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九)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九)

②小拗与孤平拗救同时并用:例如:

送人东游                 温庭筠

(huāng)(shù)(luò)(huáng)()(hào) (rán) ()()(xiāng)()。(小拗、孤平救;“离”一字救两拗)

(gāo)(fēng)(hàn)(yáng)()(chū)()(yǐng)(mén)(shān)

(jiāng)(shàng)()(rén)(zài)(tiān)()()(zhào)(hái)。(小拗救)

()(dāng)(zhòng)(xiāng)(jiàn)(zūn)(jiǔ)(wèi)()(yán)。(“重”读chóng,再一次)

温庭筠的《送人东游》为五律仄起仄收式,共八句。其平仄格律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首联出句的第三字“落”(luò)为仄声字,拗了,系小拗,故对句中的第三字用“离”(lí)平声字来补救;同时,对句中第一字“浩”(hào)为仄声字(必须用平声字),拗了,系孤平拗句,要用第三字(取平声)来拗救,现在第三字“离”(lí)已是平声字,等于已经救了。“离”字起了一字救两拗的作用。这是小拗与孤平拗救同时并用。颈联出句中的第三字“几”(jǐ)字为仄声字,拗了,系小拗,故对句中的第三字用“孤”(gū)平声字来补救。这是小拗救。

例:                新城道中(选一)        

东风(dōngfēng)(zhī)()()(shān)(háng)(chuī)(duàn)(yán)(jiān)()(yǔshēng)

(lǐng)(shàng)(qíng)(yún)()()(mào)(shù)(tóu)初日(chūrì)(guà)(tóng)(zhēng)

()(táo)(hán)(xiào)(zhú) ()(duǎn)()(liǔ)()(yáo)(shā)(shuǐ)(qīng)。(“竹”为入声字,小拗、孤平救;“沙”一字救两拗)

西()(yān)(rén)(jiā)(yìng)(zuì)()(zhǔ)(kuí)(shāo)(sǔn)(xiǎng)(chūn)(gēng)。(“崦”读yǎn

苏轼的《新城道中(选一)》为七律平起平收式,共八句。其平仄格律是“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颈联的出句即第五句中的第五字“竹”(zhú)为仄声字(系入声字,应为平声字),拗了,系小拗,故在对句第五字用“沙”(shā)平声字(应为仄声字)来补救;同时,对句中第三字“自”(zì)为仄声字(必须用平声字),拗了,系孤平拗句,要用第五字(取平声)来拗救,现在第五字“沙”(shā)已是平声字,等于已经救了。“沙”字起了一字救两拗的作用。这是小拗与孤平拗救并用。

③小拗、大拗同时并用:例如:

登乐游原            李商隐

(xiàng)(wǎn)()()(shì)()(chē)(dēng)()(yuán)。(小拗、大拗并用;“登”一字救两拗)

()(yáng)()(xiàn)(hǎo)(zhǐ)(shì)(jìn)(huáng)(hūn)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为五绝仄起仄收式,共四句。其平仄格律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首联的出句第三字“意”(yì)为仄声字,拗了,系小拗,故对句的第三字用“登”(dēng)平声字来补救;又同联出句中的第四字“不”(bù)为仄声字,拗了,系大拗,故对句的第三字用“登”(dēng)已经是平声字,等于已经救了。“登”字起了一字救两拗的作用。这是小拗、大拗双救并用。

小拗、大拗、孤平拗救同时并用:例如:

                                           

(zhì)()() ()(yuǎn)(yòu)(fēi)(zhū)()(zhuāng)。(小拗、大拗、孤平救;“珠”一字救三拗)

()()(yǒu)()(guài)(měi)()()(guāng)(máng)

()()()(téng)(shàng)(lóng)(shēn)(níng)(jiǔ)(cáng)。(小拗救)

(fēng)(chén)()(wèi)()(chí)()(fèng)(míng)(wáng)

杜甫的《蕃剑》为五律仄起仄收式,共八句。其平仄格律是“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首联出句中的第三字“自”(zì)为仄声字,拗了,系小拗,故对句中的第三字用“珠”(zhū)平声字来补救;又首联出句中的第四字“僻”(pì)为仄声字,拗了,系大拗,故对句中的第三字用“珠”(zhū)平声字来补救;同时,对句中第一字“又”(yòu)为仄声字(必须用平声字),拗了,系孤平拗句,要用同句中第三字(取平声)来拗救,现在第三字“珠”(zhū)已是平声字,等于已经救了。“珠”字起了一字救三拗的作用。这是小拗、大拗与孤平拗救并用。颈联出句中的第三字“必”(bì)字为仄声字,拗了,系小拗,故对句中的第三字用“宁”(níng)平声字来补救。这是小拗救。

注:首联出句“致此自僻远”为连续5个仄声字,这是少见的,但经过拗救是允许的。

说明:唐人善用拗救的格律,故唐诗中拗救的情况相当常见。宋代以后,除苏轼、陆游几个大家外,就很罕见了。我们了解拗救的目的,就是在学格律诗的时候,不要认为变格诗不符合绝句和律诗的平仄格律,我们就弃用它。拗救和变格,都是格律诗不可缺少的部分,决不是可有可无的。研究诗词格律的权威——北大王力教授有一个比喻很好,他说:“诗律必须兼谈拗救,这等于法律上的‘但书’:‘但书’应认为是法律的一部分,并非法律以外的东西。”他又说:“拗而能救,就不是病。”

