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金指点拨】小学生作文障碍因素分析及排除策略研究

在泰兴市小学骨干教师暑期学科培训活动中的讲座稿

 

小学生作文障碍因素分析及排除策略研究

 

 

何亚涛

 

前言

 

    学生害怕作文是个老掉了牙的话题,无数语文人谈了无数次。但时至今日,作文的教学,局部的突破是有的,例如,有的老师带的班,有的学校,是搞得比较成功的;总体而言,“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怕作文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语文老师教好作文,学生学好作文,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练习作文是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对于作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通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

    说起作文,不少学生有种“狼来了”的感觉,学生就好比是那可怜无助的小羊羔,对“狼”有种恐惧的心理。如何让“羊”爱上“狼”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是羊怎么可能爱上狼呢?这是不可能的,我不干。一是坚信通过我的努力,羊是可以爱上狼的,甚至可以“爱得疯狂”。这实际上是个态度问题。说句老实话,有一些老师确实是选择了放弃,美其名曰“顺其自然”,这是不可取的。实际上,翻开报刊书籍,不少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即使是“拿来主义”,对学生也是有益的。我们首先要有心去做,态度决定一切。回过头来看,凡是在作文教学上动过一番脑筋,下过一番功夫的老师,往往都有他自己的“绝招”,且往往是有效的。例如,泰州海陵区老局长、特级教师丁翌平的“分组合本”作文训练,襟江小学乔新校长的“作前读”研究,特级教师黄桂林坚持每天面批几个学生的作文,赵鹤立主任的“看新闻联播,写新闻联播”……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的老师,这样的好经验。

    为了解决“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怕作文”这个问题,我们把研究的视角定为写作的本原,研究的角度定为学生作文的障碍因素及排除的策略,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我们不想找出所有的问题,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也是不可能的。但我们相信,找出一个问题,就想办法解决一个问题,做了,就会有经验,就会有收获。我们的想法是,不求完美,但求有效,行动就是成功。于是,我们申报了省级立项课题“小学生作文障碍因素及排除策略研究”,我担任了这个课题的主持人。这个课题已通过了省专家组的鉴定,结了题。

    下面,我把我们的想法和做法和各位同仁做个交流。

 

一、现状:

 

    (一)学生作文现状

    为了能够用数据说话,我们组织了一次六年级的作文调研,调研结果显示:

    1、小学生作文水平差距很大

  调研表明,作文水平的差距很大。这种差距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成绩好的学生得95分,可以写七八百字,而且选材新颖,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成绩差的只有五六十分,写二三百字,错别字、语病很多。好的班级与差的班级,好的学校与差的学校也很不平衡。

  以往的作文批改采用的是凭印象打分的方法,作文分数的差距不是很大,不能很好地区分作文的优劣。本次批改采用了分项记分的方法,避免了教师的主观性、随意性,使作文的成绩更加客观、合理,也使班级与班级,学校与学校的差距显现出来。本次调研中,平均分最高的班级是85.6,最低的只有63.5,相差整整22.1分!合格率最高的是100%,最低的只有60.5%,差距就更明显了。

  镇区学校和农村完小也很不平衡。就是同一类型的学校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这说明我们的作文教学和学生的作文水平都存在明显的差距,而且这种差距比语文知识的差距明显。这是本次调研的第一结论。

    2、小学生作文内容十分贫乏

  本次调研的作文题目是给同辈写一封信,谈谈一次兴趣活动的事。按理说这个内容是很贴近学生实际的,学生应该有内容好写。可是从调研的结果来看,最大的问题还是许多学生没内容写。原因很简单,说明我们许多学校的兴趣活动很不正常,学生的活动很少,学生的课余生活枯燥乏味。有个班级43名学生,有24名是写老鹰捉小鸡的。他们没其他内容好写。有的学校可能连这种最简单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开展,学生没东西写。这是本次调研最出乎我们意料的结论。

    3、小学生作文技能普遍较差

  一般认为小学生的作文主要是内容的问题,小学里写作技能的要求很低,应该不存在明显的问题。可是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小学生的写作技能普遍存在较大的问题。

  本次调研分习作内容、习作技能、书信格式、错别字标点符号和整体评价五个项目批改和记分。从各项的得分率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失分最多的是“习作技能”这项。该项的平均得分率只有61%,最低的学校只有33%。学生对小学阶段写作的基本要求“叙事清楚,语句通顺”,也做不到。许多学生的作文叙事杂乱,语病很多。这是本次调研的第三个结论。

    4、小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从调研的学生作文来看,不少学生作文或感情漠然,辞不言情;或笔是心非,失真失诚。写假人假事假经历的“胡编式”作文、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全文照搬的“移植式”作文很多,有些作文虽然写的是真实的事,可是没有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没有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没有经过自己情感的撞击与参与,不是自我真情的流露和抒发。许多作文选材陈旧,叙述老套,缺乏创新。

    5、小学生作文基本要求没过关

  本次调研,为了考查学生对写作基本要求的掌握情况,特意对书信格式和错别字、标点符号作了明确的要求。书信的格式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应用文知识,可是从统计结果来看,有的学校该项的得分率只有63%。另外,我们在调研中也对学生作文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作了专项的统计分析,结果很令人吃惊,有些学校该项的得分率只有58%,这个结果的意思是说,该校学生在作文中每人平均有10处左右的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使用标点符号,甚至有一“逗”到底或什么标点也没有的现象。

