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代中华诗词十八家作品选评之一:解读包德珍

包德珍,一个被人誉为“当代易安”而被更多诗友们尊称为“大姐”的国内著名女诗人,其诗词作品在《当代中华诗词十八家》一书中位居榜首。或许有诗友会想当然的误以为这与主编张弛是《中华诗词网》站长的身份有关,举贤“沾亲”,有意把自己网站的“坛主”摆在前面。其实,细看这“十八家”诗人的名字便可发现,作品的编排是按姓名第一个字母的排列顺序而定的,明白这一点就可省去许多可能引发争论的麻烦。换一句话说,排列顺序与诗人及作品的名次无关。

但与笔者的选评有关。因为“大姐”诗占首位,首先想评说的就是她。说来也合理:女士优先。这十八家诗人中,只有这一位是巾帼之秀。

有趣的是,这位诗情横溢的“坛主”却为自己取了一个与诗词沾不到边的网名:“渔艇丽人”。原来,这位女诗人在其一生的不平凡经历中就有十年是在湖泊里捕鱼的。在那十年里这位柔弱的深闺女士究竟捕过多少鱼,笔者未闻其祥,但或可大胆地估计,捕鱼的数量没有她写的诗多。然而有一点无容置疑的是,吟诗解决不了吃饭问题,而捕鱼却支撑了一家人的生活。但或许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义是:自食其力的捕鱼生涯让我们的女诗人尝遍了生活的艰难,却更多地得到了爱情的温暖(有憨厚耿直敢于为真爱放弃一切的丈夫杨立三的日夜陪伴),而且面对小船、面对风浪、面对饥饿的威胁尽管艰难,却比面对人世间的凶险、比面对卑鄙小人的嘴脸、比面对各种人性的丑恶,要来得轻松,来得爽快。是以,一定是这十年的打渔生涯,给我们的女诗人留下了最温馨、最自在、最深刻难忘的记忆,因此方取了“渔艇丽人”这一名字。

绕了这么一个圈子,看来似乎与评说诗人的诗词作品无关,但须知正是这一背景,才是解读包德珍诗词特色的关键。

笔者以为,包德珍诗词特色,可以用清、雅、深、达四个字来概括

清,是指清新、爽朗。雅,是指华丽、高雅。深,是指深婉、绵远。达,是指豁达、潇洒。下面便逐一说之。

先说这“清”

包德珍诗词,或如山溪流水,或如朗日飘云,读起来总会给人以清新、爽朗的快感,这是读丽人诗的第一印象。比如这一首《清风》:

                 因澄天宇心,万物发强音。

                 洗眼黄花露,披身绿草襟。

                 香环三万顷,尘隔一千寻。

                 为报新时节,雨摇春意深。

诗作清新,一要心态平和,二要立意高雅,三要用语浅白。心态平和,才能观察和欣赏到周围一切美好的景物。若心有怒气、怨气、娇气、傲气、霸气、戾气,或则悲伤激愤、愁结肝肠,眼里是断然看不到、感觉不到美好的。立意高雅,则是你所观察的景物、你所欣赏的物性、你所关心的世事,以至你所颂扬、你所推崇、你所提倡的情感或理念,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习惯而有健康向上的力量、有净化人心的作用。若心不正、意不善、志不高、情不洁,笔底又焉能有清新爽朗的句子流淌出来。心态平和眼里看得到美好,立意高雅笔底涌得出精华,还得用浅显易懂、发音响亮的语言把这美好把这精华表达出来,这诗方有清新的意象、清新的韵味、清新的读感。

此诗所吟咏的,是最普通、最常见、最平凡的景象,清风让大地苏醒,清风给荒野披绿,清风赋予万物生机,这种景象,这种题材,这种意蕴,在古今多少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佳句多多,出口能诵,想继续创作出有清新风貌、爽朗格调的诗作,绝非易事。但能在意象纷呈、精彩绝伦的画布上轻轻描上一笔而让人啧啧称奇者,正是高手的本领。诗人的这一笔描在清风催雨呼唤生机改变荒野的色彩上。“洗眼黄花露,披身绿草襟”。这比“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着意化为桥”,又多了一层色彩的点染。放眼早春旷野,最惹人注目的正是这黄花绿草。此时桃花未开,梅园则并非随地可见,而油菜花正是漫山遍野随处都能看到的景象。把菜花的黄与草树的绿,放在一起描绘春风带给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象,更有清新的气息。

 

 

如果说在《清风》中你还不能看出心态平和如何影响到诗作的清新与爽朗的话,那么你可以继续读这首《出行感作》:

