳立德坊定居。后来,滑涣等奸臣贪赃营私丑行东窗事发,滑涣被赐死。郑余庆升任国子监祭酒兼吏部尚书。后任尚书左仆射,主持制定典制。郑余庆起用韩愈、李?为副手,崔郾、陈佩、杨嗣复、庾敬休为判官。经过努力,郑余庆、韩愈等人终于在元和十三年(818年)制定了完备的典章制度——《格后敕》30卷。《格后敕》被后人称为百官有司之所常行之事也。不久,郑余庆被授予太子少师,加封为荥阳郡公兼国子监祭酒。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驾崩。唐穆宗李恒继任后,郑余庆被任命为检校司徒。同年,郑余庆因病去世,获穆宗赠太保,谥曰贞。

    齐抗(740804)字遐举,自幼聪颖过人,[]定州义丰(今河北省安国)人,唐代大臣。历仕监察御史、侍御史、户部员外郎、仓部郎中等职,后被唐德宗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其为官必求至精,无远智大略。德宗时,历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罢为太子宾客。卒年六十五。谥曰成。

高郢(740-811),字公楚,其先渤海蓚人。九岁通《春秋》,能属文。天宝末,盗据京邑,父伯祥先为好畤尉,抵贼禁,将加极刑。郢时年十五,被发解衣,请代其父,贼党义之,乃俱释。后举进士擢第,应制举,登茂才异行科,授华阴尉。尝以鲁不合用天子礼乐,乃引《公羊传》,著《鲁议》,见称于时,由是授咸阳尉。郭子仪节制朔方,辟为掌书记。子仪尝怒从事张昙,奏杀之;郢极言争救,忤子仪旨,奏贬猗氏丞。李怀光节制邠宁,奏为从事,累转副元帅判官、检校礼部郎中。怀光背叛,将归河中,郢言:西迎大驾,岂非忠乎!怀光忿而不听。及归镇,又欲悉众而西。时浑瑊军孤,群帅未集,郢与李鄘誓死驻之。属怀光长

子琟候郢,郢乃谕以逆顺曰:人臣所宜效顺。且自天宝以来阻兵者,今复谁在?况国家自有天命,非独人力。今若恃众西向,自绝于天,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安知三军不有奔溃者乎?李琟震惧,流泪气索。明年春,郢与都知兵马使吕鸣岳、都虞候张延英同谋间道上表;及受密诏,事泄,二将立死。怀光乃大集将卒,白刃盈庭,引郢诘之。郢挺然抗辞,无所惭隐,愤气感发,观者泪下,怀光惭沮而止。德宗还京,命谏议大夫孔巢父、中人啖守盈赴河中宣慰怀光,授以太保;而怀光怒,激其亲兵诟詈,杀守盈及巢父。巢父之被刃也,委于地,郢就而抚之。乃怀光被诛,马燧辟郢为掌书记。未几,征拜主客员外,迁刑部郎中,改中书舍人。凡九岁,拜礼部侍郎。时应进士举者,多务朋游,驰逐声名;每岁冬,州府荐送后,唯追奉宴集,罕肄其业。郢性刚正,尤嫉其风,既领职,拒绝请托,虽同列通熟,无敢言者。志在经艺,专考程试。凡掌贡部三岁,进幽独,抑浮华,朋滥之风,翕然一变。拜太常卿。贞元十九年冬,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顺宗即位,转刑部尚书,为韦执谊等所惮。寻罢知政事,以本官判吏部尚书事。明年,出镇华州。元和元年冬,复拜太常卿,寻除御史大夫。数月,转兵部尚书。逾月,再表乞骸,不许。又上言曰:臣闻劳生佚老,天理自然,蠕动翾飞,日入皆息。自非贡禹之守经据古,赵喜之正身匪懈,韩暨之志节高洁,山涛之道德模表,纵过常期,讵为贪冒。其有当仁不让,急病忘身,岂止君命,犹宜身举。臣郢不才,久辱高位,无任由衷沥恳之至。乃授尚书右仆射致仕。六年七月卒,年七十二。赠太子太保,谥曰贞。