 

    (二)作文教学现状

    概括起来,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一是起步晚、坡度陡。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以识字教学为主,忽视作文教学的训练,到三年级才开始抓作文教学,起步较晚。作文教学应当是由说到写,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长期以来,一二年级忽视说话以及写话训练,三年级开始就拼命搞命题作文,坡度太陡,学生望而生畏。

    二是重模式、轻个性。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厌其烦地从审题到选材再到表达方式与技巧,一股脑地将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公式一样抛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套用现成材料与模式。这种写作公式化的僵化训练,不仅让学生失去了真我,没有了兴趣,而且弱化了学生的个性,写起文章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三是重课堂、轻生活。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与世隔绝的封闭式作文训练,难怪小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了。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甚至闹出笑话。

    四是重指导、轻评价。作文讲评是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大都喜欢上讲评课,它既是师生思想认识上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是学生期待的一次重要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语,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

五是重范文、轻下水。教师业务考试中发现,不少老师的文章写不过学生。主要原因就是在指导学生写作中,教师对范文奉若神灵,一个题目给学生,简单提示几句,下面的工作就只是读几篇范文。教师只读不写,只讲不作,导致自己写不出好文章,学生也思路狭隘,落入范文模式,写起文章来不是绕范文转圈圈,就是空洞无话,毫无灵性。

 

二、障碍因素:

 

    (一)缺乏生活积累(不是没有生活,而是缺乏积累)

    学生害怕习作,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之一是对生活缺乏体验与积累。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只是学生自己虽然每天都生活在人群中,自己或生活的周围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当时对发生的事情也有过高兴、愤怒、伤心等情感的体验,却没有有意识地将自己的感觉调细,没有养成表达的习惯,当时没能记下来,事过境迁,到用时就回忆不起来了。再加上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生命仿佛特别脆弱,安全成了“高压线 ”,于是就有了形形色色的言行限制。在家中这不能碰,那不用动手;在学校不能玩“危险游戏”,不准外出踏青,如此等等。学生的体验与积累自然又少了一些。当然,在习作课上,我们也看到有的同学提起笔来,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体验与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有的同学眉头紧锁,望题兴叹,其根本原因是缺乏素材,腹中空空。仓库里贮存的素材多寡,直接关系到习作的质量。有一则古代笑话说:一秀才写不出文章,痛苦万状。其妻见曰:“ 怎么比我生小孩还难?”秀才曰:“当然更难。你生孩子是肚里有货,我写文章是肚里没货。”学生怕习作主要原因就是肚里没货。

 

    (二)缺乏语言积累

    学生害怕习作的另一个原因是缺少语言积累,语言贫乏。为了应试,语文教学成为语言文字的游戏,如拼音、解释词语、扩句、缩句、把句子成分补充完整、加标点、多项选择等等,花样百出。有些练习题大题目套小题目,做起来很浪费时间和脑筋,学生的负担重就重在这个地方。如此枯燥、繁琐、无效的劳动占去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倘若将这些宝贵的时间用来大量的阅读,用来积累语言文字,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语言仓库岂不更好?鲁迅先生的“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的比喻,充分说明了积累在习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虽然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为语文人的共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地方在素质教育体制尚未健全、完善的情况下,显得无所适从,仍以“统考”为指挥棒,致使部分教师仍致力于题海战术、文字游戏,习作教学仍致力于死记硬背各种类型的范文。不从本质上认识语言积累的重要,不从实际行动上引导学生对语言的积淀,致使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三)缺乏构思之技

    相信语文人对《再寄小读者》并不陌生,冰心在《再寄小读者》一文中讲了这样一件真事:“今年夏天,我带两个小朋友去逛北京西郊的动物园。这两个孩子都很聪明活泼……回来后他俩都写了日记。第一个孩子只写了四五十个字,里面还有好几个错别字……就像记帐似的……第二个孩子却写了千把字……把那些动物,如白熊、大象、斑马、孔雀等等的动作、形态、皮毛、羽毛的颜色都写得十分生动鲜明……他的这一篇日记,写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个错别字,使人看了很舒服。没有去过北京动物园的人读了,会引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两个都很聪明活泼的孩子同游北京西郊动物园,却写出了水平反差极大的两篇日记,这是为何?是缺乏生活积累,是“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吗?不是,“米”,有的是,关键是会不会“炊”。为什么第二个会“炊”,第一个不会“炊”?传统的写作观认为“有所感,才能写得出”,我却认为不一定。这就如同有“米”不一定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一样,只有掌握了做“米饭”的方法、程序等,才能将生米做成美味可口的熟饭。写作就像做饭,学会构思之技,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老师将构思技法,学生的接受率就低,能在习作中反馈出来的更少。往往是老师只顾耕耘,不顾收获。

 