                  闲云自在行,野鹤不关情。

                  小照稽身影,虚怀止浪声。

                  山高花露泫,雾散水波清。

                  悟性寻常得,尘心静转明。

首句说的是云,但指的是诗人自己。“闲云自在行,野鹤不关情”,这正是一种宽松平和、雍容大度的悠闲心态。有此心态,便能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景一物,感受到尘世的美好、生活的温馨。在水里快乐地看到自己的身影,在心中平静地消解生活的噪声,往近处欣赏露珠从花瓣上如何辄忽地滴落,往远处观察烟雾散开后波平如镜的湖面如何一寸一寸地袒露出来。这周边的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当你能从这触目所见的景象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时,一切俗世的烦恼都不复存在了。这诗,写出行的感受,写出行的顿悟,写出行的收获,依然传递着清新的气息与爽朗的风调。

清新、爽朗的诗作,通常在吟咏风景、山水、花鸟、郊游的题材中比较多见,但在丽人大姐的诗作中,却几乎在所有的作品中都带有这种清新爽朗的风格。比如在她的那些抒发自己情怀的感怀题材作品中,也能读出这种风格。举如《当代中华诗词十八家》这书中选录的《感怀》、《遣怀用濯缨轩主韵》、《过年有感和人在天涯韵》、《遣怀·杂吟二首》、《客旅情怀》、《登临有感》等等,都一样散发着清新豪爽乐观旷达的气息。就以这首《客旅情怀》来说:

                  风雨飘摇寄此身,心如野马总难驯。

                  浪声淘尽胸中垒,剑影争残局上春。

                  曾有清歌惊世俗,偏无妙语解天真。

                  一怀芳草晴曛送,新月泥香花作尘。

客旅情怀,通常较多抒发的是游子漂泊在外的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思念友情的离愁羁恨,伤感者多。诗人此诗一下笔,也有沉郁顿挫的强烈伤感。但接着在总结反思自己的人生历程时便逐渐回归平和的心态,直到结句又是“尘心静转明”的境界了。如果你了解诗人的这一生曾经经历过多少风浪的撞击,如果你了解诗人的这一生曾经遭受了多少生活的折磨(这些我们留待后面再说),那么,你应该明白当诗人在客途触景伤情突然想起先前经历的那些不平事、那些受气事、那些遭罪事时,心里会掀起多大的波涛。但丽人大姐一拿起诗笔就把这愤激的情绪驱散了,与其说是“浪声淘尽胸中垒”,其实不如说是“心声吞尽不平事”,因为让自己从磨难中挺过来的正是一颗坚强的心。消解了胸中的不平,从刀光剑影的劫难中开拓自己的一方小天地,人生也就迎来了值得自豪的阶段。看来,诗人也是以自己作品的清新风格为最大欣慰的。“ 曾有清歌惊世俗,偏无妙语解天真”,这是诗人对自己文学生涯的评价和思考,既有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又有虚怀若谷的调侃以显示自己的谦逊。因为有了这种胸怀,所以诗人最终仍以感恩的心态对自己在诗坛上所取得的成就归因于诗友们的支持,并赞颂为了让泥土芬芳而甘愿将自己的生命碾“作尘”的春花的高贵品德,既活用了陆游的梅花意象,又表达了自己的旷达胸襟,升华了诗作的思想境界。

由沉郁顿挫的落笔,到轻描淡写的勾勒出坎坷一生的情感变化轨迹,再转而露出自豪的笑容,进而以知足常乐知恩图报和甘为美好而献身的境界让诗作最终回返清新爽朗的风格,没有愤激的抱怨和发泄,没有颓废的心迹和伤感,这就是包德珍诗词让人读着感觉亲切、读着感觉温馨、读着感觉有高风亮节催人向上的一股力量的奥秘所在。

 

 

治世之音安以乐。诗人是时代的产儿,也是时代的方向标。李白的诗清,是因为尚处于大唐的盛世。大凡国力强盛、政治开明、文化繁荣的国度,诗作一般均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而比李白晚生11年的杜甫,其人生遭遇和生活轨迹便绝然有别,在兵荒马乱和漂泊罹难的背景下,要让诗人写出“云想衣裳花想容”那样清新华丽的诗作,便勉其为难了。是所以,丽人大姐的诗清与当今盛世太平的大环境及诗人后半生进入人生佳境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关系。但撇开这一层不说,则心态、品德、才华及价值取向便是构成创作清新爽朗作品的重要因素。认识及和丽人大姐有过交往的诗友都盛赞大姐的人品和才华,是以各项条件具备,丽人大姐方可以写出清新爽朗的诗作来。因之,诗清,是其诗词作品的第一特色。

