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假如没有兴趣爱好,人生便没有真正开始

阅读提示:志趣是兴趣的最高阶段,它并非由感官或一般性的认知所决定,而是源于“心之所之”“心之所向”,是价值观主导下的选择。旅游对徐霞客来说,就不止是乐趣,而是“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志趣。志向型兴趣不像感官型兴趣那样直接,也不像自觉型兴趣那样显性,它总是潜在的。




【桐学社苑】

谈兴趣

——桐学社品茗随谈之三

(2019年5月18日)

   什么叫兴趣?兴趣就是爱好,或者说是爱好的前提。大部分人生活原本差不多,往往由于兴趣,才使人各不相同。我曾在一本书的序言中写道:“一个人假如没有兴趣爱好,他的人生便没有真正开始。”

   兴趣是形形色色的,但无不基于需要。最初的兴趣是感官型的,比如喜欢美食、喜欢观光,这是天然的爱好。不过,感官是靠不住的。再好吃的东西,再好看的风景,也都会腻了,于是见异思迁,所以感官型兴趣属于初级阶段。要让兴趣可持续,就应加上自我认知,有思维的深度参与,才能形成自觉型兴趣。如同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自觉型兴趣较感官型兴趣可谓上了一个台阶。

   兴趣让人兴奋,产生个人爱好。而面对美食,普通食客与美食家的兴趣表现不同,食客会敞开肚皮狂吃,美食家不光善于品评,还懂得节食。旅游观光也如此,旅行家绝不会像普通游客那样只会“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他们有独特的视角。总体来说,普通的食客、游客往往是感官型兴趣,美食家、旅行家是自觉型兴趣。桐学社探讨的兴趣,我想不应当停留在感官层面。

   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按我的理解,在一般“兴趣”之上,还有“乐趣”这个层次,由此分别对应“好之者”与“乐之者”。如果说有些兴趣很可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属于一时兴起,乐趣则源于自觉型兴趣,能让人将精力比较恒定地投入某样事情,更会形成一种能力。大部分科学和艺术都是自觉型兴趣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自觉驱使人们行动,继而有钻研、探究的热情,同时也带来超越感官的内心快乐。南宋朱熹诠释“格物致知”,讲“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这么日复一日“格”下去,必然由兴趣驱动,是一种完全自觉的理性行为。

   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前者具有对活动过程的兴趣,后者主要对结果感兴趣。不难想见,假如过程本身让自己愉悦,比如听音乐、打网球等,人们就会兴致勃勃,将快乐地投入精力。但也有因结果导向而产生兴趣的,过程本身并不让人喜欢,比如减肥、清扫场地等,可行为富有意义。从心理学分析,兴趣养成同收到的正反馈大于付出的成本有关。与直接兴趣相比,间接兴趣的养成要难许多,却更体现目的性,是人们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兴趣也有类型结构的差异,假如我们养成了种种间接兴趣,至少表明自己是有追求的人。

   在很大程度上,兴趣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状态。感官型兴趣不可缺,但不能放任,否则会玩物溺志。即使是自觉型兴趣,同样需要把握分寸。湛若水评述王阳明年轻时有“五溺”: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氏,即先后沉溺于“旁门左道”,直到中年才转投圣贤之学。这个论点不见得确切,但也说明兴趣取舍的要紧。事实上,拥有较高天赋和较多资源的人,总会受到方方面面的诱惑,面临多种能勾起乐趣的选项。假如每一种都想要,就难免什么都来一手,却什么都不太精——像亚里士多德、苏东坡这样的通才毕竟寥若晨星,何况他们仍然有侧重的界域。对兴趣也应保持个性特点,根据自身条件来定位,努力形成中心兴趣。大凡能被迅速满足的兴趣,价值终究有限。只有找到永不满足的乐趣,才足以伴随我们一生,也成就我们一生。

