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坚定践行“三趣”“四有”

坚定践行“三趣”“四有”

    德外短短的十年里由筚路蓝缕到如今的“全国拔尖创新人才基地”,根本在于“质量发展”“内涵发展”,而大张旗鼓地,踏踏实实地实行“三趣”“四有”则是其发展的牛鼻子,于此,继续深入践行“三趣”“四有”教学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可进一步提高课堂效力,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人情”的做法,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学生学习激情的做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只注重自己的工作“完成式”而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时态”的兴趣激发的做法。在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前提下,完成“塑造师”的任务。在自我的提升过程中享受工作,首先要特别要厘清几个较为偏颇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第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尊重学生”一方面是指在人格上,学生作为生命个体需要得到尊重,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将来。在我们教师中存在着一种“无赖的”或者说“蹊跷的”心理,既然“新课程标准”要我们尊重学生,我们就放弃我们做教师的所谓“尊严”,一味地放纵学生,“衔在嘴里怕化了,揣在手中怕摔着”,以为这样一味惯着学生、宠着学生,就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可或尊重,结果刚刚相反。

第二、兴趣。我们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指在教育教学实际场景中,教师工运用教育智慧,想尽一切办法,诱导学生对学习的喜好,这种非智力因素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出生命本身的潜能,在学习上产生一种心理“趋向”。有人认为,那教学就只教学生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就不教不学,这样的观点,绝对是错误的。这里面的奥妙就在于我们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是否运用了“激发”和“导”的教育艺术。

第三、经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经验非常重要,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实施课程,美国的杜威讲的在“做中学”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但杜威的理论是建立在儿童教育及认知研究基础上的,那么,我们怎么把国家的新课程标准贯彻下去呢?这其实可以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阐释。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所说的“建构”是指在学生“已有”即“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建构,把学生“内存”的经验调动出来,接纳和吸收新知识,这也符合我们“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其次,加深对“三趣”“四有”的理解是必要的。

一、“四有”标准的内涵

1、“有学生”:它把学生放在首位,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而展开;在教育伦理上重视每一个个体,采取分层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学生进步,注重每一个学生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高,开发其潜能,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

2、“有教材”:强调教师对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把握,紧扣国家《课程标准》,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带领学生探寻、演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3、“有激情”,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教师投身教育事业,满怀激情从事教育工作,满含真情教育学生,用激情燃烧岁月,用激情碰撞心灵,追求着教育梦想,其言其行,迸发出诗般美丽的情怀;第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形象端庄,精神饱满,以真情实感融入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

4、“有拓展”:第一,强调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把教材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把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强调教师在建立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把科学与人伦有机结合。

二、“三趣”“四有”指导之下的优质课堂的生成

“三趣”“四有”着力追寻的是优质课堂。一堂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优质课?根据教育规律、社会发展给教育提出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一堂好课主要看两方面。一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看课堂中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施教,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略从理念层面和操作层面加以分析。

    1. 从理念层面看:

    第一,要看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程度、小组合作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注意“教师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如何,主要看课堂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师为主,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学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所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有生成。所谓选题科学,就是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否则就没有探究价值。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并且因为每个小组成员的资源、角色以及责任不同,他们共同努力,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互动强调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

探究学习从本质上说一是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完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但只要有一点体现得好,就是一节好课。

第二,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们传授的知识、教给的方法、培养的能力以及价值导向都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依标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一个课程标准可以编写多套教材,我们在教学中所依据的不可能是“多种标准”,只能是唯一的课程标准。另外,这也和当前学业考试命题相一致所以,评价一节课,主要看它是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二是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所谓人文性,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个性化、有地方特色等,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一节课本身应体现综合性,可以是相关知识的综合,可以是教学目标的综合,也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等。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应是开放的,不只固定在某一种思想或理论上,而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教学目标是开放的,目标设定不仅限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度,而是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改变学科教学的单一性,体现社会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结尾是开放的,一节课结束时应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所谓实践性,就是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2、从操作层面看:

