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并掌握基本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一.课前预习

(一)背景链接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

     它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

(二)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函(     )陵    氾(     南   佚(     之狐   夜缒(       陪(     )邻 

阙(     )秦   佚(     )之狐    敝(     )之   秦伯说(     )不知(    

2.解释括号前的词语

⑴以(    )其无礼于晋          ⑵且贰(     )于楚也。

⑶晋军(     )函陵,秦军氾南。 ⑷佚之狐言于(     )郑伯曰

⑸若(     )使烛之武见秦君     ⑹辞(     )曰:“臣之壮也----”

⑺犹(     )不如人             ⑻无能为(     )也已

⑼是(     )寡人之过(     )也

⑽然(     )郑亡              ⑾子亦有不利焉!”许(     )之。
⑿夜缒而(     )出            ⒀郑既(     )知亡矣。

⒁敢(     )以(     )烦执事(    

⒂越国以(     )鄙(     )远(    

⒃焉(     )用亡郑以(     )陪(     )邻

⒄若(     )舍(     )郑以为(     )东道主(      

⒅行李(     )之(     )往来          ⒆共(     )其乏困

⒇且(     )君尝(     )为(     )晋君赐矣

(21)朝济(     )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

(22)既(     )东封(     )郑、又欲肆(     )其西封

(23)若不阙(     )秦,将焉(     )取之?

(24)阙秦以利晋,唯(     )君图(     )之

(25)秦伯说(     ),与郑人盟

(2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还。
(27)公曰:“不可。微(     )夫人(     )之力不及此。

(28)因(     )人之(     )力而(     )敝(     )之,不仁

(29)失其所与(     ),不知(    

(30)以(     )乱易整(     ),不武。吾其(     )还也。

3. 解释下列句中 通假字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     ”)      ②共其乏困  (共,通“     ”)  
    ③何厌之有?(厌,通“     ”)              ④秦伯说  (说,通“     ”)  
    ⑤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     ”)  
4. 解释下列句中 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行李:古义,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古义,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 
5.  指出说明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          )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      ④越国以鄙远(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        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⑦夜缒而出(          )                ⑻烛之武退秦师(           

6. 指明下列句子中的句式 特点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  
    ③夫晋,何厌之有?(          )   
    ④是寡人之过也。(          )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敢以烦执事(         

7.解释下列一词多义

( 1)贰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         
    ③贰则疑惑。(          )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⑤不迁怒,不贰过。(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 
  (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许君焦、暇…… (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微  
    ①国势衰微。 (          ) 
    ③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④微言大义(成语) (          ) ⑤见微知著(成语)  (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         
   ( 5)敝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因人之力以敝之(         
    8.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 

⑴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         ②敢以烦执事  (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⑵而  
    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缒而出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⑶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且焉置土石  (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           
    ⑷之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②公从之(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        )          ④行李之往来(           

⑤夫晋,河厌之有(          )        ⑥君之所知也(         

二.感知文本

1.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

                                                                                       
2.烛之武推辞的理由是什么?(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

                                                                                   

3. 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                                                                                                 

4.阅读第三节,思考以下问题

①请概括本节内容

答:                                                                                 

②请把“说”的部分划分四个层次,摘录重要语句,并品味“说”的艺术。

答:

                                                                                      

③请概述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答:

                                                                                      

5概括全文脉略

         烛之武临危受命③                    ④                        

6.请概括本文的艺术特色

答:

                                                                                         

三.课外作业

(一)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        佚(Sh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B。以乱易整,不武(以: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代词,他)

D.吾其还也 (其:还是)

3.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

B.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若:如果)

C. 郑既知亡也。(既:既然)

D.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
B.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给)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还:撤走)  
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B. 夜缒而出      (夜:在夜里)
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 
D. 吾其还也(其:表示商量语气,还是)
6.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
B. 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
C.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
7. 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
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
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9.下列各句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介词结构后置  

B. 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

C.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是”表判断。
D. 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1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麻烦您。

B.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C.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D.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B.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D.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12.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①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中一段文言文,完成13~16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下来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C.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出使的人携带的物品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损害
14.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越国以鄙远                  ②既东封郑
     ③ 敢以烦执事                  ④又欲肆其西封
A.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 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 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15. 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B. 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国君知道那是很困难
C.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D. 越过秦国而把远方的郑国作为晋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16. 对烛之武这个人物性格的分析评价,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怀才不遇,牢骚满腹 ②能言善辩,智能过人③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④巧舌如簧,挑拨离间⑤无中生有,拨弄是非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⑤
17.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把城池划过去后,就马上修筑城池进行防御。
D. 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参考译文,完成18~22题。
                              子产①为政
    郑人游于乡校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愿,喜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
    范宣子③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宣子说,乃轻币。
    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④,庐井有伍⑤。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从政一年,舆人⑥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之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选编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二十四年、三十年)
〔注〕①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著名政治家,郑国名相。文中加“﹋”的都是人名。②乡校:乡间公共场所。③范宣子:春秋时晋国大臣,晋平公时执掌国政。④封洫:田界。⑤伍:五家相保的民户编制。⑥舆人:众人。⑦褚:储藏。
参考译文: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子皮想让尹何掌管自己的封地(邑)。子产说:“(他太)年轻,不一定行。”子皮说:“(他很)善良,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子产说:“不行!人要爱护(一个)人,是要(做)利于他(的事)。如今您爱护(一个)人就让他从政,(这就)犹如还不会拿刀就让他切割,他(将受)的伤肯定很多。您爱人,以伤害他为结果,那谁还敢企求受到您的爱护啊?您有美好的绸缎,不会让人学着做衣服;大的官职、大的封地,身家所托付的东西啊,却让学习的人去治理,那不是为美好的绸缎着想得(比官职、封地)更多吗?(我)侨听说的是(先)学习然后主政,没听说过用执政来学习的啊。如果一定这么做,必定有所损害。
    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在位者)有美德就能与大家共同享乐,众人快乐就能统治长久。范宣子很高兴,于是减轻了诸侯的进贡

