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

    在日前举办的“首届全国小学教育国际论坛”上,200多名中外教育专家和校长就“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进行了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学校要提供孩子们喜欢的师资、课程、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还需要有“不可逆转”的机制保障。
         
     孩子们喜欢什么样的学校?怎样才能办一所孩子们喜欢的学校?对于校长来说,这些问题既属于实践范畴,也关乎教育理想。日前,由中国教育报刊社和江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小学教育国际论坛”在江阴华士实验小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的200多名专家和校长通过主题报告、现场对话和案例展示等活动,就“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这一主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
    尽管有关教育问题的讨论难以形成“标准答案”,但本次论坛上,与会者在交流和碰撞中还是达成了几点共识: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是办学的最高境界;孩子们是否喜欢学校,取决于学校能否提供吸引他们的师资、课程、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还需要有“不可逆转”的机制保障。

                          “孩子们喜欢”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办一所孩子们喜欢的学校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个教育人的不懈追求。”论坛开幕式上,中国教育报总编辑翟博的致辞引起了与会专家和校长们的共鸣。“孩子们喜欢”不仅奠定了此次论坛的基调,也激发了与会者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以及对教育理想的展望。
    任何教育理念和行动都离不开哲学思考。在“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这个命题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哲学内涵。或者说,“孩子们喜欢”这一标尺对于教育为何如此重要?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学校管理者从宏观层面和本源角度把握教育。
    “‘喜欢’意味着积极情感。积极情感不仅是维持生命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持续学习的动力和不断扩展人生经验的基础。对教育而言,积极情感不仅具有本体价值,也具有工具价值。”原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说,“喜欢”意味着积极情感,孩子们现在的生命状态决定着未来,如果他们没有快乐,没有自尊,就难以在未来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也是小学教育的特殊价值与特殊使命之所在。
    如果说“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首先要有宏观层面的哲学思考,那么,在此之下的就是中观层面的界定和规划。在中观层面上,与会专家和校长们提及最多的概念是“学校文化”和“精神家园”。
    民进中央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在发言中提出,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首先要形成“好的学校文化”,其关键在于使命、愿景和价值观。使命就是学校的责任,即学校为什么而存在;愿景,就是学校的蓝图,即校长想把学校建成什么样子;价值观就是学校对于好坏、善恶、美丑、成败、是非持有的基本价值信仰和评价标准,对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有了价值观,校长就会清楚哪些东西不能碰,哪些东西需要坚守。这三者之于学校的作用,犹如一国之宪法,不可轻易变动。
     北京管庄中心小学校长夏青峰认为,“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蕴含着教育者的一种期待,即学校能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产生珍惜和留恋的感觉。在这个目标上,小学教育应该回归到本真状态,回归到原点,这也是校长尤其要拿捏到位的“点”。很多时候,不是老师不喜欢孩子,而是有很多东西逼着老师没有办法喜欢孩子。校长在希望教师喜欢孩子的同时,要为学校创造尽量宽松的环境,让师生脸上有欢笑,心中有阳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气场。
   “教育应该是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过程,学生喜欢的学校应该是每个孩子们每天都盼望去的地方,应该是每天放学以后不愿意回家的地方。”北京中关村一小校长刘畅说,教育者应该了解儿童,发展儿童,以儿童的视角思考教育,让孩子们享受生活,享受学校,把孩子们的内在感受作为衡量学校质量的标尺。
     此次论坛期间,作为东道主的江阴华士实验小学恰逢百年校庆。这所地处苏南农村的学校是全国最早提出要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小学之一,在百年办学历程中积累大量的实践案例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开阔洁净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活泼有礼的学生,以及热切回到母校献上祝福的校友们,无疑给华小作为“精神家园”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在向与会者展示学校百年办学历程的同时,华士实验小学校长王冀敏也介绍了学校与时俱进的办学追求:“回首百年,我们这一代华小人与学校的开创者相同的是对教育的那份挚爱;所不同的是,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应该属于孩子,而不全属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最美好的学校是儿童喜欢的学校,我们这些成年人要做的是创造一个能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的生活世界,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让孩子们向往和留恋的精神家园。”

