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怎样理解观课议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高兴和大家交流讨论观课议课的话题。

有的老师会说:不是叫“听课评课”吗?怎么又叫 “观课议课”了?又在玩论文字游戏吧。从中不难看出,作为一个老师最怕别人玩论概念,做那些换汤不换药的把戏。

我们来看一下人民教育的报道:

“观课议课”成为《人民教育》报道的“最有影响力事件”之一

《人民教育》回顾了“《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和人物”,在“最有影响力”的33个事件中, “观课议课”占有一席。

《人民教育》对此这样述评:

2006年第7期《人民教育》发表看似平常的两篇文章《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作者:陈大伟,引者注)、《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关于“观课议课文化”的对话》(对话者为陈大伟副教授和《人民教育》记者余慧娟老师,引者注),结果,“观课议课”一词在短短几年迅速在全国走红,并被学校广泛接纳。原来,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并不只是词的变化,而是教研文化的变革。“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特别是用心灵感悟课堂;“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它强调平等、开放,是对单向的、权威的听课评课文化的反叛,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

从中不难看出:听课与观课,评课与议课是有很多不同的。今天探讨这个议题。

l        听课评课的现状

我们每学期都有教研活动。通常的就是一人一课或者同课异议构等,然后就进行评课。我们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听课评课,我想请问老师们:你想过没有几年前的公开课和现在的公开课有什么实质变化性呢?有的人会说:“现在用了多媒体啊”。老师们试想一想:我们用花那么多的时间从事教研活动,多年后我们的课堂变化就是运了用多媒体吗?我们有没有措施使我们的教研活动更具有实质性的效果呢?

看看我们的评课。评课谁说了算。我们想想,在共公开课中,如果省教研员来了省教研员说了算。如果市教研员来了市教研员说了算。如果市教研员没来校长说了算。如果校长没来主任说了算。如果主任没来谁说了算?教研组长说了算。谁的胡子长谁说了算。我想讨论的是:什么是“算”,怎么才“算”。平常的讨论课,实际上算数不算数、有作用没作用,主要看参加的讨论的人有没有把意见带到教学活动中去,运用了、实践了,使自己的教学和生活发生了有改进。

要改进就涉及到实践问题。实践的问题实际上是行动的问题,教学改进是生活改善的问题。生活的改变它既关系到认识的改变也关系到技术的改进同时关系到意愿的改变。因此我对新课程的推进阶段就有这么三个理解和展望:以理念启蒙为重点的阶段———解决认识问题。需要让老师们认识到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是不合理的。什么样的追求是值得的,什么样的追求是不完善的。它解决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其次是模式探索增强效能的阶段——希望解决技术与方法问题。老师能够不能够,会与不会的问题。现在我们应该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促进人们生活改善为重点的阶段,以提高教师们课堂的课堂生活质量。不仅是认识的改变,方法和技术的改进,更重要的是涉及意愿与追求的问题。就是解决老师们愿意不愿意、想与不想的问题。在做这样的思考的时候我意识到人是丰富而复杂的,老师们是会算账的。会算我的付出和收益之间的比率关系。还要考虑到教师的专业工作实际上具有自主性。你不能强求别人怎么教。他走进课堂就由他说了算。另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具有自主性。由此我们认为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要从改善生活的角度去思考。所以我们在评课中不要考虑算的问题,要考虑用的问题。

我们从用入手。用是实践的问题、改进的问题,用什么取决于听到什么。听具有选择性。一般情况下我们愿意选择适合我们听、我们愿意听的听,而不仅仅选择别人认为正确的东西来听。接下来就要解决说的问题,你要想让别人愿意听你的说话。就要解决说话的方式问题。你要让别人觉得听起来很满意。这涉及到说得有用性。那么谁能说出有用的话来呢?那就要读懂课堂。