再说这“雅”

雅是华丽、高雅。古人说诗赋欲丽。但丽只是外表,词句优美是为丽。华丽可以夺人耳目,但这只是雅的一部分。如果只有外表的漂亮而没有内实的厚重,诗就会失之于巧,所谓“外腴而中枯”者。所以雅的更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气格之高,品味之高,典雅,高雅。包德珍诗词的“雅”,不在于词章字句的华丽而在于每首诗词的品格高昂。当然象“晨烟遮绿嫩,晚雾隐红香”、“草浅分春色,山高断鹤声”、“起潮分客梦,遮月惹花愁”、“烛影摇时榕滴翠,书声落处稻流黄”、“掠尽花痕尘劫路,翻来水色浪淘金”、“荆野荒凉云有影,狼烟埋没梦无痕”、“风月依然三陌静,诗星不误一灯深”、“秋成七色风开目,夜近三更月静人”、“云影疏旋筛柳月,泉声暗诉落花风”、“浓云捣散为瞻月,寒气分流待写春”这些华丽而优美的诗句也比比皆是,但这些都只是篇章结构的不可或缺及铺垫渲染之着力支撑,相比较而言,丽人大姐的诗更多的展示出气格高、品味高的可贵风格。比如这首感悟个人遭遇抒发人生理想的《渔艇之歌》:

一曲渔歌一惘然, 帆摇岸柳枕风烟。

无凭浪迹终难测, 易老生涯未及悛。

碧水为炉烹美蟹, 青峰作帐续残篇。

夜深自问心何许, 半个诗痴半个仙。

这首七律不无伤感之处,毕竟渔海生涯并非一个青春才女的志向所在,只不过是坎坷生活之所逼,尤其是在遭受不白之冤的苦痛之后步入这段艰难的人生历程,所以首句的“一曲渔歌一惘然”包含着几多泪水与辛酸,如果不把这段凝结血泪与风霜的历史写出来,这后面的乐观与满足就会显得轻浮而失去催人感动的力量。但如果让这种伤感一路伸延,则又会增添消极与颓废的色彩,所谓“过作苦语而失。情非不挚,成蹙蹶声矣”(沈德潜语)。而且,过多的纠缠于个人恩怨的伤感,会破坏诗作清爽的风格。所以,点出渔海生涯曾经有过的“惘然”之后,诗人便让自己的诗思往开朗乐观豁达的高处走,吟出高风亮节和贤者大智慧大胸襟的境界来。这诗的气格之高,品味之高,赢得广大诗友的一致赞扬。以下摘录几段诗友的评论即可窥见一斑:

 濯缨轩主人评:首联,以渔歌起兴,以打渔作比,借此诠释自己充满奋斗充满传奇的苦乐年华。颔联,虽然历尽风波险恶,然自己的人生态度,至老不改,可见大姐性格的坚强。颈联,用形象的语言,比兴的手法,来说明自己一生过得很充实,很有收获很有乐趣很有意义。尾联,是对自己最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了:“半个诗痴半个仙”充满了乐观和满足! 

 寤堂评: 无凭浪迹终难测, 易老生涯未及悛。几多辛酸,终以十数字出之,而能振起,非具高怀伟抱者不能也。难测风浪、易老生涯,虽惘然,然终能诗酒笑傲,复何逊于神仙者耶??如一篇精简的自传!!

 塞上白衣子评:前半写漂泊和奋争,后半转写豁达和充足,全诗谋篇写情均好。

耕云斋主评:首联作者以江海之羁旅而构思,尤以“一惘然”、“枕风烟”使得“一曲渔歌”临岸之晚唱添以几许委曲之情致,其诗语更耐人涵咏咀嚼。《诗镜总论》陆时雍云:“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诗人深得其法,尤以一“枕”字刻深“一惘然”之心迹,用笔简洁而极具艺术之魅力。颔联以人生世事难卜之哲理,发光阴易逝、人生恨短之感叹,悲此生不能以己之力而改其轨迹。颈联则以豪放之激情,流露出知足者之乐观心态,透以“陶然共忘机”之遗风,诗人善以丰富之沧桑阅历,欲以清澈之水烹横行之蟹以美食,其弦外之音,味外之味使人神远。诗语间作者将人生俗事一扫而空,举大手笔圈四围之青峰为其作帐,处恬静以“续残篇”,其清俊之气度悠然可见。尾联以淡定而爽直之风格,留给读者以美之向往。作者自问自答,极“易老生涯未及悛”之蓄念,以“身近青山便是仙”而作结,足见诗人淋漓之情也。全诗用语简洁,极江湖夜雨之浪迹,张人生坦然之素怀,其起承转结意贯而神连,给人以心淡而情遥之美感,清吟其间,尤以共鸣!