子产让城市和乡村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职责,士地四界有水沟、庐舍和耕地能互相适应。对卿大夫中忠诚俭朴的,听从他,亲近他;骄傲奢侈的,依法惩办。子产参与政事一年,人们歌唱道:“计算我的家产而收财物税,丈量我的耕地而征收田税。谁杀死子产,我就助他一臂之力。”到了三年,又歌唱道:“我有子弟,子产教诲;我有士田,子产栽培。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1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19.下列句中的“病” 字,与文中“郑人病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    
B.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C.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20.下列八句话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一组是(   
①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  
②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  
③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④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⑤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⑥德,国家之基也  
⑦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⑧夫令名,德之舆也
A. ⑧②      B. ⑥⑤    C. ①③     D. ⑦④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产高度重视倾听民众意见,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他认为乡校是民众发表意见的重要场所,如果取缔乡校,堵塞言路,一定会对国家造成巨大伤害。
B.子产认为政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他反对子皮任用年轻而又没有从政经验的尹何治理封地,认为如果不经过学习实践就委以重任、一定会造成危害。
C.子产认为治国应该重德轻财,治国以德可以获取美好的名声,从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使国家根基稳固,人民快乐安逸。
D.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他具有很强的民本思想,勇于改革,赏罚分明,治国有方,文章最后通过郑国流传的民谣,用对比的手法,对子产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2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闻忠善以报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1.注音略

2.见课下注释

3.  ①陪,通“倍”②共,通“供” ③厌,通“餍”,满足 

    ④说,通“悦” ⑤知,通“智” 
4.  ①古义:出行的人 
    ②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③古义:那人
5. ①名词作动词 ②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③“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④鄙,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用作状语 
   ⑥“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

   ⑦“ 夜”名词作状语       ⑻“退”,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
6. ①介词结构后置 ②介词结构后置      ③宾语前置,“有何厌”。      ④判断句。  

   ⑤判断句  ⑥省略句

7.  ⑴贰  
    ①“二”的大写。    ②副职      ③不专一      ④离心,背叛    ⑤再,重复。

    ⑥从属二主  
    ⑵鄙  
    ①边远的地方      ②庸俗,鄙陋。     ③看不起,轻视。

    ⑶许  
    ①答应,听从。     ②赞同。     ③约数      ④表处所
    ⑷微  
    ①细小,轻微    ③卑贱    ④幽微,精妙。     ⑥如果没有。    

    ⑸敝  
    ①坏,破旧。    ②疲惫      ③损害,衰败。 
    8.虚词 

   ⑴以  
    ①(因为,连词) ②(拿,用,介词)      ③(表顺承,连词) ④(表顺承,连词)  
    ⑤(把,介词)  
   ⑵而  
    ①(才,连词,表顺承)②(表修饰,连词)      ③(表顺承,连词)④(表转折,连词)  
    ⑶焉  
    ①(语气词,表陈述)②(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疑问副词,怎么能) ④(疑问代词,哪里)  
    ⑤(代词,之) ⑥(兼词,于此) 

   ⑷之

   ① 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代词  ③结构助词“的” ④ 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 宾语前置的标志 ⑥ 取消句子独立性

二.感知文本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子亦有不利焉

4.①智退秦师

②第一层: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层: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层: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层: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层: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③答:他怀才不遇,却临危之时,申明大义;他垂暮之年,却老当益壮,只身前往敌营,勇敢至极;他手无缚鸡之力,却靠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伯退军,智慧过人。“义、智、勇”集于其一身。 

5. 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烛之武退秦师-------晋师撤离

6.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②巧设伏笔,首尾呼应

③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三.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A(佚,读“Yì”)

2.C,取消句子独立性

3.C(已经)

4. A(厌,满足)
5. C (唯,希望)
6. D(假如没有)
7.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C (A项,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D项,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9.C.“是”指示代词,这。

10.A.、

11.C

12.翻译略

13. C (行李:出使的人)
14. B(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封”为“使……成为疆界”,后一个为“疆界”。)
15. C 
16. B
17. C 
18. C(意思是“钱财”。)
19. B(A成为病态,动词;B与“郑人病之”同属意动用法,译为“以……为病”,即译为“对……感动担忧”; C 患病,动词;D使……成为病态,使动用法 )
20.解释:选C (①写子产劝宣子治国以德,表现了子产治国以德思想。③写子产不赞成毁乡校,善于听取人民的各种意见,表现了一定的以民为本的思想,故选C;②写子产能区别对待卿大夫,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A;④写乡校的作用,不属于以民为本,故排除D;⑤写人要爱人,就要让他做有利于他的事,这是怎样“爱人”的问题,与以民为本关系不大,故排除B;⑥这是直接表现治国以德的思想;⑦写子产从谏如流;⑧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用比喻说明好名声的重要)
21.解释:选A,“并且把民众的批评指责作为施政的依据”错。 
22.①译文: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②译文:我喜欢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学着治理,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了。                                                                     

③译文:子产死了,谁来继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译文|注释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PPT课件
古文名篇|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全文翻译及解析,一起来看烛之武如何挽狂澜于既倒!
烛之武退秦师练习题及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堂堂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