我们提倡的观课议课的路径:就是要读懂课堂之后,解决有效的说——议课的问题,然后促进参与者去思考、由此改变教学行为。

老师们想想一般情况下,你们学校的老师是否愿意主动承担教研课。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却是:比如校长要听一节课,就与教研组长说了。组长首先要找的是什么人啊。当然是年轻的教师啊。年轻教师说:这样的事我没经验,还是找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然会丢了我们教研组的脸。组长就要找中老年教师。可是他们也会说:这些事情让年轻人去锻炼,我们上有老下有小,自己的身体有不好,等以后我会支持你工作的。这样一来大家都不愿意上。只有组长亲自上阵。是不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呢?河南教育时报曾经刊登了一篇文章,说一个农村教师满怀热情、满怀信心上了一节课,上完课后,结果大家的评课:“课堂上学生活动太多,而学习中读的时间太少”,“语文强调以读代悟,以读代讲,但本课不见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教学没有联系生活实际”,“教师板书太少,教师只写了 12个字,而学生写了一大黑板”,“学生讨论时间太长了”,“课堂上阅读量太少”,“应该让学生在读中质疑,有问题时便要引导学生当即解决”,“教学重难点没有在课堂中突出出来”…… 我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我真想插言告诉老师们,这是一节略读课,不能按精读课讲授,不应该……但我没有说,我认为我应“虚心接受批评”,而不该辩论!接下来,一位老师的质疑把我打得“奄奄一息”:“学生在这节课里终究能掌握什么?不知道!”天啊,她认为学生在这节课上一点东西都没掌握,只是几个人在一起玩了一节课。但是,我仍然有几分自信,我更加迫切地希望教研员能进行一些点评,要知道专业引领、专家的评价对教师的帮助最大。教研员终于开口了:“这一节课学生自己分析课文的时间太长了,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然后共同思考和解决一个个问题。”“让学生把一个个知识点找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去体会知识点。”“知识点仍要偏重的。”“对课文词语的理解一定要解决好。”“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时该制止要制止,该引导要引导。”“让学生当老师,这不行,学生怎么能当老师?怎么能说把学生培养成老师呢?怎能让学生站在老师的角度去提问题呢?不能!”可以看出大家都在你说东我说西。应该说这些老师说的意见也有正确的。但可以说是正确的废话。而且很多批评意见是在不了解上课老师的情况下说出来的。这位老师很受伤。这位老师说:听着教研员的发言,我的头发蒙,我在笔记上写道:“难道我失败了?我怎么总觉他是个‘落伍者’?”我的心情越来越沉重,难过、压抑一阵阵袭来。我仅存的一点点自信被教研员打垮了!我自己坚信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引导者、帮助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不能光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求知的过程、掌握求知的方法……全被击了个粉碎。

想想我们平常的公开课,我们为了上这节课,我们花了多少精力和功夫啊。结果怎样呢?结果是我们真的受伤了。

那么评课老师有怎样呢?

作为一线教师,一学期之中,开课与评课,总是免不了的事。无论开课,还是评课,在我看来,都是件危险的游戏:年轻的时候,前者是危险的,因为,别人的评价或多或少会影响你日后在学校的地位和发展;不再年轻的时候,当别人的评价对你已不起作用,此时,评价他人,又成了一件不可忽视的事。你要艺高胆大加小心谨慎,既评出水平,又尽力不伤及别人,尤其脆嫩的年轻人。当然,可以选择沉默,但有些“身份”又决定你没有沉默的权利,哪怕你明知一开口,就可能将自己置于危险之境地。于是,每次评课,都如古玩鉴定专家,面对模糊不清的古董,除了鉴定真伪,还要确定其合理的市场价位,由不得你信口开河,不由得你不如履薄冰。

前不久,到邻校参加联合教研,听取一年轻教师的公开课。应该说,女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口语表达简洁准确,教材把握到位,课堂应变能力好,教学设计敢于突破,但一些缺陷也是明显的:问题的设计失之单调呆板,无法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合作价值不大等。

这节课就像任何一节正常的公开课一样,有可圈可点之处,也有可批可责的地方。每一堂课,都是一次充满未知的旅程,无论线路预设得多么美妙和精细,新情况都可能随时出现。何况,对一节课的看法,远近高低,见仁见智。这些道理我懂得,并且之前一直这么努力地践行着。可是,这一次,我竟然无端地背离了。在我带有“总结性”的最后发言时,我径自莫名其妙地接过前面某教师的“话尾”,单刀直入指出这堂课的若干不足。我完全忘记了“先肯定后建议”的原则,忘记了她还是个刚出道的年轻教师,忘记了这是校际教研的场合,忘记了在座还有那么多同行,忘记了自己作为“老教师”的评价会造成的影响……