郑珣瑜生于唐朝的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由于父亲早亡,郑珣瑜幼年的家庭生活非常艰难。唐朝天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他在家一边耕田,一边发奋读书,还要孝敬奉养母亲。功夫不负有心人,郑珣瑜学有所成,步入了仕途。为官之后,他刚直不阿,清正廉洁,而且直言善谏,是有名的清廉大臣。唐朝大历年间,唐代宗下诏,命他主持文科高第科举考试,并授予他大理评事一职。他曾经在京城任吏部侍郎,后来到故乡河南任职,做了河南尹。他为人正直,不论在哪里为官,都懂得体恤民情,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敬仰,后又升迁为门下侍郎(皇帝侍从,地位接近宰相),并很快做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据史籍记载,郑珣瑜接到任河南尹的诏命,准备上任时,正赶上唐德宗过生日。当时,满朝文武大臣纷纷给皇帝献礼,祝贺生日。郑珣瑜的下属也劝他备礼祝寿,他却说:还没到任就给皇上送礼祝寿,这不合情理,我不能这样做!在河南任职期间,他办事公道,并大力减轻农民的赋税,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当时有一个将军韩全义曾写信给他,想多得到一些军饷,郑珣瑜说:国家没有安排,军饷按照国家的标准全额拨付,一点也不能多给!回京出任宰相时,京兆尹李实派下属给他送来金银珠宝,想贿赂他,他气愤地对李实说:国家拨付给各级官府的钱财都有定数,你的这些金银珠宝是从哪里来的?李实无言以对。唐德宗驾崩后,唐顺宗李诵即位,起用王叔文为首辅宰相,总揽大权,郑珣瑜和王叔文的政见不同,一气之下,他辞去宰相一职,回到家乡郑州,闭门不出。68岁时,郑珣瑜因病去世。

    张镒,唐经学家。字季权,一字公度,吴郡昆山人。父朔方节度使,以父荫授左卫兵曹参军。郭子仪表为元帅府判官。累迁殿中侍御史。肃宗乾元初贬抚州司户参军。徙晋陵令。后迁屯田右司二员外郎。居母忧,以孝闻。与杨琯、朱祐甫善。代宗大历初出为濠州刺史。政务清简,延经术士,讲教生徒,撰《三礼图》九卷、《五经微旨》十四卷、《孟子音义》三卷。李灵耀反,镒严守御,擢侍御史,兼缘维镇守使,迁寿州刺史,历江西河中观察使,改汴滑节度使,以病辞。建中二年(781),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中书侍郎为凤翔、陇右节度使。楚琳作乱,被杀。

 

齐映为瀛州高阳人(今属河北省),唐代大臣。22岁高中状元后,历任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判官等职,为人豪爽,为官清廉,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后被贬职,卒年仅48[]皎弟。举进士,中博学宠词,贞元二年(七八六)以舍人同中书六下平章事,俄改中书侍郎,封河间县男。谥曰忠。性雅正好学,善山水,与兄齐名。

 

浑瑊(736800),中国唐朝名将。本名进,铁勒族浑部,,匈奴族,皋兰州(今宁夏青铜峡南)人。浑释之(朔方军军官)之子。先世为匈奴铁勒族浑部,世代为将领。十余岁入朔方军,在唐代宗时期,浑瑊跟从郭子仪击退吐蕃贵族的侵扰,升至左金吾卫大将军。曾任中郎将、 左厢兵马使、 大都护、节度使、左金吾卫大将军等职。善骑射,屡立战功,以忠勇著称。在唐平安史之乱中,先后随李光弼、郭子仪、仆固怀恩)出战河北,收复两京,讨史朝义。唐永泰年间,吐蕃10万大军攻唐,他戍奉天(今陕西乾县),率 200骁骑领先冲入吐蕃营,生擒蕃将,勇冠诸军。经多次激战,斩5000余人。大历年间,屡破吐蕃兵进扰。后又击退回纥军对太原(今太原西南)的进攻,升检校工部尚书、单于大都护等职。建中四年(783),泾原叛军占据长安(今西安),德宗李适逃入奉天,朱泚亲自领兵攻逼奉天,遭到浑瑊、汾宁留后韩游瓌等部的坚决抵抗,叛兵大败。死者万余人。浑瑊领兵数千坚守危城,凿地道,烧云梯,击退数万叛军的围攻,保住了奉天。不久,朔方节度使李怀光也叛变,浑瑊护卫德宗逃往梁州(今陕西汉中)。兴元元年(784),浑瑊任行营兵马副元帅,率军出斜谷,在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 击败叛军一部,进屯奉天,然后协同李晟所领的神策军共歼叛军,攻克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因功晋升侍中,封咸宁郡王。不久,又任朔方行营副元帅,参加讨伐李怀光,平定河中(今山西永济西)。加检校司空,出镇河中。浑瑊功高不骄,深受德宗信任。贞元三年(787),奉命与吐蕃相尚结赞会盟,因无戒备为吐蕃军所劫,只身逃归,入朝请罪。德宗不予追究,令还河中,史称平凉劫盟。后镇守奉天,修筑盐州城,因功升至检校司徒兼中书令。浑瑊为人谦虚,虽位穷将相,无自矜大之色,做事谨慎,故能以功名终。贞元十五年(800年)十二月,卒于任上,年四十九。