其实,如果把这首七律看作诗人的处世宣言也未尝不可,坎坷不平的人生际遇给人以愤瞒与恼怒,青春与才华就这么备受推残,岂能不“惘然”!但磨难又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笔精神财富,当你看淡了浊世的纷争、看淡了名利的追逐、看淡了财富的攫取之后,这“碧水为炉烹美蟹, 青峰作帐续残篇”的既朴实又浪漫的生活情趣,便是神仙般的生活了。诗人正是从超脱现实的一切名利束缚认定什麽才是值得自己此生追求的目标。自食其力的简朴生活,把对生活的热爱转化为创作的动力,不断写出更多的诗词流传于世,这在我们这位年过七旬的长者看来,就是最完美最满足的了。以上有诗友认为“烹美蟹”有弦外之音,这一点倒不一定有,如果有则反而显得心胸不够开阔了。笔者理解的丽人大姐既无政治上的野心,也无计较个人恩怨的习性,烹美蟹就是享用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即自食其力的具象语,不必作过度解读。

 

 

 

《渔艇之歌》确实是丽人大姐清爽高雅风格的代表作,尤以营造自然浑朴之境、爽朗超脱之境为气格高昂的特征。可以说,在这首七律中,作者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素养,道德品质和审美情趣的修养,融合得天衣无缝。主体胸襟的展现,哲理意味的流露,使作者的气质、精神状态与作品的风貌一致,这正是“雅”的突出特征。古人作画有这样的说法:“欲求雅者,先于平日平其争竞躁戾之气,息其机巧便利之风,批摹古人之恬淡冲和、潇洒流利者”(清沈宗骞语),写诗又何尝不是。平息了争竞躁戾之气,去掉了机巧便利之风,作者的精神气质流注于作品所形成的蕴含与生机,让人如沐春风,催人振作向上,这正是脱俗之“雅”。这样的作品断无给人以萎靡不振、了无生气之感。

这种品高之“雅”,脱俗之“雅”,在包德珍诗词中,可以说极容易让读者感觉得到。比较突出的还有下面这几首。

 

《渔家趣》:

           惊涛放眼量,只影海天藏。

           起棹心难静,停船人更忙。

           晨烟遮绿嫩,晚雾隐红香。

           网撒翩然趣,情痴水一方。

恬淡冲和之心态,质朴豪爽之情怀,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见四月几次沙尘暴感赋》:

           明窗风静前,深院乱云烟。

           目断城中事,心求物外天。

           千磨消永日,一笑送流年。

           雨溅芳菲节,平生皆是缘。

写沙尘暴感赋,没有一句怨天尤人之语,倘若一般人吟得,不怒气横喘才怪呢。

《写在乙丑腊月初五前夜》:

           素淡衣冠自在身,风前旧履印红尘。

           花中香味原难久,世外桃源恐不真。

           大智如能生醒悟,痴情怎可入迷津。

           平生最爱寒梅俏,占尽凡间第一春。

象一位极有修养的智者,给你点拨人生的真谛。境界之高,岂沽名钓誉者、贪财慕富者所能解能识能追之矣。

《秋思》:

           寒烟漫卷浪花旋,几点渔帆没远天。

           月色三分秋雨后,潮声一路朔风前。

           心量苦涩情难解,身寄虚无梦尚牵。

           来去浮名都是客,黄花持节抱香眠。

秋思常与愁结伴,此诗的“心量苦涩情难解”也当是悲秋之语,这是包德珍诗词中见得忧伤的句子,此外还有“若是秋蝉堪解意,何由唱彻忧肠”(《临江仙·次梅关雪韵·寄怀》)之类的词句也有忧伤的色彩,但忧伤与悲愤正是诗人的情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无忧非人,无忧非诗人。忧而不丧志,愤而不乱心,忧愤便无碍风雅。何况此诗于悲秋的一点心绪中仍旧唱出高昂的曲调,结句的“黄花持节抱香眠”依然是一种振作的境界。

《岁末感怀》:

           傲骨经磨耐岁寒,几痕烟雨着衣冠。

           春花曾放香千叠,秋旅常存月一盘。

           情到浓时偏隐隐,心逢淡处却姗姗。

           潮升潮落寻常景,总向鳌头甩钓竿。

感怀当有波澜,高雅不在于情的浓淡,关键是要在起兴吟咏之间,融入智慧,融入哲理,融入宽阔如海的心胸。此诗于眼前景入咏,颌联见睿智,颈联存哲味,结句振作高昂,也是令人读之爱不释手的佳作。