于是,这节原本不乏闪光点的公开课,就这样在我无意的打压下瞬间暗淡起来。研讨会结束后,我们聚餐,我发觉这位女教师提前悄悄地离席而去。直至回来路上,我猛然感觉出今天自己的“出格”和残酷,心头充满愧疚、后悔和难过。第二天,我告诉本校同去的几位老师自己的担心,他们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我昨天的“过火”。他们还说,昨晚吃饭时,那女教师一直强调自己“课上得不好”。我感谢同事们的善意批评。我更加无法宽宥自己的过失,它像一座黑色的山峰沉重地压迫着我。

尤其当我想到倘使因我的片面评价,给这位年轻教师造成的客观不利或主观压力时(类似的实例比比皆是),我益发惶恐不安。我在内心不断追问:我是妒忌她的年轻与才能吗?是狂妄地自认为老资格,可动辄训导年轻人吗?是为表现自己明察秋毫的高水平吗?……可是再多的自责又何益呢?当然我可以向她道歉,然而我无法收回已造成的影响。说不定,她会视我为虚伪。那么,我暂时能做的警戒自己:从此以后,少卖弄,多用宽容、欣赏的眼光看待年轻教师,力所能及地给成长中的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吧。

这是福建教育上的一篇文章。作为一个评课者评后反思。自己的评课伤害了授课老师。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为什么呢?这件事不容易做好。很容易伤害人。看一个老师去评价一个老师上课。就好像去鉴定一个国宝一样。你必须小心谨慎给出他合理的价位。实际上作为一个国宝它是一件有定论的物体。作为一节课就不竟然了,一节课比国宝复杂的多。

听课评课不仅是件危险的事还是件出力不讨好的事。这就难怪在教研活动中出现如下情况:

评课过程形式化 。我们经常看到或参与这样的评课活动:评议会上发言者少,旁观者多,由于发言面不广,且大多属于被动发言,因此评课场面冷冷清清,被动发言的教师更是不痛不痒地说几句敷衍了事。最后,主持人或权威人士做一下总结性的发言,大致的内容也无非是先说几句好话,然后提一下希望。这种评课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工作,留下一次活动记录,徒有过程和形式。

评课内容表面化 。在评课交流活动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 “这位老师板书工整,条理清楚 ”、 “某某老师课堂语言清晰,教态自然 ”等等。眼光依然死死地盯住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活动;还有一些教师虽提了不少意见,但只是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现象就事论事,不能对这些课堂现象深入透视,不能触动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当然,也欣赏不了课堂中真正的精彩。这种表面化的评课对上课及评课教师的触动不大,帮助也不多。

评课结论两极化 。一是虚假、讲好话的评课方式,大家说着一些“过年的话”(好话、祝愿的话),多讲优点,少讲问题,具体肯定,抽象否定,客客气气,皆大欢喜,参与者都抱着这样的心态—— “我不会对你的课说长道短,下一次你也不要对我的课说三道四。 ”二是否定为主、伤害自尊的评课方式。一些教师在评课中不注意方式方法,毫无顾忌地指责,把别人的课批得体无完肤,甚至讽刺挖苦,缺乏诚意。这种否定多于肯定、主观多于客观、挑刺多于学习的评课方式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它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

评课效果零散化 。表面上看,评课从目标、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师内在素质、外在表现,方方面面,全方位涉猎。实际上,由于缺乏明确而集中的关注焦点,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套,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由于缺乏集中的主题,缺乏预先的准备,所谓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成了空话,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就经验谈经验。

针对严酷的现实,我们必须用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改变学校中听课评课的这种紧张、复杂、微妙的关系。

l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

我把“我的一次教研活动经历”看成是一线教师对现有评课方式的不满和控告,看成是对传统的评课文化进行革命的呼唤和呐喊。

在长期和中小学教师讨论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对“来信”中所描述的评课活动中诸多不合理处有着切肤的认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适应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我认为,应从“听课评课”发展到“观课议课”。