总结:

拗救和变格共有8种情况,本句自救两种(孤平及特拗句,不算特型句式的自救)、对句相救无孤平拗救的三种(大拗,小拗,大拗与小拗同时并救,不算同位相救)、对句相救有孤平拗救的三种(孤平与大拗,孤平与小拗,孤平与大拗、小拗同时并救)。以五言为例如下所示(七言可类推):

——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平平仄仄平(首字不带圈)

拗救为:  仄平(本句自救,首拗三救)

——特拗句及其自救(仅限于尾联出句)

原平仄为:平平仄仄(尾联出句)

拗救为:  仄(本句自救,尾联出句四拗三救)

——大拗必救(对句救出句,无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拗救为:  仄平仄,平平,(出句四拗,对句三救)

——小拗可救可不救(对句救出句,无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拗救为:  平仄,平平,(出句三拗,对句三救)

——大拗、小拗同时并救(对句救出句,无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拗救为:  仄,平平(出句三、四拗,对句三救)

——孤平与大拗同时并救(对句救出句并自救,有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拗救为:  仄平仄,(出句四拗、对句首拗,对句三同时救)

——孤平与小拗同时并救(对句救出句并自救,有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拗救为:  平仄,(出句三拗、对句首拗,对句三同时救)

——孤平与大拗、小拗同时并救(对句救出句并自救,有孤平拗救)

原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拗救为: 仄,(出句三、四拗、对句首拗,对句三同时救)

这样一来,五言(七言类推)除基本格式的四种情况外,在以下五种情况下也可成诗:

       平平仄平(孤平拗救句,首拗三救)

       平仄平仄(特拗句自救,尾联出句四拗三救,仅用于尾联出句)

       仄仄平仄仄(大拗句,出句四拗,对句三救,可允许有四个仄声字)

       仄仄仄平仄(小拗句,出句三拗,对句三救,可允许有四个仄声字)

       仄仄仄仄仄(大、小拗并用句,出句三、四拗、对句首拗,对句三同时救,此句可允许有五个仄声字)

现举一些拗救的例子来看:

——“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春有寒》)此句为五言“平平仄仄”句型(押韵句)。第一字“北”为仄声,为避免孤平,第三字选平声的“江”字来救。

——“未到晓钟犹是春”(贾岛《三月晦日送春》)此句为七言“仄平平仄仄”句型(押韵句)。第三字“晓”(xiǎo)为仄声(应为平声字),拗了;故用本句中第五字“犹”(yóu)作为救,也就没有毛病了。这叫“孤平拗救”。

——“谁能共公子,薄暮欲俱还”(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诗中的“谁能共公子”一句,其平仄格律为“平平仄仄”。句中的第四字“公”(gōng)为平声字,拗了,故第三字用“共”(gòng)仄声字来补救。这叫四拗三救。这种“特拗”句式,多数用于尾联的出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此联的平仄格律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出句第六字“胡”(hú)应仄而平,故用第五字“作”(zuò)应平而仄来补救。这叫六拗五救。这也是“特拗”句式,用于尾联的出句。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此联为五律仄起仄收式的首联,其平仄格律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中的第三字“孟”(mèng)应平而仄,拗了,系小拗,用对句中的第三字该仄而平的“天”(tiān)字去救。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温庭筠《送人东归》)此联为五律仄起仄收式的首联,其平仄格律为“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中的第三字“落”(luò)应平而仄,拗了,系小拗,用对句中的第三字该仄而平的“离”(lí)字去救。又对句第一字“浩”(hào)应平而仄,犯孤平,故第三字选平声“离”(lí)字来救。这叫做孤平拗救。这一联的出句和对句,既是本句自救,又相互而救,叫做“孤平与小拗同时并救”。对句的“离”字起了一字双救的作用。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白居易《放言》其一)此句为七律平起平收式的颈联,其平仄格律为“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第一字“草”(cǎo)应平而仄,第三字“有”(yǒu)应仄而平。按格律并不构成拗句,用不着去救。诗人有意无意这样作,纯属“锦上添花”之举(这叫“特型句式”的自救)。

    拗救和变格是格律诗调节平仄的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上面举的例子仅仅是一些基本的、现在格律诗仍沿用的一些规则。此外,还有所谓“拗句格”,就是半拗半合律的诗,例如崔颢《黄鹤楼》一诗,首联、颔联平仄失对,四句都有拗字,拗了也不救,不合律;还有“拗律”(又叫拗体诗),就是律诗句句皆拗,一拗到底(不能有一句律句),例如杜甫的《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句句皆拗,一拗到底,也不救。但这些“拗句格”、“拗律”,宋以后很少有人做了。现代人写格律诗也不宜采用。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词中最容易读错的那些字
诗词格律葵花宝典——五分钟学会写诗
从《平水韵》看古今平仄的异同
格律常识与写作(6):平仄
4段内容5分钟,1200字看懂格律诗的作法
如何掌握诗词的平仄格律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