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一开口,就是不一样的高度!
转摘:《平凡的路》,走出不平凡的人生,他一开口,就是不一样的高度!萧伯纳说过: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那些不放任,不沉沦,拥有强悍自我主宰能力的人们,一定都有铁一般的自律精神。
有人曾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最不求上进的人是什么样子?
点赞最高的答案是:“我见过的最不求上进的人,他们为现状焦虑,又没有毅力践行决心去改变自己。
三分钟热度,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坚持不下去。
终日混迹社交网络,脸色蜡黄地对着手机和电脑的冷光屏,可以说上几句话的人却寥寥无几。他们以最普通的身份埋没在人群中,却过着最最煎熬的日子。”
总之就是那种明明为生活感到焦虑,可是似又找不到奋斗努力的方向的感觉。
当这样懒惰而不自律的状态成为了生活的常态,才发现其实被生活束缚的人是自己。

每个人都不愿意成为淹没在茫茫人海中,也还是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可能会有一些不同,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不甘平庸惨淡,不想碌碌无为一生,那么请成为一个自律的人,去直面缺点,拒绝借口,为自己负责。
你会发现生活将不再束缚你,你可以自由地享受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实,于很多事情而言,还轮不到拼天赋的地步,自律与坚持才是更为可贵的品质。

所谓自律,其实就是自我管理,想减肥,就得把自己的嘴管住,想成功,就得把自己的心管住。
李嘉诚再忙也会坚持每天看书,柳传志永远不会让自己迟到;
王石从四十七八岁开始爬山,用了差不多5年的时间登上了七大高峰和南极点、北极点,这项记录很多专业的登山运动员都破不了;
村上春树每天跑步一小时,雷打不动。他的思维方式是:“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写长篇小说的时候,他基本上都是凌晨四点左右起床,从来不用闹钟,泡咖啡,吃点心,绝不拖拖拉拉,马上进入工作。 

往往越是自律的人越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才不会把时间和精力白白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而是真的把碎片化时间都利用起来成长自己。
越自律,认知能力越强,人和人的差距,就是这样逐渐拉开的。
所谓卓越,就是将平凡之事以不凡之法完成。
意大利提琴制作师安东尼奥,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在作品没有达到人类技艺和努力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之前,任何一件乐器都不可以对外出售。

对卓越的执着追求,使他的琴依然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好的小提琴。
把自己培养成一种习惯动物,才能不断地跳出舒适区,优于过去的自己。 
就像你可以选择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活着,房间很乱,地板很差,随处可见的零食袋,周末睡到自然醒,上班摸鱼塘,下班大爷躺。
也可以选择有规律的生活,坚持早起,锻炼,控制食欲和体重,有时间观念,工作有规划,分主次,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每月读几本书,保持家里整洁...
一个人的自律中,藏着无限的可能性。而你自律的程度,决定着你人生的高度。

  丁尼生曾说,“自尊、自知、自制,只有这三者才能把自己引向最尊贵的王国。”
意味着尊贵的人生,你可以自己去成就。换言之,你想活出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自己对人生的掌控能力。
哲学家康德说:“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自律即自由。” 
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人的问题都在于自律不够而想得太多。

唯有自律的人,才能理清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让其各安其位,稳当妥帖,串联起井然有序又自在轻盈的人生。
乔布斯也曾说过,“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而自信则是从自律来,先学会克制自己,用严格的日程表控制生活,才能在这种自律中不断磨练出自信来。”
唯有拥有对事情的掌控能力,以及自律的精神,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
当然,极致自律的体验一开始肯定痛苦,也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只要把自律融入血液,变成习惯,每个人都将受益终生。
把自己培养成一种习惯动物,才能不断地跳出舒适区,优于过去的自己。 

优秀的人生可能会迟到,但从不缺席。自律不是因为自律而自律,这应该成为你的一种习惯和态度。
一个人要想有多优秀,就看能控制住自己到什么程度,不管是工作和生活,都是这样。
美好的人生从不将就。唯有自律的人,才会得到岁月的厚爱。