    (四)缺乏个性化指导

    传统的习作指导,尽管学生的习作规范了,达到了各年段习作的总体要求,但我们认为当前学生习作最令人不满和担忧的是:似曾相识。从内容看,题材大同小异;从语言看,文字表达方式雷同。学生习作缺乏个性,缺乏独特生命的体现。造成“似曾相识”的重要原因是我们教师的习作指导过于整齐划一,审题、选材、表达方法等都要一一落实,才能放手让学生写作;之后,教师精批细改,然后针对学生的典型问题进行集体讲评修改等。这种单一的指导其实是漠视学生的生命意义,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缺乏个性化的指导,是导致学生习作缺乏个性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五)缺乏自由表达的空间

    过多的限制、成人化的标准捆住了学生言语表达的个性和创造性。一提习作,学生就感慨:“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习作这么难?因为学生只要一提笔就会受到老师的限制。什么开头要怎样,过程要怎样,结尾要注意什么;什么习作要有中心、有条理,结构要完整,语言要优美、生动;什么写人的文章要通过具体的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品质,同时要注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再加上老师用“创作”的标准指导、要求学生等等。为什么如此?因为老师担心学生自由习作,写不好,得不了高分。岂不知这种“拔高”的要求、过多的框框无疑给学生的写作增加了难度,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习作的恐惧感,把习作看作是最苦最难的差事。为了得高分,学生只能写假话、空话、套话。写妈妈时,一定会写“我生病了,妈妈把我背到医院,……妈妈在医院守了我一夜。”写同学情,就写一次考试时,“我”忘了带尺子,某某同学把他的尺子折断了,给了“我”半截……长期以往,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由的想像,没有个性的张扬。他们只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久而久之,学生必定厌倦习作,害怕习作。

 

    (六)缺乏积极的评价方式

    学生之所以对习作不感兴趣,甚至逃避习作,还与教师批改习作的方式呆板单一有关。我们的语文教师习惯于对每个学生的每篇习作精批细改,从字、词、句的个别修改,到眉批、尾批,他们养成了孙悟空“火眼金睛”的本领,对学生习作中的错误明察秋毫,一丝不苟;他们形成了“疾恶如仇”的习惯,对学生习作中的错误,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不挑出来不罢休;他们还有一种“斩草欲除根”的心态,面对学生习作中的进步无动于衷,等闲视之,以为理所当然,而对学生的错误却穷追猛打,绝不手软。他们以为这种“满堂红”的评改学生一定喜欢,肯定领情,会认真看,仔细读。岂不知正是这种“满堂红”使学生写好习作的信心一点点丧失,最后选择了害怕,选择了逃避。

 

    三、排除策略:

 

    作文课堂教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在课外,和作诗一样,“功夫在诗外”。

今天,我着重谈六个方面:(一)指导学生聚材、选材、用材;(二)指导学生读好课本、读好课外书;(三)先立后破,引导学生掌握构思之技;(四)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五)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作文;(六)有效的作文评讲。

 

    (一)指导学生聚材、选材、用材

    在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最普遍、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无话可写”。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缺乏积累作文材料的意识,没有掌握选择作文材料的方法。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把培养学生积累作文材料的意识,使其掌握选择作文材料的方法,作为作文教学的最基本的内容。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们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广泛积累,建材料库

    建造房屋,首先得备足砖瓦木石,建一个材料库,然后才能构架搭建;作文也像建造房屋一样,只有准备好了大量写作素材,而后才能取材构思成文。

    北宋诗人梅尧臣,才思敏捷。他每次外出,总爱带个小布袋,随时将观察所得写在小纸片上,放进布袋。这些小纸片就是梅尧臣搜集的写作材料。有了这些材料,他写起文章来就可以随手拈来。这就是梅尧臣文思敏捷的“奥秘”。

    怎样建材料库呢?勤于观察、勤于阅读和勤于集录,是小学生建材料库的主要途径。

    有的老师认为,作文难是因为学生生活单调,没东西可写。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里或社会上,学生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事情,仅仅是由于学生缺乏细心观察的习惯,让这些事情都从身边溜过去了,所以到写作文时感到没东西可写。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可见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文亦如此,只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勤于观察,就不愁没有写作材料。当然,观察也需讲究方法。观察不能光靠眼睛,还要调动耳、鼻、舌、手、脑等一齐工作。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就应从指导学生观察入手,使其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而积累起丰富的写作材料。

    阅读也是学生积累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古人说;“多读书胸中有本,勤写字笔下生花。”只有多读书,才能使自己视野开阔、知识丰富、思想活跃、“胸中有本”,才能使自己“厚积而薄发”、“旁征而能博引”。阅读贵有“新得”,要有“新得”,就要在理解词语、把握材料、理清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这样才能使阅读的收获得到加深和拓展,使积累的材料得到丰富和完善。

    集录,就是对写作材料的采集和摘录,即在日常观察、感受、阅读、思考的过程中,对那些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搜集、归纳、判断、分析和整理。集录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要求:一要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无论天文地理、体育卫生、时事新闻、数理物化等都需要广泛涉猎。二要多占有生动新颖的材料,尽量避免“嚼别人吃过的馍”。三是对占有的材料加以分析鉴别,使自己真正掌握材料,为今后选择使用材料打下基础。集录的主要方法是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即使是留心现察过的内容、精读过的文章,时间一长,还是会忘记的。只有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持之以恒,广泛积累,才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材料库。