观课与听课比较,虽然听课也涵盖了观察,但“听”主要指向声音,“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我所谓的“观”强调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我在一个课堂上观察到,大部分学生在频频举手发言。在我旁边的学生亦是如此。可是到了课堂后期该生就不举手了,自己趴在课桌上,笔在漫无目的的画着。我问他为何不举手回答问题啊?他说没意思。没意思?我很纳闷。课堂上不好多问什么,下课时我就迟走了会儿。与该生聊了聊。你开始举手后来不举手了,是不是老师没有提问你啊?他看了看我,说出一句话“老师骗人?”我一愣!心想这里面一定有戏。老师怎么可能骗你呢?“老师说只要举手就提问,我举了好几次他都不让我回答问题。你看***都回答4次了”。从中我们不难想到: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活跃程度,为了让听课老师感觉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课前对学生进行了布置。这已不是纯天然原生态的课堂了。更重要的是授课老师没有理解新课堂中举手的含义,就无从谈起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了。举手说明什么?只说明学生在课堂上对问题思考了、并有了结论,要求大家来诊断或有意愿与大家分享。而不是单方面的要求回答问题。如果老师平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会有从积极到消极的现象发生吗?

课堂上最重要的信息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信息。教育的根本在于通过引起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学生的发展和变化。关注和收集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效果是观课议课实施“以学论教”、致力有效教学的核心和关键。

基于收集学生学习行为和效果信息的需要,我们要求观课活动的参与者一定要尽可能坐在学生身边去,和学生建立理解信任关系,充分读懂他们的学习活动—— “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效果作为引起继续讨论的基础。我们甚至愿意武断地建议:如果你没有课堂上学生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的真实信息和一定理解,请你在提出课堂教学的建议时免开尊口。

因此,观课中准备案例就不能仅仅准备故事,而且需要准备问题和困惑。正是故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及对问题和困惑的多种认识和理解,才使案例教学(这里的议课)具有魅力和价值。好的观课者善于发现教学事件和现象中的问题和困惑,并能围绕问题和困惑重组教学故事,同时能恰当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困惑,以引起参与者的讨论兴趣和热情,引发共同参与的思考和讨论。

我们在数学课堂上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都有一个课堂练习本。老师们想想你的课堂练习本是怎么使用的。我看到的普遍现象是学生练习老师巡视,然后个体展示。或者是个别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的学生在下面做。我们在听课中屡见不鲜了。我在一节课上却发现了问题:在练习1.28*12=15.36时,有一名学生练习本上的答案与黑板上的一样,可是他却说黑板上的错了。当时学生都说没错,授课老师的表情很愕然。也许他在想明明是对的,你为何说错了呢?“老师,他在加的时候是从高位开始的。”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学生们都沉默了。老师就说了句:“以后要主意,要从最低位开始加。”课后我问该生:“你是如何发现的?”“我刚做好正好看到他在写。”原来如此。如果不是正好看到,如果不是提出质疑,如果不是坚持己见。那位学生的错误能得到纠正吗?显然是否定的。还不知要跟随其成长多少年呢?

所以我认为在一些课堂练习中,与其让学生写还不如让学生观。在观察中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思维过程,同时可以验证、纠正自己的思维。如果本节课把这个议题作为焦点,相信每位老师都有话可谈,并且谈得深入。

议课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要超越谁说了算的争论,改变作课教师在评课活动中“被评”的地位和失语的状态。“评”的危险在于课不仅仅是课,它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对一节课的否定,可以看成开课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被否定,它可能导致这位老师今后的成长进步被否定。面对这样的风险,当然,我们可以只用“欣赏宽容的目光”,只说好话,只说鼓励的话,但这样的好话又不能起到教学研究的真正作用,不能达到帮助参与者改变的真正目的。在两难的处境面前,尽管我们“如履薄冰”,但也难免“心头充满愧疚、后悔和难过”的时候。

不能简单地“评”,还在于课堂具有“模糊不清”性。比鉴定古董更加困难的是,教学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复杂性和发展变化的可能性。佐藤学说:“在某种立场看是完满的实践,在另一种立场看来往往是全盘否定的。这样,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导致了绝望的‘不确定性’。”课堂教学是一个永远也难以猜透的谜,我们只能不断接近,只能说“可能这样更好,更理想”,永远也无法说“我读懂了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的,就应该这样办”。因此,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从这种意义上,我们都缺乏评定和裁决的资格。

如何走出“危险”、远离“危险”,使对课的研究的“游戏”充满快乐呢?我想,还是少“评”多“议”更好。

议课教师与作课教师是在平等地交流,更多的是这样的语言:“我观察到某某现象,请问你是怎么考虑的……”;评课侧重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评课者一般会说:“某某地方处理得有问题……”