【数学家丘成桐:我一辈子不是为了钱才向前走的】#CCTV朗读者#26岁成为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27岁破解世界级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丘成桐谈及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学问。他感谢父亲让他从古文诗词中学会了锲而不舍,也感谢数学让他在“学无止境”中一直走下去。在他的心里,名利与财富无法推动他前行,只有他的学问、家庭和国家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李尚志:我看核心素养——我觉得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应该服从一个最高公理:不能一刀切关于课改,我觉得不在于它讲了什么具体内容,甚至也不在于它要达到什么目标,而在于它往哪个方向前进。自从我在本世纪初被湘教社拉去写教材,就被拉下水搞课改了。甚至还更早,被拉去审查教材,就下水了。记得当初我打电话请一位朋友参加湘教写作。他说“现在争论得这么厉害,我们何必进去趟浑水。”我讲了一句话:“与其在外面争论,不如进去做一个具体东西出来。”就把他说服了。如果我们争论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争论杜郎口还是衡水,永远也争不出一个结果。就像打乒乓球争横拍还是直拍,横拍占了上风,但刘国梁用直拍还是拿了一大堆冠军。又如足球争进攻还是防守,但荷兰的进攻和意大利的防守都拿了冠军。拿冠军才是硬道理。上一次课改的根本问题,不在于它提了什么理念,而在于它的设计思想就是:由一批专家制定出课标,就像法律一样,通过行政命令强制推行,让教材作者依法写作,写出教材。而且不准反对。这注定了不能成功。就好比叫裁判去当教练指挥踢球不能成功。裁判只能管你怎样不犯规,不能管你怎样踢出好球。课标只能指方向,防犯规,不能规定你怎么写教材。审查教材的专家也不能要求你怎样写,只能鉴别怎样的教材是不犯规而且精彩。如果叫我去制定课标,我也不能规定出一套好课标让作者照此办理就能写出好教材。一是因为我在制定课标时不可能想得很具体,写教材时却必须想得具体;二是即使我在制定课标时想得很具体很合理,教材作者却可能有与我不同的具体方案仍然合理甚至更合理。就好比球场上你在球门左边射门进球了,别人也可以从右边射门进球,你不能宣布他进球无效。因此,制定课标的应该无为而治,不要规定得太具体。即使有具体方案也只能是建议而不是法律。反过来,你们既不要指望专家做出一个“好”课标让你照章执行,也不要指责他制定的课标不好。只要你想出的好主意不会被课标禁止,就是好课标。条条道路通罗马。课标不能给你规定从哪条道路去罗马,只要求你到的是罗马。罗马是什么?就是学生要懂得该懂的东西。不仅要学懂书上写了的知识,还要有能力去扩展知识,并且有能力用老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包括应付考题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这样的能力就是现在的课标说的“核心素养“。不要去问编课标的人什么叫核心素养。更不要抱怨他们不回答,他们如果回答了,你又抱怨没法执行。假如你是课标专家,也不能让别人不抱怨。专家不回答最好,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往“核心素养”这个篮子里装内容。人家给你一个篮子,你自己提着篮子去买菜。如果篮子已经装满了,你只能吃篮子里的菜,你也许又要抱怨那些菜不好吃。篮子空的,你自己装什么都可以。但不能装砒霜,地沟油,三聚氰胺。怎么判别该装什么?如果你装回去的东西把你毒死了,你也不用判别了。即使没有毒死,吃了之后血压血糖血脂升高了,也是问题。什么是核心素养?你用2016年的高考题训练了学生,他们全会了,可是遇到2017年的高考题还是不会做,这就叫应试教育。如果训练的2016年的高考题,学生一拿到2017,2018年的高考题,觉得与2016年是换汤不换药,这就是核心素养。如果觉得2017与2016高考题完全不同,无从下手,这就是缺乏核心素养。其实,我们现在不要太在乎核心素养怎么论述,应该关注的是你在教学实践中怎么做。我根本不认为核心素养是什么新东西,也不指望它把坏的教学变成好的,只关心了一下它会不会把好的教学宣布为非法。发现还不会。我就不管它了。当然,你说某些领导可能利用核心素养来搞形式主义。没有核心素养他也可以搞形式主义。反过来,你还可以利用核心素养来为你的好的教学方式辩护。这就够了。你还能奢望什么?数学通报向我约稿,我准备写系列文章论核心素养。第一论讲“核心素养怎样考”。不是脱离数学另外写文章来论述核心素养,变成文科考试。我统统都是数学题,大部分是中学老师没训练过的,所谓“超纲”的。如果“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全都不会做,我的题就失败了。我在其中某些题后面加一句提示。有的学生“凡是老师没训练过的就不会”,就被淘汰。还有的一看提示就醒悟过来怎么做了,这就是核心素养起作用了。我认为: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是:遇到没教过的问题,会用已教过的知识来对付。俗话叫“照葫芦画瓢”。教过葫芦没教过瓢,照着葫芦也能画瓢。差一点的,依样画葫芦,也不错。最糟糕的是:学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求根公式, 遇到by^2+cy+a=0就说超纲了。学了三角函数的定义 sinA=y/r,cosA=x/r。已知r,A求(x,y)就不会了,说这是极坐标,超纲了,极,坐,标这三个字只在语文课学过,数学课没学过,不能跨界。就不知道利用小学算术的“被除数=除数x商”这个旧知识得到x=rcosA,y=rsinA。这就是缺乏核心素养的典型案例。数学教育要培养的一个核心素养是:目标清楚。课堂上叫做审题,知道该干什么。比如考试题是解方程,就要去寻找方程的解,要写清楚我找的解是哪些,还要论证为什么你找的是解,而且是全部解。有人会说你这不是数学素质,其他课程也要培养这种素质。那好,我不把它叫做数学素质,但他是1.数学需要的一种素质;2.数学可以对培养这种素质作出重要贡献,数学不禁止别的课程培养这种素质,也无权禁止。既然如此,我们作为一个教师,也应该目标清楚,就是教书育人,培养学生。这个目标一辈子不变,不管风吹雨打都要清楚。还要善于利用风和雨来帮助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另一项核心素养。