《闲情》:

           争留春住再修身,每觉心清物候新。

得道乾坤追亘古,藏胸宇宙吐经纶。

 秋成七色光开目,夜近三更月读人。

悟到阴阳玄妙处,沧桑历尽法归真。

闲情多雅逸,但落笔如无高胸襟、无高眼力、无高意趣,便容易流于浮、困于俗。此诗首句起得突兀,如春雷乍响,特引人注目。其后奇句迭出,光芒四射,尾联收得干净利落,一个“悟”字把前面展示的物景、心境融汇入笼,既应首句“修身”之念,又启结句“归真”之识,妙绝。

 

 

 

不必一一列举细说,于或见华丽、或见质朴、或见清醇、或见浓郁的外表中,藏着一颗睿智而品德高尚的诗心,这便是包德珍诗词“雅”的特色。正如清代诗评家薛雪所言:“品高虽被绿蓑青笠,如立万仞之峰,俯视一切;品低即拖绅搢笏,趋走红尘,适足以夸耀乡闾而已”(《一瓢诗话》)。

复说其“深”。

深,是指深婉、意旨绵远。唐代皎然论诗,独创“诗有四深”之说。何为四深?其曰:“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礴,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诗式》)但按其说法,则只有第二项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深”。因为,第一项,

氤氲是云气动荡变化之势,指文体的动态,涉及的是诗文结构。第三项,用律不牵强,不呆板,指的是把法度(声对)稔熟于心,写出来的诗句自会符合音韵格律。第四项讲用典,说

事情描述不要死搬硬套,而应该根据诗意需要灵活运用。只有第二项,讲的才是诗意的深婉,这是从内容所涉及的蕴含。一句话,“深”只就诗意即诗的内蕴而言。包德珍诗词,尽管也有不少应酬应制乃至戏笔练笔之类的浅显之作,但绝没有矫情扭捏之作,没有无病呻吟之作,没有故作姿态卖弄风情之作,因此,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深厚的文学修养使得包德珍诗词具有举重若轻、诗味隽永的特色。

先看这首《风》:

          摇落山衾掀海襟,消磨岁月见功深。

          曾弹雨调三生石,又鼓云帆万里心。

          掠尽花痕尘劫路,翻来水色浪淘金。

          江河难改东流去,何必劳君试苦吟。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人对于咏物诗的最佳写作要求是四个字:不即不离(见廖景文《罨画楼诗话》)所谓不即不离,是指诗文不能与所吟咏之物太接近也不能太疏远,近了咏之无味,远了不关痛痒。丽人大姐此首咏风诗,堪称“不即不离”的典范。全诗无一风字,而又句句写的是风。首联写风的力量。落山衾掀海襟,其气魄、威力,势不可挡。消磨岁月见功深,其能量、品德,坚不可推。颌联写风的可贵品质。风有情,给人间赋予生机,给爱情添致曲折(巧用三生石的典故)。风有义,帮游子浪遏飞舟,扬征帆畅行万里。颈联写风的调皮性格。它喜欢摧枯拉朽,吹落花瓣满地,它偶尔来阵恶作剧,把烟尘搅成一团,让行人辨不清方向。它喜欢掀波作浪,让湖面晃荡出水色波光,它还会制造麻烦,把低能儿和轻率者甩出前行的队列间。读到这里,我们方明白,诗人笔下的风,是正面形象的风,是有个性有缺点但却是有志向有抱负有才情执着而近乎顽固的好风。于是,诗人尾联的突然掉转头来明贬实褒,我们也就恍然大悟的明白起来了。自从共工怒触不周山,地倾东南,这江河的水,就只往东边流,谁也改变不了这一趋势。既然如此,可风为什麽还要从东边一个劲地吹来呢?苦吟!当着个人的力量无法给浑浊的世间改变走向时,又何其不是苦吟!但明知为苦吟而偏要吟,这正是风也即是诗人的可贵之处。全诗通过对风的具象描写,颂扬了风的品德和执着,而诗中所蕴含的更深含义还有待读者继续咀嚼。

诗无达诂,相信读者对此诗还会有更多的解读,但作为一首咏物诗,能写出这种效果,确实是意深而旨远。古人咏风的佳作,较为知名的是唐太宗的一首和王勃的一首,我们不妨拿来作一个比较。唐太宗的《咏风》云:

 

          萧条起关塞,摇飏下蓬瀛。

拂林花乱彩,响谷鸟分声。

披云罗影散,泛水织文生。

劳歌大风曲,威加四海清。

这首五律咏风,用的全是赞颂语,写风给人间的生活带来多么美好的景况,说句实在的,这的确也符合诗人的身份,作为一位帝王,尤其是有作为的君主,关心的是四海的统一、天下的大治,广施德泽,厚民爱物,其后开创了贞观之治,也当是实现了“威加四海清”的愿望。是所以,这诗也多被人所称誉。此外,全诗出以具象之笔,形象而生动,“起”与“下”,“拂”与“响”,“乱”与“分”,“披”与“泛”,“散”与“生”,用语精确,为诗的精彩添色不少。但只是一味的赞颂,就好比一碗甜汤,太甜喉咙也会感觉不舒畅。就这一点来说,诗无深度,余意不足。

王勃的《咏风》诗也是一首五律,其诗曰: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王勃的这首诗,盛赞的也是风的美德。他赞的是“凉风”。凉风,在盛夏,在入秋,给人以快意和凉爽。它吹散闷热,它驱散涧上的烟云,它卷走山上的雾霭,给人以凉爽和行走的方便。在诗人的笔下,这风确乎是“有情”的。每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它还会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和欣赏。这当然也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其中也包含有对诗人的自我赞许。前人称誉此诗“最有余味”(宋计有功《唐诗纪事》),指的就是通过盛赞风之德以寄托自己的胸怀和理想。但只写风的有情与美德,毕竟与自然里的风相去太远。就这一层来说,丽人大姐笔下的风,更接近自然界里的风,既有助人为乐的一面,也有调皮乃至作恶的一面,正是这种接近现实而又赋予理想的写作,才可以说有深度。

 

 

再看一首《二泉映月曲》:

春花溅泪意何牵,难绝丝丝惹梦弦。

世态如能怜瘦骨,生涯未必累愁年。

情痴紫陌三秋尽,调冷苍山百味旋。

昨日恨重今日恨,唯期五指镇寒烟。

一提二泉映月曲,谁都知道是瞎子阿炳一首发自内心的悲鸣曲。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民间音乐家,青年时患眼疾而双目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这首二胡曲便是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向人们倾吐他坎坷一生的辛酸心声。诗人当然了解这首名曲的来龙去脉及曲作者的悲凉人生,所以全诗扣住阿炳的人生遭遇,以充满同情和理解的心境,借助诗的艺术形式,再现这首民族乐曲所揭示的深层内涵。首联从乐曲的悲恻旋律落笔,春花溅泪,明其悲。悲伤的曲调激起听者的好奇,想探究演奏者的身世。丝丝惹梦弦,是说那如泣如诉的旋律,让人伴随演奏者进入其往事的追忆之中。颌联写阿炳的童年悲惨身世,瘦骨极言其生活之贫困艰难,愁年犹言其从小就与忧愁悲凉相伴。颈联再翻深一层从精神层面上叙写阿炳步入成年以后流浪街头尝遍人间百味的辛酸,尾联则统摄全诗的脉络,揭示阿炳把一生的生活感受所积淀的强烈情感融进了曲调之中,期望通过自己出色的演奏来为自己的悲惨生涯获得人生价值的体现。这当也是阿炳让痛苦升华为辉煌的美丽愿望。这一愿望果然实现了,这首二泉映月曲,震憾了全世界,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一份宝贵遗产。丽人大姐这诗,把自己对阿炳所遭受的痛苦体会到细致入微的地步,一句“昨日恨重今日恨”就像乐曲中悲恻的旋律在高音区上的激荡,主题从开始时的悲恻深沉兀地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曲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主旋律在高音区激荡后,全诗在“唯期五指镇寒烟”的美好愿望中嘎然而止,可以说,这就是诗评家们所推崇的“诗已尽而意方永”的情形。

关于包德珍诗词深婉的特色,相信读者还能举出更多的例作,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最后来说这“达”。

达,是指旷达、潇洒。皎然谓“达,心迹旷诞曰达”(《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心迹旷诞,涉及个人的处世态度、行为方式。大凡心胸坦荡,淡泊名利,秉性通脱,雍容大度,便可谓之旷达。人品如此,诗品也如此。司空图《诗品》专为“旷达”列一章,其具象之内涵也即是顺应自然、忘怀得失、以积极开朗的态度把握人生而体现在诗词作品中。丽人大姐的为人,就有这心胸坦荡、淡泊名利、不计恩怨、秉性通脱、开朗乐观的品德,所以处逆境而不丧志,蒙冤屈而无怨恨,遭挫折而拒颓放,负重责而不辞劳,年趋老而具童心,这种坦荡开朗的处世态度使得她在创作诗词作品时,胸中具有正气,眼底全无障碍,笔下挥洒自如,字句朴实自然,诗作多有旷达的风格。