第一,主要看学生是否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

联系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相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促进智慧生成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学习,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所以,一节课是否优秀,我们要看学生是否进行了阅读,而且要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否围绕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主动问答是指学生自主、积极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主动问答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教学艺术。自主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选问题,并就这一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的活动。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评互判,自评的目的是全面认识自我,发现优点、鼓起信心、认识不足、反馈调节,互判是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伙伴的优点,以此相互认识、相互激励、相互提高。

以上四个环节,不是每节课教必须要做到的,但只要一个环节做得好,就是一节好课。

第二,要看教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

引人入胜。“引”是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引人入胜指的就是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精导妙引就是一节课的进行中,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学习活动,经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掀起学习高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尾无穷指的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

3、从价值取向看,传统课堂评价标准与“四有”标准比较,有以下几点变化:

第一,由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走向倡导大众教育的理念;

第二,由传统的学科知识本位走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第三,由传统的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四,由传统的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的、灵活的管理;

第五,由传统的泛泛而不易操作的评价走向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

三、用新课程理念来检视“四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第二,科学和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第三,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第四,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第五,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四有”标准体现了这种新的课程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有学生”

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社会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

2、教材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整合——“有教材”

新课程的构建“消解了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对立,实现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的交融,寻求工具价值与精神生活的协调”。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全面把握,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重新梳理教材,“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把人文和精神融于知识的掌握中。

3、树立课堂生态观——“有激情”

学校的课程不应当被压缩在学科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自知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教师的激情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花,学生的情感能在教师的激情演绎下受到美的熏陶。

4、追求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堂实施观——“有拓展”

教师与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接受者,他们在课程的实施中应当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

“四有”标准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是新课程理念在德阳外国语学校的具体践行。

四、用新课程标准来检视“四有”

新课程标准重点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它的特点主要有“突破学科中心、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加强评价改革指导、拓展课程实施空间”等,“四有”标准所包含的内容正好诠释着新课标。

1、教师的激情和智慧在于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有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焕发光彩的主阵地,教师的各种教学设计都围绕学生的实际而展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在课堂的日常评价中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新课标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2、在教材处理上,突破学科中心——“有教材”

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做到“心中有丘壑”,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各学科课程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3、拓展课程实施空间——“有拓展”

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采用不同的手段与过程,对教科书知识的前后顺序以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四有”标准充分体现着新课标对和谐教育的追寻,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价值观的关照,对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的回应,它全面体现了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五、从新课程改革的操作维度来检视“四有”

1、发挥教学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教师要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新取向”;要拓宽课程领域,广集课程资源,注重课程开发。

2、建立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

3、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到“做中学”。教学应注意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4、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

5、形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在教学中,要把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与灵活进行课堂创新统一起来,注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策略方法的系统变革,尽力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勒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课堂教学‘四有’评价标准”在其根植的理念上,或是操作的纬度上都吻合着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体现着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标示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新的要求。

转摘:

坚定践行“三趣”“四有”

    德外短短的十年里由筚路蓝缕到如今的“全国拔尖创新人才基地”,根本在于“质量发展”“内涵发展”,而大张旗鼓地,踏踏实实地实行“三趣”“四有”则是其发展的牛鼻子,于此,继续深入践行“三趣”“四有”教学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可进一步提高课堂效力,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人情”的做法,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忽略学生学习激情的做法,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只注重自己的工作“完成式”而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时态”的兴趣激发的做法。在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前提下,完成“塑造师”的任务。在自我的提升过程中享受工作,首先要特别要厘清几个较为偏颇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第一、“新课程标准”下的“尊重学生”一方面是指在人格上,学生作为生命个体需要得到尊重,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将来。在我们教师中存在着一种“无赖的”或者说“蹊跷的”心理,既然“新课程标准”要我们尊重学生,我们就放弃我们做教师的所谓“尊严”,一味地放纵学生,“衔在嘴里怕化了,揣在手中怕摔着”,以为这样一味惯着学生、宠着学生,就可以得到学生的认可或尊重,结果刚刚相反。

第二、兴趣。我们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指在教育教学实际场景中,教师工运用教育智慧,想尽一切办法,诱导学生对学习的喜好,这种非智力因素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出生命本身的潜能,在学习上产生一种心理“趋向”。有人认为,那教学就只教学生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就不教不学,这样的观点,绝对是错误的。这里面的奥妙就在于我们教师有没有教育智慧,是否运用了“激发”和“导”的教育艺术。

