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维此诗,不但能以烟霞显山之高峻,更能以云需显山之幽深
《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 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 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 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 隔水问樵夫。
如若以画喻王维诗,则不但有尺素小幅,工笔细描,更有长轴巨卷,泼墨写意。前者如《辋川集》中的小诗,后者便是这首《终南山》。
《终南山》的确出手不凡,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不过十字,却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峻壮阔。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名,天都一说为帝都,指长安,其实不确。此处天都应指苍天、上天,与下联之海隅相对。《淮南子·泰族训》道:“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
王维诗中的“天都”即取此意,本在强调终南山之高,似乎将与天齐。唐人写终南山之高者,如唐太宗《望终南山》之“重峦俯渭水,碧峰插遥天”,祖咏《终南望余雪》之“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皆以直入云天形容其高峻。
“接海隅”亦为想象夸张之辞,终南山属秦岭山脉,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其间虽近千里,然离海尚远,故“接海隅”与“近天都”一样,并非实景。不过是突出终南山群峰连绵,横绝千里的气势。两句一写高峻,一写壮阔,勾画出终南山的远景。
颔联则将镜头拉近:“白云回望合,青篱入看无。”终南山云遮雾掩,远睹可见,入而不觉。当诗人走出山外,回看身后的山峰,但见白云缭绕,将适才所行之路遮掩;而当诗人走入山中。烟霭却又消失不见。两句写终南山之云雾与诗人之感受,颇为真切传神。其观察之细致,用字之精确,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其所传达,即便是高明的画家,也难以望其项背。
如果说首联重在描绘终南山的高、远。那么这两句则重在写终南山的深邃,而其手法又与首联之夸张不同。宋人郭熙《林泉高致》介绍山水画技巧,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王维此诗,不但能以烟霞显山之高峻,更能以云需显山之幽深。
颈联仍写终南山之大,与首联从外部远望不同,五、六句则是描绘置身终南山中的观感。诗人登上终南山之最高峰,四围景色尽收眼底。“分野中峰变”意谓仅终南山之主峰就跨越不同的地域。分野指地域的划分,古人以二十八宿星座来区分标志地上的界域,此为分野。”阴晴众壑殊”,则是说从主峰往下看,群山起伏,因阴阳向背的不同而形态各异,气象万千。
以上三联写终南山景,似已淋漓尽致。然作者意犹未足,又来一特写:“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虽与前三联之大处落笔不同,却别有作用在。第一,点明了作者的存在并暗示其耽于游山的心境。第二,具体场景的描绘与前三联写意勾勒互为映衬。
第三,化静为动。诗人与樵夫的问答,为整个画幅平添了灵动生活之气。总之,尾联实为全诗的一个有机组成的部分,有了它的存在,对终南山景的描状才更显神完意足。才更耐人寻味,意境深远。
其实,以长轴巨卷喻王维此诗,尚不十分贴切。因为再高明的画家,也只能对山景作平面的描摹,而王维此诗却将终南山景作了立体的呈现。不光有高远(首联),平远(颔联),俯瞰(颈联),而且还能出入其中,声色俱存。与其说是画,不如说是电影不同镜头的组接。
汉代司马相如论赋,谓“赋家之心,包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知。”王维此诗。恰是作者吞吐天地,出入六合,多方观察,高度概括的产物。有此胸襟,方能“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方能仰观俯察,移步换形,为此化工之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之165--终南山
千家诗(一百九十四)——终南山
唐 王维《终南山》今韵
古诗词日历 | 王维《终南山》
千家诗》194《终南山》王维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阎凤梧 ||王维《终南山》:诗歌、绘画、音乐的完美结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