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外国人笔下的这6本书,全是你没见识过的中国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时候,我们似乎以为自己对生活过的地方了如指掌: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讲起来如数家珍。

可作为旁观者的异乡人或异国人,给我们讲述的家乡或国家,却与我们眼中的景致大相径庭。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外国作家开始将他对中国的了解记录下来,刊印成书,看完之后,你可能会诧异:我可能是个假中国人!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6本外国人写的书,带你用第三只眼睛发现不一样的中国。

NO.1 《江城》

作者:【美国】彼得·海斯勒

豆瓣评分:9.0

彼得·海斯勒,中文名何伟,《纽约客》驻北京记者,被华尔街日报称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的西方作家之一”。

1996年,从牛津硕士毕业的何伟来到中国,一住就是十几年,还写了好几本关于中国的书,累计销量过百万!

《江城》是何伟第一部有关中国的作品,它和《寻路中国》、《甲骨文》一起,构成了何伟的“中国纪实三部曲”。

江城》记录了何伟1996年到1998年在重庆涪陵任教期间的生活感悟。任教期间,何伟一直保持做笔记、记日记的习惯,每天晚上会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追溯一遍,记录城里发生的各种事件,摘抄学生作业中的段落。

正因有了这样的素材,他才能通过细腻的笔触、幽默的语言,真实而不带偏见地记录当地人的生活。这是真正的中国,是连一些生活在中国的青年人都不知道或拒绝认识的中国。

NO.2《寻路中国》

作者:【美国】彼得·海斯勒

豆瓣评分:9.0

《寻路中国》是何伟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之尾曲。这部作品,讲述了作者2001年到2007年驾车穿越中国乡村和城市的经历。

从内蒙到南方,从农村到城市,何伟穿行了大半个中国,他想从农村寻找中国的过去,在城市探寻中国的未来。

《寻路中国》贯彻了作者一贯的观察中国的态度:接触最普通的中国人,从他们的变化和视角来体会和理解中国社会的变迁。

怀柔农家乐小老板的奋斗史,工厂打工妹的艰辛路,都被他写得幽默又亲切,揪心又感人。何伟带我们游览了一个,中国人都难以看到全貌的,真实的中国。

No.3《叫魂》

作者:【美国】孔飞力

豆瓣评分:9.0

孔飞力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哈佛大学历史讲座教授、东亚文明与语言系主任,以研究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著称。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孔飞力转向海外华人移民史研究。

《叫魂》一书是孔飞力最主要的代表作,此书讲述了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

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

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

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No.4《长乐路》

作者:【美国】史明智

豆瓣评分:8.5

作者史明智和上面介绍过的何伟是同一批来到中国的和平队志愿者,目前是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驻上海记者。

《长乐路》以上海“长乐路”为窗口,记录了在上海长乐路生活、工作的“老百姓们”的故事。

长乐路既住着上海本地人,也有来自各个省市的新上海人,既有社会精英,也有普罗大众。作者的文字,让我们通过这条小路看到时代变迁和经济发展打在人们身上的烙印:

开花店的赵阿姨,孩子没有上海户口,无法参加高考;开三明治店的80后CK纠结体制内外的问题;傅阿姨被庞氏骗局害得倾家荡产;每个小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

此种民间立场、身份以及专业素养,更赋予了其超于常人的洞察力,之于所谓中国问题,往往能一一一击中,甚至“当局者”怕也要自叹不如。

No.5《鱼翅和花椒》

作者:【英国】扶霞·邓洛普

豆瓣评分:8.3

扶霞1994年前往中国长住。打从一开始她就发誓不论人家请她吃什么,不管那食物有多么古怪,她一律来者不拒:第一次与四川料理相遇时的神魂颠倒、亲眼目睹鸡鸭被宰杀时的惊吓、体验千变万化的刀 工、对养生饮食的叹服、品尝珍稀野味时内心的道德两难……

透过扶霞的眼睛,我们得以用全新的角度来了解熟悉的中国菜。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一丝丝甜,就像悠闲的四川人,总是带着甜甜的体贴;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出来的领袖人物一样;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人心。

No.6《在中国屏风上》

作者:【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豆瓣评分:7.8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毛姆这样一个大作家、剧作家在上个世纪的20年代也曾来到过中国,并且还写出了这样一本关于中国的书。

此书即是他此次中国行的产物,五十八篇或长或短、原本可以写成小说的“素材”,连缀成“一组中国之行的叙事”。

那是在1920年的时候,毛姆在中国登过长城,跨过长江,下过稻田,进过古寺。

彪悍的蒙古首领、酒楼上的文人、鸦片馆里的烟民、拉船喊号子的纤夫……这些一百年前的中国场景都在毛姆笔下复活,栩栩如生。

毛姆以一颗久经世故又不失赤子纯真的悲悯之心感受着、传达着他所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的形象;尤其重要的是,他在满怀同情地试图贴近中国风土人情的同时,毫不留情地以批判的态度反映了在中国的英国人的生活真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单来了| 老外笔下的中国,看完感觉自己是个假中国人
书单:5本致生活的随笔集(国外篇)
最近接触到的一些书籍
【百姓画像】何伟《江城》笔下的涪陵人——黄小强
这5本书带你了解,外国人如何看中国?
推荐4本用英文讲述中国的书,不一样的视角读懂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