第三、经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经验非常重要,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实施课程,美国的杜威讲的在“做中学”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但杜威的理论是建立在儿童教育及认知研究基础上的,那么,我们怎么把国家的新课程标准贯彻下去呢?这其实可以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阐释。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他所说的“建构”是指在学生“已有”即“经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建构,把学生“内存”的经验调动出来,接纳和吸收新知识,这也符合我们“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其次,加深对“三趣”“四有”的理解是必要的。

一、“四有”标准的内涵

1、“有学生”:它把学生放在首位,道出了教育的本质——“一切为了学生”,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而展开;在教育伦理上重视每一个个体,采取分层教育方式,让每一个学生进步,注重每一个学生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养成、道德素养的提高,开发其潜能,促进其全面和谐的发展。

2、“有教材”:强调教师对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把握,紧扣国家《课程标准》,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带领学生探寻、演绎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3、“有激情”,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教师投身教育事业,满怀激情从事教育工作,满含真情教育学生,用激情燃烧岁月,用激情碰撞心灵,追求着教育梦想,其言其行,迸发出诗般美丽的情怀;第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形象端庄,精神饱满,以真情实感融入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人文性,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

4、“有拓展”:第一,强调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把教材的知识点转化为学生实际运用的能力,把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二,强调教师在建立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把科学与人伦有机结合。

二、“三趣”“四有”指导之下的优质课堂的生成

“三趣”“四有”着力追寻的是优质课堂。一堂优质课的标准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课才算优质课?根据教育规律、社会发展给教育提出的要求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一堂好课主要看两方面。一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要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就是看课堂中是否坚持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施教,是否体现了人文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略从理念层面和操作层面加以分析。

    1. 从理念层面看:

    第一,要看学生在课堂中自主学习的程度、小组合作的效度和探究学习的深度。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注意“教师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引导”,而不是放任自流),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如何,主要看课堂活动中是以学生为主还是以教师为主,具体要看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能动度、时间度和创新度。自由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目标、方法、进度及对结果的评价多大程度上由自己决定:能动度就是看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时间度就是看学生有没有自学时间,自学时间有多少;创新度就是看这节课中学生是否有所创新。

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如何,主要看小组的选题是否科学,分组是否合理,是否互赖互动,是否有预设有生成。所谓选题科学,就是所选主题符合重要性、探究性、开放性和生活化这四个标准,否则就没有探究价值。合理的分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也不能过多,以4-6人为宜,每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互赖强调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都是小组成功所需要的和不可取代的,并且因为每个小组成员的资源、角色以及责任不同,他们共同努力,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互动强调的是面对面的交流、帮助、支持。

探究学习从本质上说一是种发现学习,具有深刻的问题性、广泛的参与性、丰富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搜集、分析、处理信息,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活动。探究学习的深度如何,主要看学生有无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问题的数量是否多,质量是否高。一节课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教师善于启发;教师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越多越好,说明学生的探究有深度。

当然,一节课不可能完全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但只要有一点体现得好,就是一节好课。

第二,要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我们传授的知识、教给的方法、培养的能力以及价值导向都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两个基本点”,一是坚持“依标施教”,就是根据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这是因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一个课程标准可以编写多套教材,我们在教学中所依据的不可能是“多种标准”,只能是唯一的课程标准。另外,这也和当前学业考试命题相一致所以,评价一节课,主要看它是不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和精神实质。二是坚持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所谓人文性,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求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生活化、个性化、有地方特色等,教学形式丰富多彩。所谓综合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一节课本身应体现综合性,可以是相关知识的综合,可以是教学目标的综合,也可以是看问题的角度综合,等等。所谓开放性,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应是开放的,不只固定在某一种思想或理论上,而是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教学目标是开放的,目标设定不仅限于教学内容的完成度,而是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等多方面入手;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改变学科教学的单一性,体现社会学科的综合性;教学结尾是开放的,一节课结束时应在总结、升华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所谓实践性,就是在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2、从操作层面看:

第一,主要看学生是否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

联系阅读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相关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获得意义、促进智慧生成并影响其非智力因素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就是学习,没有阅读就没有学习。所以,一节课是否优秀,我们要看学生是否进行了阅读,而且要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否围绕目标,对相关知识进行纵横联系、互相贯通,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主动问答是指学生自主、积极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主动问答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教学艺术。自主讨论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选问题,并就这一问题自由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解决问题或生成新的问题的活动。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辩证思维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评互判,自评的目的是全面认识自我,发现优点、鼓起信心、认识不足、反馈调节,互判是通过学习活动发现伙伴的优点,以此相互认识、相互激励、相互提高。

以上四个环节,不是每节课教必须要做到的,但只要一个环节做得好,就是一节好课。

第二,要看教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

引人入胜。“引”是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引人入胜指的就是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精导妙引就是一节课的进行中,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问答、讨论、评判等学习活动,经予精心指导、巧妙引领的教学行为。其目的是掀起学习高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结尾无穷指的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

3、从价值取向看,传统课堂评价标准与“四有”标准比较,有以下几点变化:

第一,由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走向倡导大众教育的理念;

第二,由传统的学科知识本位走向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第三,由传统的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四,由传统的统一的、硬性的规定走向开放的、灵活的管理;

第五,由传统的泛泛而不易操作的评价走向规范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

三、用新课程理念来检视“四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第二,科学和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第三,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第四,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程实施观;第五,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四有”标准体现了这种新的课程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有学生”

学生的发展,既指促进社会全体学生的发展,也指学生个体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活泼主动的发展和个性特长的发展;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

2、教材的科学性与人文性整合——“有教材”

新课程的构建“消解了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对立,实现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的交融,寻求工具价值与精神生活的协调”。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全面把握,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重新梳理教材,“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把人文和精神融于知识的掌握中。

3、树立课堂生态观——“有激情”

学校的课程不应当被压缩在学科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自知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价值与情感的高度统一。教师的激情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花,学生的情感能在教师的激情演绎下受到美的熏陶。

4、追求创新与发展取向的课堂实施观——“有拓展”

教师与学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和接受者,他们在课程的实施中应当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知识的创新者。

“四有”标准倡导和谐发展的教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是新课程理念在德阳外国语学校的具体践行。

四、用新课程标准来检视“四有”

新课程标准重点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它的特点主要有“突破学科中心、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加强评价改革指导、拓展课程实施空间”等,“四有”标准所包含的内容正好诠释着新课标。

1、教师的激情和智慧在于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有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教师的生命在课堂,课堂是教师生命焕发光彩的主阵地,教师的各种教学设计都围绕学生的实际而展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在课堂的日常评价中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新课标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2、在教材处理上,突破学科中心——“有教材”

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做到“心中有丘壑”,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努力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打破单纯强调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尽可能体现各学科课程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3、拓展课程实施空间——“有拓展”

教师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采用不同的手段与过程,对教科书知识的前后顺序以及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发展。

“四有”标准充分体现着新课标对和谐教育的追寻,对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价值观的关照,对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的回应,它全面体现了新课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五、从新课程改革的操作维度来检视“四有”

1、发挥教学在课程建设中的能动作用,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教师要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新取向”;要拓宽课程领域,广集课程资源,注重课程开发。

2、建立教学相长、交往互动的师生关系,变“传话”为“对话”。教师应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同学生一起成长”。

3、加强书本知识同现实生活与实践经验的联系,从“书中学”到“做中学”。教学应注意拓宽通往生活的路径,搭建经验共享的平台,展现获得结论的过程。

4、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

5、形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变“教案剧”为“教育诗”。在教学中,要把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与灵活进行课堂创新统一起来,注重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策略方法的系统变革,尽力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革课程实施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勒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课堂教学‘四有’评价标准”在其根植的理念上,或是操作的纬度上都吻合着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体现着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标示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新的要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别关注】一堂45分钟的课,难倒了多少老师?
如何上好一堂课(全县初中教师继续教育讲座讲稿)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注|课上得很好,学生们却出不了好成绩?
关于一堂好课的标准
童喜喜:课堂如战场——理想课堂五大要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