 九庙无尘八马回,奉天城垒长春苔。咸阳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养马来,他是大唐诗篇中的英雄,忠勇无双,连他的家奴都因战功卓著被封为渤海郡王,香胜烧兰红胜霞,城中最数令公家。人人散后君须看,归到江南无此花,他是大唐诗篇中的品位,家中种植的牡丹冠绝京城,成为一处游览胜景,他不是汉人,却从未被汉人当作外人,他是位高权重的大唐宰相,却被大唐皇帝视为亲人,一句上不疑我令多少臣子羡慕不已,他就是浑瑊,他就是舍生忘死、再造大唐的传奇侍中。浑瑊出自铁勒九姓中的浑部,世居皋兰州(今宁夏银南黄河河曲两岸),他的高祖浑阿贪支是浑部的大俟利发,唐太宗贞观年间内附大唐,从此以部为氏,唐朝为了安置铁勒诸姓,在今天的宁夏境内设置了皋兰、祁连等州,浑氏家族世为皋兰州都督,根据《旧唐书》中《地理志》的描述,其州治在鸣沙城,九姓杂居,在这里繁衍生息。浑瑊的父亲浑释之武艺高强,投身朔方军中,战功赫赫,一路升迁到开府仪同三司、宁朔郡王,浑瑊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成为一代名将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天宝五年(西元746年),十一岁的浑瑊跟着父亲参加例行的冬季边防,朔方节度使张齐丘看他一脸稚气,忍不住开起了玩笑,带乳母来了没有,在张齐丘眼里,他根本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事情很快就让张齐丘跌破了眼镜,当年浑瑊就立了跳荡功(为少年兵设置的军功),两年后,攻破石堡城,收复龙驹岛,浑瑊都参与其中,立下了不小的战功,他勇冠诸军,很快当上了折冲果毅,并受安思顺的派遣,首次带领偏师深入敌境,大破阿布思部,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就凭军功做到了中郎将的位置。安史之乱爆发后,浑瑊跟随河东节度史李光弼在河北平叛,在攻打常山城(今河北省唐县)的战役中,他一箭射死叛军骁将李立节,立下首功,大大鼓舞了唐军的士气。唐肃宗在灵州登基后,浑瑊率领所部赶赴行在,及时向朝廷报到。他跟随郭子仪收复两京,与安庆绪的叛军浴血奋战,被提拔为武锋军使,又跟随仆固怀恩平定史朝义,大小数十战,军功最盛,被授予太常卿,食实封两百户。安史之乱平定后,安史余部还保持着相当的势力,仆固怀恩为了养寇自重,朝廷为了求得苟安,容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赋税不入中央,法令自成一套,唐宪宗时期的《元和国计薄》里记载,天下方镇四十八道,向中央政府登记户口和纳税的只有南方的一小部分,约为三分之一;天下兵马八十三万,通通由中央政府供给钱粮,而中央政府掌握的纳税户却只有一百四十万户,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政府的形势就跟七国之乱前夕的西汉政府一样恶劣。有功之臣拥兵自重,仆固怀恩因为不满朝廷的某些措施,竟然与回纥、吐蕃勾结,向朝廷反戈一击,在这种情况下,浑瑊率领所部归附了郭子仪,向朝廷表达了忠贞之心。当时,浑瑊的父亲浑释之担任朔方节度史留后,镇守灵州,被仆固怀恩的叛军杀死,朝廷当即任命浑瑊为朔方行营兵马使,听从郭子仪的指挥。郭子仪说服回纥,共同对敌,将入寇的吐蕃军打得一败涂地,岌岌可危的大唐江山又一次度过了难关。