    2、拓宽思路,罗列材料

    选材要广泛,思路就要开阔。学生常常是望着命题不知从何写起,他们的思考的心理是急于想“我写什么”,因而一下子就进入狭窄的死胡同。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特点,教师要注意训练学生选材的广度,引导学生去想:“我可以写些什么”,指导学生摆出选材范围,拓宽思路,尽可能多地罗列材料供挑选。这一个阶段是材料由少到多的过程,想得越细,摆出的材料越多,选择材料的余地就越大,学生也才能够从多中选优。

    下面介绍的“选材思路图”在拓宽学生选材思路方面很有成效。以《令人高兴的一件事》为例,“选材思路图”构想是这样的:



 

    本图借用坐标形式,摆清选材范围,注上信息点,时空感增强了,学生的视野也被拓宽了。学生从中往往能检索出供自己写作的最佳材料。图中箭头指向是一个学生最后确定的写作内容:他于“六一”节在学校里参加作文竞赛获了奖,表达了他高兴的心情。

    “选材思路图”实际上是选材时的一种开放式的思维方式。经常如此训练,定能提高学生独立选材的能力。

    我们还这样拓展学生的选材思路,进行从生活中选材的专门训练:

观察与作文:

街头小景(分校六(3)班张琪)

    今天下午放学以后,大街上的人多了起来,校门口挤满了人。家长们有的站在校门口,目不转睛地盯着陆续走出来的学生,生怕自己的孩子走了自己还不知道;有的坐在车子上,和旁边的几位家长闲聊着,但他们的眼睛没有一刻不停留在涌动的人群中。有的家长看见了自己的孩子,立刻舒眉而笑,不住地摇着手并大叫着孩子的名字。有的拉着孩子的手,不停地问:“今天有没有考试呀?考了多少呀?……”学习了一天的孩子听了满脸的不耐烦,却又不得不耐着性子一一回答。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中,有许多满脸疲惫,却骑车骑得飞快的人,他们车上都放着一个或大或小的包,一定是去给上晚自习的中学生们送晚饭的吧!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刚下班的上班族们骑车结伴而行,有说有笑,准备让累了一天的身子好好放松一下,虽然身后传来焦躁乱响的喇叭声,可他们不闻不问,依旧不紧不慢地骑着。呵!真是有趣的一景呀!

情感与作文:

今天,高兴!(分校六(1)班  季步云)

    今天,我向同学借了一本小说《我飞了》,准备带回家看。想到前几次书被叔叔没收的教训,我心里还是有点发毛。可听同学们说《我飞了》这本书很精彩,再加上那位同学只限借到本周五,我咬了咬牙,把书装进了书包。

    一路上,我东张西望。因为叔叔会在路上“埋伏”,待机而出,检查我的书包。如果有他认为不该看的书那就不好办了。有两次,我的书就是这么“牺牲”的。见没人盯梢,我暗喜。

    到了家,开门一看,老天爷站在我这边,叔叔不在家,我的高兴劲儿就甭提了。放下书包,我认真做完了作业,检查了一遍,便捧着书到卧室看了起来。

    就在我入迷的时候,传来了开门声。啊,叔叔回来了!我的大脑在0.001秒之内提示我:立即藏起书。我把床单掀开,把书往里一塞,然后躺下装模作样地休息。就在我刚躺下的时候,叔叔已来到我眼前。

    “你干什么?”

    “休息。”

    “休息?”

    “休息。”

    “真的?”

    “嗯 。”

    叔叔不相信,让我起来。我不得不起来,叔叔掀开了床单,那本书现出了“庐山真面目”。叔叔拿着书,板着脸,严厉地问:“这怎么解释?”空气好像一点就会爆炸。我支支吾吾地说:“这个,这个……”我壮起胆对叔叔说:“叔叔,我……我作业……做完了,想……想看一会儿课外书。”“你成绩掉下去怎么办?”声音明显缓和。“不会的。”我边说边从书包里掏出96分的试卷。叔叔缓了一口气说:“其实我并不是不让你看课外书,只要你成绩稳定。”说着便把书还给了我。啊,原来叔叔是为了我好!

    今天,我真高兴。不仅因为我可以看课外书了,还因为叔叔和我能互相理解了。

    今天,高兴!

    还有:上学与作文,读书与作文,电视与作文,流行歌曲与作文,想象与作文……

    (《壮志雄心》:“路上再多崎岖,我有壮志雄心,就算跌倒也不在意。世上再多风雨,我有壮志雄心,勇敢面对不会逃避。”《隐形的翅膀》:“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主要的目的是从生活出发拓宽思路,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3、综合比较,严格筛选

    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货比三家,才可以买到好货。作文的材料只有在比较中,才可分出优劣。当然,优劣并不是绝对的,它是相对于具体学生而言的。例如,写《我的好朋友》这篇作文,甲乙两学生写了同一个人,罗列出来的材料中都有以下两个材料:①上课时,“我”分神了,他提醒“我”要认真听讲;②他经常借课外书给“我”看,使“我”爱上了读课外书。甲学生认为,材料①给自己的感受深,是好材料;而乙学生却认为,材料②给自己的感受深,是好材料。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材料的优劣,只有小作者针对自己的情况综合比较各材料的典型程度,是否新颖、感受深浅、是否具体等各个方面,才能分得出来。因此,这一过程应该是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任何人不可替代。