   有人说兴趣是业余的,表示对许多东西都感兴趣,除了工作之外。要扼杀兴趣,似乎最好的办法是将之变成职业。这从反面表明,永褒乐趣有赖于更牢固的内在支撑。那么,在自觉型兴趣之上是否另有兴趣类型?在我看来,还有志向型兴趣,可简称志趣。志趣是兴趣的最高阶段,它并非由感官或一般性的认知所决定,而是源于“心之所之”“心之所向”,是价值观主导下的选择。旅游对徐霞客来说,就不止是乐趣,而是“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志趣。志向型兴趣不像感官型兴趣那样直接,也不像自觉型兴趣那样显性,它总是潜在的。除了极少数天才,如朗朗之于钢琴演奏,几乎天生就使兴趣、乐趣与志趣浑然一体,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福分。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真正的志趣。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的自我决定理论,人们的学习动机主要基于胜任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而后者最为关键,能使动机内化,将基于偶然事件的外部调控转换为内部调控。志趣是典型的内部调控,在起初不见得给人带来快乐,甚至自始至终都被痛苦包围。就像路遥拖着病躯创作《平凡的世界》,他是用生命在写,用透支生命的形态在写,这几乎是路遥的全部生命价值所系。只有当作品完成之际,那份志趣才终于赢得解脱般的快乐。

   由此可见,志趣实现了一个人最高等级的整合调控,不仅不依赖奖惩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更与自我实现相联,从而形成使命感驱动的内在机制。以孔夫子为例,他“五十而知天命”,却在参透天命之际“知其不可而为之”,一定有着无比独特的动力机制。尤其是他“累累若丧家之犬”却矢心不二,必然有不为常人所有,也不为常人所理解的志趣。而对所有人来说,若从事的职业与心中的事业重合,志趣即在其中。工作虽然辛苦,甚至不乏痛楚,但有志趣的支撑,即使再劳碌也能带来不竭的满足。

   兴趣、乐趣、志趣属于不同层次,但终究归为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有更强大的威力。”兴趣对一个人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由于实现了动机内化,将使坚持变得容易,也自然而然拓展了进步的空间。所以,兴趣不仅是当下的爱好,更是为长远作铺垫和先导。

   兴趣有天然生发的,也有需要后天培养的。从知情意的逻辑讲,首先得有认知,否则不会有情感,便不可能形成意志。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兴趣必然贫乏,因为缺少引发兴趣的基础和眼界。高品质兴趣总是从学习和尝试中培养,通过课堂、书本及种种亲身体验,还包括楷模的示范引领——起初或许是摹仿性的兴趣,一步步提升自主性。有的事情毕竟需要坚持一段时间,才发现其魅力,并渐渐成为人生不可割裂的关键部分。

   总之,认知在什么层面,兴趣就建构在怎样的层次上。桐学社诸位应力求用兴趣将自己唤醒。兴趣可以让一个平凡人的生活不再平淡,让一个不平凡人的生活更加精彩。为此,特别要注重建构非物质化的精神兴趣,并且进一步审视自己的志趣所在。有没有志趣,或者早十年、早五年找到志趣,对于人的差异太大了,希望每一位桐学都能意识到。这才是今天确定“品茗随谈”主题的真正目的。


来源 | 佳桐频道

作者简介:



陈广胜,男,汉族,1969年12月生,浙大紫领导师,现任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毕业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1990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杭州东宝特种泵厂副厂长,浙江省体改委综合信息处副处长,浙江省政府办公厅财金处副处长、处长、综合一处处长,浙江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浙江省政府新闻发言人;在公共管理、电子政务、人文历史等诸多领域颇有造诣,出版《走向善治》、《改变,从心做起》、《政府转型看浙江》、《三国大榜单》等专著。

“桐学社”简介:

桐学社是浙江大学紫领导师、浙江省政府副秘书长陈广胜创设的学习团队,成员包括浙江大学紫领人才培养计划陈广胜导师组学员,紫领人才培养计划、求是强鹰实践成长计划若干往期学员和特邀加盟成员。该社以“求是、悟道、立己、尽责”为宗旨,以“品茗随谈”“人文讲坛”“求是堂沙龙”等活动为载体,引导成员学思相济、知行合一,在广泛深入的探讨交流中锤炼思辨精神、增进人格发展,为回报社会尽绵薄之力。


(来源:佳桐频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兴趣、乐趣和志趣的三者区别
兴趣有三个级别,你停留在哪个阶段?
那个把兴趣作为职业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普通人怎么修炼“工匠精神”?
凭兴趣求职80%会失败,为什么
良好趣好,人生一道别样的风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