浑瑊作为郭子仪部下最有战斗力的将领,委以重任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他因军功升为太子宾客,率部屯驻奉天(今陕西省乾县)。不久,华州(今陕西省华县)节度史周智光,浑瑊亲率步骑万人前往平叛,很快就安定了当地的局面。当时吐蕃是大唐最猖獗的敌人,浑瑊以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刺史的身份,严守京城的西大门,让吐蕃人无机可趁。西元780年,唐德宗继位,他励精图治,力图改变中央政府的被动局面,政局风云变幻,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唐德宗解除了郭子仪及其部将的兵权,浑瑊明升暗降,在京城当上了左金吾卫大将军,过上了一段清闲的日子。唐德宗按照既定的削藩目标,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行动。建中二年(西元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病死,他的儿子李惟岳向朝廷请求父死子继,魏博节度使田悦也在一旁帮腔,唐德宗不为所动,坚决拒绝了李惟岳的要求,李惟岳恼羞成怒,就联合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反唐。不久,李正己身亡,他的儿子同样要求承袭父位,遭到了唐德宗的拒绝,从此,战火熊熊,兵连祸结,整整打了五年。建中四年,淮西(今河南汝南)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围哥舒曜于襄城,朝廷无奈之下,调泾原(今甘肃泾川北)兵前往解围,没料到,却引来一场灭顶之灾。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领五千人马冒雨来到长安,军士们即将上前线拼命,都希望得到朝廷丰厚的赏赐,结果迎接他们的是朝廷的粗茶淡饭,军士们怒不可遏,冲进皇宫府库,哄抢金银财帛,唐德宗眼见形势不妙,赶紧带上妻妾儿女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兵犯下诛灭九族的大罪,也没指望得到朝廷的宽恕,他们索性请出赋闲在家的太尉朱泚,拥戴他做了大秦皇帝。朱泚明白,不消灭在奉天避难的唐德宗,自己这个政权就永远没有合法性,他亲自率领大军,攻打奉天城。

此时,身为禁卫军将军的浑瑊已经来到唐德宗身边,他威望素著,人心迅速安定下来,大家坚守城池,等待着各路勤王之师的到来。本来按照浑瑊的意思,援军应走乾陵北边那条路,卢杞则劝说皇帝,漠谷道近,又不至于惊动先皇陵寝,要求援军走漠谷这条道,结果正如浑瑊所料,叛军占尽地形优势,以大弩、巨石连败四路援军,援军只得暂时退却,朱泚军队围困奉天城一个多月,城中粮食消耗殆尽,连皇帝每天也只有两斛粗米裹腹,情势日益危急,而叛军在城外正日夜赶造巨型云梯,要置守城的唐军于死地。

云梯高有九丈,下装巨轮,外面裹着水浸的湿牛革,周围悬满了水囊, 梯上可装兵士五百人,一旦用于攻城实战,奉天城的存亡就是未知之数。浑瑊久经战阵、精通兵法,他向唐德宗说明了应对之策,云梯大而沉重,重则易陷,只要按照叛军来袭的方向挖掘地道,地道里面堆满木柴、膏油、松脂,就能破解敌人的这一攻势。唐军按照浑瑊的要求做好准备,严阵以待。十一月十五日,北风呼啸,叛军的云梯车开始攻城了,云梯车中的兵士箭发如雨,守城的唐军死伤惨重。云梯车配有轒轀车助攻,贼兵们抱薪负土,填平壕堑,矢石、火炬此时都耐何不了贼兵,叛军的云梯上已有不少贼兵登上了城楼,最后的时刻来到了。