    比较作文材料时,要强调一个“严”字,要像海关人员检查过关的货物一样,把典型、新颖、生动、具体的材料选出来。这是写作材料由多到少的过程,只有严于比较、精心挑选,才能够获得最有用的写作材料。

    4、多向分析,剪裁材料

    材料选出来了,但即使是同一个材料,考虑的角度不同,表现的中心、写作的重点也就不相同。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向分析,选择新颖的主题作文。

    例如,同样是选择了“拔河”这一材料,有的学生要表现“骄兵必败”的道理,有的学生要表现“团结就是力量”,有的学生要表现同学们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还有的学生要表现“拔河也要反对不正当竞争”……又如,同样是选择了“参观超市”这一材料,有的学生要表现超市美丽豪华,商品琳琅满目;有的学生要表现因为商品繁多、营业员热情,所以顾客满意;有的学生要表现新装修的超市想顾客所想,营业员热诚为顾客服务;还有的学生要通过其写出家乡的变化,写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述两例中,均有学生还是跟在“优秀作文”后边跑,没能闯出新路来;但也有学生从老材料中提炼出了新颖的主题,文章写出来一定会使人耳目一新。

    文章的中心定了,学生就可以从这一材料中选择可以突出表现中心的内容来写,舍去那些与所确定的中心无关的内容。这样,学生才算做好了选择的工作。

 

    观点:选材立意,即使花整整一堂课也不为过。打破坚冰。防止写“伪作文”。

          师生交流,相互启发,而不是提供现成的内容。

          要保证每个学生都选到真实的材料。(《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真实是学生作文的生命。只有真实的生活,才有真实的感受,也才能写出好作文。)做好个别辅导。

          辩证看待活动作文。

          淡化主题意义。(有意思、有意义;童眼看世界)

 

    (二)指导学生读好课本、读好课外书

    古人云:“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抓住课本、课外书,其实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宝藏。

    1、加强阅读指导,汲取写作养料

    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接触的生活范围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教材容量的限制,造成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制约。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靠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使作文训练有了源泉,活水不断,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实际上,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辨事理,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读书中积累,在写作中提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做好阅读指导工作,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感悟是写作的生命,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把阅读和积累作为学习提高的自觉行动。学生养成的良好阅读积累习惯将使其受用终身,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模仿教学,提高写作能力

    朱光潜说:“……最简捷的办法是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能多固好;不能多,百篇就很够),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字一句,然后把它熟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还须沉到筋肉里去。这一步做到了,再拿这些模范来模仿(从前人所谓“拟”),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的。习惯就成了自然。入手不妨尝试各种不同的风格,再在最合宜于自己的风格上多下功夫,然后融合各家风格的长处,成就一种自己独创的风格。”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是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作个链接,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而且,我们都知道,“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习字要临帖,画画要临摹,作文也要从模仿开始。模仿什么呢?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模仿课文。当然,模仿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学习过程。模仿使学生能逐步懂得写作的基本规律,熟练了,便能“仿中有创新”。只要引导学生勤于动脑,在生活中认真观察体会,就能完全独立地写出富有创造性的好作文来。例如,《小镇的早晨》第四节先总写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然后分别从大街两旁的点心店铺、路边小摊、大桥边熟食店、河对岸这几个地方人们的忙碌来加以说明,学生学习了之后,以“学校的早晨是紧张的”为总起句进行了仿写,通过描写操场、教室、办公室等地方人物的活动来突出“紧张”这个中心词的一段话(按总分结构仿写一段话)。

    3、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句佳段,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把书上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4、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编写文章的提纲;写感想……

    读为主,笔记为辅。

 

    观点:底盘越大,金字塔建得越高。(十一五期间做的课题:黄桥小学阅读资源库。每天课内30分钟,课外阅读不少于一小时;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提高认识能力,促进生活感悟的形成。

          兴趣最重要。

          指导意识,不过不缺。(循序渐进、积累与思考)

          讲课文要讲选材立意,要拉近课文和学生作文的距离。(聂将军和日本小女孩、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三)先立后破,引导学生掌握构思之技

    不展开讲了。

    作文教学模式:先识套,后脱套;重程式,不程式化

    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先给他一些模式,同时揭示概括模式的过程;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再概括一些模式。

    例,参观黄桥战役纪念馆

 

    (四)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研究证明:“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通过摸索和实践,对小学作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谈几点个人体会。

    1、非智力因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作用重大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着推动、定向、引导、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是全面参与的,包括智力和非智力两方面,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起着起动,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它决定着学习者积极性的水平,影响着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有学习兴趣,热爱学习,具备克服学习障碍的意志和各种有益于学习的性格特征,才能够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

    小学生的写作过程包含着智力活动过程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于小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注意智力因素培养,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以说两者关系密切,互相促进,缺一不可。非智力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场合与智力因素联系的方式、程度有所区别,但却从来不可能相互分离,永远具有同时性,共同组成学习中学生心理的两个方面。如果舍其一而取其一,学生的身上就无法实现生动活泼的和谐的发展,提高学习的效率也只是一句空话,学生没有求知的欲望、学习的意志力,是很难想象会得到好的学习效果的。