比如这首《天涯客怀》:

沧桑世路问云涯,腊尽琼州敛岁华。

夜雨晴时观绿野,寒风定后傲黄花。

心存五岳深磨砚,月入三江静煮茶。

忆向来程聊一笑,东西南北数尘沙。

此诗有“腊尽琼州敛岁华”之句,可知诗作是在诗人迁居海南之后写下的。既言“客怀”,则知其时还未有长居海南之打算。搞清楚这一时间段,便知道这诗是在漂泊生涯中的一声叹息。但就是这即景伤情的一声叹息,也全无颓废消极之意味,有的是淡定的自嘲和轻松的调侃,全诗所透露出的依然是高昂振作的旷达胸襟。首句已将客途奔波思潮起伏的心绪拢之笔端,接下去难免有苍凉辛酸的伤感自然流淌,不料在抖出“腊尽”与“敛岁华”这两大伤感触媒之后,颌联反而振作起来,一“观”一“傲”,把笔调定格在平静和高昂的心境上。颈联进一步抒发自己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远大的志向和四海为家的生活现实在一个博大的胸怀中取得高度的和谐。有了这样的境界,是以在回想这漫漫的人生历程所经受的一切磨难时,可以轻松地化为一笑而消解之,可以饶有兴味地看看这走南闯北的奔波跋涉,还有几多尘沙留在自己的身上。尾联充满睿智乐观、潇洒倜傥的心绪,正所谓得失荣枯,心无系累,挫折磨难,胸无执滞,此一境界,才是真正的旷达。

 

 

再看这首《寄怀》:

身如鸿雁舞尘烟,塞北江南瘦影怜。

草放离歌成远梦,云旋别恨对孤船。

心途漠漠常无路,山道弯弯可有仙?

已去时光留不住,每从羁旅写飘然。

应该说,在丽人大姐的感怀诗中,这一首的伤感色调是最为浓烈的。或者说,坎坷一生在心灵里留下的阴影和创伤,在这一首诗中是敞露无遗的。从诗文的内容来看,这诗也是写在经历无数漂泊无定的生活情景之后写下的。据高凯先生为包德珍诗词集《龙海吟》所作的序文可知,诗人在青春秀美的时期(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因为一场冤案身陷囹圄,屈系牢狱二年之久。而后虽经平反,但其身心均遭受巨大摧残创伤,长期难愈。幸有不重“前程”重爱情的杨立三先生,宁愿抛掉部队的优越职务,直赴铁窗狱门接出恋人,携手扶肩,踏上了艰辛的前行之路。为了躲避不停的政治运动带来的压力与折磨,他们夫妻二人先后都告病休养,自谋生路,在呼兰河畔风雨同舟、相依为命的过起十年打渔生涯。此诗颌联“草放离歌成远梦,云旋别恨对孤船”,写的就是这一段经历。试想,一个满族才女,在二十几岁胸怀甜美梦想正待花开争艳时却不料一下跌入人生低谷,尔后与丈夫在呼兰河畔的茅草棚里风餐露宿;在急流险滩、风波浪谷中独驾一页孤舟;艰难的生活使得幼小的女儿还得在风雨中头顶着脸盆去穿街走巷地叫卖爸妈辛苦捕捞来的鱼虾,那瑟缩踯躅的弱小身影,那雨水拌着泪水一块流、叫卖声如同哭喊声一般让人揪心扯肺的情景,能不让我们的诗人痛断心肠,愁结胸间,一个“恨”字写不尽那满腔的愤瞒。

幸而,生活漩流并没有把他们打沉没,反而使他们的心灵磨炼得更为坚强刚毅,视野更为开阔,对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透彻。因而使他们能在改革开放之初便大胆地抓住机遇,敢为人先,边学边干,在呼兰小城里开创了彩扩事业,办起了兰洋照像馆,其后方走上了安稳的生活。但相信一个照像馆,一个洗相的扩印店,毕竟与才女原先的远大抱负相去太远,所以,颈联“心途漠漠常无路,山道弯弯可有仙”便是一个真实心灵的写照,相信这个惆怅迷茫的心态一定持续了很长的一个时间,直到后来创立了诗社,乃至编辑出版了自己的诗词专辑《龙海吟》和国内名家诗词作品点评选集《龙海吟虹》,我们这位诗人终于在当代的诗坛上享有盛誉,可说这方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人生定位,这正是实现了此诗结句中“写飘然”的美好愿望。