唐德宗拿出千余张空百委任状交给浑瑊,让浑瑊招募死士御敌,授权浑瑊可以按照功劳大小任意填写,如果委任状用完,浑瑊可以直接在将士的身上书写所授官职,事后朝廷一律认帐。其实唐德宗心里明白,浑瑊此番上阵,也许就是永别,皇帝泪流满面,浑瑊也泣不成声,他们都不知道,自己能否捱过这一天。

守城的唐军将士饥寒交迫,缺少甲胄和兵器,而叛军兵强马壮,气势正旺,唐军在浑瑊的激励下,死战不退,支撑他们的信念正是忠义二字。浑瑊身中流箭,随手拔出,血流满衣而面不改色,继续指挥作战,在场的唐军都深受感动,唐军众志成城、意志如钢,终于感动了上苍,叛军的云梯车陷进了挖好的地道, 火油点燃,顺风燃烧,城上的唐军趁机投下苇柴、火炬,云梯车笼罩在火球之中,转瞬之间就化为灰烬,数千攻城贼兵不及逃跑,都被活活烧死,唐军士气大振,三面出击,皇太子李诵亲自督战,倚仗将士忠勇,终于击退了贼兵。

朱泚心有不甘,半夜又卷土重来,贼兵流箭如雨,有的已经射到离唐德宗三步以内,皇帝大惊失色,浑瑊镇定自若,率领唐军坚守城池,这个夜晚方才有惊无险。命运终于向唐德宗露出了难得的笑脸,李怀光的朔方军日夜兼程,去给大唐皇帝救驾,兵马使张韶被派往奉天,给唐德宗通风报信。

张韶怀揣蜡书,化妆成难民,当他到达奉天城的时候,被朱泚的叛军当成百姓,驱赶到城边去填唐军挖下的壕堑,张韶跑到城下,放声大叫,我是朔方军的军使,城上的唐军赶紧把他拉上城墙,张韶身中数十箭,九死一生,终于让唐德宗看到了李怀光的书信。唐德宗喜不自禁,让人抬着张韶绕城一周,向军民宣示朔方军的到来,奉天城内一片欢声雷动,希望赶走了绝望。朔方军一直是朝廷的正规军队,战斗力极强,大军赶至,在澧泉(今陕西礼泉北)大败朱泚叛军,朱泚抵挡不住,只能放弃奉天,退回长安。要是朔方军晚来三天,奉天城就要陷落,李怀光救大唐皇帝于万劫不复,功高盖世,难怪很多年以后,唐德宗还念着他的好处,出钱奉养李怀光的遗孀,让李怀光的外甥继承李怀光的姓氏,传承李怀光的血脉。

围困既除,君臣缓过气来,各路贡奉源源不断,唐德宗封浑瑊为行在都知兵马使,食实封五百户,浑瑊的二个儿子在这之前已被授予官职,以答谢浑瑊在奉天之难中的舍生忘死,唐德宗是有良心的,但他性格上的缺陷却一再导致他的皇帝生涯波涛汹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如贾隐林的谏言,陛下性子太急躁,不能容物,如果不改一改,就算朱泚败亡,其他的祸患还会接踵而至,事情果然不幸被贾隐林言中,很快,唐德宗又犯了老毛病,逼反了救驾有功的李怀光。

李怀光武将出身,性情粗疏,他千里赴难,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着,皇帝直接下令,让李怀光协同其他部队,尽快攻取长安。李怀光气愤难当,自认受到奸臣的排挤,他屯军咸阳,不断上书要求皇帝给个说法,唐德宗为了平息他的怨气,将卢杞等人贬为远州司马,又杀掉了自己一向信任的宦官翟文秀,希望以此换来李怀光的合作。为了团结多数打击少数,唐德宗特意派人去赦免田悦、王武俊、李纳三个藩镇首领,藩镇喜出望外,赶紧向朝廷宣誓效忠,双方按下以前的恩怨,结成了统一战线

兴元元年(西元784年),李怀光逼走了奸臣卢杞之后,也自忐忑不安,他在咸阳(今陕西咸阳东)盘桓不进,暗中与朱泚勾结,反叛朝廷,唐德宗得知消息,在浑瑊的护卫下,逃到了梁州(今陕西汉中),唐德宗依照韩信拜将的故事,授予浑瑊极大的权利,浑瑊以行营副元帅的身份,殚心竭虑,督军平叛。