    2、非智力因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培养

    (1)培养作文动机至关重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它表现为学生的意向愿望的形式,从而对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学习上的自觉性,就是指学生对学习目的和它的社会意义有清楚的认识,从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参与作文的全部因素都处于积极状态,培养正确的作文动机至关重要。进行作文动机的教育,就在于使学生明白我想作文,而不是老师要我作文。作文是作者心灵的倾诉,同样我们也要变作文成为学生用心的倾诉,以求达到用作文来写我心,诉我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作文愿望。平时我注意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一切,用眼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想,用口去说,用笔去写。实践证明,采用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生动的方式,把作文与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动机。

    让作文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例,“请你帮助老师指导儿子写看图作文”,有关“春游”的作文。

    (2)兴趣是写作的隐形动力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对学生来说,兴趣是他们勤奋学习的巨大动力,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小学生对作文的兴趣,直接影响着作文的质量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小学生如果把作文当成一种乐事,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愿望,积极参加到写作中来,在写作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教学中,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我把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作文,每次作文都能有所收益,有所进步。实践活动是兴趣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实践中的成功对于巩固,发展学生的兴趣有着特殊的作用。每次作文,我都注意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哪怕是一点点,也让其体验成功,从而产生兴趣。要知道,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趣力量,一次高分,教师的一句赞美之词,甚至一瞬间肯定的微笑,往往会使学生心理欲望获得巨大的满足,从而产生新的希望和神奇的效力。除此之外,小学作文教学中还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兴趣,如:自由写,让学生放开胆子写自己的见闻;材料作文,让学生根据材料合理想象;创设情景,写即兴作文等。

    (3)情感的升华产生优美的文章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的体验。情感在写作中的作用非常突出。在感受、体验生活时,在想象、联想的思维中,情感就似一剂催化剂,它时时伴随着写作的智力活动,推动思维积极运动。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启发诱导和率先垂范来感染学生的情感;组织丰富多彩的作文课外活动,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丰富陶冶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倾听,思考、体会、联想,形成自己的独特看法,获得真切的感受,激发出写作的情感。

    举一个例子:将“介绍一个少数民族”改成“夸夸我们的民族”

银光闪闪的景颇族(分校六(3)班余惷)

    “呼突亚塞,亚托依得嗖……”清脆嘹亮的山歌从远处的山冈飘过来,我沉醉在家乡山林美景中。老人们说,“景颇”这二字就是说我们生活的地方景色优美……哟,对不起,我有点颠三倒四了,请看大题目:银光闪闪的景颇族。

    你一定会奇怪,民族怎么可以说银光闪闪呢?这个形容词可不是空穴来风。我们景颇族所属的地方,历来是云南产银第一地。说在地上刨三个洞就能找到白银一点都不夸张。在别的地方,一身服装从头到脚都是白银是十分奢侈的。在我们这儿,银衣银服十分常见。一到重大节日,人们从头银到脚。站在山冈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白花花的一片,用“满山尽带白银甲”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太贴切不过了。丰富的银矿并没有使我们景颇人失去纯洁的心灵,我们依旧勤劳善良,正如小伙子们头上那洁白的包头巾那样洁净。

    我们景颇族有一些重大的节日,比如纵歌节。那天山上山下的人们都涌入舞场,美丽的姑娘们也穿着镶着孔雀羽毛的白银长裙,挥舞着彩帕,兴致勃勃地踩着欢乐的鼓点翩翩起舞。围观的人不停地拍手喝彩。那天,还有一个很有名的节目——抢福龟:在一大堆木制龟中,谁能找出一个和指定福龟相同的福龟,谁就是福龟的得主,谁就能在这一年中得到好运。虽然好玩,但也要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耐性才行。而且,上一任福龟的得主还要问好几次:“你能确定这就是福龟吗?”(啊哈,王小丫的“你确定吗”还是学的我们的呢!)得到福龟的幸福者则在这一年里多做善事,以此保佑自己下一次也得到福龟。

    朋友,景颇族,这个美丽民族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

    简评:介绍一个少数民族,很容易变成照搬资料。但作者在两个方面做得比较好:一是用第一人称的方法来介绍,融进了自己的情感,通篇洋溢着热爱、自豪之情。二是资料上的语言转换成自己的语言比较成功,习作语言生动、形象、幽默,有个性。

    (4)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写好作文的保证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去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不断地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基本保证。写作中,从选材到构思,遣词造句,以至最后文章的形成,无不需要意志的伴随。爱迪生说自己天资一般,他的成功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由此可见,恒久的意志力的重要性。小学生写作常常出现虎头蛇尾现象,除了缺乏素材和表达能力差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小学生意志力不强。开头写得认真,但时间不长,或因不愿动脑而草草结尾,或经不起同伴玩耍的吸引而敷衍了事。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切记注意培养小学生完成任务的自觉性,排除干扰的自制性,处理问题的果断性,贯穿始终的坚持性等良好意志品质。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必然给作文教学带来全面的提高。

 