领导或者专家以前提倡素质教育,现在提倡核心素养。你支持还是反对?其实你支持或者反对都没用。什么才有用:权衡一下,它是否妨碍了你教书育人?如果没妨碍,你就不必反对。如果还有利,你就应该支持。实际情况没这么简单。通常是:你是否有办法避免他的妨碍作用,是否有办法增强他的支持作用?如果他规定得很死,比如规定“韦达定理,十字相乘法”是“繁难偏旧“,不准讲,这就是妨碍。因为他们没有学过抽象代数,不知道这不但不是繁难偏旧的落后东西,反而是具有前瞻性的先进东西。十几年之前的课标就这么做的。他们规定得很死,顺序都不准改。我主持编教材,就采取了两手:可以让步的,一律让。不能让步的,坚决顶住,打报告让审查教材的专家批准我们变通。例如,当时课标规定解析几何在向量前面,在第二册。向量在后面。但又说“向量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桥梁”。我的报告就说:解析几何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主战场。你不先修桥梁就来打仗,不就是让士兵全都淹死吗。审教材的专家组批准了我们这个顺序。其他教材按课表顺序编写,老师上课时都不按那个顺序,改变成我们这个顺序。为了表示对教材专家的尊重,我们就在非原则问题上让些步。我还给写作组讲个故事:一个雕塑家雕了一尊像,公爵说应该改一下,雕塑家就装模作样爬上去敲敲打打,还掉下一些残屑表示修改了。公爵说这就对了,比原先更好。其实雕塑家根本没改。反过来我又讲了另一个观点。专家们的意见本身就是矛盾的,比如同一个地方,这个专家要你增加内容,那一个教你减少,我们听谁的?听自己的,哪怕他因此把我们毙了,我们就当英雄。最糟糕的事,你违心地服从他们的意见,改了,以后后果不好他说怪你们自己,岂不冤枉?这次的课标组有一个最大区别:数学家主宰。与他们讨论或者争论问题,最终的裁决标准不是“教育理论”,而是数学公理。这就有理可讲。其实,我觉得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应该服从一个最高公理:不能一刀切。教育的对象是大活人,没有一种做法能够千篇一律强制执行。当然也不是千篇千律,比如可以千篇五律或者三律,但绝不能一律。史宁中是数学家,他主持制定的东西就有包容性,我觉得这是教育的基本常识。既然如此,我就不怕核心素养捆住我的手脚,反而觉得核心素养可以让我大展拳脚。我觉得,一条重要的核心素养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就是能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高一点:利用旧知识生长新知识的能力。教他做了2016年的高考题,他能发现2017年高考题与2016年换汤不换药,这就是一种重要的核心素养。至于你把他叫做“抽象”,还是叫做“数学化”,我都不用管,我只管学生能否“依样画葫芦”,再上升到“照葫芦画瓢”,利用2016年高考题的经验去攻克2017年的高考题,甚至2071年的高考题。明察秋毫,有时候是核心素养。难得糊涂,是更重要的核心素养。很多人欣赏“区别区别再区别”,我的口号是“混淆混淆再混淆”。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能够辨认:何时该区别,何时该混淆。唯一的标准是你的目标:看到底区别和混淆哪个更有利于实现目标。关于核心素养的问答:李教授:我们一线老师就怕到时那些指挥专家不按这些指挥,而是整些莫名其妙的模式、方法,把老师们整晕。李尚志答:什么叫模式、方法?只要他不精确到说韦达定理就是应试教育,求根公式就是核心素养,你就不必晕。比如,专家把抽象和建模都列为核心素养。你还希望他做更多的解释。更多的解释当然也可以,但也只能举例,不能规定成模式。不规定你不知所措,规定了你更加要骂。依我看,不规定才是对的,让老师们自己在实践中去探索和总结。我举一个例:解一元二次方程。你先用配方法解具体数字的方程,学生学会了。换了不同数字都会了,就换成a,b,c让学生再用同样方法解,得出的结论就是求根公式,这就是抽象。何小亚说这不是抽象而是数学化,就好比说这口饭吃下去不是用于做数学题而是用来跑步一样,不必管他,只管吃下去再说。既有利于跑步也有利于解数学题。哪怕吃下去也没解数学题也没跑步就排泄掉了,你还得吃。抽象用于数学就是他说的数学化,用于物理就是物理化。抽象就是很多不同东西的共同点,“专家”把它搞神秘是有利于发表文章避免查重,他们的目标与我们不同。一线老师的目标就是把学生教懂。教懂了,有经验与别人分享了,再写出来发表文章。我今天这些话就不是为了发表文章,老师们希望我讲,就讲了,肯定还可以整理发表。抽象可以说是最高的核心素养。我把这个方法归纳为一句话:无招胜有招,通过有招学无招。具体例子就是有招,得出公式就是学到了无招,这就是抽象。为什么无招胜有招?抽象胜具体?求根公式可以包打天下,用到所有一元二次方程,当然胜具体。实际问题连方程都没有,需要根据问题的目标和条件列出方程,而且预先不知道列出的是不是一元二次方程。像那种“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的应用题”都是假应用,训练阶段这么做也无妨,坏处是让学生以为什么问题都有人预先安排好了,你当顺民百姓照做就行了。这就是教了数学毁了素养。应该有一个阶段,预先不告诉学生怎么做。给出问题让他解决。自己分析,自己列出方程,求出解,并且还要审查数学解是否合乎题意,能否应用。这个全过程就叫数学建模。也是课标中列出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要求全,说四个素养只培养了三个,还差一个,扣25分。培养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以前你就在做,十年以后也还得做。正如十年以前就培养素质,以后还是要培养素质。虽然换了名字,做的事情是一样,不是从零开始,也永远不能完成。前进一步是一步,培养一点是一点。老师们惧怕核心素养,我看不是缺乏数学常识,而是缺乏哲学常识。这不怪数学老师,而怪哲学老师故弄玄虚,自己就不懂抽象和具体的关系,没有通过生动浅显的例子来解释“抽象”这个抽象概念。我在文革初期通读毛选四卷,希望理解文革。越读越不理解文革。但却理解了一点哲学。也就是理解了矛盾论中的一句话: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就是各不相同的具体例子,普遍性就是不同例子的共同点。寓于,就是普遍规律藏在这些不同例子中,你要去把它找出来,再用到更多的不同例子中。这句话我用了几十年,现在还在用,这篇文章还在用,肯定不止用一万次。所以,抽象的道理,普遍的规律,说它一句顶一万句还真不是夸张。