叛军据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浑瑊率军出击,斩首万级,进驻奉天,他与李晟的神策军协同作战,很快拿下了咸阳,在此之前,李怀光内忧部下心向朝廷,外惧官军虎视眈眈,带领朔方军逃归河中(今山西永济), 沿途对百姓大肆抢掠。五月,李晟率领唐军收复长安,朱泚与他的一万多叛军仓皇逃命,唐军围追堵截,在泾州彭原西域屯(今甘肃镇原东) ,朱泚被其部将杀死,为唐朝的这场泾原兵变画上了句号。唐德宗九死一生,终于返回了长安,回首前尘往事,对忠心耿耿的浑瑊感激万分,他将浑瑊晋升为侍中,册封咸宁郡王,食实封八百户,在大宁里赐豪宅一座,与李晟平分秋色,享受同样的荣光。

在如何处置李怀光的问题上,通过多方讨论,朝廷上下取得了一致的意见。浑瑊出任朔方行营副元帅,与马燧一起,讨伐李怀光,短短时间,河中平定,李怀光众叛亲离,在绝望中自杀,浑瑊再升为检校司空,一个儿子加授五品官,圣眷浓厚。浑瑊从此出镇河中,大唐获得了难得的安定局面。自封为楚帝的李希烈连打败仗,逃回蔡州后被部将杀死,奉天之难至此方才干戈平息。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唐朝著名诗人卢纶长期在浑瑊的幕府效力,亲眼目睹浑瑊的英勇事迹,有感而发,写下了不少赞美浑瑊的传世名篇,在中唐的边塞诗中独树一帜,正因为有了卢纶的渲染,后人对唐朝将军的意气风发才有了鲜明的印象,对浑瑊的武功箭术才有了了直接的认识。在当时,浑瑊总是与汉朝的金日磾相提并论,他为人忠谨,恪守汉家的君臣伦理,饶是唐德宗一向猜忌功臣,对他也是另眼相看,信任有加,正如史书所言,贞元以后,唐德宗常恐藩镇生事,往往姑息养奸,惟独对浑瑊的奏论不尽从可,浑瑊反而为此沾沾自喜,因为这说明皇帝对他没有疑心。浑瑊在河中十六年,猜间不能入,成为历史上君臣相得的典范,为后世所称道。

贞元二年(西元786年),吐蕃寇边,屡屡受挫于名将李晟,吐蕃尚结赞对手下言道,唐朝的名将,惟有李晟、马燧、浑瑊三人,不除掉他们,终为我们的心腹大患。尚结赞设计了一个鸿门宴,要让大唐名将落入他的圈套。吐蕃多次要求与大唐会盟,归还了盐(今宁夏盐池县北)、夏(今陕西省横山县西)二州表示诚意,唐徳宗考虑再三,决定派浑瑊主持这次唐蕃会盟。

贞元三年(西元787年),唐蕃会盟于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市)。应尚结赞的要求,浑瑊等人入幕更换礼服。突然间,鼓声四起,数万吐蕃伏兵蜂拥而上,浑瑊久经战阵,赶紧从幕后逃出,抢到一匹没有马镫的战马,突围而出。浑瑊武功卓绝,又有唐军接应,得以幸免,其他自副使崔汉衡以下,全都陷入吐蕃人手中,平凉劫盟,唐军战死五百,被俘一千余人,损失惨重。浑瑊回朝后向唐徳宗请罪,唐徳宗丝毫没有加以责怪,依然让他带兵抵抗吐蕃进犯,浑瑊不负所望,为大唐筑起了一道钢铁长城,吐蕃只能望而兴叹,染指中原的梦想化为了泡影。

贞元九年(西元793年),浑瑊奉命重修被吐蕃军队摧毁的盐州城,他尽心尽力,带领六千人,两旬时间就筑城完毕,让唐德宗十分嘉许,视为臣子的楷模。浑瑊多年劳苦功高,保境安民,最后升至检校司徒和中书令,贞元十五年,他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岁。唐德宗得知噩耗,极为悲痛,追赠浑瑊为太师,谥号忠武,为他两度废朝,大哭不已。爱屋及乌,浑瑊的两个儿子也因为父亲的荫庇,成为当朝达官。