                             “孩子们喜欢”是办学的选择标准
    任何教育理念如果不付诸实践,不形成改变现实的行动,都无法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对于如何办一所孩子们喜欢的学校,应邀参会的6位国内知名小学校长或分享、或碰撞,以现场对话的方式阐述了各自的思考和经验。
    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要有孩子们喜欢的老师。深圳滨海实验小学校长李唯认为,校长要把培养教师的职业认同作为一项重要的办学任务,因为所有登上讲台的教师虽然都应该是喜欢学生的,但是在客观上却有难度,因为这里牵扯到教师的职业认同问题。深圳滨海实验小学有一个“教师分享会”,就是让大家在一起谈“我为什么做教师”以及“我怎样做教师”。分享的过程也是相互启发的过程,多数教师逐渐明白,自己不是高高在上的拯救学生的人,而应是弯下腰来,帮助学生取得进步的人。认识到这一点,老师对学生的爱就自然地流露了出来,有这样的老师的学校一定会成为孩子们喜欢的学校。
    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要有孩子们喜欢的课程。北京一师附小校长张忠萍是“快乐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一种快乐体验,北京一师附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技能和习惯的同时,注重课程体系建设,给学生充分的“选课权”。学校为此做过两个调研,一是了解学生和家长期待学校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二是教师能够担负起什么样的课程。在调研的基础之上,学校设计了5大类46门课程,分为低、中、高三个年级段,让学生自主选修那些能让他们“眼睛放光”的课程。
    上海黄浦外国语小学校长张雅敏认为,校长应该在课程建设上多下功夫,多动脑筋,其实校园里就有很多可以挖掘的课程资源。她的经验是,在校园的水池里养鱼和小乌龟;划出一片种植区,引导学生种植蔬菜和花草树木;盖一间小木屋,养各种小动物……校园的一切动植物都是课程资源,能为学生提供很多操作、探究和发现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孩子们喜欢的学校,要有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深圳滨海实验小学校长李唯认为,孩子们喜欢学校的前提,是他们把学校看成“我的学校”。如果仅仅是到学校上课和听讲,他们是不会喜欢学校的。相比之下,活动更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主人感”。滨海实验小学把三分之一的时间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每年的“活动菜单”上有将近60个项目。所有毕业生在回答“最怀念母校什么”时,大多数都说怀念学校的“缤纷节”。
    关于学校活动,张雅敏校长的观点是,学校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把学生放首位,看学生是不是都参与了,看活动是不是成为学生的关注点。她以学校的篮球赛为例:老师和学生联合组队,每场比赛都由学生来进行解说,结果全校师生都自发到操场上观看比赛,篮球赛成为全校关注的热点活动。
    来自乌克兰的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校长瓦西莲娜·哈依鲁莲娜介绍说,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且坚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活动报告。比如,开展家庭调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祖辈,哪些人参加过卫国战争的;学校还有一个苏霍姆林斯基果园,学生们自己浇灌,教会孩子跟植物对话,观察植物每一个季节的变化,教师经常带着孩子们在果园里上课。

                              “孩子们喜欢”需要办学机制保障 
    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如果不能落实于长期的办学实践,很可能成为有名无实的口号或一股风的效仿。此次论坛,与会者达成的一个重要共识是,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离不开机制保障。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尹后庆认为,“办孩子喜欢的学校”不仅是行动目标,更要形成“不可逆转”的机制,切实保障学校按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办学。基于上海的探索与实践,他认为每所学校和教师要重点突破和形成4方面的机制:一是确立倾听学生的观念和习惯,二是掌握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和途径,三是建立从学校管理层到教研组到教师获得学生的需求并用以调节和改进教学行为的机制,四是建立了解并协调家长、社会诉求的制度。
    在形成办学机制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学校能否以“孩子们喜欢”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能否把“孩子们喜欢”化为教师的文化自觉。
   上海黄浦区教育局长王伟鸣展示了黄浦区“办孩子们喜欢的学校”的做法和经验,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激励教师的文化自觉”。现在,黄浦区的学校和教师都形成了一个习惯,每做一件事情先要问一问学生。一所学校想让校外的快餐公司来经营食堂,投标工作完全交给学生负责。学生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也增强了责任感。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学校校长芮火才尤其重视调研的作用。他曾对学生做过一个问卷调查,第一个问题是“你喜欢不喜欢外国语学校,喜欢讲出理由不喜欢讲出理由”,第二个问题是“外国语学校怎么做你才更喜欢他”。调查结果显示,老师公正、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是孩子们喜欢学校和教师的前提。学生之所以喜欢公正处事的教师,是因为在这样的老师面前,他们特别有安全感。
    芮火才反对学校里有过多的评价,他认为教育不仅要研究“如何评价学生”,还要研究“如何不评价学生”。因为没有一种完全公平公道的评价,如果评价方式不适当,那么对学生的评价越多,他们受到的伤害也就越多。
    这一点也得瓦西莲娜·哈依鲁莲娜校长的共鸣。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有一个宗旨,即决不把批评和惩罚性的语言强加给学生,以免刺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热情。从上世纪90年开始,苏霍姆林斯基实验学校从一到四年级就取消了分数,改为口头评价,在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组成了学生管理委员会,让他来参与学校的一些事务的管理,参与学校教学改进的意见收集等事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人名家谈教育(辑录)
一位农村“袖珍小学”校长的心声
责任督学督导工作案例——在督导检查中合力打造书香特色学校
《中国教育报》:陶继新对话名校长系列21
温州市实验小学校长白莉莉:建一所现代“笑园”
北京小学通州分校校长刘卫红:如何打造活力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