写“飘然”,用的是杜甫的意象。当年杜甫在称誉李白时便有“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之句(《春日忆李白》)。飘然,杜甫指的是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风格独特,不同凡俗。丽人大姐在这里代指诗词作品。一生潦倒不要紧,一生奔波不可怕,这些不寻常的经历,这些忘不了的感受,不是可以作为自己写作吟咏的素材吗,当年的李白不就是在淡薄名利之后云游四方行走他乡方写下那些潇洒飘逸、豪放不拘的诗词作品的吗,我也要在奔波跋涉的人生旅途中写下点什麽。这当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一个振作的意念。

从这一点来看,这首寄怀诗披露了诗人大半生的坎坷经历和心灵轨迹,虽然伤感的色彩很浓,但却是真情的摹写,而且诗的最终并没有走入怨恨之途,反而是在充满睿智的感悟之中重新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向,所以,依然不失为“旷达”之作。

 

 

但据说命运给我们诗人的捉弄还没有完,一心为诗友服务的善良的大姐,后来在海南又一次经历了一场风波。还是转引一段高凯先生的披露,那是丽人大姐迁居海口之后:湖北一“诗友”赵某下海无路,吃住无门,前来投靠。包姐好心将他留下,拟“共创大业”,信任有加。不想此人却是梁上君子,将刚刚开业五天的兰洋像馆冲印三店洗劫一空,逃之夭夭。紧随其后赵某的父亲又到海南来讨要“人质”,并由此引发了一起叵测事件,恶人先告状,竟至包德珍被拘至派出所羁押40多小时。接着,他们在海口的兰洋一店、二店、三店分别被砸、被抢、被汽车撞闯入室,使包德珍一家几乎蒙遭“灭顶之灾”。消息传出,闻者无不愤慨难按,声援之手四面八方伸来,香港诗人朱志强亲赴北京向孙轶青老汇报,要求向全国人大反映;山西诗人徐业荣写信给海南省委和省纪委请求查办此案;广东文坛巨擘李汝伦向海南日报发函要求舆论界伸张正义。各地诗友也纷纷打来电报、电话,频频送暖,邮钱寄物以示支援。

有了十年捕鱼生涯的经历,这一场风波当然更不在话下,我们的诗人与其丈夫很快就挺起胸膛,重整旗鼓,继续前行了。高凯先生说,包德珍的这些“坎坷经历使她后来的诗词浸透了感人至深的力量”,这可谓解读包德珍诗词何以有“旷达”风格的最好说明。

旷达,一要有宽阔的胸怀,二要有开朗的性格,三要有聪慧的心智。有聪慧的心智,方能明辨是非,不因一时一事之浮尘,一名一利之俗欲,障耳目,困身心,病思绪。有开朗的性格,方能知足常乐,凡事想得开,放得下,舍得给,怒不盈时,忧不连日。有宽阔的胸怀,才能装得下挫折,装得下失意,装得下坎坷,装得下荣辱。诗品即人品,倘若为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好计较区区小事,好纠缠个人得失,其诗又焉能有旷达之风哉!

是以,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锤炼了包坛主的坚韧性格与顽强意志,而宽阔、开朗和聪慧的品性则使诗人用自己的美德化解了人生的痛苦,化解了人间的不平,化解了人世的恩怨,就象诗人自己说的这样:

休论人生几辱荣,蹉跎岁月苦争鸣。

冰心似水情操雅,傲骨如霜名利轻。

陋室无名常探索,案头有墨任纵横。

情酣深处真情在,得意吟坛敢请缨。

这种“冰心似水”、“傲骨如霜”的清澈、透明、淡泊、高雅的心境,看淡名利、看淡荣辱、但诉真情、敢于争鸣的情性,让我们这位诗坛大姐写出了大量清爽、典雅、深婉、旷达的诗词作品,这里,笔者限于区区篇幅,只能举见一斑,有兴趣深入探究的诗友不妨亲自到包德珍诗词的文化宝库里去大饱眼福,当然,为节省时间,先读读《中华诗词十八家》,也当是最直截了当的捷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东青年诗人三家谈
【诗词】隋祥云 | 与诗友同图赛诗诗词十一首
读懂古代诗歌的必备常识
黄庭坚诗词十首: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史上最全!诗词里的世界之最
《渭南诗词》创刊号电子版·赏析探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