孔子在《春秋》中说过,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夷狄和华夏不在于血统,而在于文化,这正是对浑瑊的真实写照。他生于大唐,长于大唐,热爱华夏文化,喜读《春秋》、《汉书》,在大厦将倾的生死关头,他为大唐抛头颅洒热血,九死不悔,表现了感人至深的赤子情怀,他忠贞地守护着大唐的平安,守护着大唐的恢宏和灿烂,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的正直和勇敢。

窦参(733792年),字时中,中唐大臣。平陵(今陕西咸阳市秦都区西北)人。工部尚书窦诞之玄孙。以门荫累官御史中丞。参习法令,通政术,为人矜严悻直,果于断。唐德宗时以为宰相,阴狡而愎,恃权而贪,因故贬至柳州(今广西柳州市),宣武节度使刘士宁送给窦参绢五十匹,湖南观察使李巽上疏检举他交通藩镇。德宗怒欲杀之。陆贽替窦参说情,才未被杀,贬作郴州(湖南省郴州市)别驾(总秘书长),隔年,再贬驩州司马。不久赐死。全部家产、奴仆送至长安,连头上戴的发簪也充公。

窦参父窦审言,闻喜尉,以参贵赠吏部尚书。窦参出身于官宦世家,年少时性格刚强,喜爱学习法律。初以门荫任万年县(在今陕西西安市)尉,后调奉先县。该县有一权贵之子酒醉后欺厚胞妹,其父无能力阻止,气愤而死。窦参依法将这个恶棍打杀,全县吏民皆惧服窦参的威严,后被提升任大理寺司直。

婺州(今浙江金华县)刺史邓珽贪污银800缗,宰相极力袒护,准备从轻处理,不让抄没其财产。德宗皇帝命朝臣商议,多数人为讨好宰相而同意从轻处理,但窦参依据律令争辩,认为应当依法处置,终于使朝廷依法抄没了邓的财产。他即被升为监察御史。又有湖南观察使府判官马彝被权贵诬陷下狱,经他核查予以平反,再升任御史中丞。

他在御史任上,揭发官吏的不法行为不讲面情,不畏权势,多次和宰相争论。德宗皇帝几次召见他,听取他对国事的见解,颇受器重,被加授兼户部侍郎。虽受宰相排挤,但他行事仍好专断,有神策军将军孟华作战有功,被人诬陷其有谋反罪;龙武将军李建玉作战中被吐蕃俘虏,部下有人告其通敌。两人皆定为死罪,他坚持查明事实真相,平反了两桩冤案,受到朝野称赞,因此,再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领度支、盐铁使。

    他得皇帝宠信,掌握了大权,从此行事专横,又以权贪利,皇帝每次召集宰相议事,事毕当别人散去时,他总要逗留皇帝身边,向皇帝进言,意欲独专朝事。他在朝中和各地树植了许多党羽,依靠这些亲信告密,使各地官员皆畏惧他的权势,淄青节度使李纳就曾以重金贿赂他。他的族侄窦申时任给事中,受到他的庇护,多行不法之事。凡新任职的官吏大多要到窦申处拜访行贿,或探听朝事。德宗皇帝曾告诫窦参,要他训斥其侄,但他并不理睬,任其所为,引起好多官员同时揭发窦申的受贿罪,德宗才将窦申贬为道州司马。同时以窦参有管教不严之责,将他贬为郴州别驾。在他去湖南郴州贬所时,湖南观察使李巽又揭发他曾接受了宣武节度使刘士宁的贿赂。德宗大怒,欲杀,经人讲情,再贬骧州司马,抄没其家产和奴婢。因宦官在皇帝前不断进言,致窦参被赐死于邕州(在今广西南宁市南郁江南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只因被人瞪了一眼,关羽的后人竟然不敢说话了
奸臣传:卢杞(唐朝)
唐德宗的削藩中兴战争:那只是一场赌局一场梦
历史上的第一个朱姓皇帝--朱泚
这场兵变让皇帝太囧,哗变士兵抢劫皇宫,禁卫军丢下皇帝全跑光!
仅有五千人的“泾原兵”,凭何逼得唐德宗出逃京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