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课堂:怎样读课文才会更有效?

     李炳亭老师在《高效课堂22条》中,把高效课堂的基本模式中的教学环节划分为“预习”、“展示”和“测评”,这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的新的课堂架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预习的效果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成败。

    由此,我想到语文课中的“阅读”这个环节。

    到目前为止,我听到过的公开课几乎全部是建立在学生已经预习这个背景之下的,教师上课的前提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主要的精力放在语言品析、写法探讨、结构分析上,尽管不凡精彩之处,但实际教学中有些很难做到。

    因为课时的原因,有很多课文在平时学的时候是没有专业的课外预习时间的,要放到课堂上来阅读。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读懂,读深,读透(其实也就是预习),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这样一个环节根据文章篇幅长短,用时不同,但大抵在10分钟左右。学生读得有效,课堂教学就会顺畅,如果读不到好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最近听了不少语文课,一般有这样三种处理方式。

    一、导入新课后,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用多媒体(或口头)提出几个与理解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

    三、要求学生边读边勾画重点词句。

    哪一种方式效果更好一些呢?

    第一种,阅读的指向性不强,对于还未养成习惯的学生来说,可能停留在消遣的层面上,收获不大;第二种好一些,学生带着问题读,有针对性,但问题本身有时候却容易干扰学生的阅读,纯为解决问题而读,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第三种有方法的要求,但不同的学生或许有不同的阅读收获,与其基础和兴趣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语文学习规律,综合以上方法的一些可取之处,笔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教给方法,限时完成。这里所谓的方法就是圈点批注的一般方法,包括一些符号,还有批注的角度等等。一开始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不会用,找不到重点,时间长了,形成习惯,自会有进步。限时完成是提高效率,防止学生拖拉。这一环节可不提什么问题,让学生完全凭自己的理解水平去读,有一个个性化的、整体的、初步的印象,尊重学生的初读感受很重要,过早地用问题去“框”,去“引”,还是教参意识的表现。

    其次,读完后,小组内简单交流感受或勾画的重点,找代表谈一谈。这一步为的是掌握学生真实的阅读认知,也就是学情。由于生活经历不同,知识储备也不一样,对同一篇文章,学生可能有迥异的理解。让学生说一说,为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好铺垫,避免从教师(或教参)的主观出发,硬性塞入学生头脑一些他们并不认可的结论。

    最后,根据课文本身,抛出体现学习目标的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虽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作为编入教材的文章,还是有一个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基本解读”。这样,再次从问题入手,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学重点上来,让学生再带着问题深入到文本中去,必然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总之,对于语文课来说,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理解,课堂上还是要多给学生一些自主阅读、思考的时间,在思想交流与碰撞中激发阅读兴趣,养成热爱读书的习惯,那样,语文教师才会越来越轻松,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真正得以提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倪燕红:《初中语文课前预习对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结题报告
浅谈语文课师生如何借助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小学一年级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语文课的课前预习
【原创】我教学工作的得与失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迷失”与“回归”
简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