我们都听说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对于课堂我们就是盲人。认识事物就像两条渐近线可以无限接近但是永远不可以相交。

有一节数学复习课,课堂上老师倡议,找可能写错了的学生上来练习。学生说***。这个学生脸上很难看,可是没办法,为什么?众望所归啊。这个学生果然写错了,老师怎么评价呢?走上去说:“果然写错了。”意思同学们的眼睛果然是雪亮的。还是表扬同学们。然后说:“我们再找两个可能写错的学生上来写。”学生说***、***。这两同学是嘻嘻哈哈上去,又嘻嘻哈哈下来。

注意我们观看不是对别人的课进行讨论,而是讨论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

各位老师你也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你是教研主任或教研组长,你作何评价?你怎么能这样呢?这多伤人家的自尊啊!学生还是有面子和自尊的呢。你不能这样上。我们搞了这么久的新课程,你怎么能这样做呢?新课程有新的学生观,我觉得你的学生观有问题。你要改。各位老师现在你把我说的话后面加标点符号。看看你能加什么符号。我认为可以加句号。你这样教不好。你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你的学生观有问题。评课到议课有一个变化。我建议大家在用句号之前先用一个问号?我们必须承认我未必了解别人。你都不了解别人何必那么肯定说出评价别人的话呢?就算我了解别人我的意见未必正确啊。就算我的意见正确,可是正确的道路未必只有一条。当然一些老师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我已经看了他们的意见都不如我的好。就算你的意见最好。我问你这节课是他上还是你上。他上他的课,你说你说的话,人家不听,不是白说吗?所以我建议大家在和别人讨论课的时候先用问号然后再说句号。

我在与老师交流时是这样的。我想请问你为什么选会出错的学生上去做呢?我告诉你这个学生他不仅成绩不好,关键是他不认账。我与他说了多次,都不起效果。我在想:能不能用全班的声音告诉他成绩不好。请将不如激将。听完他的理由我在想。这位老师真不错。因为我们在实践中看到很多老师教的不好无所谓。这位老师却不同。看到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能想方设法的来改变,这样的老师学生观还有问题吗?

我们平时是怎么搞教研活动的。上课、说课,之后其他老师就开始评价了。此时这位老师在做什么?在那装模作样的记意见。为什么装模作样的记意见呢?我不能反驳。我要是反驳别人会说我不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今后不给他说了。所以一般情况下,当你为别人下结论的时候别人只能虚心接受。想一想如果对上面这位老师说:我觉得你的学生观有问题。他会怎么办呢?也许他只好点头是!是!可是心里却在说:你懂个屁!你懂个屁!所以我建议大家在与别人讨论课时少用句号多用问号。

但我听过他的理由后,我说:你的想法很好。可是你知道这个学生下来后做什么吗?他下来后第一个动作就是趴在桌上,拍了一下桌子。这意味着什么?他心里很生气很愤怒。手里的笔转得飞快然后慢慢的停了下来。这样的学生确实太好了,他即使如此愤怒都每对老师如何。此后的学习进程中他目光散乱毫无注意力。这样的效果是老师所希望的吗?仍然没说你的这样做的效果不好。这样促使你从效果来反思你的教学行为。老师说他太小气了,后面上来的学生不都是嘻嘻哈哈的吗。没什么的。好啊。那我们讨论一下。如果有人说:**你是个傻瓜。会有两种反映:一个是你说明白我哪里傻了。说不出,我收拾你;另一个是是,我就是傻瓜。我就这样了,你们学你们的,不要理我。哪一个更有希望一些?学生不能对我们说的什么都没异议不加反驳,我们就认为是成功的啊。

这个例子就说明了什么是评什么是议。评就是有句号下结论,议就是围绕一些问题相互询问相互交流、相互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我们说的议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研促成长 学习增知识
搜狐
以学定教,问题引领,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语文课堂 ——卜庄镇语文教研活动
一堂“完美”的公开课是失败的!毫无观摩价值,是在浪费他人时间
阜南县“国培计划”2022送教下乡,阜南二初走进洪河桥钐岗中学
“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平湖中心小学教学研讨活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