    (五)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作文

    评改在整个作文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据我了解,目前小学作文评改,或评语式、或评分式、或评级式,教师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两种:敷衍了事型和越俎代庖型。要么对学生的作文草草批阅,要么对此字斟句酌。我觉得,这两种做法都对学生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毫无顾忌的表述空间,不要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之作加以过多的评头论足,吹毛求疵,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多一点理解和欣赏,做孩子们的知音,让孩子们的作文走近其本色与本质,让孩子的个性像野花一样自由地生长,换来一个作文个性化的春天。教师要转变作文教学的方法,力求在评价中指导,让学生知道怎样才能写好作文,从而达到“会写”的目的。

    1、充分赏识学生,营造宽松的习作环境。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要给孩子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孩子就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孩子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字在你的面前。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者的溢美之词,对这些刚刚尝试用笔表达的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而可贵。可能教者不经意的一句赞美,点燃了孩子对语文、对文学的兴趣,作文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作文的恐惧感消除了。所以,对学生作文要充分肯定,就是再差的作文,也要“沙里淘金”,挖掘“闪光点”,让学生赏识自己的“劳动”成果。具体可以这样做:

    (1)评语里充分肯定。在评语中哪怕是一个词、一个句子写得好也要充分肯定——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过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意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了——即使是写得不好,也要中肯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及修改方法,不要只是笼统地写个“中心不突出”、“材料不详实”、“语言欠生动”、“文题不相符”等等之类的评语了事,没有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只是过多的指责与批评,搞得学生无所适从。这种做法,学生得益定少,必也难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和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2)课堂中朗读欣赏。安排学生高声诵读自己作文佳篇和好词语,特别是在原有基础上有点滴进步的同学。学困生作文面批,并划出“闪光点”,借其他同学交流。

    (3)定期张贴公布,结集打印或推荐发表。利用班级墙报或学校橱窗、广播台,定期展示优秀习作。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作为范文与同学交流,会感到异常兴奋和自豪;其他同学看到的、听到的是自己的同学的好文章,会有亲切感。如我们学校办了校刊《繁星》,及时选登学生优秀习作。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积极性。

    2、蹲下来看孩子,发现孩子世界的合理性。“蹲下”了,意味着我们抛弃高高在上的指点和说教,我们能与学生靠得更近,能发觉孩子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孩子的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才能感受到孩子因为丢失了妈妈买的橡皮而郁郁寡欢不是小题大作;和伙伴拌嘴有着维护尊严的意义……教师只有“蹲下”,看到学生的心理,也才能在阅读他们习作的时候多一份理解和尊重。“蹲下”了,意味着我们“用一双孩子的眼睛去看”,我们能了解学生的千差万别。孩子本就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小宇宙”。“蹲下来”的教师才可能领略到这些差别的美丽,才能和孩子一样流连童真童趣,从而赞同“我的疑问和米袋里的米粒一样多”是意蕴生动的语言。有了这样的心境和视角,我们在评点孩子习作的时候必然多了欣赏和赞美,孩子产生的便是对教师的信赖和亲近,打开心锁,让内心的感情流出来,也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期待了。

    3、注重互动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在评改时要构建并运行“互动”模式,形成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促进关系,使作文评改日益向学生自主、自能操作的模式发展。建立“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或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其一,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倡互批、自批、众改等方式,创造良好的作文气氛,使全体学生都关心自己和他人的作文。其二,采用展示和交流的方法,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课室辟一“佳作展示栏”,把每次作文的优秀篇目连同评语一同展示,让学生共评得失,力求从各个方面得到启发,同时形成一种意念:“这些佳作都来自同学中,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不仅能让佳作作者产生荣誉感,其他同学也激活了情感因素,增强了写作信心。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推荐到校刊或外地报刊去发表,使同学体会到作文成功的快感,写作也由课内到课外扩展了。

    4、教师下水作文,显示期待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现今,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视范文为珍品,而自己下水作文则很少。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适当减少范文的篇数,提倡教师自己作文。叶圣陶在《教师下水》一文中说:“语文教师教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动笔,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所以,教师只有亲自尝试写作,在指导学生时才能身临其境、体味写作中的酸甜苦辣。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如悄悄记下学生所说的话,利用课前一两分钟,读一读;把对学生的表扬、提醒等写成信的形式,贴在教室里;跟学生一起写日记,让学生传阅,供大家欣赏……因为这些习作内容,写的都是学生自己或是身边的同学,他们会感到很亲切,很乐意去听、去看、去评论、去尝试。

 

    (六)有效的作文评讲

    传统的作文评讲大多安排在作文完全批改完了以后进行。教师批改一套作文要用一周,因此,待到教师评讲时,学生对作文已没有多深的印象。虽然教师竭尽全力帮助学生纠正作文中的错误,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作文评讲往往事倍功半。我从评讲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性质、任务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把评讲分为四步,即指导中的初评,指导中的复评,批改时的专题评,批改后的总评,形成周期性的作文评讲,围绕作文训练要求,逐步落实。

    现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习作《参观奥特伏超市》的评讲为例,谈谈我这方面的体会。