哲人柏拉图说:“如果不幸福、不快乐,那就放手吧。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看尽了花开花落,见惯了人事纷扰,越来越觉得放下是一种智慧。 余生不长,放下的一刻,是断开烦扰的开始,是舍得后的拥有,是每个人都需经历的一种自我修行。

放下,是一种开始 很多事情,只有放下,才能重新开始。 人生在世,不是所有事都能如你所愿,抓不住的人,握不住的沙,不如就用手扬了它。只有学会清空、放下,才能腾出角落,空出时间,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幸福。 走一条路,走了很久依然看不到尽头,就选择改变方向;做一件事情,坚持了很久也没有结果,就选择放下;爱一个人,付出了很多却没有回音,就选择放下吧。 不属于你的东西,就不要强求,再坚持下去,挣扎下去,也是虚脱困斗,遍体鳞伤,不得快乐的结果。 不能改变的结果,即使再纠结痛苦,也依然无济于事,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再多的情绪宣泄都只是一种内耗,不如选择坦然放下。 人生,不是一段单一的旅程,它往往交错繁复,山一程,水一程。有时候,苦苦地坚持错误的方向,不如迈入正确的方向,柳暗花明之后,才能品味人生的无限况味。 当我们开始放下曾经那段念念不忘的过往,放下因为害怕失去而对自己做出的折磨,我们就又可以为自己而活着了。 正如扎西拉姆说: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 真正的放下,是用心做事之后,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善良与宽容,更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始。