    1、指导中的初评

    这是在学生完成初稿后进行的评导课。此环节旨在紧扣训练要求拓展学生的思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初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遵循洋思作文教学经验先作后讲的原则,我将作文训练要求讲清楚后,不作指导,让学生独立审题,选材,谋篇布局,自己先试作,即写初稿。学生的初稿真实地反应了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其运用语言,谋篇布局的能力。我浏览学生的初稿后,发现学生虽然能按一定的顺利来写,但大多数学生看到什么写什么,没能抓住奥特伏超市的特点来写,没有做到“把观察到的事物联系起来,集中表达某一个中心意思”(本次作文训练要求之一)。于是,课上我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奥特伏超市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来写?几分钟后,学生发言了。

    学生甲说:“我要写奥特伏超市美丽豪华,商品琳琅满目。”

    学生乙说:“我要写因为商品繁多,营业员热情,所以顾客满意。”

    学生丙说:“我要写新装修的奥特伏超市想顾客所想,营业员热诚为顾客服务。”

    学生丁说:“我要通过写奥特伏超市的变化写出家乡的变化,它是家乡新貌的一个缩影。”

    学生戊说:“我要通过写繁华的商品,众多的顾客及其购物情况,写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

    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引导他们分别找准表达中心意思的有关内容,指导他们“写具体”(本次作文训练要求之二)。

    2、指导中的复评

    这是学生完成正稿后进行的评改课。此环节旨在通过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进一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学生二次作文后,我在浏览全班学生作文,划出其中错别字病句的基础上,着重抽样批改班内上中下三种水平的学生的习作,找出了一些普遍性的问题:(1)内容欠充实,不具体;(2)有不少错别字,病句。评改课上,我首先出示两个习作片段:

    大楼墙面镶嵌着蓝宝石玻璃镜,镜里映着蓝天、红日、白云、绿树,十分美丽。大楼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仿佛自身也放射着光彩。

    我顺着人流来到羊毛衫区,哇,几百件羊毛衫高高挂在钢丝网上,色彩繁多:有黑色,粉红色,黄色,白色……还有黄绿交叉,黑白混合,棕黄结合,蓝中带红……让人看了件件喜欢。接着,我又来到化妆品区,只见那一瓶瓶、一盒盒、一袋袋包装精美的化妆品像列队的士兵整整齐齐地陈列在货架上,瓶子的形状很多:高的矮的,方的圆的……还有些看也没有看过,说也说不出的形状。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两个片段好在哪里?运用了哪些方法?你文章中的描述是否都具体了?引导学生发现自己习作的缺点。然后,要学生说一说:你原来是怎样描述的?现在准备运用哪些方法怎样修改?最后要求学生在原文上修改,并订正错别字,病句。评改课上,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动脑筋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自我评改的习惯和能力。

    3、批改时的专题评

    这是在批改过程中发现问题后的及时评讲。此环节旨在针对作文训练要求和学生作文实际进行局部突破。完成教学目标,一步到位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特别是难点的突破,需要反复,需要强化训练。这时的评讲比较灵活:内容上,虽仍以训练要求为主,但也可涉及其余;时间上,可单独利用时间进行评讲,也可结合课文在阅读教学中穿插评讲。专题评讲应该目的很明确,一次只能解决一个重点问题,且要做到评练结合,以求“一评一得”。

    我在批改《参观奥特伏超市》时不断发现以下问题:

    (1)仍有不能紧扣一个中心思想来写及内容不具体的现象;

    (2)有的学生没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各部分内容缺少过渡,或过渡生硬、不自然。

    针对以上问题,我及时组织了评讲。特别是问题一,因为是重点训练要求,我不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了评讲,而且设计了片段练习以巩固所学。这样,通过再评再练,在反复中,学生已获得的朦胧印象逐步明朗化,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成为可能。

    4、批改后的总评

    这是教师把作文全部批改完了进行的总评。此环节旨在促进训练要求的整体到位。总评也要紧扣训练要求,评练结合。

    本次习作的总评,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习作的训练要求,然后表扬习作写得较好和有进步的学生,总结本次习作的主要优缺点。接着介绍两篇习作:一篇较成功,一篇尚未达到本次习作的训练要求,要学生比较,说出前文好在哪里,后文不足在哪里,如何修改。因为有前几次评讲作基础,学生围绕训练要求很容易找出优劣之处,并修改了写得不好的地方。最后,我安排了一个片段练习:按一定的顺序,抓特点、有重点地写校门前的一条街。从完成的情况看,达到了预期的训练要求。

    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周期性的作文评讲,以作文训练要求和学生的作文实际构成评讲的“序”,循序渐进,融整体反复和局部突破于一体,使独立作文能力较差的小学生受益较大,尤其是作文基础差的学生,更是受益匪浅。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不可能每篇作文都如此评讲,但一学期安排两三次这样的作文评讲,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结束语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特质呢?个人认为:1、爱读书,肯钻研,是杂家也是行家,和爱读书的学生有共同语言。2、写作能手,最好有舞文弄墨的习惯。3、思想者,生活感受丰富。4、对言语充满崇拜敬畏,有敏锐的语感。

    与各位同仁共勉。

 

 

 


缘恍如云烟,弹指一挥间;烟火独自散,昙花谁人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以写促读,读写和谐融合
如何指导学生写好小练笔
《我心目中的春》作文教案
批改作文
走出作文指导的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