放下,是一种拥有
有一句话很经典:人并不是拥有的时候才学会了放下,而是没有的时候逐渐懂得了放下,然后才开始拥有!
古人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学会放下,才能有所追求,懂得放下,才能走得更远,什么都不愿意放下的人,才会失去最珍贵的东西。 这种珍贵不是外物,而是内心的平和。 人生的痛苦,大部分来自于对所有执念无法放下的烦恼,如同一只背着厚重外壳的蜗牛,生活充满了沉重的枷锁与束缚。要知道,这些枷锁都是自己加到自己身上的,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放下心中的执念,就是卸掉枷锁,获得内心自由的时刻。 放下,并不可怕,你所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来弥补。 放下烦扰,收获快乐;
放下执念,收获坦然;
放下名利,收获轻松;
放下过去,收获新生。 懂得放下的人生,才有轻有重,如同高低错落的棋盘,有智慧的深远布局,有取舍的淡定从容。 放下不是怯懦,反而是一种勇敢,放下那个苦苦挣扎的自己,直面自己的不足,做自己该做的事,余生不长,把人生放在恰如其分的位置上,才能收获丰富人生。

放下,是一种修行
有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人上山请教禅师,说:“我放不下一些人,也放不下一些事。”禅师说:“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 年轻人说:“可我偏偏放不下。”禅师递给他一个茶杯,然后往里面倒热水,水满溢出,年轻人被烫到马上松开。 禅师说:“世上没什么放不下,痛了,自然就放下了。”

放下,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一种修行。 如果说,“拿得起”是人生的加法,那么“放得下”就是人生的减法,来世上一场,不是拼命去追求去拥有,有时,放下也是封闭人生的一个出口。 如果不快乐,不幸福,那就放手吧;如果舍不得,放不下,那就只好继续痛苦。 放不下,最后成为一叶障目的魔法,阻挡了我们的一双眼睛去发现世间的更多美好,而一味地受困于魔障之中。 放不下,殊不知放下与放弃是有区别的,放弃,是失去那些本属于你的,而放下,是放手那些从来不属于你的。 一念之间,心境了然。 余生不长,学会放下。风起时,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风停时,看天边云卷云舒,去留无意,闲庭信步、拾级而上的人生,离不开放下的智慧。
  懂得放下,生命才愈加完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读过的最震撼的谈核心素养的文章:我思我行我课改
深度课改的课型之路(上)
2017年即将公布的高中数学新教材和旧教材的巨大变化!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心得
高中数学主题精编(预备知识)
小学数学“活题活学”十年探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